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之一:认知革命
userphoto

2023.10.12 重庆

关注

前言

这是一本知识含量非常高且包含了相当多独特视角的书,毕竟想要用不到30万字的篇幅,来说清如此宏大的命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边涉及到的学科领域众多,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哪怕能够从一个面向提出有价值的批判性疑问,也是不可多得的。

至于我,只能缴械投降,接受洗脑,因为无论是从知识性上还是逻辑上,书中的内容都没有让我产生疑问的点,几乎可以说,这是一本超出我认知范围的书,对于书中的内容和观点,我都接受;对于书中每个问题的回答,我都满意;对于未来的每个预测,我也都充满期待。

因此这篇读书笔记,几乎不包含任何我个人的观点,全是书中内容的搬运摘抄,只是按照了我所理解的逻辑整理,是一个迷你版本的《人类简史》,是我在书里划的重点,如果要考试的话,大概率会出题的那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它不能叫读后感的原因,所以如果对书感兴趣,建议直接读原书,本文可以不看。由于内容比较多,会分三篇推送,这是第一篇。

正文

本书一共四大部分,讲述人类进化史上三个重要时期变化,以及这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这三大革命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从大爆炸到科学革命简史

  • 在大约135亿年前,经过所谓的“大爆炸”(Big Bang)之后,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构成了今天“物理学”研究的对象。

  • 在这之后过了大约30万年,物质和能量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子”,再进一步构成“分子”。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互动,是“化学”的研究对象。

  • 大约38亿年前,有些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庞大而又精细的结构,称为“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学”。

  • 到了大约7万年前,一些属于“智人”的生物,开始创造出更复杂的架构,称为“文化”,即“认知革命”,这些人类文化继续发展,让历史正式启动。

  • 大约12000年前的“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

  • 大约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1.家族秘史

最早的人类是从大约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祖先是一种更早的猿属:南方古猿。此时与我们最相近的亲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就在6万年前,有一头母猿产下两个女儿,一头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头则成了所有人类的祖奶奶。

大约200万年前,这些远古人类有一部分离开了家园而踏上旅程,足迹遍及北非、欧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带,人类也开始朝着不同方向进化。

在欧洲和西亚的人类成了“尼安德特人”,他们身材魁梧,肌肉发达;东方的亚洲住的则是直立人,一共存续了将近200万年,是目前所知存续最久的人类物种;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则住着梭罗人,这种人很能适应热带的生活环境,同样在印度尼西亚,还有另一个小岛弗洛里斯,这里住的远古人类则是经历了一场侏儒化的过程,都成了小矮人,科学家把这种独特的人种称为弗洛里斯人;西伯利亚,则住着丹尼索瓦人。在老家东非的人种也在演化,目前发现的主要人种有:鲁道夫人、匠人,以及我们自己的这种人种智人。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人种并不是从“匠人”变成“直立人”,“直立人”再变成“尼安德特人”,而尼安德特人再变成我们这样线性发展。事实是,从大约200万年前到大约1万年前为止,整个世界其实同时存在多种不同人种。

2.「思考」的代价

这些人种之间有许多共同的人类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举例来说,对于60公斤的哺乳类,平均脑容量是200立方厘米,但早在250万年前,人类脑容量就已有600立方厘米,到了现代的智人,平均脑容量更高达1200~1400立方厘米。至于尼安德特人,其实脑容量更大。

脑容量高有好有坏,好处是智商高,但也有明显的坏处,比如结构脆弱不利于活动,最严重的是大脑耗能严重,对智人来说,大脑只占身体总重约2%-3%,但能量消耗却占了20%-30%,相比之下其他猿类的大脑的能量消耗大约只占8%。

为此,远古人类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寻找食物,其次是肌肉退化萎缩。这些缺点在人类进化早期,实际上非常危险,因为此时人类还没有发明出什么高效的工具,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人类的大脑在这200万年间不断这样,至今是迷。

人类另一项独有的特点,在于我们用两条腿直立行走,这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将双手腾了出来,能做丢石块、做信号等工作,慢慢的能做的事越来越多,让人就变得越厉害,于是人的演化也就越来越着重神经发展,也不断地对手掌和手指的肌肉做修正。于是,人类的手开始能够处理非常精细的任务,特别是能够生产、使用复杂的工具。

但直立行走也有不利的方面,例如相对头部较小的骨架,直立以后承受较大压力,导致现在不得不面对背痛、颈脖僵硬的苦恼代价,另外对妇女来说造成的负担更大,直立的步行方式需要让臀部变窄,于是产道宽度受限,而婴儿的头还越来越大。于是,分娩极其容易造成女性的死亡,在自然选择下,人类不得不在许多重要器官都还没有发育完善的情况下就出生。

由此,人类出生后需要经历漫长的成长期,而独自一人的母亲不得不与家族其它成员甚至邻居合作,为了养育小孩,人类发展出了突出的社交技巧,演化也就偏好能够形成强大社会关系的种族。此外,由于人类出生的时候尚未发育完全,可塑性非常高,通过教育和社会化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社群的多样化,不仅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也为后期灿烂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人类具备这些优势,但在整整200万年期间,人类一直就只是一种弱小、边缘的生物,还是得一直担心害怕食肉动物的威胁,维生主要靠的就是采集植物、挖找昆虫、追杀小动物,还有跟在更强大的食肉动物后面吃些剩下的腐肉。一直要到40万年前,有几种人种才开始固定追捕大型猎物,而要到10万年前智人崛起,人类才一跃而居于食物链顶端。

这一点对于了解人类历史和心理学至关紧要,因为其他在金字塔顶端的动物(例如狮子、鲨鱼)得要花上好几百万年的时间,才终于通过演化站上顶峰,因此生态系统有时间发展出种种制衡,避免狮子和鲨鱼造成太大的破坏。相较之下,人类转眼就登上顶端,不仅让生态系统猝不及防,就连人类自己也不知所措。

在过去,居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总是威风凛凛、霸气十足,数百万年的统治,让它们充满自信。但相比之下,智人就像是个香蕉共和国的独裁者。我们在不久之前,还是大草原上的小可怜,整天充满恐惧和焦虑,但这也让人类更加残酷和危险。人类历史上众多的灾难,不论是生灵涂炭的战乱还是生态遭逢的浩劫,其实都是源自这场过于仓促的地位跳跃。

3.火的使用

在踏上食物链顶端的路上,最关键的一步是学会了火的使用。早在大约80万年前,就已经有部分人种偶尔会使用火,而到了大约30万年前,对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智人的祖先来说,用火已是家常便饭。

火带来的最大好处在于开始能够烹饪。火不只会让食物起化学变化,还会起生物上的变化:经过烹调,食物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就会被杀死。此外,对人类来说,所需要的咀嚼和消化时间也能大幅缩减,进一步的人就能缩短肠道、降低能量消耗,从而让大脑有条件发育,变得更为智能。

虽然用火已经带来许多优势,但在15万年前,人类仍然不过是种边缘生物,所有人种全部加在一起,人数仍然不足百万,这对整体生态来说根本微不足道。此时东非已经有了智人,外貌和我们几乎一模一样,到大约7万年前,智人从东非扩张到阿拉伯半岛,并且很快席卷整个欧亚大陆,这个过程中智人与其它人类之间发生了什么?

主要有两种理论,第一种是“混种繁衍理论”,认为智人从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与其他人种混种繁衍,而形成今天的人类。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称为“替代理论”,就这种观点看来,智人所做的,就是取代了所有先前的人种,而不是和他们混种繁衍。如果真是如此,现今所有的人类只要追本溯源,都该能够一路追到7万年前的东非,都是“纯种”的智人。

虽然陆续发现了一些支持“混种繁衍理论”的证据,但最近数十来年“替代理论”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大致共识,无论如何,我们智人是最终的胜出者,而之所以能征服世界,目前最可能的解答,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语言。

4.独特的语言

大约在距今7万到3万年前,可能因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连接方式,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也正是所谓的认知革命。然而,每种动物都有着某种语言,为什么说智人的语言独特?

第一,灵活。我们的语言能够组合,产生无限多的句子,各有不同的含义。于是,我们就能吸收、储存和沟通惊人的信息量,并了解我们周遭的世界。比如青猴能够向同伴大叫“小心!有狮子!”但现代人能够告诉朋友,今天上午,在附近的河湾,她看到有一群狮子正在跟踪一群野牛。而且,她还能确切地描述出位置,或是有哪几条路能够抵达。有了这些信息,她的部落成员就能一起讨论,该怎么逼近河边,把狮子赶走,让野牛成为自己的囊中物。

第二,能够八卦。语言中重要的信息不是关于狮子和野牛,而是关于人类自己。我们的语言发展成了一种八卦的工具。智人主要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对于个人来说,光是知道狮子和野牛的下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部落里谁讨厌谁,谁跟谁在交往,谁很诚实,谁又是骗子。如果一大群人想合作共处,“说坏话”这件事可是十分重要。

第三,“讨论虚构的事物”的功能,这是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

在认知革命之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也应运而生,智人有了八卦的能力,于是部落规模变得更大,也更稳定。然而,八卦也有限制。社会学研究指出,借由八卦来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邓巴数)。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员的生活情形。究竟智人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值,最后创造出了有数万居民的城市、有上亿人口的帝国?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自从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就能依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迅速调整行为,并将新的行为方式传给下一代。这等于开启了一条采用“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而不再停留在“基因演化”这条总是堵车的道路上。走上这条快速道路之后,智人合作的能力一日千里,很快就远远甩掉了其他所有人类和动物物种。

换句话说,过去远古人类的行为模式可能维持几万年不变,但对现代智人来说,只要十几二十年,就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结构、人际交往关系和经济活动,这正是智人成功的关键。

智人发明出了许许多多的想象现实,也因而发展出许许多多的行为模式,而这正是我们所谓“文化”的主要成分。等到文化出现,就再也无法停止改变和发展,这些无法阻挡的变化,就成了我们说的“历史”。

于是,认知革命正是历史从生物学中脱离而独立存在的起点。在这之前,所有人类的行为都只称得上是生物学的范畴,认知革命之后,我们要解释智人的发展,依赖的主要工具就不再是生物学理论,而改用历史叙事。

5.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期间的生活

在过去两百年间,有越来越多智人的谋生方式是在城市里面劳动,整天坐办公桌前;而再之前的1万年,多数的智人则是务农或畜牧;而在智人的历史上,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靠采集为生,与此相比,从农业革命到现代的谋生方式,在历史上都只像是一瞬间的事罢了。

因此演化心理学认为,现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和心理特征早从农业时代之前就已经开始形塑,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维。我们的饮食习惯、冲突和性欲之所以是现在的样貌,正是因为我们还保留着狩猎采集者的头脑,但所处的却是工业化之后的环境,我们比前人享有更多物质资源,拥有更长的寿命,但又觉得疏离、沮丧而压力重重,这背后的原因需要从狩猎采集者的世界寻找答案。

1)为什么老是戒不掉高热量食物?在狩猎采集时代,高热量的甜食非常罕见,想吃甜食只有一种可能来源:熟透的水果。所以,如果石器时代的女性碰到一棵长满甜美无花果的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为止,否则等到附近的狒狒也发现这棵树,可就一颗也吃不到了。于是,这种想大口吃下高热量食物的直觉本能就这样深植在我们的基因里。

2)古代的采集部落是由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组成吗?演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是一群人共同住在一起,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甚至没有父亲这种身份的概念。在这样的部落中,女性可以同时和几个男人(和女人)有性行为,形成亲密关系,而部落里的所有成年男女则是共同养育部落的小孩。正由于男人都没办法确定小孩是不是自己的,对所有孩子的教养也就不会有偏心的问题。

3)更多元的文化。到农业革命前夕,地球上的狩猎采集者大约有500万到800万人,有丰富多元的种族和文化多样性,分成几千个不同的独立部落,也有数千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大多数智人部落不断迁移,随着季节变化、动物每年的迁移、植物的生长周期,人类也不断追逐着食物,从一地前往另一地。一般来说,他们是在同样一个区域里来来回回,面积大约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

4)饮食习惯、营养和寿命。在大多数的居住地,智人部落的饮食都是见机行事,有什么吃什么。他们会抓白蚁、采野果、挖树根、追兔子,还会猎野牛和长毛象。虽然现在流行的讲法都把他们形容成猎人,但其实智人生活主要靠的是采集,这不仅是主要的热量来源,还能得到像是燧石、木材、竹子之类的原物料。得益于多样化的饮食,有骨骼化石的证据显示,远古时期的采集者比较少有饥饿或营养不良的问题,而且比起后来的农业时代,他们身高较高,也比较健康。虽然平均寿命显然只有30~40岁,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儿童早夭的情形十分普遍。只要能活过危机四伏而意外频现的生命早期,当时的人就大多能活到60岁,有的甚至还能活到超过80岁。在现代的采集社会里,只要女性能活到45岁,大概再活个20年就不是问题,而总人口的5%~8%也都活到超过60岁。

5)智力。智人采集的可不只是食物和原物料,同时还有“知识”。为了生存,智人需要对所在地了如指掌。换句话说,采集者对于他们周遭环境的了解,会比现代人更深、更广也更多样。就整体而言,现今人类所知远超过远古人类。但在个人层面上,远古的采集者则是有史以来最具备多样知识和技能的人类。

6)幸福度。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依地区、季节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比起后来的农夫、牧羊人、工人或上班族,他们的生活似乎要来得更舒适,也更有意义。在现代的富裕社会,平均每周的工时是40~45小时,发展中国家则是60甚至80小时;但如果是狩猎采集者,就算住在最贫瘠的地区(像是卡拉哈里沙漠),平均每周也只需要工作35~45小时。他们大概只需要每三天打猎一次,每天采集3~6小时。

7)传染病。远古采集者也比较少碰到传染病的问题,农业和工业社会的传染病(像是天花、麻疹和肺结核)多半是来自家禽家畜,但这要到农业革命之后才传到人类身上。对于远古的采集者来说,狗是唯一会近距离相处的动物,所以也就没有这些问题。此外,农业和工业社会的永久居住环境通常非常紧密,但卫生条件又不佳,正是疾病的理想温床。至于采集者,他们总是一小群一小群在广阔的大地上漫游,疾病很难流行起来。

8)信仰。多数学者都同意,远古的采集者普遍信奉泛神论的信仰。泛神论相信,几乎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只动物、任何一株植物、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有其意识和情感,并且能与人类直接沟通。

以上的说法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猜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对于那些采集者祖先的生活几乎没什么可确定的事实。当时很多工具是木头、竹子或皮革等等比较容易腐烂的材料制成,很难长久保存,导致人们误以为在农业革命前的人类都只使用石器,其实这是考古偏误造成的误解。所谓的石器时代,其实说是“木器时代”更精确,当时的狩猎采集工具多半还是木制。所以光从目前留下来的文物很难推断当时的真实生活。

6.最致命的物种

在认知革命前,所有人类物种都只住在亚非大陆上,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得到新的技术、组织能力甚至是眼界,能够走出亚非大陆,前往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第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在大约45000年前殖民澳大利亚。

人类首次抵达澳大利亚绝对算是大事一件,重要性不亚于哥伦布抵达美洲或是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离开亚非大陆生态系统,也是第一次有大型陆生哺乳动物能够从亚非大陆抵达澳大利亚。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类先驱究竟在这片新世界做了什么。狩猎采集者首次登上澳大利亚海滩的那一刻,就正式在这片大陆登上食物链顶端,也从此成为地球史上最致命的生物物种。

人类首次登上澳大利亚沙滩,足迹随即被海浪冲走。但等到这些入侵者进到内陆,他们留下了另一种足迹,而且再也洗刷不去。他们推进的时候,仿佛进到奇特的新世界,满眼是从未见过的生物。有200公斤重、2米高的袋鼠,还有当时澳大利亚最大型的掠食者袋狮,体形就像现代的老虎一样大。树上有当时大到不太可爱的无尾熊;平原上则有不会飞的鸟在奔驰,体形足足是鸵鸟的两倍;至于在灌木丛里,则有像恶龙般的蜥蜴和蛇,发出咝咝声地滑行。森林里则有巨大的双门齿兽在游荡,外形就像袋熊,不过体重足足有两吨半。除了鸟类和爬行动物之外,澳大利亚当时所有的动物都是像袋鼠一样的有袋动物,会先生下幼小、无助、就像胚胎一样的年轻后代,再在腹部的育儿袋中哺乳照顾。有袋哺乳动物在非洲和亚洲几乎无人知晓,但它们在澳大利亚可是最高的统治阶级。

但不过几千年后,所有这些巨大的动物都已消失殆尽。在澳大利亚当时24种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动物中,有23种都惨遭灭绝,许多比较小的物种也从此消失。整个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食物链重新洗牌,这也是澳大利亚生态系统数百万年来最重大的一次转型。智人很可能就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原因有三:

1)第一,在于大型动物(也就是澳大利亚物种灭绝的主要受害者)繁殖十分缓慢。不仅怀孕期很长、每次怀胎数少,而且两次怀孕之间相隔也久。因此,就算人类每几个月才猎杀一只双门齿兽,也可能让双门齿兽的死亡数高过出生数,关键的是这些动物没能也没有时间演化出惧怕人类的能力,于是不到几千年,它们很快就此灭绝。

2)第二,认为智人抵达澳大利亚的时候已经掌握了火耕技术,他们在短短几千年内就彻底改变了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植被变化之后,就会影响草食性动物,进而影响肉食性动物。澳大利亚有许多食物链就此崩溃,其中比较脆弱的环节也因而灭绝。

3)第三,气候因素,大约在45000年前袭击澳大利亚的气候变迁让整个生态系统失衡,变得特别脆弱。

同样的故事同样也在美洲上演,在14000年前,美洲的动物物种远比今天丰富,智人抵达后不过两千年的时间,北美原本有足足47属的各类大型哺乳动物,但其中34属已经消失;南美更是在60属之中失去了50属。像是剑齿虎,原本活跃了超过3000万年,却几乎在瞬间灭绝,其他像是巨型地懒、巨型狮子、美洲的本土马和本土骆驼、巨型啮齿动物和长毛象,也都未能幸免。另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甚至昆虫和寄生虫,也同样惨遭灭绝。

如果我们把在澳大利亚和美洲发生的生物大灭绝合起来计算,再加入智人在亚非大陆上扩张时所造成的小规模物种灭绝(像是其他人类物种的绝迹),还有远古采集者来到偏远岛屿(如古巴)带来的物种灭绝,可能的结论只有一个:智人的第一波殖民正是整个动物界最大也最快速的一场生态浩劫。

在认知革命发生的时候,地球上大约有200属体重超过50公斤的大型陆生哺乳动物。而等到农业革命的时候,只剩下大约100属。换句话说,甚至远在人类还没有发明轮子、文字和铁器之前,智人就已经让全球大约一半的大型兽类魂归西天、就此灭绝。

第一波的灭绝浪潮是由于采集者的扩张,接着第二波灭绝浪潮则是因为农民的扩张;这些教训,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观点来看今日的第三波灭绝浪潮:由工业活动所造成的物种灭绝。有些环保人士声称我们的祖先总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但可别真的这么相信。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智人就是造成最多动植物绝种的元凶。

人类可以说坐上了生物学有史以来最致命物种的宝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简史》第一部分解读:认知革命
十分钟读完《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第四章,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智人迁徙,物种灭绝)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部疯狂又脑洞大开的书
【晓书童】《人类简史》解读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书笔记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