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印章临摹浅谈

  □马林

  印章是我国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和浓缩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史。它不仅是文字艺术,还是抽象图形、结构艺术。

  在历代各类印章中,我更加偏爱秦汉印和古玺封泥。这两类印章中除部分将军印外,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中庸的、内敛含蓄的美,像谦谦君子,亦如雍雍儒者,加以漫长时空的跨越,使这种特性更加充分明朗地呈现出来。它们还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不方不圆、即方即圆、内方外圆、外方内圆、方圆结合、实中寓虚、虚中寓实、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等哲学思想。比如一线条有方劲出锋的起笔,对应的可能是圆浑的收笔,或相反;一条折线,方直的内侧可能对应的是圆转的外侧,或方直的外侧对应的是圆转的内侧。一方作品中的线条、块面以及圆点无不形状各异,于精微中见博大。印章的虚实更多表现在章法上,比如充满的印文是实,若有若无的边框是虚;细筋的印文是虚,古厚苍浑的边框是实;完整的线条是实,其中斑驳的残点是虚。封泥的边框更是虚实变化的集大成者,于此处宜多加体会。如果一方印中只有横直相接的刚劲线条,则会有刀兵相向、剑拔弩张、杀气腾腾的感觉,若以柔美婉转的弧线或圆浑的块面破之,将会呈现一种冲和的美。同样满目婉转柔美,则会有杨柳依依、浑不胜力之态。若以阳刚的线条、方整的块面调剂之,则能阴柔于阳刚,相映成趣,姿态万千。

  篆刻历来有“方寸之地,气象万千”之说,但同时也被部分人嗤为“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然而,虽为“小技”,但要想学好它却是至难。印章的学习和中国其他传统艺术诸如国画、书法一样,除临摹之外别无它法。印章和书画临摹有着相同中又有不同的特点,因为它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是用刀在石头等印材上镌刻,再用印泥盖在纸上的,而非类似书画直接以水墨的形式呈现于纸上。篆刻艺术属于二次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不揣浅陋简单谈一些在印章临摹中的体会。

  在谈印章的临摹前,先要简单介绍一下印章的“临”即打印稿和“刻”即刀法的问题。

  印章的临摹原则上遵循等大临摹,白文临白文,朱文临朱文,对初学者来说一般不鼓励放大或缩小临摹。打印稿就是先把印谱中的作品用毛笔在纸上等大临写,待熟练掌握后再写到石头上。有些资料上介绍各种方法诸如指甲水翻稿等等,我一概不赞同使用。“刻”就涉及刀法的问题,历代印论上多有介绍且有十几种之多,而实际使用的只有冲、切两种,其他定义为“做印法”似乎更适合些。我重点强调两点:一是“埋刀”,二是“留刀”。“埋刀”与书法中的逆锋起笔比较相似,可以确保线条的完整性;“留刀”同样和书法中的“留笔”比较像,留得住刀,就不会因失刀而造成其他线条的不完整或印面的不完整。

  首先说说秦汉印的临摹。秦朝因为国运短祚,印章存世量不多,且其形制直接由西汉传承,故可和汉印一样对待。但秦及西汉早期印也有其特点,即大多有边框,或边框内有“田字格”“日字格”或“竖日字格”。其时封泥亦承其制。魏晋南北朝印章以及新莽时期承汉而来且格调日下,多有错讹,故可不必作为重点。汉印以其雍容典雅、大气端庄、充实饱满的特点而独具魅力,故历来被视为印章学习的圭臬,也是印章学习过程中的必修之课。

  汉白文印大多平整规矩,印文以四字平分印面为主,然而其以平整并不呆板、极富变化为能事,主要为线条的粗细、起伏及起讫处的方圆变化等。汉白文印的用刀方法应以双刀为主,过粗的线条还可在中间补一刀,即三刀而成。三刀而成是对巨大印章而言,此刀法多是今人习惯。汉印中除部分满白印外,少此刀法。无论是“双刀”还是“三刀”,都可一刀重一刀轻或两刀轻,即第一刀刻出线条的大致形态,再用一刀轻冲或轻切第一刀毛的一边。因为汉白文印的线条起收笔处变化最为丰富,故在此处用刀需格外用心。其最重要的就是留刀,这样就为更完美的后期处理留下余地。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线条多有如图一形式的变化而非图二这样方直的样式。在表现上述三种其实是一种线条样式时,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上下两根线条刻通,即刻出完整的线条,然后再调整刀锋,轻轻转动刀杆,补出竖的一画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刻通上下两根线条时,起刀的埋刀和收刀的轻挑不可忽略,在埋刀时可将刀杆轻摆,这样更易表现细节。如果用刀过猛则刀锋过露极易形成圭角,这是应该避免的。表现线条的起伏变化,可通过调整刀刃和石面的夹角来实现,行刀过程中的轻重疾徐变化亦要灵活把握。细白文汉印的刀法和白文古玺大同小异,即刀杆竖直轻轻将刀埋入平稳向前冲。但不同的是,古玺线条多圆转,汉印多平直,需多加注意。

  我以几枚秦汉印为例加以说明(附图左者为原印,右者为临摹印,以下同)。

  

图三

  “假司马印”(见图三)为汉印中较浑厚者,略呈圆意,用刀宜含蓄。临摹时双刀稍加舞动刀杆即可表现其浑厚的气息。“假”字“单立人”和中间部分的粘连一定要表现出来,印章刻完后可以用刀杆轻轻敲击这个部位以达到效果。“马”字的三横和五竖要注意变化。“司”字的“口”部两竖微向内收也应留心。  


图四

  “济南司马”(见图四),此印取胜处在四字大小不一,安排巧妙有趣。“济南”两字占地三分之二,“济”字的“齐”部中间可能因为残破呈现菱形的白点,相当地惊艳。“南”字的所有横画都向右下倾斜,右边一竖粗壮有力,稳住了印势。“司”字委居左上角却无局促之感。“济南”二字内部也极具变化之能事,本为对称结构,而此印却作不对称安排,临摹时当注意把握。“马”字的左下及右上的三角形留红以及“司”字的左上留红,都要注意表现出来。

  其次说说古玺印的临摹。因古玺印去三代不远,古法未破,新法未立,故其形式很多。其特点主要是:1.大多尺寸偏小,极少数特大;2.官印字数多,且尺寸大于私印;3.章法即印文字的安排富于变化,莫测难定;4.朱白文多有边框;5.少数印文有合文现象。

  在古玺印的临摹中,应以学习章法和体现浑厚古朴且极具张力弹性如浮雕般线条质量为主。无论朱文印还是白文印,最能打动人的是其“留红”或“留白”,此当是临习中关注的重点。学习章法的方法可以反复临写如同临帖一样,写得熟透,充分掌握原作诸细节后再上石凑刀。要表现其线质却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掌握正确的用刀方法,即在把握基本的“稳、准、狠”的同时参以些微“小动作”,如收刀时刀刃轻挑可以消除过方的线条起讫,运刀过程不可轻率一冲而过,可以小幅度摆动刀杆,即通常说的“舞刀”,这样可以消除线条过于光洁的油滑感,使线条两侧产生微小的锯齿状以增强古朴气息。向线用刀也是表现斑驳线条的一种好方法,即刀刃置于线条外侧向线冲行,但行刀时一定要注意力度和角度。

  刻制大的朱文玺或封泥时用刀角度和力度可大些,小玺则不可,否则易将线条冲断,导致气息不畅。如果线条两侧锯齿过甚,可延线轻披、轻削或轻切都可。若朱文线条过粗或白文线条过细,向线补刀也很奏效。短切刀同样也能达到此效果,但是若掌握不好的话,其切痕易生硬雷同。一般可先切出线条的基础,再在原线条的两侧轻切,消除生硬雷同的痕迹,使其起伏变化更温和。在运刀中一定要注意“留刀”,因为古玺大多数为铜质,由于年久锈蚀,线条的交叉处多出现圆点,故需留刀轻挑刀刃则很容易表现。其边框和印文一样虚实变化极其丰富,故“做边”不可马虎草率为之。白文古玺存世量不多,但风格却很丰富。有些极为工整,线条细挺且有尖细现象,有些坏烂极为严重,线条斑驳古朴,章法和朱文基本保持一致。表现细挺的线条时一般中锋用刀,从尖细处开始埋刀轻顿然后再行刀,有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刀以消除线条的毛刺。斑驳古朴的线条可根据“白文烂地,朱文烂字”的原则稍做即可。如果线条臃肿过粗的话,可在细砂纸上轻磨一层,以达到满意效果。

  

图五

  如“口口都左司马”白文古玺(见图五)六字作两行处理,章法极为生动。左侧弧形留红,中间、右侧留红贯穿天地,这是临摹时注意的重点。线条整体较浑厚,可用双刀法参以吴让之的披削刀法为之,而个别尖细的线条起讫可中锋单刀为之。 

图六

  “右口文口口玺”(见图六),此印共六个字穿插安排,大小错落疏密有致。边栏亦极富变化。几处留红是临摹应注意的,如左上角、右下角、中间及“玺”字下部等。

  最后,说说封泥印临摹。封泥可以说是白文秦汉印的另外一种最具真实性的表现形式。其字法、章法和秦汉印一样,线质却具备朱文古玺的特点,故其用刀应和古玺一样。封泥还有自己的特色,即虚实的完美融合,细而富于弹性的线条和宽博厚重中不失空灵的边框形成鲜明的对比。封泥印中的印文和边的关系非常丰富,主要有印文和边完全脱离、印文和边部分搭接、印文和边完全重合粘连三种。其实处、平整处较易表现,虚处最难体现。要想真实地表现封泥的虚处,就必须熟练运用印章的残破法。这里就结合封泥简单谈一下印章的残破之法。 

图七

  “中郎将印”(见图七),临摹此印时需要注意章法安排上的细微变化,如“将”与“中”字的上下错落。“中”字“口”部呈梯形,“印”字最后一笔的小尾巴及线条的光与毛的用刀不同,上下边栏的粗细虚实的对比等也当注意。

图八


  “乐街令印”(见图八),印文整体较疏朗,“令”和“印”字“卩”部的变化及“街”字三部分处理得相当舒朗,应加以注意。边栏对比极其强烈,亦当把握。


图九

  “五原太守章”(见图九),此印五字作三行安排,整体呈圆势且边和印文完全脱离。“章”字中间夸大有迷目之妙。五个字各具形态顾盼有姿,如“章”的上部、“原”的“泉”部。拙趣是其特色,当重点把握。  

图十

  “徐度”(见图十),此印极为静穆,尤其是“徐”字舒展流畅,线条遒劲可爱,“双人旁”上面一小撇可谓印眼,“余”部上面的三角处理也很活泼。粗边和细的印文对比强烈,很具视觉冲击效果。

  印章中的残破做法无非是剁、砍、刮、削、剜、磨、敲等几种。做边不可盲目而为,这里有一个原则,因为它和印文是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故要和印文的风格相一致。平整一路的秦白文汉印只要用刀杆略加敲击使其脱去若新发于硎的边框的火气即可。也可根据印文的具体情况略做残破,但要以呼应为好,不可突兀机械雷同。而具有古朴自然、斑驳苍浑气息的古玺和封泥印的边框,因变化丰富不易把握,这就要充分发挥以达到最完美的结果。一般而言,先留出边框的雏形对照原作立刀直剁,剁出大概,再小心收拾,最后用刀杆或刀背轻敲、轻刮以便去除剁边形成的火气,使其更加古朴。在剁边时,如果是细边,可以将刀刃和边线平行或较小夹角轻剁。印文内的线条,白文印及白文边框均可如此。这种方法对朱文而言易产生较劲挺的线条,而对白文而言则会使线条更加古朴。在小心收拾时,将刀刃埋入线条内小幅度摆动轻压刀杆,亦是不错的方法。在线条截面补刀,一般以刀角轻埋,剔去不需要的部分,可形成或方或圆的效果。无论何种方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边框和印文风格协调统一,使印、边更完美地组成一个整体。

  临摹之前选范例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白文印以秦汉官印为主,白文古玺及魏晋印为辅;朱文印以古玺、封泥为主。初学者应选择规整一路秦汉白文官印,有了刀感并掌握基本用刀技法后,再选临一些朱文古玺和封泥,因为这样可以加强对线条质量的理解。将军印是印章史中的“佐料”,不宜初学。待有了扎实的基础后,选临一些,可增强刀法和章法上的情趣。但其篆法多误,不可不察。一些好的、经典的范例是可以反复临摹的。其次是印稿上石,在印稿上石之前一定要用心反复临写,直到烂熟于心,方能把握原作的细节,体现其精神,真实地将原作反映在石面上。在凑刀时,可将印稿和原作对比,如有不妥可再做调整。要使刀如笔,灵活运用多种刀法,在“稳、准、狠”的基础上要胆大心细,最后再辅以补刀修改,但最好是不修或少修,以达到一次成功。临印和临书一样,首先要临得像,而后再形神兼具,进而再遗貌取神。如果形不具则神不备,所以初级阶段乱真的临摹是必要和主要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学习,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来源:《中国书画报》篆刻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
篆刻13刀法
篆刻知识
陈国成:试论中国古代印章的线条规律与审美特质
篆刻探微
印章技法讲座|印章边栏分类(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