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其实,自卑,真不是缺点

孩子不自信,是很多家长最头疼的问题。

因为自卑,孩子不敢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遇到困难就逃避;

因为自卑,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别人关注自己;

因为自卑,人际关系不好,总觉得同学、朋友不喜欢自己。

在我们的认知中,自卑一直就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缺点。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

今天,想借这个话题,给大家推荐一本著名心理家阿德勒的书《自卑与超越》,其中对自卑的探讨,或许会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声明:纯为推荐和探讨,不涉及任何利益关系。)

1

事实是,人人都有自卑感。

无论看起来多么光鲜靓丽的人,内心或多或少都有自卑安放的角落。

在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中,他对于自卑是这么描述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换句话说,自卑感其实跟人的生存本能一样,会推动人去追求成功和卓越,借以减少“自卑感”带来的不适感。

自卑代表我们对自己有所要求,不得过且过,渴望优秀,想努力追求卓越。

假使没有自卑存在,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百分之百满意,都坚信自己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存在。

往小里说,人也就没有了成长和改变的可能。

往大里说,人类也就没有了进步的希望。

换个角度看自卑,其实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常会听到孩子或者家长会问:我(我的孩子)怎么才能自信起来?当然,我们也有很多言语方式和教育方法去增强孩子的信心。

比如说多一些积极正向的关注;

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孩子;

给孩子更充分的爱,等等。

我们今天谈的是另一个观点:我们不再以消极和贬义的眼光看待自卑,我们把他视作一种动力,是不是结果会完全不同呢?

很多时候,不是自卑阻碍了我们,而是我们背负着对自卑的负面看法,让我们寸步难行。

带着自卑,更有利于我们追求卓越。

2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自卑感是有好处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越自卑越好?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谈到一个观点叫:自卑情结。

作者对这一概念定义如下: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通常情况下,一定程度的自卑感会刺激你上进,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消除自卑感,从而获得优越感。

比如,孩子因为自卑,不敢交朋友,人际关系不好,怎么办?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孩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于是开始努力交朋友。

无论是跟老师请教,跟家长请教,还是跟同学请教,包括买相关书籍,上网查资料,都能获得大量的人际交往技巧。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制造机会跟身边的同龄人接触,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应对与人相处中的尴尬和误会。

假以时日,人际关系问题几乎都能获得解决。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沉浸于一种“自卑情结”中,坚信自己绝对解决不了问题,不愿尝试,不付诸行动。

最终,被自卑淹没。

我们要做的,其实应当是让孩子避免陷入自卑情结中,裹足不前,而不是努力让孩子改掉“自卑”的缺点。

适度自卑,其实具有促进作用。

3

还有一种自卑情结,是我们拼命掩饰,努力地、过度地展现自己的优越感。

其实是自欺欺人,是一种防御。

在书中,作者阐述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超越自卑感,追求优越感。

先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即优越感。在本书中,阿德勒所说的追求优越是指实现自身完美所做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要超越他人。

为了获得优越感,有的人会努力自我完善,不断成长进步;但也有人会自欺欺人,催眠自己说:我很优秀。

对于这一现象,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为了摆脱自卑感,他不再设法克服困难,反而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

这样不但不利于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断累积。

也就是说,产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没有克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所采取的每一个自欺欺人的行动都会让他的自卑感更加强烈。

我们常见到很多表面看起来非常自负,见到谁都夸耀自己的家庭、收入、成就的人,其实就属于这一类型。

在孩子身上,这一特点会体现得更加明显,自卑的孩子会通过攀比,买名牌,炫耀自己的家庭,展现自己的优越感。

他们内心其实极度自卑,只是为了自我安慰,必须努力催眠自己,好让自己不必面对现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什么。”

真正的自信都是静水流深的,内心安定自在,不需要向外界过度展示。

绕着自卑走,反而是陷入另一种自卑情结中。

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自卑,反而更容易迎来另一番天地。

4

作为美国最早的一批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其实跟他的成长经历关系密切。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

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

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其实是老三,他有一个早年就夭折的大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优秀的哥哥一直存在于他的生活中。

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

他也坚信,母亲偏爱哥哥。

这还不算,他还患有佝偻病,因为这个病症,童年的他骨头比较脆弱,这也导致他无法参加对身体条件要求比较高的活动。

他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孩子。

他对于童年的记忆是这样的:

“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往事是,由于我罹患佝偻病,我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

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

作为一个排行中间的孩子,哥哥又特别健康、优秀,获得了父母很多关注。价值体弱多病,身材瘦小。

可以想象,童年的阿德勒有多么自卑。

这粒自卑的种子,也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经历。

5

上天对他的考验还远未结束。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他的内心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他需要很用力地去找到自己的位置。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他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

他和父亲都没有接受这样的歧视的建议。

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

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之后,先是成为医生,后学习心理学,成为著名心理学家。

通过不断自我超越,他终于克服自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位置。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也成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写在后面的话:

虽然本书名为《自卑与超越》,但实际上关于自卑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

作者还有大量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阐述,包括自己对于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的观点。

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关于自卑和生命意义的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角度和思维方向。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卑和自卑情结
摩羯座的自卑到底源自哪里?
一个人的“傲慢”,或许源于内心的自卑,值得重视
解读《被讨厌的勇气》3、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人成大器,必有征兆”:人到中年,有这三个素质的人,易有出息
《自卑与超越》书评——如何引导“自卑情结”变得卓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