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丧偶式”育儿,除了指责,我们还能做什么?

      “丧偶式育儿”如此之热,让我们几乎就要相信,全天下的男人,没有一个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没有一个有责任感,愿意为孩子和家庭付出时间和经历。

      这就像一场另类的狂欢,我们在狂欢中尽情的宣泄不满和愤怒,将男性死死钉在耻辱柱上,千刀万剐也不足以泄愤。

     狂欢过后,尸横遍野,孩子依然是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妈妈依然是必须三头六臂,累死累活的妈妈;爸爸依然是鼾声如雷,睡死过去的爸爸。

      唯一的好处大约就是宣泄了部分积压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在这样痴迷的宣泄中,我们很容易忽视这场狂欢带来的负面影响。

      宣泄的快感会容易让人沉溺其中,忘记去解决问题。

      另外,过度的攻击和吐槽,会直接加重两性之间的对立性以及相互的不信任感,相互对立的两个人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家庭又如何能稳固,给与孩子一个和谐的成长缓解?

      这场狂欢,应当适可而止,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如何来解决问题。

01

警惕“自证效应”

      所谓“自证效应”,就是当我们潜意识当中认定一个事实或者观点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的搜集和关注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信息。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个长得就很像罪犯的人,横看竖看都会觉得他是罪犯,不自觉地关注能够证明他是罪犯的信息,这就是为何法律要讲究完整的证据链条,因为人是很容易陷入不理智的状态的。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很难要求每个人认真全面地去搜集各方的证据,更多的往往是凭感觉判断,凭感觉行事,由此得出偏差的结论。

       比如,每次让老公看孩子,他总是不情不愿的;又比如,好不容易戴了一会孩子,结果带得乱七八糟,衣服也没穿好,身上也弄得脏兮兮的,便断定是老公没用心的缘故;抑或是看着看着孩子,把自己看睡着了……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爸爸不认真,不靠谱,对于教育孩子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结论。

        放弃挣扎,接受男人都靠不住的天命。

       然而,你仔细回想一下,身边这个男人,真的对照顾孩子一点热情都没有吗?真的一件事都没有做过吗?(注意:做过和做好是两个概念,做过是态度问题,做好可能是能力问题。)真的没有一刻流露过父亲的责任感和对孩子的爱吗?

      如果有,那证明你的老公还没有“丧”,还能挽救,还可以将他开发成为战友。要知道多了这个战友,你未来的家庭生活将会幸福和轻松很多,而孩子,也能够享受到更多元和全面的关爱和教育。

       值得为此放手一搏。

02

不要寄希望于”一招制敌”

      我相信在孩子降生初期,百分之九十的妈妈都会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让爸爸加入到育儿的阵营上来。只是,三五个回合下来,大部分妈妈都败下了阵来。

       叫不动,做不好,就只知道手机,只知道玩游戏,只知道跟狐朋狗友聚会侃大山……总之,无奈叹息之后,举白旗投了降。

      “爸爸”这座山头实在太难攻陷,还是干脆守住自己的山头,自己搞定孩子的一切来得轻松自在,驾轻就熟。

       “算了,还不如我自己带。”“不报期待,我还少些失望。”“浪费时间沟通,我早就自己干完了。”……

       这一放弃,表面上看起来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实际上,是将后面十几年的辛苦都扛在了肩上。

      要知道,很多东西时间长了会形成一种习惯,甚至一种模式被固定下来。

     一个家庭的互动模式,往往是在家庭组建之后的头三年逐渐形成,并且固定下来的,一旦在这时候缴械投降,以后两年、十年,带孩子都会成为妈妈一个人的事情。

       因此,为了长远的幸福,必须想尽办法将爸爸拉入育儿的阵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遇到困难打退堂鼓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想享受长久的幸福,却必须迎难而上。

       为了将来十几年的幸福,即使育儿头一两年麻烦一点,唠叨一点,又有何妨呢?幸福不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吗?

03

理解爸爸与孩子之间情感联结的疏离

       别忘了,孩子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呆了十个月的,与妈妈是血肉相连的,无论是孩子对妈妈,妈妈对孩子,都有了天然的链接。

       但是父亲与孩子之间是没有的。特别是对于很多慢热的爸爸,“父亲”的称号对于他们而言,抽象而又疏离。

      铺天盖地的宣传,你说现在的年轻爸爸不知道自己的参与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我看未必。

      然而,道理上的知道,跟发自内心的认同,以及更深一层的切身感受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当我们越是不确定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的时 候,我们越会想办法确认,换句话说,爸爸们其实迫切地需要孩子给与积极的回应。

       小孩子当然不管这些,他也没有察言观色的能力,他只要他熟悉的亲爱的妈妈。

        无比的挫败的爸爸只能转而投向手机和被窝的怀抱,默默地疗伤。

      比起带孩子,男人似乎更擅长賺钱,也更能因为賺钱而获得成就感和社会认同。

       因此,努力赚钱来表达爱意对他们而言就更加直接和驾轻就熟。

      当然,钱是买不来情感和亲密的,最多只能是自己为这个家出过力的微弱证明。

      让爸爸获得带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无爸爸之间产生亲密的情感链接,才是关键。

04

过度体谅和隐忍,可能惯出“大爷病”

       只有真正的参与和经历,才能感同深受。

      不要相信甜言蜜语似的“老婆辛苦了。”或者想当然的:“不就是带个孩子吗?能有多累?”抑或者:“我挣钱难道不辛苦吗?”

       实践出真知。

      让他单独和娃待半天,给娃做饭、换尿布、陪玩、读绘本……

     晚上一起睡,一晚上娃起来四五次,看他怎么招架?

      体会一下什么叫作7*24的全年无休,神经时刻要紧绷着,警惕孩子的冒险和破坏精神。

     很多妈妈体谅爸爸们上班辛苦,赚钱辛苦,因此尽可能不麻烦他,尽可能不麻烦他,尽可能给他一个放松、温暖的家,希望丈夫能够体谅自己的辛苦,自觉的搭把手。

      殊不知,就像一个习惯大手大脚花钱的孩子,你教育他挣钱有多辛苦,他完全无法体会,反而会觉得父母舍不得给他花钱一样。没有体验过家庭辛苦的爸爸,总是会认为带好孩子是理所当然的,收拾好家里是理所当然的。

      “能有多辛苦,以前的女人一个带七八个孩子还不是一样带大了,就你那么矫情。”

      强制让他参与一下这份“轻松”的工作,看看他再说这样的话的时候,良心会不会痛。

       没有参与感永远也体会不到育儿的艰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05

反复练习才能成功

     妈妈与孩子之间有更稳定的情感联结,妈妈也有满足孩子需要的先天条件——食物。

       而新手爸爸们,对于带孩子往往显得更加焦虑、紧张,动作僵硬而机械。

      这其实跟我们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甚至第一次谈恋爱的状况是类似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够给与爸爸们试错的机会吗?

      比如,僵硬地抱着孩子,孩子肯定会因为不舒服而哭闹,这时候是转手递给妈妈,甚至奶奶、外婆,孩子慢慢从旁指导,让爸爸学着放松、学着调整呢?

       又比如,当爸爸想方设法地逗孩子半天,孩子可能就是若无其事地回应几声似有如无的哼哼时,爸爸挫败、沮丧到了极点。是就放任他转头玩手机,还是提供一些参考方式,让他继续跟孩子互动呢?

      互动几分钟,发现效果不佳,便败下阵来,转头玩手机。由此,在爸爸的记忆里,与孩子的互动都只剩下失败的、冰冷的,毫无热情的回应。

      爸爸带孩子这件事,必须经历手忙脚乱——挫败——无助——突破,整个过程,父子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得到升华。

      每次都只是止于挫败,那很可能结果是一直挫败下去。

      反复练习,常规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要知道,花几个月的时间,培养一个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帮手,绝对是值得的投入。

06

妈妈们要懒一点,傻一点

      敌不动,我不动,只要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都可以“威逼利诱”爸爸们负责育儿工作。

      爸爸为什么可以放心地睡觉,因为他知道,你一定会搞定孩子的事情,换句话说:“孩子交给你,放心。”

      爸爸为何可以像单身一样跟朋友喝酒聊天,打游戏开黑,手机玩到飞起,因为家里有能干的妈妈,他放心。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放到爸爸们身上同样适用。

      但是,不能让他这么放心下去, 放心习惯了,就会演变成“事不关己”,转变为“丧偶式育儿”,并且理所当然。

      建立规矩要趁早,不要一切大包大揽后,一边抱怨老公不作为,一边埋头苦做。好的家庭育儿是爸爸妈妈共同参与,谁都不可或缺。

      增强父亲的存在感,即使快死了,也要人工呼吸赶紧救醒回来,让他知道:教育孩子,缺了他不行。

      步调一致,相互配合根据家庭及工作情况,明确细分各自职责,甚至可以把一周的计划排成一个表,可以细化到,谁负责接送孩子,谁负责给孩子洗澡,辅导作业等等。

      有利于形成固有的模式和习惯,让孩子的爸爸也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来。 

      孩子和爸爸都需要一个机会,留给爸爸单独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相处,做爸爸擅长做的事情,一起冒险,一起打怪兽,让孩子逐渐爱上这个有趣的爸爸。

      让爸爸也更多的耐心陪伴孩子,家庭成员共同成长,才能慢慢摆脱丧偶式育儿的现状。

07

标准放宽一点,给爸爸们成长的时间

     有一个猪队友,至少也比多一个敌人,多一个总是说风凉话,总是打击你的人要好。

      我们必须承认,女性天生细腻和母性,加之宝宝在妈妈身体里十个月朝夕相处的链接,让大部分女性在照顾孩子这件事情上赢在了起跑线。

      因此,对于爸爸的育儿能力,可以尽可能多地予以包容,给与时间等待其成长。

      比如,爸爸给孩子辅导作业,就坐在旁边陪着,让孩子自己完成,尔后,初略地检查一遍,完事。

      结果妈妈回来一看,勃然大怒:“你怎么辅导的,错了这么多,这里那里都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写。去了学校,儿子铁定要挨训了。”

      爸爸默默地看了一遍,发现的确漏掉了一些问题,只好投降认输。妈妈撂下一句:“以后再也不用你检查了,只会帮倒忙!”

      一句话将爸爸推出了战壕,让他成为旁观者,甚至落进下石的敌人。

     时间久了,作为爸爸的存在感会越来越低,除了挣钱养家,好像也没什么其他作用,渐渐就真的“丧“了。

      一个能搞定复杂工作的成年人,只要用心,只要坚持不放弃,还会学不会如何搞定一个孩子吗?我相信绝对不会。

     新人入行,做不好很正常,就因为把他彻底炒鱿鱼了,之前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都白花了。

     只要他态度不错,积极性尤在,对家庭仍然关爱有加,何不留用看看?

     更何况,作业错一两道,衣服扣子扣错两颗,浑身弄得脏兮兮的,这些细节,跟爸爸参与育儿这件宏图大业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假以时日,必将能被你锻炼为“合格的爸爸"。

08

分工明确,及时沟通

     家庭关系除了情感关系,实际更是一种合作关系,需要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

      这却又是我们文化中很不习惯的家庭互动方式,我们更喜欢以情感,以体谅来确认每个人的工作范围,或者坚持“凡是靠自觉”的理念。

      最终,累瘫了自觉的人,闲坏了“眼里没活”的人。

      明确的分工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小到你煮饭他洗碗,大到谁辅导孩子写作业,谁送孩子上辅导班,半夜孩子醒了谁来安抚,都需要事先讨论和明确。

     家庭的相处当然是靠情感,但只要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为了保证秩序,保证每个人都权利、义务均衡,都需要借助规则和分工。

      这不是见外,这是以理智的方式来平衡情感方式的混乱和随意。

      另外,就教育理念上来讲,很多爸爸是倾向于“放养孩子”的。

      认为我们自己小的时候调皮捣蛋一样可以成材。即使在补习班那么盛行的今天,在小学阶段前不上甚至少上各种兴趣班仍然是很多爸爸的观点。

      妈妈们则不尽然,妈妈们更焦虑孩子的未来,总是恨不得三头六臂配上所有的好资源。

     这就导致双方必然会有分歧和冲突,需要及时的沟通,及时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动向,才能在育儿这条路上,常常远远地相互支持着走下去。

      每个周末抽一个晚上与爸爸交流一下孩子的情况,也听听他的感受,参考一下他的想法,双方相互支持,相互打气。

     一起走过婚姻的泥泞,走过育儿的酸甜苦辣,才能铸就坚固的家庭城堡,真正为孩子遮风挡雨。

      最后,以,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卡巴金的一句话,与父母们共勉:

      “父母即修行。”

      “孩子的需要既繁多又不断变化,这都是父母的大好机会,可以全然与他们同在,而非落入自动驾驶模式;可以有自觉地面对他们,而非机械化;可以去感觉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让他的活力、生命力和纯净,唤起我们的活力、生命力和纯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孩子总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
养一个孝顺感恩的孩子很难?错,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成长更快
【十班播报】第2次“爱表达”之父母工作
家规第一条,不可以打骂、怒吼父母
教育最大的疏忽,是从不和孩子谈钱​
妈妈们爱说的这句话,害苦了多少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