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际交往中位与势的辩证关系初探

 在社会上,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你拿主意,做决定,这些往往看是很小的很不经意的一个个决定,很有可能就会左右你的人生,它们不是为你的发展开拓出一片天地,就是成为你成长道路上一道坎坡。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做这一个个看似很小的决定的时候,就不得不小心,不得不用心。可是,面对具体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去抉择去取舍呢?有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呢?正因为人们想不明白这一点,所以,这样的困惑就时常成为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一个巨大的问号,抹不去,赶不走。

在开始分析人际交往当中的位与势的辩证关系之前,我想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很多人都讲过,甚至有的人都听过,不过,在这里,我还是要这个故事再简单的重复一遍,作为引子。这个故事说的是唐朝中叶,安史之乱之后,郭子仪因为在平定中唐的战乱过程中战功卓著,被加封为邠阳王,成为当时朝廷上的一位大员。当时有一个叫卢杞的,这个人长相奇丑,在成长过程难免会被人讥讽和耻笑,于是,他就特别忌讳这一点。有一天中午,郭子仪正和家人在院子里面坐着说话,守着孩子们玩儿。正玩得开心,这时候家人来通报,说是卢杞来访。郭子仪就下令內眷进入别宅暂避。平时,一般家里有客来访,郭子仪都不会屏退家人,那样子给人的印象就比较亲切,没有拿你做外人。可是这一次,郭子仪突然让家人退避,虽然家里人都颇有些微词,可也不便询问,就自觉地退了下去。等到送走了卢杞,这才询问郭子仪,问他平时会客都是从来不分内外,为什么这一次一定要家人回避呢?郭子仪正色说到:这个卢杞相貌奇丑,心眼儿还特别小,特别忌讳别人借此笑话他,你们当中如果有谁突然看到这么一个怪模怪样的人,一定会忍不住失声笑出来,那样的话,就会引起卢杞的反感,使他感觉丢了面子,这个人在以后就会伺机报复,那样咱们一家人想再坐到一起谈话说笑就难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果然印证了郭子仪的话。原来是有一位尚书,在卢杞上门拜访的时候,他的一位小妾听说卢杞特别丑陋,就抱着好奇心,偷偷地躲在屏风后面,想要看一看,当他看到卢杞的相貌的时候,没有忍住,就在屏风后面“嗤嗤嗤”笑出声来。不幸的是,被卢杞听到了,当时这个卢杞并没有发作,而是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后来,就是这个卢杞做了宰相,找到一个机会,给皇帝进谗言,搞得这位尚书家破人亡,这才罢休。这个故事在唐史和唐人的笔记中都有记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简单,都是生活中极小的事情,搁一般人肯定都不会在意不会想到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件小小的事儿,就因为两个人处理方式不一样,就得到完全不同的结局。有的人说了,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在社会都发展了,人们的思想都进化了,不可能再发生这样的事儿。其实他这么说也没有错,这个故事诚然是特定社会背景条件下发生的一件小事儿,不一定适合现在的社会。可是,类同于这样的事,我们的生活中却大量存在,在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小心,不用心,那就很可能给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给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或大或小的障碍,迟滞我们前进的脚步,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整个人生。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怎么样去应付人生当中这样的小局面呢?下面是我就自己的理解,总结的一点儿浅见,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借鉴。

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社会结构如何,是古代还是现代,是中国还是外国,人性几乎都没有多少变化,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趋利避害,即所谓世事无常,人性恒在,人类基于自身的认识,基于自己手头上所掌握的信息,对于任何事物,都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定,哪怕事后证明这样一个判定是错的。做出错误的判定也很正常,因为每个人手头所汇集的信息量本来就有限,而且就在这有限的信息当中,还掺杂着有真有假;我们作为人,作为单个的个体,个体所具有的智识与复杂的自然形态社会形态比起来,那肯定是远远落后;我们作为人,还往往会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这样都会影响到我们的逻辑分析能力,使我们做出理性的判断。怎么样才能尽量于这有限的信息当中去伪存真,汇集那样真实有用的信息,用来做我们判定的依据呢?一个是要根据自己人生经验的积累,再一个就来自于后天的学习,还有就是要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为情绪所左右。

人活在社会当中,生活工作在一个利用各种各样的关系结连在一起的社会肌体当中,难免会与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碰撞并且受到外界的冲击,不管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这个社会都会给你自己定一个位置,当然这个位置不是死板的固定的,每个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会在社会为你自己定立的这样的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去生存、去奋斗。每个人都是特定的社会结构上的一个节点,以各种各样的关系和另外一个节点相联系,并且相互激荡,即对外作用于人,同时也受着外力的震荡。当冲突来临,我们除了要理性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结构的位置,而且也要分析别人处在社会结构的怎样的一种位置,从中理出头绪,不但如此,还要能预测到社会所受到牵连的肌体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受到冲击以后会向怎样的一个方向发散,尽量卸掉自身受到的这种冲击力,即使卸不掉,也要尽量使自己承受最小的冲击力。还要想到这个力量被自己卸出去以后,又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多广的范围内产生震荡,震荡发生以后,又会在多大的程度上予自身以冲击,以自身目前在这个肌体中的这样一种位置,是否能够承受这样一种冲击,在受到冲击以后,还有没有办法摆脱这种冲击,怎么去摆脱?是后退退缩还是选择进一步跟进?都需要依据自己给自己所做的这样一种理性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开劣势;分析别人在这个社会肌体上的位置,优势所存,劣势所在;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还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做出理性的判定。然后再根据这样的一种判定和认识,去决定自己对于本件事情的处置方式。甚至,事件发生以后,有些是短时间的,范围也不是很广;有些长时间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这样的时候,对于个体本身的意志品质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和磨练,只要有良好且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才会于这种对峙当中,抓住机会,寻找转机,实现位势的变化和反转,达成对于自己最理想的结果。

在这里,我还想以历史上一个例子来给大家做一个说明。官渡之战大家几乎都知道,是汉代末年对于当时中国影响非常深远的一场战争,是发生在当时北方两大割据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之间的一场战争。那个时候袁绍那边兵多将广,兵马雄壮,粮草充足;而曹操这边呢,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他的军士训练比较好,刚刚经历了许多战斗,而且都取得了胜利,士气高涨,整个集团内部比较团结。但仅仅即就是这样,曹操集团内部还是有许多人不看好这场战争,有好些人都私下和袁绍联系,为自己在想后路。两军于官渡结营对阵,互有攻防,一时相持不下。古代行军打仗,排兵布阵是一方面,后勤供应是另外的一个方面。几十万人的吃喝拉撒,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在前线一定会有一个囤积粮草的地点,而且一定不能离前线太近,也不能过远,这样一个地点的选择一般属于高级机密,万一被对方侦听到了,派兵偷袭,那肯定是不战自败。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建议袁绍应该趁着曹操大军在官渡,分兵去攻打当时曹操的大本营许昌,一定能出奇制胜。可是刚愎自用的袁绍非但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还将许攸好一顿臭骂。许攸眼见自己的计谋得不到应用,自己不被赏识,甚至担心自己的生命会受到威胁,于是就携带袁军的许多重大机密,趁着暮色投奔了曹操。曹操一听说许攸来降,连鞋都顾不上穿,光着两只脚丫子就跑了出来迎接。通过许攸,知道了袁绍的囤粮之所:乌巢,迅速做出决断,连夜亲自带兵去偷袭,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粮草。这一下子,袁军军心大乱,无心再战,所以导致最终的溃败,袁绍也死于军中,这个盘踞在中国北方的军事政治集团土崩瓦解。这就是转机。

为什么说看过《易经》的人,生活中更加理性,处事也比较沉稳。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就因为看破了生活中的玄机,参破了其中的奥妙,而是因为他从中学会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只有掌握并学会熟练运用这样一种方法,才能最终于自己的人生以有益的指导,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人言,大智慧
刘备是怎么一步一步
处世之道
嚼菜根谭:不争功劳,不矜成就!
读曹操“十胜论”有感 -
三国 袁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