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忆京城——回忆童年时期的朝外大街(一)
朝外大街
这是一张北京解放初期朝阳门外靠南侧的地图,看见这张地图回想起我童年的记忆,我的童年就是在神路街度过的。北京解放那年我才十岁,对外界事物有所了解, 朝阳门城门楼子和现在的永定门城楼相似,城门内两边各有七间门房是供守城的士兵休息的地方,城门洞的路面全是用大长石条砌成,由于时间太久已经凹凸不平了,城门外的左边是关帝庙,城门外的右边是朝阳门火车站,火车的起点是前门,经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南口直通张家口。朝阳门站前有三条火车道,过了火车道是 瓮城箭楼(与德胜门箭楼相似)路面换成油渣路,箭楼前面是护城河桥,桥是木制的桥面很窄两台汽车将将能错过,两边有不到一米的人行道,日伪时期在桥东头用沙包修筑了工事,中间只留能过一辆车的豁口,两边架有机枪,断绝了城内外的交通,凡是要进城和出城的人都要经过日本人的检查。直到鬼子投降了才打开这条通道。朝外大街的马路很窄中间有条只能错过两台车的油渣路,两边是走马车的土路,一直到东大桥全长二里半地,再往东走到通州就是土路和石条路了。土路外侧有高台,上面是做买卖的铺面房。北侧有名的胡同有北河沿、吉市口、筛子胡同、元老胡同、西草园胡同。南侧胡同比较多有南河沿、南中街、观音寺胡同、喇嘛寺胡同、景升西街、景升街、景升东街、荣盛夹道、神路街、芳草地等。到了东大桥往东北方向去的土路通往东坝,在路的左侧有一座土地庙,右侧有一遍日本坟地内有炼人炉(解放后炼人炉迁到平房),外面有一座不知是哪位王爷的坟;往东偏南方向是去通州的石条路,在早是一条运粮的路,进京的粮食用船走运河运到通州,再用马车进朝阳门运到北京城内,这条道又称粮道,朝阳门又称粮门。朝阳门在元朝时称齐化门,到明朝朱棣建都北京时改为朝阳门,但很多老百姓仍然称齐化门,说快了 就是齐或门。 早在北京的雨水大元大都时期,从南方运来的粮食及商品,可从水路直接运到积水潭。当时积水潭是货物的集散地,据《大都赋》记载:自漕船和其他商船从大运河在积水潭码头停泊后“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因此,鼓楼成为最繁华的街区。到明朝在北京建都时,由于天气的变化雨水逐渐减少,从运河南来的船只不能进入城内,大运河的终点码头从积水潭移至东便门外大通桥下,京杭大运河在通州以南,称为“外河”,河道较宽,通州以西的通惠河,称为“内河”,河道窄,而且落差较大,从通州至北京,要通过五道闸口,行船速度很慢,甚至塞船。故多“舍舟登陆”。朝阳门到通州四十华里的道路,是条土路,哪经得起长年累月众多车马“轮蹄络织”,雨雪过后,路上泥泞难行,往往一车陷入泥沼,要几十个人力才能抬出。有鉴于此,到了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拨出“币金三十四万三千四百八十四两有奇”,历时近一年,“起洼为高,修建石路,计长五千五百八十八丈有奇,宽二丈,两旁土路宽一丈五尺”。在二百多年以前,这也算是一条高等级公路,当时成了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此朝阳门成了从南方各省运来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同时从水路进京的南方客人以及从海上来的“洋人”,也是从这里进京。朝阳门在其城楼北侧,当年还镶嵌有一方石刻,上面刻了一个谷穗。这表明朝阳门就是运粮门。
朝阳门城楼
民国时期从空中拍摄的朝阳门城楼,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朝阳门城楼和箭楼不是平行的
朝外大街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大街,从护城河桥到东大桥,大街的两边全是买卖家,卖什么的都有,布庄、药店、茶叶铺、饭庄、大车店、澡堂子、肉铺、杂货铺、茶馆、书社、酒馆、酱菜源子等等应有尽有,比其它城门 要外热闹得多,朝外大街为什么比其它城外热闹呢?这和地理位置有关,一是古代朝阳门是进粮的门,进京的马车朝外大街是必经之路,马车需在城外停留等待检查和休息;二是清朝时期朝阳门外驻扎有保护京城的军队,朝外大街的北侧是北营房,就是现在的吉市口头条到八条是东西的街道,朝外大街的南侧是南营房,就是现在的头甲到八甲是南北的街道,战时是军队,平时是平民,人口比较多;三是朝外大街寺庙多,在“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记载有 最著名的东岳庙、还有关帝庙、真武庙、北海会寺、弥勒院、慈尊十八狱庙、广济庵、九天宫、普济寺、天仙宫等十多座庙宇,周边还有不少庙宇,如东大桥的土地庙、关厢的铁塔院、吉市口二条的水月庵、五条的天仙庵、神路街的海会寺、喇嘛寺胡同内的三宝寺、观音寺胡同内的净住寺、三佛寺 。南中街一带居住回民较多,那里有南上坡清真寺和南下坡清真寺、杜家楼清真寺和观音寺胡同内的清真女寺。还有神路后街的西方庵、南营房的关帝庙和地藏庵、南菜园的吉香庵等等。到解放初期在朝外大街街面上还有东岳庙、九天宫、天仙宫、慈尊十八狱庙,其他庙宇在民国时期已变成商业用房了,解放后东岳庙被公安学校占用。天仙宫改成朝外大街文化馆,九天宫被某工厂占用。慈尊寺(十八狱庙)毁于朝外大街49年的一次大爆炸,后来被拆除改建朝阳区工人俱乐部,现在是百脑汇所在地。
朝外大街中午位于吉市口向西拍照
朝外大街是一条东西的街道,从朝阳门城楼到东大桥,号称三里长街,两侧有商号三百多家,以东岳庙为中点,东岳庙以西各种商号比较多,永兴斋点心铺、裕顺斋糕点铺、祥和斋点心铺、大有酱园、和顺酱园、大发日用品、吴德利茶庄、宝记茶庄、梧村楼绸缎庄、肉脯徐、荣盛轩饭店、 金银首饰店、纸张文具店、澡堂子等还有三家中药铺;东岳庙以东是以旅馆、大车店、私人作坊为主,有修车的、打马掌的、铁匠铺、豆腐坊、修笼屉的、煤铺、棺材铺、土特产、五金器具等。 过去的买卖家讲究专卖一种货物,例如卖纸的专卖纸,什么样的纸都有,灯笼纸、宣纸、彩色纸、窗户纸、光板纸、道林纸、马粪纸、金锭纸、银锭纸、草纸、白粉纸等等,只要能叫上名的纸全有,但不卖文具,要买文具到专卖文具店去买。不像现在一个大超市什么都卖,几万个品种,但东西还是不全,就是卫生纸好买。在吉市口西侧有一家茶庄一间门脸两层小楼老板姓邵,小公子名邵贵,在东郊一中心小学上学,是我上五六年级时的同班同学。在芳草地的东面有一家煤铺姓蔡,其公子蔡成龙也是我五六年级的同班同学,不知现在这两位在何处。小时候我父亲常给我两毛钱带一个瓶子,到神路街北口东路南一家羊肉铺买两毛钱的烧羊肉,再灌一瓶烧羊肉汤,回到家里父亲已经煮好了一锅抻面,每人捞上一碗面条放上一点烧羊肉,再放上一点黄瓜丝,倒上点羊汤, 加上点醋吃起来真香,回味无穷到现在仍忘不了。提起小吃到想起元老胡同口有一个卖切糕的,这切糕黄腾腾的里面有小豆、芸豆和小枣,甭吃看着就够香的,卖切糕的更绝,买多少一刀切,保证够分量。还有一种小吃使我念念不忘,在坛口有一个小摊专卖羊霜,有一口大锅下面有炉火,锅边上围着一圈羊血肠,锅内煮着羊血块,五分钱一碗,乘上点血块在切上点血肠,放上点作料,再放上点香菜,再买两个烧饼,一顿美餐齐了,现在吃不着啦。坛口的小吃赶上隆福寺的小吃了,豆汁、面茶、豆泡丸子汤、小豆粥、豆腐脑、驴打滚、鸵鸟蛋、开口笑、糖耳朵样样都有,还有一样现在见不着了,叫卤丸子,完全是豆面炸的丸子,丸子比较小,先打一锅卤,再把炸好的丸子倒进去,吃的时候连丸子带卤乘上一碗,再加上点蒜泥或辣椒,在冬天早晨上学时热热乎乎的吃上一碗心里真舒服。另外还有一种北京小吃也见不到了,叫炸回回,外形像一个大馄饨,里面的陷是凉粉切成小的方块,再加上点香菜拌成, 用擀好的麺皮包成大馄饨后下油锅炸,吃起来甭提多香了。
1933-1946年莫里逊在朝阳门箭楼上拍照朝外大街
1933-1946年莫里逊位于朝外大街荣盛夹道西向西北方向拍照
1933-1946年莫里逊位于朝外大街吉市口东向西南拍照
1933-1946年莫里逊位于朝外大街元老胡同附近由南向北拍照
马掌铺在给骡马钉马掌
位于神路街北口东专做马车轮的
东岳庙
东岳庙座落于朝阳门外大街141号,东岳庙在北京来讲也是一座大庙,俗称“天齐庙”,初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年),至治三年(1323)竣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原占地六万平方米,由东汉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第三十八代后裔张留孙筹资兴建,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东岳庙坐北朝南的山门前两侧各有一座木制四柱三门七楼的牌楼,对面是神路街,在街口有一座有四柱七楼琉璃瓦牌坊,是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 。后经明、清两朝的不断扩建,形成由中路、东路、西路组成的规制宏丽的古建筑。各种房屋376余间。由中路正院及东、西跨院组成,共有七进院落,融集廓院式、四合院式布局为一体,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庙内主要供奉东岳大帝和七十六司,进入东岳庙第三道门殿就有两尊五六米高站立的哼哈二将把门,院内中间是神道,正面是主殿供奉东岳大帝,院的四周有七十六间格子房,内供主管七十六司的七十六位神仙,人间的娶妻生子、生老病死、柴米油盐、前生今世、善恶报应他们都管,院中还有很多石碑,记载着东岳庙的历史,后院 是三面联脊两层的楼房都有神仙居住,东西院和后院是道士打坐和休息的地方,每到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有庙会,庙会非常热闹,卖东西的特别多,有一样商品是东岳庙特有的商品,那就是兔爷,兔爷有大有小,很招人们的喜爱,另外还有一种商品现在绝迹了,那就是玻璃制品玩具噗噗噔,这种玩具像一个封底的喇叭,又像是一个长嘴的瓶子,用嘴轻轻的一吹一吸,瓶底发出清脆悦耳的喷儿喷儿声音,这种玩具非常危险,瓶底薄的像纸,很容易破碎,碎玻璃碴很容易进入嗓子里,这种玩具很快被取缔了。还有一种玻璃玩具,是一米来长的玻璃管喇叭,吹出来的声音像牛叫,但还不好吹,没有几日的功夫,还吹不响呢,这种玩具也容易扎嘴,也被取缔了。尤其是过年时 人流如潮,城外郊区各村都组织秧歌、高跷、地蹦、小车会、旱船、耍叉、狮子、武术等表演队到朝外大街来拜年,比较大的商户门前都摆设有茶水和点心,有的还撒红包,用来招引表演队到自己门前来表演,表演队也进入比较大的街道去表演,从初一一直闹到到十五。十五的晚上还在朝外大街放花灯,那时的花灯和现在的不一样,形状像一个纸糊的大菜炖,直径有八九十公分高三四十公分,挂在高高的木架上,下面有火捻,点然后各种颜色的火花从上边落下来,十分壮观,这样的花炮一般老百姓是买不起的,所以看的人特别多挤得人山人海。东岳庙毁于解放前夕,1948年5月份不知从哪来了一批大学生,住进了东岳庙,这帮学生向土匪一样,把庙内的塑像全都拆除了,据说为能使塑像保持长久,在泥像内放有金银珠宝,这些学生 是为财拆毁了佛像。 解放后主院被公安学校占用,西院被朝阳区公安局占用,东后院改为东郊一中心小学,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了原貌,但原来的神像都没有了。山门是因为70年代朝外大街扩宽马路而拆除,现在的大门是原来的第二道门。山门前两侧的两座木制四柱三门七楼牌楼毁于大爆炸,1949年8月份拆除。
1933-1946年莫里逊上午拍摄的东岳庙山门
东岳庙会也卖过噗噗噔
卖兔爷是东岳庙会的特色
卖鞭炮的带长杆儿的是起火,纸包的是小鞭儿,又短又细成把的是二踢脚,又大又圆的是花盒子,短粗圆的是小花炮,这些东西都是手工制造的现在见不到了。
1902年美国出版的《写真日记》中的照片,这是下午由西向东拍照的 ,石板路经过一百多年的碾压已经失去了当年的豪华。
1933-1946年莫里逊上午由东向西拍摄的东岳庙两侧牌楼,石板路变成油渣路
1933-1946年莫里逊拍摄的东岳庙对面的琉璃牌楼
东岳庙对面的四柱三门七楼琉璃牌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高13米、长20米砖石结构。此牌楼位于神路街北口但并非是神路街的标志牌楼,它是属于东岳庙的附属建筑,据传说原来这里是木质牌楼,琉璃牌楼是到明代由太监出资建造的,在那个年代太监是皇室中最低级的一等人,没有资格建造牌楼, 在明代皇上不理朝政,皇宫太监专横跋扈,大肆搜刮民财,为讨好皇帝这座牌楼是由太监马谦(知名太监魏忠贤的老师)牵头,由三名太监出资,就以万历皇上之名建造,五十年后上面的匾额由大书法家、大奸臣严嵩题的字,“轶祀岱宗”“永延帝祚”意思是让东岳大帝永保大明江山,岂知没多久大明就垮台了。
摄于2009年12月6日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朝阳门改名竟然用了510年!!︱说说朝外大街一窝猴!!
徐徐道来话北京︱朝外神路街牌楼曾吓死洋鬼子!
京城旧事:过去的朝外大街
再说朝外
朝阳门外有个小庙,人们纷纷要去祭拜,到底是为何
朝外大街庙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