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有抑郁症,我该怎么帮他?

我经常会收到家长的提问:“我的孩子有抑郁症,我该怎么帮助他?”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我的孩子不愿意上学,我该怎么帮他?”

“我对孩子叛逆,跟我对着干,我该怎么办?”

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却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也没有适合于每个家庭的方式,具体操作中的问题更是难以预料。

尽管如此,我还是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整理一些相关的建议,至少给关心这个问题的家长们一些提示。

帮助有情绪问题的孩子是一个漫长而浩大的工作,希望能跟家长们共勉。

01

如果你想要帮助你的孩子,必须先理解你的孩子。

不管是什么心理症状,都不是天上砸下来的不幸,偏巧砸到了你家里。

更不是我们以为的“孩子本来什么都好,突然就抑郁了。”

当然,没有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出问题,特别是出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比送孩子去做一个身体上的手术,还让人纠结、郁闷。

我碰到过发现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之后,家长坚决不带孩子看医生,并且反复强调是孩子想太多,自己套抑郁症的帽子。

的确,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出这个问题。

但是蒙起头来,当什么都看不见,假装孩子一切正常,显然并不能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唯一的效果可能是:症状越拖越重。

要帮助孩子,首先需要了解孩子,了解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洪水猛兽,得抑郁症的孩子也不是这辈子都毁了。

在短暂的慌乱和焦虑之后,家长们如果能恢复一定的理智和冷静,像一个旁观者一般去审视一下自己的孩子,琢磨一下孩子的情绪。

一定会大有裨益。

02

恢复理智,保持冷静。

了解我相关信息的家长,大约都听过“无条件接纳孩子”、“无条件爱孩子”,诸如此类的专业名词。

爱孩子,当然重要,这可以算作是问题解决的基础。

只是,光有爱,并不够,我个人觉得,真正想要帮助孩子,还需要一些理智,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

常听说,父母们看着孩子难受,看着孩子哭,自己也跟着哭起来。眼见着孩子受苦,自己也不忍心,恨不能代替孩子去受这份折磨。

这,当然是出于爱。

但是当一个人在泥泞里,跟他一起跳进泥泞里,是不可能帮到对方的。需要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找到出路。

是去找根绳子帮他拉上来吗?

还是跟他一起寻找能够踏脚的地方,鼓励他自己一步步往上爬?

另外,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都会发现,我们曾经提到过,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好处”,有“功能”的。

此种情况,过度地被孩子的情绪带走,不但帮不到孩子,还会无意识当中,让孩子越陷越深。

恢复理智,把“抑郁症”当成一个问题去解决,需要资料就找资料,寻找资源就找资源。

何愁问题不解决?

03

父母改变,不代表孩子马上康复。

在抑郁症康复这件事情上,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但不可能代替孩子。

很多家长会在孩子患病之后,能够有意识地做出调整和改变,这当然是非常积极、正向的努力。

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期望。

会不切实际地期望自己一旦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症状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见了。

又或者告诉孩子:“我不在意你的成绩,你只要回去上学,恢复正常的生活就行。”

期望父母的改变,就带来孩子的连锁反应。

几乎不可能。

原因是孩子的症状是多年的积累,是孩子自身的应对方式、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共同促成的。天长日久,影响深远。

孩子内在的人格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定式,可不是简单地换个环境就可以改变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冷,也只能暂时在这寒冷里,坚持一段时间。

父母可以做出调整,却无法代替孩子康复。

换言之,无论如何,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04

力所能及的陪伴。

我强调“力所能及”几个字,做到能做到的部分,不过度苛责自己。

有的家长会在孩子诊断出抑郁症之后辞职陪伴,或者放弃自己所有的娱乐活动,全天候的待着孩子身边。

孩子一有个风吹草动,就焦虑万分,紧张异常。

这更像是一个“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方式,短时间内看起来家庭美满,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客观而言,陪伴抑郁症患者是非常消耗心力的一件事。

作为父母,当然有对孩子的爱和责任,能够支撑着自己坚持下去。认为成年人能够自己调节,不会倒下。

实际上,父母也只是普通人。

长时间面对低落、沮丧、没有动力的孩子,很难不受负面影响。最后孩子还没康复,父母先崩溃了。

关键是,即使父母付出了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孩子并不见得会领情。

很可能是你放弃一切,为了孩子积极改变,孩子却对家长的关心爱答不理,巨大的挫败感,可能会引发无尽的愤怒,进而,不受控制地指责孩子:

“你究竟还想让我们怎么样?我们对你还不够好吗?”

“整天要死不活的样子,谁喜欢跟你待在一起?”

“你就是个白眼狼,对你再好都没用!”

一通脾气下来,多日努力隐忍积累的和谐氛围,瞬间崩塌,甚至直接将亲子关系推向更糟糕的,更敌对的方向。

还是那句话,不管对方是你再亲的人,帮助他人之前,都要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基本的生活。

过度的付出,一定会引发过高的期待,最终不断失望。

05

理解抑郁状态下的“正常表现”。

“正常”这个词,我们大概率会认为所有人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就是跟其他人一样,跟同龄人一样。

一个抑郁的孩子,我们仍然可能会期望他们,至少看起来,跟其他人一样。或者退一步讲,看起来几乎“正常”。

例如,虽然你不能坚持上学,但至少在家里能够坚持学习。

虽然你经常情绪不好,但是不要整天愁眉苦脸,谁看了都难受。

虽然你精神状态不太好,但还是要坚持运动,保持积极的精神面貌。

换句话说,虽然你有抑郁症,但你还是要正常一点。

这就好比要求一个腿断了的人,必须要像正常人一般,用两条腿直立走路,然后告诉他:“你可以走的慢一点,但你必须像正常人一样走。”

的确,大部分抑郁症,表面看起来“很正常”,能吃能睡,能走能跳,内在的症状看不到,会让我们忽略他们其实处于“非正常阶段”。

例如,很多家长纠结的孩子懒,什么都不做的问题,其实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没动力,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总是愁眉苦脸,是他们内心确实很痛苦,很难开心起来。

在父母眼中,简单的“正常化”的要求,对于抑郁症孩子来讲,可能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好比,我们可以鼓励一个断了腿的人,拄着拐杖,慢慢走,却不能要求他,像正常人一样走。

在抑郁阶段,孩子需要属于这个阶段的“正常标准”。

06

力所能及的行动。

紧接上一个问题,我们来说,那是不是就什么都不要求孩子,就任凭他每天躺在床上,刷手机呢?

当然不是。

抑郁症的恢复,跟做完手术需要躺着静养不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积极的恢复策略。

关键是在于:力所能及。

假设要求孩子每天跑步超出了他的能力,那每天下楼走十分钟呢?

要求孩子给家人做饭他做不到,帮父母收一下衣服,打扫一下卫生呢?

每天学习做不到,那看半个小时自己喜欢的书呢?

很多抑郁症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没有价值感,没有信心。信心怎么来?感受到自己能做到一些事情,自己对他人有意义。

不管事情做得如何,孩子有在行动,就是积极的信号。

做到一半,累了怎么办?累了就休息一下,等状态调整起来了再继续做。

不按照“正常”的标准要求自己,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他“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

完成简单的目标,获得成就感,内心的力量也能够一点点积聚。

写在后面的话:

看完整篇文章,可能有的家长会失望,怎么没有“12345”这种操作条款,让我们可以照搬,告诉我们怎么劝孩子,才能让他们想通呢?

确实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

更何况,抑郁症确实不是简单的“想不通”的问题,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只能提供一些参考方向。

在之前,我们还写过一篇帮助抑郁症患者的文字,可以戳下面的蓝字链接观看:

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请这么帮助他

后续,有新的方法和感悟,会继续跟大家分享,也欢迎有经验的家长,提供你的方法和建议。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定期更新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怎么突然就得了中重度抑郁症?因为父母忽视了这4个早期症状
九成抑郁症的孩子都说过这几句话,但愿你的孩子从没有说过
因租金问题自杀,孩子得了心理疾病父母应该怎么做
震惊:中学生抑郁症竟高达54.4%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毫不知情
当父母发现孩子患上了抑郁症,该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