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贩的招牌——拨浪鼓

拨浪鼓是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乐器与玩具之一,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最初,拨浪鼓是乐器,到宋朝时,逐渐成为小贩的道具、儿童的玩具。

拨浪鼓的源头是鼓,而鼓的诞生就更久远了。传说在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鼓。但是那时候,鼓被尊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后来,由于鼓声音激越而且能传很远,就被当作军队乐器,用以鼓舞士气。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这面鼓在这场战争中立了大功。

到了周朝,鼓依旧是“八音之首”。古代文献所说的“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要先用鼓声作为引导。

早期的拨浪鼓被称为鼗鼓,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已经不可考,但是《诗经·周颂·有瞽》中有关于鼗鼓的记载,可见鼗鼓那时已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乐器了。

拨浪鼓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了一具战国时期的青铜座建鼓,底座上插有一根立柱,鼓穿在这个立柱上,形状类似于今天的腰鼓,形态似一只巨大的鼗鼓。建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鼓种之一,因此,很有可能最初的“鼗鼓”是从建鼓演化而来的。

鼗鼓作为打击乐器,依靠的是摇动时双耳自动击打鼓面发出声音,发声的节奏轻重、音律高低以及声音的大小都不是很容易被控制的,不能圆满地按照节奏完成复杂的鼓点。于是鼗鼓就逐渐淡出乐器的行列了。

但鼗鼓并没有因此绝迹,而是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成为一种民间儿童的玩具。大约是到了宋朝的时候,鼗鼓已经演化为拨浪鼓,与现在的拨浪鼓形制基本上一致。

南宋的大画家李嵩有一幅著名的作品—《货郎图》,画面中除了货郎和那些小孩子们之外,还有那时的拨浪鼓,其造型颇具个性,鼓形如罐,手柄像是葫芦把儿,两侧的双耳跟今天的也类似,小孩子们都在争着抢着要拨浪鼓。

由此图我们可以得知,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四层拨浪鼓”这种新鲜的玩意儿了。它是由四个拨浪鼓组合而成的,从小到大依次叠摞在一起,且上下每两个之间互相垂直呈十字的形状,每一个小鼓都有弹丸双耳,鼓身的下方则是一根很精致的手柄。

李嵩《货郎图》

由于鼓面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沉;鼓面越小,发出的声音越清脆,因此四个大小不同的鼓叠摞在一起同时发出的声音,就会出现高低错落、长短不一的叮咚悦耳声。

此外,南宋的苏汉臣有一幅画中也有拨浪鼓,是一个双层的鼓。其描绘的画面更加精彩,有五个戴着面具的小孩,围聚在一起,其中有两个小孩各拿着一只双层拨浪鼓。上层的鼓身是扁圆形的,下层的稍微长一点儿,形状类似于腰鼓。鼓面儿都绘着彩色的图案,长鼓的侧身还镶着小花,十分美观。

到了明、清两朝,拨浪鼓不再仅仅是卖货郎的货物,因为尤其受小孩欢迎,逐渐成为卖货郎的招牌,他们开始用拨浪鼓招揽顾客。

清代画家潘振镛的货郎图

在老北京,拨浪鼓是老北京四合院、大杂院最常见的物件之一。

老北京深宅大院里那些妇人们,几乎就会买拨浪鼓来哄孩子玩。孩子醒着的时候,就摇拨浪鼓逗他们笑;孩子们犯困的时候,便摇着单调的节奏哄孩子睡觉。

明代画家计盛的货郎图

拨浪鼓不仅是儿童的好玩具,也是卖货郎的好帮手。老北京的卖货郎,走街串巷,手里摇着拨浪鼓,召唤买客。只要摇一摇拨浪鼓,人们就知道是有人来卖东西了,也不用扯着嗓门大喊,省事又省力。

宋代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

因此,只要在胡同街巷里听到“咕咚咕咚”的声音,那便是卖货郎手中的拨浪鼓发出来的声音。孩子们每每听到这个声音便坐不住了,直奔货郎的小货担子,有的是想看看货郎的担子里会有什么新增加的小玩意儿,有的就是被拨浪鼓的声音所吸引。

而那些正在忙活着各自家务事的主妇们,也纷纷奔出家门,围绕卖货郎挑选便宜的日常用品,或是扯块儿布,或是买点针头线脑,或是买点胰子(肥皂)、碱、梳头油等日常用品。

民国时期摇拨浪鼓的小贩

因此,老北京人也将拨浪鼓叫“货郎鼓”。

到了冬天的时候,摇拨浪鼓的还有卖炭翁。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里串胡同,给那些大宅门四合院里的各家各户送去取暖的煤炭。卖炭翁只要轻轻地摇动着手里的拨浪鼓,生意就会找上门来,煤炭便能顺利地卖完。

拨浪鼓的鼓面大多数都是用牛皮或者是羊皮做成的,甚至还有用蛇皮制作的。质量稍微差一点儿的,就是用牛皮纸或者是油纸做的,价格自然也低廉一些。

古代拨浪鼓的鼓身都是用木头制作的,制作鼓耳的那两枚弹丸,在古代大多是用薏仁、枣核、瓷珠或者是木珠。到了近代,随着塑料的发明,开始出现了塑料鼓,鼓耳也出现了玻璃珠子。

如今,拨浪鼓即便再精巧,也没办法跟现代光彩夺目的玩具一起争夺孩子的眼球了,其玩具功能也逐步退化,仅仅成为一种工艺品,一个传统,一个记忆。

它坚持着不让时代淘汰,以很缓慢的步伐一步一步跟随在大时代的身后。

老北京卖炭翁

摇拨浪鼓的卖炭商贩

北京西山一代的村民上山砍伐木柴烧成木炭,再批发给卖炭的小贩。卖炭小贩有推车的也有挑担的。挑担卖炭的前后有两个荆条编筐,筐内盛满炭条。卖炭的一般手里拿一个大拨浪鼓。他们走街串巷,边吆喝边摇拨浪鼓。人们听到鼓声就知道卖炭的来了。老北京需要木炭的地方很多,比如灶炉生火要用烧红的木炭,吃涮羊肉要用木炭,普通人家冬天取暖的炉子需要木炭,冬天有钱人家的铜制手炉也要用木炭。卖炭的小贩除了沿街叫卖外,也会定期给饭馆和富人家送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已无货郎挑
消失的货郎
简笔画-拨浪鼓
【京城旧影】远去的响器“货声”黄城根下
老北京的冬日风景
货郎,消失的信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