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新书】《批判性思维工具》|如何构建理性思维。


核心书摘:

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灵自有所归属,天堂或地狱只在一念之间。这“一念”指的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笛卡尔也说过类似的话:“我思故我在”,说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我们存在的意义,决定着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既然思维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能决定一个人幸福和成功与否,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发现和学习那些成功人士的思维技巧呢?为此,我们隆重地向大家推荐《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人类的非理性思维,以及我们潜意识中的各种倾向,这些都是阻碍我们做出理性判断的思维缺陷。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缺陷呢?作者也给出了答案——学习应用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这个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帮助厘清自我,做出理性判断。

关于作者:

理查德·保罗,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也是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他建立了批判性思维中心、国家批判性思维论坛以及国家批判性思维学会,曾组织、主持过20次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就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

学什么:

1、认识批判性思维

2、如何构建理性思维?

一、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什么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在开篇我们已经简单介绍过批判性思维的含义,简单说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再思考。但初次接触批判性思维的人常常会陷入一种“主观相对主义”的误区中,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要不停地批判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话提出质疑。这的确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应用,但不是全部。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人的心理结构和大脑的三个基本功能,这是深入理解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所有思维的必备知识。

心理学经过严密的分析表明,人的心理在功能区分上是有结构的,分别为:认知、情感、意志。认知通常与思考活动相关,但是思考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还有情感和意志的参与。大脑也有三个功能,它们分别是:思维、感受、需求。这三个功能是跟认知、情感、意志一一对应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这个世界,让我们从中学会判断、感知、分析、决策等等;感受可以告诉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是开心、激动还是消沉、难过;需求则驱使着我们采取行动,让我们看清自己的目标、渴望。

如果我们把大脑的思维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拆分,就会得到八个构成元素:目的、问题、信息、概念、假设、推理、结果和观点。这八个元素中最重要的是目的、问题、信息和推理。如果把这四个元素比喻成一段旅行,那么目的是终点,问题是起点,信息是地图,推理是前面三者的汇合——人们根据地图分辨东南西北、找出正确的路。

那么具备批判性理性思维的人会怎么看待这八个思维元素?

面对目的,他们会问:“这个目标被清晰地表达了吗?它合理吗?”

面对问题,会问:“问题的表达是清晰、无偏见的吗?问题与目的是直接相关的吗?”

面对信息,他们会问:“信息是全面、准确的吗?”

面对概念,会问:“概念用得合理吗?解释清楚了吗?”

面对假设,会问:“这个假设本身有问题吗?”

面对推理,会问:“这个推理真的可以得出这个结果吗?”

面对观点,会问:“有没有其他跟这个相反、但同样有道理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推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面对结果,会问:“这真的是最后的结果吗?好的结果可能变坏吗?坏的结果可能变好吗?”

光说理论难免枯燥,下面我们结合理论进行一次批判性思维训练。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通过决议,正式决定把核废水倒入太平洋,引发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对于日本这一极不负责的行为,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等日本邻国纷纷表示严正抗议,而往日行事乖张的西方媒体反而“偃旗息鼓”了。在美国,很多平常关心国家政治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这件大事!假如我们就是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普通人,我们该怎么使用批判性思维看待这起事件呢?

首先,看到媒体有关日本核废水不痛不痒的新闻报道,我们要找到这个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是什么?西方主流媒体的观点是:日本将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标准来排放核废水,排出去的核废水能达到可以喝的程度,危害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日本排放核废水不是什么大事。这里出现了一个“国际原子能机构排放标准”的概念,我们先抓出这个重点。同时,我们从这个结论,开始逆推他的推倒过程,用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准确吗?或者只是部分的事实?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对日本政府抱有一种天真的期望或者说“假设”,那就是日本政府一定会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排放处理过的核废水。在找出思维八要素的主要内容后,我们就能对这篇新闻报道进行一次批判性的思考了。

我们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找到有关“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信息,发现国际原子能机构在2020年4月的确审核通过了日本的排放方案,中国方面对此也表示认可。但方案通过不代表日本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弄出什么幺蛾子。西方媒体天真地假设日本政府会严格遵守排放指标。但这个假设显然是偏颇的,日本政府一旦不按照方案来,全世界都会遭殃。而对于执行过程中日本政府的实际行为,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又是片面的。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上:日本核废水排放有危险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排放标准”这个概念。根据资料显示,向大海排放受处理的核废水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常见的措施,很多国家都这么做。只要核废水处理得当,那么危险性的确不高。但日本的核废水数量极大,处理难度也非常大,谁也不能保证日本一定会按照国际标准处理核废水。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思考,西方媒体“报喜不报忧”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我们知道日本在过去100多年里一直奉行脱亚入欧战略,从经济到政治全部倒向西方,长此以往,西方都将日本视为自己的一份子。因此,西方对日本核废水排放一事视若无睹,本质上很可能出于维护自己人的目的。通过这么一番分析,我们知道西方媒体的假设是偏颇的,信息的片面的,概念是模糊的,目的是利己的。当然这个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得出这个结论需要经历的八个思考维度。

除了辨别新闻的“真伪”外,我们也可以把批判性思维应用到日常社交中。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想用批判性思维来寻求对方观点背后的真相,那我们就要格外注意两点,也就是思维的清晰性和逻辑性。接下来的两个维度,我们就把这两点搞清楚。

二、思维的清晰性

作者认为,思维的清晰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让别人轻松理解自己,以及让自己迅速理解别人。

我们先讲第一点:一个合格的表述者有义务让自己说的话足够清晰易懂,写文章同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继续沿着思维结构八要素的核心内容展开讲讲。首先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讨论什么问题,也就是谈论的主题。这要求我们学会辨别生活中的“伪问题”。

伪问题指那些不是真正问题的问题。比如,“我们能对性别歧视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但它并不适合成为一段话的主题,因为它太大了,太不清晰了。合格的思考者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追问:“我们”指谁,是男性还是女性或者是官员?“性别歧视”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它到底有多严重?为什么我们认为男女平等出现了问题?有具体的案例能解释这个问题吗?有数据支撑这个问题吗?我们要针对男女平等的哪些方面做些什么?同工同酬?社会保障?还是就业平等?我们为什么要追求“性别平等”?为了谁的利益?等等。可以继续追问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我们能对性别歧视做些什么”压根就是一个伪问题,它太不清晰,所以也不能够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主题。然而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多这种表述不清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需要提升和避免的地方。

在说话之前我们可以先问自己:我想谈论的主题足够清晰吗?有没有任何模糊的地方?我是否需要举个实际例子来让别人明白我的意思?按照这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细化一下“能对性别歧视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让它变得更清晰:在农业社会,男性在体能上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掌握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女性附属于男性和家庭,因此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情况严重。而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解放,男性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女性话语权提升的同时必然会追求更加平等的社会地位,这也使得性别歧视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同时,性别歧视的实质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霸凌,男人被迫成为符合传统意义的“大男人”,女人则被迫拥有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其实无论男女,大家都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按照这个思路,维护女性权利实际上也是在维护男性的权利,推动的是全社会的公平正义,男人女人应该联手起来共同对抗性别歧视现象。经过这样的思考,原先的问题无疑变得清晰了很多。

清晰的问题能带来清晰的观点,但光有观点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为自己的观点提供理由。我们必须保证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中心观点服务的。为了避免跑题,就需要确保整段话构成了一个网络,而每句话在这个网络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角色包括:

l 提出清晰的问题,针对问题摆出观点;

l 对观点中涉及的概念进行细化;

l 为自己的观点给出充分的理由;

l 对自己的理由中涉及的概念进行细化(可以采用举例子或列数据的方式);

l 考虑自己的观点可能面对的反驳;

l 反驳这些可能的反驳,等等。

总之,要保证每句话都是为了中心观点服务的,并且每句话都说得足够清楚明白。

接下来我们要讲讲清晰性的第二个方面:如何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

我们不能奢求所有人都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要想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就需要一步步地引导对方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化。

比如,如果对方的中心问题不清晰,就可以这样追问:你可以举个例子解释一下吗?你可以多说一些细节吗?我复述一遍,你看看我说得对不对;你说的这个概念有点大,能不能具体一点?

如果对方的中心问题很清楚,但叙述不太条理,那我们就可以这样追问:这句话和这个问题是怎么相关联的?你刚刚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你根据什么信息得出了这个观点?是什么使你相信了这个观点?做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引导对方清晰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条理地说明自己为什么会持有这个观点。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阅读文章上,阅读时我们需要去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想法是什么,每个段落、章节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这些内容是如何支撑起文章的中心思想的?

总地来说,思维的清晰性要求我们在说和写的时候,把对方当成小学生,明确中心思想,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在听和读的时候,明确对方的中心思想,理解对方的逻辑框架。

三、思维的逻辑性

如果我们已经做到了准确表达自己、轻松理解他人,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关注观点中的逻辑性。如果没有逻辑性,我们就会轻易地接受别人灌输的观点,而丧失了独立的思考。

在今天,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各种各样的媒体,但媒体的报道通常有一定的倾向,换句话说,媒体不只是报道事实,还在输出观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获取媒体信息的时候,用思维的清晰性理清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并用思维的逻辑性对文章作出独立的评价,否则我们就只能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了。

作者理查德·保罗在书中整理了许多美国媒体常用的技巧,来帮助我们躲开逻辑性陷阱,接下来我们着重讲解几个。

首先,媒体常常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比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宣传语:“要么我们取得反恐怖战争的胜利,要么我们放弃享受自由的权利!”在这里,美国政府把战争、恐怖主义、自由、权利这些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对立起来,逼迫大众在虚构出来的两者中进行选择。我们当然需要警惕恐怖主义对自由和人权的侵害,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这种简化复杂概念的做法。概念简单化的后果就是人们不再去思考恐怖主义背后复杂的历史、政治、宗教因素,群众只要放弃思考,无良的统治者就会发笑。

第二,媒体常常使用片面的数据,报道片面的事实。

同样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媒体倾向于报道美军的人道行为、萨达姆政权的恐怖倾向,并借此说明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正义的。首先我们需要指出,这些报道并不是虚假的,的确有一些美国大兵像报纸上的报道的一样,为伊拉克的穷人儿童带去了粮食和衣服,但这是否就能说明战争的正义性呢?显然不能。最高级的谎言往往是十句话里十句都是真话,但还是可以误导别人。美方的报道不是虚假的,但它们是片面的。相比之下,欧洲作为局外人就看得相对比较清楚客观了。战争期间,欧洲的杂志曾举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是“哪个国家对世界和平造成了威胁”,结果在30多万张票中,84%的票投给了美国。这个投票的结果美国媒体基本没有报道。

再举个例子,英国脱欧期间,脱欧派控制的媒体常用的一个口号是:脱欧后我们每年把400亿英镑送给欧盟!这不是什么假新闻,但它对英国从欧盟获得的好处只字不提,就很容易让不明真相的读者以为英国脱欧损失巨大。媒体就是利用这种片面的报道来试图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第三,对同一件事情,使用具有不同倾向的词语就能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美国大选期间,民主党经常指责共和党口中的民主是一种民粹,共和党也指责民主党的自由是一种无序。你发现了吗?民主和民粹、自由和无序,就是两组不同倾向的词语,在现实中,几乎每个高度概念化的词语,都有一个和它意思接近、但情感倾向完全相反的词。对于那些高度凝练并且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对于同一个事实,表述者如果使用不同情感倾向的词,就会达到完全不同的宣传效果。

第四,就是故意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甚至把两个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强行编造或者混淆他们的因果性。我们举一个发生在汉代的故事。

西汉国力在武帝、宣帝时期达到鼎盛,元帝时期开始衰落,到成帝时期外戚掌权,外戚王氏得势,为王莽篡汉埋下祸根。汉成帝好色,后宫嫔妃众多,他先前宠幸许皇后、班婕妤,后又专宠赵合德、赵飞燕姐妹十年。赵氏姐妹虽受宠,但却一直无子,两姐妹为了保住后宫中的地位,多次掩杀皇子,这也是汉成帝没有皇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故事主人公翟方进是汉成帝时期的丞相,他因为业务能力娴熟,精通文法吏法,被尊称为“通明相”,成帝也十分器重他。

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有大臣向皇帝上奏发生“荧惑守心”的异相。“荧惑”指的是火星,人们一般是看不见的。而发生“荧惑守心”的天文异象时,火星高垂天边,肉眼可见。因为这种天文现象并不常见,迷信的古代人把它当做最凶的天象,认为是帝王驾崩的噩兆。

汉成帝对“荧惑守心”的异相十分恐惧,他害怕这噩兆在自己身上应验,于是想法子补救。他想起史书上有记载,丞相可以代替国君承担罪责。于是汉成帝召见翟方进,下诏书说是要跟丞相共进退,实际上就是逼翟方进一个人抗下“罪责”,翟方进知道命不久矣,在进宫当天就自杀了,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因天变而死的丞相。但翟方进的死没有阻止汉成帝的厄运,次月,成帝暴崩,死因不明。

历史上“荧惑守心”确有其事,秦始皇、隋炀帝暴毙时都恰逢“荧惑守心”。不过汉成帝是个例外,因为当时压根就没有“荧惑守心”。

现代人经过科学的推算,证实了汉成帝绥和二年春天并未发生“荧惑守心”的天象,这显然是有人虚构的,想通过天象来达到政治目的。我们都知道,汉成帝时期存在三股势力:外戚王氏势力庞大,定陵侯淳于长背景雄厚(姨娘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皇太后;舅舅王凤是当朝权倾中外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辅政大臣;他的其他五个舅舅也都同日封侯,号称“五侯”),丞相翟方进深受皇帝重视。当时朝堂之上,王莽与翟方进都掌握大权,但是因为翟方进深受皇恩,双方相持不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次突如其来的“荧惑守心”就显得很可疑。这很有可能是王莽为独揽大权而采取的阴谋,虚构出“荧惑守心”的天象,加之当时占星术思想盛行,王莽成功地把“荧惑守心”的天象和“丞相应罪而死”的典故联系在一起,在汉成帝面前混淆了相关性和因果性,逼死了作为宰相的翟方进。这显然是一次假借天象之名,而进行的政治迫害。由此,我们便能看出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了。

以上,我们列举了媒体常设置的逻辑陷阱,通过了解这些陷阱,来帮助我们在接收信息时能够绕过逻辑的坑。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坑,书中就列举了44个看似有说服力实际上却没有逻辑的论辩诡计,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几个生活中最常见的。

第一个诡计叫“滑坡谬误”。在这个诡计中,人们不讨论现在正发生的事件A,而是把讨论的重心转移到想象出来的极端事件Z上,夸大、渲染极端事件Z的恐怖之处,进而表示事件A不应该发生。举个例子,小明反对同性婚姻,因为他认为如果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明的观点其实就是滑坡谬论。

第二个诡计叫“人身攻击”,在这个诡计中,人们不就事论事,反而针对起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等等,进行攻击性的评论,并以此为证据驳斥对方的论证或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人身攻击者试图用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举个例子,小明想竞选区委会代表,他的对手小红却指责小明不爱国,经常批判政府,小红在这里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第三个诡计叫“举证责任”,在这个诡计中,人们认为举证责任不在于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举个例子,小红觉得世界上存在神,按照正常逻辑,那么她应该拿出世界上存在神的科学依据。但在“举证责任”的诡计中,小红会觉得世界上存在神,理由是没有人可以证明世界上不存在神。这就是“举证责任”的谬误。

要做到思维的逻辑性,就需要对这些常见的论辩诡计有强烈的敏感度,不仅要能够识别出他人使用的论辩诡计,还要避免自己也使用这些不合逻辑的论证方法。如果只能揪出别人的不合逻辑,而自己却在不经意间用了不合逻辑的技巧,那么很显然就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双重标准了。这就是思维的逻辑性的两个基本要求∶识别出其他人使用的不合逻辑的技巧,同时避免自己说出不合逻辑的话。

结语

以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思考习惯,比如,在不具备足够证据时就进行概括,允许旧观念来左右我们的思考,形成一些错误观点,以一成不变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对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观点采取漠视或驳斥的态度,对那些下意识感到迷惑的真相和现实编织一些幻想和神话,对自己经验中的某些方面采取自欺欺人的态度。这里的任何一条都是致命的,要想改正这些思考习惯,就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首先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进而去思考对方可能是对的。这也是批判性思考者不同于杠精的关键:杠精的批判是为了狭隘的胜利,而批判性思考者的批判是为了靠近真理。

【编辑:St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批判性思维工具》读书笔记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会提问》
通过逻辑思考力来提升你的沟通能力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思维”的论述
不会有效沟通,你永远没有职场竞争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