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杂感】家庭与国家(第二篇)
userphoto

2022.11.18 黑龙江

关注

本文约2800字,阅读约需7分钟。

图:源自电视剧《粉红女郎》,陈好饰演的“万人迷”是个自身条件优越且金句频出的不婚主义。

上一篇(【杂感】家庭与国家)偏重描述基本原理,这一篇想聊聊身边的所见所闻。

一次座谈上,我曾听妇联的一位领导谈起她们的调研结论,“城市剩女多、农村光棍多”。这大概是6年前的事,比照当下以及我的所见所感,似乎结论依然切合现实情况。

“剩女”这个称谓,是在一种“结婚是理所应当,不婚是不应当”的语境下产生的,略显贬义。如果换一个词代替,“适龄未婚女性”显得恰当一些,而单身、未婚等等词语难以完整描述这一群体的特征。

如果要对妇联的结论进一步细化补充,那可以说,城市里“机关单位群体适龄未婚女性多,个体劳动者群体适龄未婚女性少”。这个结论尤其适合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型城市。

所见所闻中,较多机关单位女性成为适龄未婚者,并非她们不优秀,相反,她们很优秀。经济上,虽未达到恩格斯所说掌握生产资料的程度,但经济独立且拥有相对高质量的衣食住行生活;精神上,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在自我认知与认知社会中也处在一个客观准确的基准线上。即便在最容易让女性产生焦虑的外貌上,在前两项条件的帮助下,足够弥补削弱焦虑,简单说就是有钱有品味后,自然会得体地穿衣、会得体地装扮。

所以,传统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在这一群体中完全失效,一个难以在经济和精神上匹配的男性反而会影响自己高质量的单身生活,婚嫁生子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失去了吸引力。

另外,机关单位群体的个人素质相对文明,这也使得机关单位女性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虽然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问题时有发生,但违背女性意志的问题却是比较少见的。外企、私企里就相对不那么安全了,即便总是自称企业文化优秀的阿里巴巴,不也如此吗?这也使得身处此中的女性较早婚嫁,家中有个男性主心骨保护是大不一样的。我妻子曾在一家瘦身馆办卡,她和老板姐姐闲聊,老板姐姐17岁去北京闯荡,见过世面学成手艺后回到了东北,25岁结婚,30岁时孩子都已满地跑。我相信,这是很多个体劳动者女性的人生轨迹。

农村光棍多,这个问题则不完全是出自男性自己。这里所说的农村男性,并不是指户籍在农村而人在外打工的男性,指的是在农村生活、耕作种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男性。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啊,外面的生活太有吸引力了。但凡有机会能出去感受这外面世界的农村女性,是绝不愿自己一辈子待在农村的。打工、嫁人,她们想尽方法离开这片土地。即便是已经结婚嫁给本村男青年的,也不是一定会就此终老。比如,婚后才发现男人的不靠谱,或者外面有了一个更好的机会,道德的、不道德的,她们都会毅然出走。即使她们已经成为妈妈,宁可扔下孩子也会义无反顾离去。很多婚后出走的女性也大都不到25岁。这些现象在黑龙江卫视《帮忙》《说和》栏目里比比皆是。我们驻村扶贫队伍也总有机会听到看到这样的故事。

因此,村中适龄女性大大减少。再勤劳肯干的男青年,也不容易娶到媳妇。甚至出现城市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丧夫的女性带着公公婆婆改嫁。这样的情况,我尚未来村中工作时就已亲眼所见两次。上网搜索,全国各地农村竟然普遍存在。我想,这样情况的产生,以下几种原因都有推动: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丧子老人老无所依、农村的社会养老缺位、孝老爱亲的美好传统异化为沉重的道德负担、一定要娶个媳妇的传统观念力量

其实,在这种重组家庭里,如果每个人的道德良好、吃苦耐劳,还是可以过上有盼头的日子。毕竟带着公婆改嫁,本身就是男方接受的前提下。至少我亲眼所见的两个例子,目前都是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

而男性本身没有道德良好、吃苦耐劳的品质,还偏偏一定要娶个媳妇,那可真是一场延绵不绝的灾难。我以前多次在文章里提到邋遢懒做的贫困户要媳妇、傻小子要媳妇的事,毕竟他们还没成功。我工作中遇到的成功事例,真是让人愤恨。

致贫原因为“自身动力不足”的农村男性,年轻时无人愿嫁。将近40岁时,娶了一个握有头脑残疾的残疾证的女性。他们本就不该结合,不该生育。但“一定要娶媳妇生孩子”的力量再次发力,他们生育了。一胎是个女孩,不甘心,还想生男孩。据说依据生物学遗传学原理,生女孩,孩子智力正常的几率很大;生男孩,孩子成为另一个握有头脑残疾的残疾证的几率比很大还大。后来,怀上了,生了,是个男孩,生物学原理也应验了。男孩如今11岁,还不具有正常沟通交流的能力,因为是贫困户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所以有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每月上门授课,但也无法教育成正常的孩子了。

每次去他家,我看着满地无处下脚的脏乱,头疼不已。每次苦口婆心地说爷们你没事收拾收拾屋子,每次也面貌难改。这样的人只能靠党和国家的兜底政策过完这自认为有尊严实则没尊严的一生。不光他自己,他的儿子将来也必然要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才能生存下去。我不禁为他家的女孩担忧,未来她会怎么样呢?她能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吗?一家三口成为她难以摆脱的拖累,她还能有个幸福的婚姻吗?

更揪心的是,懒汉娶傻婆娘的事,在村中十分常见。

婚配与否,不论是城市女性还是农村男性,经济因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有一天,经济因素已经不成为问题时,除却“种的繁衍”这一因素,婚姻与家庭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恋爱是人之本能,且不是劣性本能,难以掩饰抑制,更无需掩饰抑制。婚姻是实现恋爱的最为道德和稳定的形式,两性之爱的最终指归也应是组成家庭。上一篇文章提到的血亲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都是人类在未觉醒的历史阶段里产生的不文明的两性关系形式。第一种形式里兄妹间乃至与父母都可以产生关系;第二种稍显进步,婚姻对象需在旁系亲属里找;第三种则是在氏族外寻找。不论哪种,都是群婚制度。即便到了专偶制,因为未能彻底实现专偶(上篇已经提到),依然会有男性通奸、女性淫游的现象发生。因此相较之下,现代专偶制是实现婚恋的最优解。只是恋爱而无婚姻家庭,恋爱关系一旦破裂所产生经济纠纷,处理起来的难度必然要甚于离婚性质的财产分割。毕竟,法律更易保护婚姻,难以保护恋爱。

社会性是人之本性,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已产生。一个人,必然是其父母之子女,某国之公民、某市之市民。妄想彻底的单身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人必然要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方面与社会发生联系。个人力量的渺小使得个人无法单独应对种种难题。个人出去吃自助餐都容易被服务员中途收走盘子。家庭是最为稳定且长期的社会组织形式,最有利于发展稳固人的社会性,由此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朋友等形式虽亲密但也亲密不过家庭亲人,稳定性更是不及。党建活动虽然稳定,却只解决个人党性修养,不解决个人生活情况。

说到底,生活的苦渴望有人分担,生活的乐需要有人分享。在互相爱慕且用心经营的前提下,两个人拥有共同的孩子更是成为了加深这一关系、浓厚这一血缘亲情的纽带。能24小时“分担”的、能24小时“分享”的,左顾右盼、寻寻觅觅,有且只有我们的家人,不是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未来的十年里,农村里这6类人不容易找到媳妇
农村男,娶个媳妇有多难?
观察农村剩男现象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永远的闺女
“娶妻难”问题还没解决,农村又出现“5大怪象”,你知道几个?
农村“少奶奶”现象盛行:不做家务、不用赚钱,根本原因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