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了解一下:重庆(保护工作篇)
userphoto

2023.01.28 重庆

关注

2018年12月2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估总结大会。会议系统总结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部署了下一阶段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会上同期针对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验进行了总结,本文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小结,重庆名城保护方面的工作了解一下——

01

立法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重庆名城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涵盖了名城规划管理的全部范畴,共7章65条,立足解决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职能分工、全民参与、保护规划、督促修缮、活化利用”五大问题。

《条例》是首部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确定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详细制度;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

增设了“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类型;提出了转变城市更新方式,变“拆、改、留”为“留、改、拆”;

建立了历史文化资源预先保护制度、普查制度、保护名录制度、农房宅基地置换制度等,力求做到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

《条例》还增设了“保护利用”专章,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

结合正在修订的《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完善与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风貌保护相关的规划管理特殊技术规定;制定了《重庆市历史建筑和重要传统风貌街巷现状测绘成果标准》、传统风貌规划设计导则、城市紫线划定技术导则,为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标准支撑。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于2018年3月1日施行。《规定》第八十九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建设项目中原址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可以不计入该项目建筑密度指标,其证载建筑面积可以不计入该项目的容积率指标。

与此同时,《重庆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完成草案并上报市政府审查。

02

普查

推进名城资源的申报、评定、公布、挂牌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保护支撑体系。举办了176处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启动仪式,建立了重庆市历史文化资源挂牌保护宣传机制,推动全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落实保护主体责任。

根据住建部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的“五年计划,三年完成”任务要求,通过社会公开征集、网上信息填报、专家推荐、区县政府报送、市级部门提供、技术单位大数据挖掘梳理全市历史资源信息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收集线索,同时制定了对各区县规划部门普查工作的任务考核机制,建立了联络专项工作小组,持续跟踪督促各区县相关普查工作的开展。

组织了对主城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改等老旧片区进行了现场踏勘筛查,对于征收拆迁前发现的历史建筑,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变“拆”为“留”,基本摸清了老旧片区内历史建筑线索的现状情况,完成了初步价值评估。

完成了巴南区木洞镇、长寿区邻封镇、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合川区瑞映山-纯阳山街区等新增历史文化名镇街区评定公布;开展了鲁祖庙等新增传统风貌区申报评定;申报酉阳龚滩等5个镇作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完成了第一批28个、第二批17个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第二批81处历史建筑申报评定,获市政府批准公布。开展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基础数据、测绘资料、保护规划收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入库标准。

按计划建设重庆市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实现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电子化管理,提高数据提取、处理能力,提升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 大数据智能化”。现已研发形成了重庆市名城资源申报平台和公众手机端申报小程序,引起社会关注和公众参与。

03

规划

2015年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庆市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两项总体规划,梳理了重庆作为“中西部文化交融的通道平台,长江上游最大的工商重镇,推动中国进程影响世界格局的见证之地,享誉世界的著名山城”的独特价值特征,制定了真实性、整体性、延续性的保护原则,确定了我市“三层七类”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保护体系,提出了分层分片控制、分级分类保护、突出地方特色、强调永续利用的规划管理方法。

目前已实现全市已批准公布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全覆盖,并将保护范围、保护对象等涉及用地空间管控的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风貌管控、规划管理的依据。同时,针对重庆市主题遗产丰富的特点,加强了对重庆抗战遗址、工业遗产、大遗址和古建筑等主题遗产的研究。

▲“三江四廊”——梳理名城价值的空间特征

04

管理

建立起全域覆盖、全面管控、全程管理的市、区县(自治县)、镇(乡)的三级管理体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提高保护效率。

2016年,根据国务院和国家部委关于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综合协调机制体制的相关要求,重庆市成立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名城委),作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议事决策机构,全面推进重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市名城委下设办公室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市名城委办公室与市规委会办公室合署办公,由规划部门具体组织运行。

2017年初,原重庆市规划局增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专职负责名城的全域、全面和全程规划管理工作,并与市文旅委、市城乡建委等多部门形成工作联动机制。各区县规划部门落实专职人员,实现保护工作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同时,重庆市规划院也专设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进行技术支撑协助。

同时,还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学术组织主动介入名城保护工作,千余名历史文化志愿者常年开展扫街走村活动,寻找记忆、留住乡愁。

▲志愿者在巴南区双星桥做实地勘测。

今年,在新时代新要求新机构改革下,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进一步优化定位重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切实有效地以更高的站位和标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传承。

附:重庆市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一览

历史文化街区

传统风貌区

渝中区

1.明清城墙遗址

重庆城依山傍水,以崖为城(墙),环江为池,誉为“天生重庆”,其城墙构筑历史从秦张仪筑城到明戴鼎砌筑石城(1371年),先后经历了1700余年。明清城墙是重庆城现存的最重要的表征。明清城墙遗址总长约8860米,现存3167.6米,围合区域约243公顷;现存通远门、东水门、人和门和已发掘的太平门等4座城门。

渝中区

2.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十八梯是重庆城上下半城之间的最重要的连接通道,宋代以来,梯道两侧和周边的坡地形成了上下半城之间的山地街巷,数百年来各具特色的吊脚楼、密窄的街巷,虽历经变迁,仍充满活力,是最具传统市井生活特色的山地住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西侧与北侧以中兴路为界,南至解放西路,东至花街子。

渝中区

3.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

山城巷原名天灯巷,明清时期为城内的高档居住区之一,其依山而建、沿崖而上的街巷梯道别具特色。1902年法国人在天灯巷顶端的二仙庵修建仁爱堂医院、教堂、修道院等占地近12亩的大型建筑群。1972年天灯巷更名为山城巷。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北至重庆干休所,南以南区路为界,东接中兴路,西至石板坡立交。

渝中区

4.白象街传统风貌区

白象街南面的四方街是宋代以来的“衙(门)前地”、太平门是重庆“九开八闭”城门的“首门”,宋代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商业区。1891年重庆开埠,海关公署、重庆报关行、邮政局等在此设立,洋行、商行纷纷开设。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北面、西面以凯旋路为界,南以长江为界,东至和诚大厦。

渝中区

5.打铜街传统风貌区

打铜街是重庆城中繁华之地,20世纪30年代,打铜街与新街口(今新华路下半段)、小什字组成重庆最早的金融区。抗战爆发后,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行总部和四联总处先后迁渝在此设立,打铜街和新街口成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华尔街”。 打铜街传统风貌区北以朝天宫大酒楼北侧步道为界,东以陕西路为界,南至重庆轮船总公司,西至新华路西侧。

渝中区

6.中山四路传统风貌区

中山四路及周边地区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重庆城区的主要办公区,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远东地区的指挥中心,也是中国主要民主党派的诞生地。中山四路传统风貌区西侧、北侧以嘉陵江为界,南以嘉陵桥路和人民路为界,东至三峡博物馆。

渝中区

7.李子坝传统风貌区

20世纪30年代,李子坝成为渝中半岛新的聚居区,刘湘、李根固等先后在此居住,抗战期间成为离城内最近的疏散区,一些重要单位在此办公。2009年老城内部分公馆旧居被集中迁建于此,建成为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是重庆首个抗战遗址公园。李子坝传统风貌区北以嘉陵江为界,南以浮图关轻轨站及嘉陵新路南侧堡坎为界,西以建设新村西侧为界,东接团结新村。

渝中区

8.人民大礼堂传统风貌区

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为西南大区办公区配套建设大礼堂及附属建筑,1954年3月建成后即成为重庆市重要的大型集会和活动场所。人民大礼堂作为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和中国最宏伟礼堂建筑之一,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被评为“亚洲二十世纪十大经典建筑”之一。人民大礼堂传统风貌区西侧与北侧以人民路为界,南以学田湾正街为界,东以蒲草田及枣子岚垭正街为界。

渝中区

9.大田湾及劳动人民文化宫传统风貌区

大田湾体育场及劳动人民文化宫为西南大区规划的体育和劳动人民文化娱乐区,始建于1951年。大田湾体育场1956年5月竣工,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劳动人民文化宫于1952年竣工,邓小平亲笔题名。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田湾体育馆与人民大礼堂同为50年代重庆城市的三大标志性建筑。

大田湾体育场及劳动人民文化宫传统风貌区北以上清寺路、美专校街、中山三路、春森路为界,西以体育路为界,南以体育路、中山三路、中山支路、中山二路为界,东以文化宫巷为界。

渝中区

10.黄桷垭及涂山传统风貌区

黄桷垭及涂山是大禹治水古遗存地,巴国时期即建有供奉大禹与涂后的“禹王祠”、“涂后祠”。汉代以来,逐步演变为佛教庙宇或道教宫观,涂山到黄桷垭一带积淀为宗教场所密集地区,形成了由长江边到涂山顶的朝山古道。黄桷垭及涂山传统风貌区东侧临崇文路,西以内环快速路为界,南以黄桷垭古道南面自然山脊为界,北至涂山寺北面自然山脊为界。

渝中区

11.南山-黄山传统风貌区

▲上世纪20年代,重庆白礼洋行买办黄云阶在此构建别墅,取名黄家花园,又名黄山。现为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南山—黄山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应对大轰炸外迁的两个郊区办公地之一,蒋介石和军委会主要在此办公,并有部分国家的使馆、名人迁居在此。南山-黄山传统风貌区以黄山陪都遗址与南山植物园为主,南临南山公园路。

沙坪坝区

12.山洞传统风貌区

山洞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应对大轰炸外迁的两个郊区办公地之一,蒋介石、林森和部分政府机构在此办公,并有政府官员及家属社会名流迁居在此。山洞传统风貌区北至重庆光华女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南至S107省道,西至山东路,东至山语印象养生养老中心。

江北区

13.第十兵工厂(长安集团)传统风貌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地处湖南株州的“兵工署炮兵技术研究处”迁往重庆忠恕沱,为兵工署第十工厂,一九四九年后更名为江陵机器厂,1994年长安与江陵合并组建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第十兵工厂传统风貌区南临嘉陵江,西至红岩村大桥,北抵华润中央公园,西至华宇北国风光。

江北区

14.寸滩传统风貌区

▲清朝道光年间修建的寸滩至善桥。

寸滩由传统商业、水运发展而形成,被誉为巴渝“古渡口”,为旧时水上进入重庆城区的第一站,同时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文观测站。寸滩传统风貌区西侧以双溪河为界,南抵长江,向北至海尔路,东接唐家沱。

江北区

15.鱼嘴传统风貌区

鱼嘴镇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两江新区境内长江上的水陆转运口岸,是重庆城区仅存的仍然具有水运功能的老码头。镇内曾建有十余处庙宇宫观和会馆建筑,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鱼嘴传统风貌区东侧临崇文路,西以内环快速路界,南以黄桷垭古道南面自然山脊为界,北至涂山寺北面自然山脊为界。

北碚区

16.同兴传统风貌区

同兴是一个居住型场镇,明清时期曾是嘉陵江上游一个比较繁荣的水码头,两街三巷沿地形自由分布,街巷空间蜿蜒曲折、丰富多样、尺度宜人,现状保存完好。同兴传统风貌区北至重庆市轻工业学校,南至重庆同兴机电厂,西至同兴北路,东至嘉陵江畔。

北碚区

17.北碚老城传统风貌区

清代为巴县白碚镇,1927年设峡防局,1936年设北碚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区,抗战时期为重要的迁建区之一,是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是中国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典范。北碚老城传统风貌区北至嘉陵江岸线,南至碚峡西路,西至文星湾,东至碚峡路。

大渡口区

18.重钢传统风貌区

抗战期间,上海六沟河钢铁厂、汉阳铁厂等组成钢铁工业迁建会,迁往重庆大渡口复建,后改为兵工署第二十九工厂,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钢铁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更名为西南钢铁公司、重庆钢铁公司,是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企业。重钢传统风貌区东侧以成渝铁路为界,西接新工村,南至百花村,北至钢铁路。

巴南区

19.鱼洞传统风貌区

鱼洞是重庆主城区最老的场镇之一,宋代已闻名于世,元朝为重要的水驿,清代成为繁盛的商贸集散地,是重庆长江上游著名的“米口”之一。鱼洞传统风貌区北临巴滨路,西至鱼洞大桥,东至中天环保产业集团。

巴南区

20.木洞传统风貌区

木洞是重庆主城区最老的场镇之一,宋代以来是重庆府巴县与涪州(涪陵)间陆路交通要道,是连接川黔的重要集散地,为重要的水码头。

明清以来,木洞镇成为川峡名镇之一。木洞传统风貌区东侧以移民小区东部边界为界,西以五布河为界,南以大桥三路至豫园路为界,北至长江。

▲主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分布图

▲市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研究交流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手绘重庆(二十七):打铜街传统风貌区
渝中:去山城巷感受“老重庆”
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开工建设
重庆市内的9大地标性建筑
重庆之夜,美不胜收
老重庆|留住母城记忆,渝中将再现“九开八闭”古城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