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愤怒时说的“扎心话”,接还是不接?

 这是一个妈妈的提问。

说她的孩子只有4岁,却并不让人省心。

最近,孩子的口头禅是:“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不要你了,你给我出去!”

还有:“我要换个妈妈,不要你当妈妈。”

只要不满足他无理的要求,这样的话就能脱口而出。

当事的妈妈也尝试跟孩子表达:“这样的话,妈妈听到会很伤心。”作用不大。

一旦孩子生气起来,依然如故,甚至真的要赶妈妈出门。

妈妈伤心之余,有些苦不堪言。

很多家长也提到过类似的情况,我们今天就来展开说一说这个问题。

1

有用和解气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谈到过,孩子的很多行为会保存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有用、解气。

先说说“有用”这一点。

比如,一不买玩具就往地上一躺,接着撕心裂肺、委屈巴巴地哭起来,哭得兢兢业业,直到父母妥协为止。

目的达到,下次继续用这招。

还有的孩子,会采取“念经”战术,不管想要什么,只要父母不答应,就开始如唐僧一般,喋喋不休地恳求,央告。

父母走到哪里,就求到哪里。

家长被烦得受不了了,干脆妥协了,给他买了。耳根也终于清净了。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有用的方法,当然是要继续沿用的。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解气。

更直接一点解释就是:孩子知道这样说,你会伤心,才不由自主地反复说。

这样的推测虽然有点腹黑,但在亲密关系中其实并不少见。

亲人之间就是吵吵嘴,也不动刀动枪,为什么会那么伤人?甚至很长时间情绪都没办法缓解?

就是因为最亲近的人,才知道戳你哪里最痛,能让你最受伤。

你受伤了,难受了,他觉得不只是他一个人不爽了,就舒服了,心里平衡了。

2

挫败带来的愤怒

孩子当然是希望: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这是人天生的欲望,或者说不由自主的“自恋”。

当孩子提出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一股挫败感便会油然而生。

他会委屈、伤心,觉得爸妈没那么在意自己,原来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这对于他原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是宇宙中心的观念,是狠狠地一耳光。感觉很不好,很羞耻。

怎么办呢?

想办法把不爽的感觉向外发泄,演变成为——愤怒。

这时候,不舒服的感觉就不是因为,我不好;而是理所当然地——妈妈不好。

妈妈不给我买玩具,妈妈是个坏妈妈,妈妈冷血、无情。

妈妈就是罪魁祸首。

那么,当然要找妈妈“算账”。

3

愤怒本身的“攻击属性”

愤怒本身就是带有攻击性的情绪,仔细观察一下人在极端愤怒的时候,一般会做哪些事情来宣泄呢?

砸东西。

骂人。

打人。

威胁不要对方,赶走对方。

每一件,都是要把手边的人、物,损坏或者弄伤,才能解气。

这时候,妈妈在他眼中不再是最可亲可爱的人,是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

而是冷漠的,坏的“敌人”。

对待“敌人”当然不能手下留情。有的孩子可能会动手打妈妈,有的孩子就使出“抛弃”招术,威胁说我不要你。

我不要你,你会伤心,我的攻击目的就达到了。

总之,怎么能让对方痛苦、难受,就情不自禁地使出来。

4

面对拒绝时,孩子必然有愤怒、不满

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尚处在一个相对自恋的阶段,觉得世界都是围着他转的,他想要什么,都应该被满足。

一旦被拒绝,便会无比愤怒,感觉到被伤害。这一阶段,他们很难通过讲道理调节自己的感受。

他就是想要就马上要,没有理由。

但是这种绝对的自恋感,是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被挫败的。

毕竟,地球都不是宇宙的中心,渺小的人类,怎么可能是世界的中心呢?

孩子一直保持这种自我中心,无法接受外界的忽视、拒绝,家庭当中父母或许能够尽量满足,外面社会,可不会对他们那么和颜悦色。

到那时候再经受打击,后遗症估计会大得多。

解释这些,无非是想说明一点:你觉得你的拒绝是对的,就坚持去做。

当然,也做好心理准备,孩子一定难有好脸色,这不是你做错了,而是他成长过程中必须体验的“不爽”。

做好心理准备,习惯就好。

5

面对孩子的“扎心话”,应该怎么办?

①不被孩子带“坑里”。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很多孩子沉迷于用某种方式攻击父母,就是因为这样做解气,看到爸妈难受,就爽。

那么,要改变孩子,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看到前面是坑,及时止步,任凭孩子在旁边鼓励:“你跳啊,你生气啊,你伤心啊。”都不要理睬。

假装不在意,或者根本没听见。

孩子见家长没动静,就知道自己的计策达不到目的了,渐渐也就没那么执着了。

②不要跟孩子太较真。

孩子大约只是在玩一个“掉坑游戏”,父母却感觉到自己被抛弃了,伤心不已。

孩子觉得:哟,不错,挺有意思哦。我让你跳你就跳。

父母越是认真,孩子越觉得这个“游戏”有意思,于是就乐此不疲地玩下去。

提供一个家长的做法做参考。

孩子说:“我要换个新妈妈。”

妈妈,不动声色地问:“你想要个社么样的新妈妈?”

孩子:“我想要一个能随便给我买玩具的新妈妈!”

“行吧,我今天晚上就出去,你努力找一个你满意的新妈妈吧。”

于是,妈妈穿上衣服鞋子,出了家门,来到夜市,给自己点了一顿烧烤。

估计大家都能想到,不等烧烤吃完,孩子必定会电话连珠炮,吵着要妈妈回去。

妈妈不上当,孩子马上就觉没意思了。

③孩子的话,可能触发了我们的情结。

若是道理妈妈也明白,也清楚童言无忌,更了解孩子不可能不要妈妈。

很可能前一个小时说,不要妈妈。一会就又有奶声奶气地到处喊:“妈妈,妈妈”地叫。

道理都明白,却还是忍不住在意,受伤,跟孩子较真。

很可能是孩子的“童言”,触发了妈妈本身的情结:害怕被抛弃,觉得自己不被他人需要的内心创伤。

心里有个旧伤疤没有好,当然是轻轻一戳,就会痛的。

如果是这样,爸爸妈妈可能就需要觉察一下这个部分,了解自己的伤心的根源。

调试、处理一下这部分。

才能真正冷静、轻松地面对孩子。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懂事的孩子心苦(好文推荐)
承认吧,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至关重要
当孩子不再对父母感到愤怒时,该学会什么?
我知道你们对孩子发脾气不是故意的,可是你忍得住么?
越懂接受,越自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