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等的亲子关系一一重读《亲爱的安德烈》

说起这本书,就惭愧。N多年前,我借了朋友的这本书,看完转借给了另一个朋友,从此就丟失了,至今未还。这是我第一次借书不还,内心实在羞愧!

钱钟书说,唯书与老婆不可借!我借到书,何其幸,却未珍惜,实是不惜福也。好在借我书者,宽宏大量,不与我计较。

这次读书会以此书为周阅读书目,使我又想起此事,书是没法还了,还一篇读书笔记吧,至少是真真切切读过、思考过了。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的书信往来。其亲子关系与亲子教育观,当年对大陆是极大的冲击。

我记得小时候谁要敢喊父母的名字,就是大逆不到,父母对子女要么是说一不二,要么是溺爱不管。要是能坐下来平和的说几句话,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份了。

龙应台出生于七十年代的台湾,安德烈生活在八十年代的德国,看她们母子的信件往来,可以了解生活在台湾与德国的不同年龄的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可以看出她们母子间的平等交流。

世间的父母都搭着架子,打着为子女好的旗号,自私或自以为是的,对子女的生活指指点点,左右着子女的未来。而子女则沉默地抗议着,以远离父母来躲避交流。正如书中所写,父母与子女的爱冷冻了,以爱的名义沉默着。《亲爱的安德烈》是一面旗帜,告诉我们,原来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可以袒露胸怀,"性、药、摇滚乐"也可以做下来慢慢聊,而母亲也不是说教,只是叙述自己的经历。沟通,只是互相了解的过程,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子女有子女的生活,谁都不该左右谁的生活。

一封信连起父母子女的情感,我可曾给父母写过一封信?或我的儿子可曾给我写过一封信?

我自小离家读书,写过无数封信,也接到过无数封信,然而其中没有一封是与父母的。父母的字都写得漂亮,却不曾写一封与我。而我,正沉浸在逃出樊笼的喜悦,哪有半分心思写信告诉父母,十八岁的我在想什么、做什么,我以为父母也不在意我的想法,事实也确是如此。

我学着抽烟、喝酒,扎很酷的头发,穿出格的衣裳,偷偷看禁书,参加各种社团,体验那个时代的"性、药、摇滚乐",然后在毕业时回归,以一个本分老实的优秀学生身份走向社会。那些武侠、言情中的情节,就像我曾经经历过的过往,带来体验,却带不来伤害。然而那时的我,在父母眼中仍然是聪明懂事、读书优秀的乖乖女。

儿子的十八岁,在高中度过,我眼中浑浑噩噩,整天睡不醒的傻小子,不会K歌,不会跳舞,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谈恋爱,像一个还未长大的小小少年。高中毕业,参加毕业旅行回来,整个人就变了,会唱会跳,活泼幽默。照片中神采奕奕、顾盼自若的少年,我差点认不出。原来成长,真的不是慢慢来的,而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那个陌生的半大小子,不曾给我只字片言,在他的空间与时间里,没有我的地位。然后,他就出国了,距离更远了。视频中,他微微笑,礼貌、客气、耐心、温和,衣着整洁,发式清爽,边聊天边在电脑中做着什么。疏离感犹然而生。

我与儿子的爱也冷冻着,我们知道彼此的爱,却不会表白、沟通。理解一个九五后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的,却是非常必要的。

《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是一种启示,一种指引,也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另一个新兴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玩
“妈,我就是想逃离你”: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使劲管他!
我们得承认,家庭也是会伤人的
什么是亲子鉴定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人格
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渐行渐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