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怎么办?

明明知道发脾气对孩子影响不好,却总是控制不了情绪,是我常听到的家长的困扰。

似乎孩子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会让家长失去理智,一点就着。忍了又忍,最后只换来更震天动地的大爆发。

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01

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个问题:父母是不是真的无法控制脾气?

假设一个场景:

一个妈妈(爸爸)在训斥自己的孩子,情绪完全失控,突然手机响了,是一直联系却怎么也搞不定的大客户来电。

于是,妈妈(爸爸)可能上一秒还狂风暴雨,接电话的下一秒便和蔼如春。

只需要不经意的一秒钟,我们便能完成情绪转换,没有比这更强大的控制能力。

还有一种可能,是来电话的是孩子的老师,家长当然会立马切换客气、尊重的语气,仔细倾听。

当然,听完之后可能有两个后果:老师表扬了孩子;老师在这个不恰当的时机,继续投诉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表现。

这决定了孩子接下来的遭遇……

举这个例子,仅仅是想说明一点:再盛怒之下,我们依然是有理智残存的。在必要的时候,理智会瞬间恢复,帮助我们恰当地应对不同的场景。

在我自己接触的家长中,还有另一个有奇效的转折点: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我亲眼见证父母们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出现的360度大转弯,不能骂,不敢说,甚至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惹孩子不高兴。

就算憋出内伤来,也只能继续忍着,别无他法。

当然,这并非是一个理智、有效的处理方式,甚至会助长孩子通过“生病”来拿住父母的习惯,事与愿违。

举这些例子,只是想从一个侧面证明:

情绪可以控制,关键在于时机,以及,你想不想。

02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为什么面对孩子,我们总是忍不住发脾气?

现实一点说,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没有权利对身边人任何人宣泄情绪。

得罪了任何人,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唯一放心的,是自己的孩子。

表面看起来,冲孩子发火的成本和代价都极低。骂不走,打不散,关到门外,他们还会拼命呼喊,而不是转身摔门离开。

更何况,要找孩子的错误,简直不要太容易,玩手机、不做作业,做事拖拉,不搞卫生……

任何一件,都足以提供家长们“发火”的素材。

孩子们看起来又是那么的“没心没肺”,刚骂完,又像没事人一般,笑嘻嘻地过来找爸妈,看见父母冷着脸,便想尽办法逗他们开心。

卑微得,甚至有点低贱。

我们很容易以为:孩子还小,懂什么情绪,骂了就骂了,无关紧要。

既然有一个方便又无害的情绪宣泄方式,干嘛不能用呢?

我愿意将之称之为:人性,或者人之常情。父母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对孩子发脾气,更多是一种本能的情绪表达。

要尝试控制情绪,其实是跟自己的本能对抗,并不容易,最大的动机,是另一种为人父母的本能——对孩子的爱

03

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寻根溯源,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情绪。

父母不是圣人,当然会有情绪。

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探索愤怒背后的心理需要,是控制愤怒的重要步骤。

①过度付出。

对孩子发脾气的父母不爱孩子吗?不,有可能是太爱孩子。

过度付出,导致的身心疲惫,加上高期待之后的失望,会让愤怒之火,熊熊燃烧。

之前听说过一位妈妈,每天晚上要做两次晚饭。

一次是晚上6点半,是大人吃的饭,一次8点,给9岁孩子特意做的饭。

她说:“因为孩子放学回家之后要看电视,然后再吃晚饭。孩子已经习惯这个点吃了,如果提前和我们一起吃,她会吃的很少,而且会发脾气。”

于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为了家里人都能够好好吃饭,孩子心情愉悦,这位妈妈不辞辛劳,每天做两顿晚饭。还要变着花样,捡孩子爱吃的做。

做过饭的家长都知道,做一家人的饭多么繁琐,那种“做饭一小时,吃饭10分钟”的劳累,何况这位妈妈,一晚上要做两次饭。

仅仅是因为孩子,习惯了先看电视,再吃饭。

当然,这是一个相对极端的特例,但诸如此类,围着孩子转,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生活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比比皆是。

付出过度,期望回报的心就越强,这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孩子的表现让自己不满意时,愤怒就会像锅里的沸水顶着锅盖,按都按不住。

为人父母,量力而行,关爱自己,同样重要。

②担心教不好孩子。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因为恐惧,引发的焦虑,进而转化成的愤怒。

我们太害怕自己会教不好孩子,恐惧自己的孩子落后其他同龄人,焦虑他们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败下阵来。

带着这种焦虑,会衍生出对孩子的种种“不满意”。

成绩不够好,比不上隔壁的“小明”;

待人接物不够有礼貌,被别人的孩子比了下去;

孩子做事拖拉,总是要让家长催了又催……

诸如此类,总是会引发家长们无穷无尽的担忧,以及自我怀疑:为什么我会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一着急,一焦虑,怒火自然也就不易控制,随时准备倾泻而出。

这种愤怒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家长的无力感,无法让孩子达到自己目标的无能感。

③亲子之间的等级观念。

父母、子女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至少在孩子还需要完全依赖父母生存的这个阶段中,是完全不可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孩子需要依赖父母才能生活下去,这就决定父母拥有比孩子更高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这就有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听话

我们假定,并且希望,孩子会听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这个假定如此的普遍,以至于我们已经将其认定为理所当然。

那么,当孩子不那么听话,甚至跟父母对着干的时候,愤怒就自然而然了。

你这孩子,怎么可以不听我的?

就像员工居然敢跟领导叫板,学生居然敢跟老师互怼一样,是我们难以忍受的。

愤怒,也就天经地义。

04

虽然繁复,我们还是要在这里在陈述一下,过度情绪化地对待孩子,会产生的可能影响。

希望能更多的防患于未然。

①敏感自卑、自我怀疑

孩子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往往摸不着头脑。只会下意识地认为是自己表现不好,才让父母伤心或者生气。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忐忑不安的氛围中,会养成敏感自卑的性格,很容易陷入过度自我怀疑。

在人际关系中,对方眉头一皱,就会立刻不安,反思自己问题的孩子,就属于这类。

②错误榜样,不会控制情绪。

家长的情绪发泄,容易给孩子带来错误的示范,认为沟通,就是情绪宣泄。

面对问题无法合理表达,只会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解决。

有的家庭,只要一沟通,就会自觉地切换到“吵架”模式,家里就像战场,互相丢炸弹,却达不到任何沟通目的。

③内心缺少安全感。

简单而言,就是不知道自己说了哪句话,做了哪件事,就会引起父母的情绪爆发。

父母当然会清楚,自己是因为孩子的哪个行为发脾气,但孩子并非父母肚子里的蛔虫,他们并不清楚。

更何况,有时候父母是只发脾气,并没有冷静下来,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

如此,只能时刻保持小心谨慎,生怕说错话、做错事,安全感也就无从谈起。

05

那么,难道孩子做错了事,也要笑脸相迎,装看不到,哄着孩子吗?

当然不是。

在成长中的孩子,必然需要家长的引导,需要指出他们的错误,这也是家长的教育责任。

①在批评的时候,保持平静而严肃庄重(但不愤怒)的表情。区别于平时玩闹的轻松、愉悦表情。

②告诉孩子具体应该怎么做的步骤和细节,使孩子明确具体的操作。

③指出问题这本身就带有批评性质,郑重的语气会加重批评的意味,不需要用质问的语气来激化矛盾。

④用陈述句是陈述事实,保持客观冷静,尽量不使用反问句。

⑤验收孩子改正之后的结果,确保孩子知道了正确的做法,并且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定期更新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碰到孩子愤怒,家长怎么应对?
哪个孩子没脾气?我们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1.孩子不良情绪的积累,会慢慢转化成愤怒...
“我没有错”,你咋不上天?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压抑自己的愤怒?重申你对愤怒的权力
感悟随笔谈亲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