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想死我了!”这句话是病句吗?把这个问题搞懂,语英都猛涨30分!

e7

之前一期我写过英语语法学习的一些问题。

今天我继续来讨论这个问题,希望可以更为清晰一些问题。

我们的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学习语法?

其实学习语法真的还要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对比显不同,对比就能找到特点。

01


汉语的“没头没尾”


我们先来看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我们的汉语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汉语是没头没尾,看你怎么听,怎么去领悟,怎么去理解;汉语是很灵活的一种语言。

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熟人朋友见到了,就问“饭吃了吗?”

最近买了一辆新车,又有推销员电话,你说“车买了。”

小孩在家房间太乱,就问小孩“房间打扫了吗?”

我们这么说,大家都懂,但是仔细分析语言语法,你会发现这里的主语全是物,物发出动作。

第一句“饭吃了吗?”——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饭”,“吃”是谓语,所谓谓语就是主语发出的动作,饭能“吃”吗?

但是我们一说“饭吃了”,其实就明白是我们人吃,这就是我们语言的神奇之处了。

第二句“车买了。”——这个句子也是一样,我们其实把真正的主语省略了,而且直接把“车”放在主语位置,其实是“车,我买了”,或者“我买了车”。

第三句“房间打扫了吗?”情形一致——房间是人来打扫,我们把真正的主语省了,直接把我们要说的宾语“房间”放在前面,其实是“房间,你打扫了吗?”,或者“你打扫房间了吗?”

02


汉语的“人本位”

也就是说汉语的特点是常省略主语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跟你说话的时候,很显然是在对你说,我们双方都明白意思,就不用去强调。

为什么汉语是这样的呢?

我觉得就是一种人性化,汉语真的是一门人性化的语言,它里面渗透着我们的哲学、思想,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维方式。

因为都知道,所以不必一板一眼,主谓宾齐全的去讲怎样怎样,那样就显得太死板,太僵硬,没有人情味了。

对的,我觉得汉语就是这样一种很有人情味的语言,照顾到人的感受和情绪,能够体量到人的因素,这是这门语言的一个独特之处,我们一定要好好体会。

省略谓语的情况也有出现,比如说你问邻居家孩子多大,“你多大了呢?”“我五岁了。”这里小孩直接回答的就是这几个字,“我”是主语,“五岁”是数量词,这里就没有谓语,但是这个句子的意思依然完整,我们不会不懂吧——这也不是病句。

省略宾语的有没有呢?这个当然有了,不管汉语或者英语都是如此,有没有宾语的表达。比如“我吃了。”“你醒了。” "I have eaten." "You have woken up."

总之,我感受到的是汉语对人的一种重视,我们把语言不是当成一种坚硬、冷冰冰的工具,它是考虑到人的感受的,是一种很能顾及听话人的主体作用的一门语言。

也就是说,我们说话人是人,听话人也是人,我们这种汉语的使用,是关怀人情、关爱人心的实践活动,离我们人贴得很近,可以说是“人本”位吧,人本主义。

03


汉语的“随意性”


汉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联词句的随意性。

我也是在写文章,每天都要写很多内容,自己也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发现,其实我们的汉语就有些类似把汉字随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句子的感觉;这种搭配和安放,其次序和变化是有些随机的样子的,这样说也行,那样写也可以,一个词语的位置也可以随意放置,相对于英语这门语言有很大的随机性。

因此,我总结一下汉语的特点就是没有多少严格的语法,我们的使用其实是一种“乱中有序”的法则,也就是说汉语看似用起来很乱,但是不是没有规律,是乱里面暗含着一定的门道。

篇首我写到汉语的特点是没头没尾,其实就更好理解了,汉语可以没有主语,没有谓语,也可以没有宾语,有时候就是蹦出来的两三个字,突然的半截话,但是我们都能懂。

然而外国人就不懂了,他们觉得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一门语言,因此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其实是比他们学我们中文要简单容易得多的。

那相对的,我就来说说英文的语言的特点,英文相比与中文,其存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相对固定的语法结构,相对固定的构句模式,相当于我们“太极拳”,行云流水写意的中国画,西方的是“正装式”的固定化的、程式化的架构。

主谓必须要齐全,英文说句子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的就是主谓,主语必须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谓语动作又必须是主语发出的。

这种模式是固定的,这是英文的一个特点。

英文的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它有其固定的语法结构,是很有语法结构形式可以拿捏的。

04


英语被动vs汉语主动


🎈throw A into B

将A扔进B

这明明是“扔A”,为何变成“将A扔”

这其中的“A扔”就可以看出前条消息的逻辑。

“饭吃了”“车买了”“房间打扫了”

——“吃饭了”“买车了”“打扫房间了”

但是这里要加一个“将”字:“扔A”——“将A扔”。

“动宾——主谓”的互换是汉语很有趣的现象。

吃饭——饭吃(了)

买车——车买(了)

打扫房间——房间打扫(了)

这种相同的情况:“动宾”——“主谓”相同

其例很多“传递繁荣”——“繁荣传递”

“播撒爱心”——“爱心播撒”

这种主表被的形式,是我们前所论述的。

比如,“鱼杀了”——“杀鱼了”

对名词而言:

动宾→被动  动作对象 动作承受者

主谓→主动 动作主体 动作发出者

比如“我爱你”,“我”“爱”是主动,动作(爱)的主体是“我”,发出者是“我”。“爱”“你”是被动,“你”是被“爱”,“你”是动作(爱)的对象、承受者。

这种动宾(被动)常用主谓(主动)形式表达。俗称“主动表被动”的现象,我们今天就讨论到此。

汉语少用被动,因此这种主谓结构常常要做动宾看,或者说被动看。这是我得出的这样一个结论。

🎈因为动词和名词的前后决定主动
被动。动词在名词前,动宾结构,对于宾语就是被动。

动词在名词后(即先名后动)就是主谓结构,对于主语就是主动。

汉语多属于第二种情况,所以才有了:

throw A into B——将A扔进B

这种情况出现。

是英语用到的动宾结构为汉语的类主谓结构。

这种对应翻译不是没有缘由和根据的。

05


汉语少用被动


汉语少用被动,因此这种主谓结构常常要做动宾看,或者说被动看。这是我得出的这样一个结论。

如“鱼杀了”。

就不能按照一般主谓来看——鱼杀了(类比“我吃了”,“你笑了”)。鱼“杀了”谁?什么杀的?这样想好怪。

而要按照被动看——鱼(被)杀了。

或者按照动宾看——杀鱼了。

被动的看就加一个“被”字在动词前。

动宾看就调换一下“鱼杀了——杀鱼了”

被动式结构很好理解,就是宾语放在动词前,这就与一般主谓结构混淆了(“我吃了”“你笑了”之类),因此,为区分要在谓语动词前加标志词“被”,表明其为动宾关系。

比如:小明被打了。

“小明”虽然是主语位置,但“打”字前有“被”,即表明“小明”为“打”这个动作的对象、承受者,动宾关系就清楚了。

但汉语不喜欢“被”,或不常用,有限情况使用,很多时候就还是没有“被”字的,跟一般主谓结构一致的形式——主动表被动。

如:房子买了。水喝了。繁荣传递。

因此,就常常出现这种不带“被”的主谓结构(主动)。

🎈因此,看到这种“房子买了”“水喝了”“繁荣传递”等。都可以用两种想:

①被动看→“房子(被)买了”“水(被)喝了”“繁荣(被)传递”。但这样说或想,感觉好怪!我们一般人都不太会去想到加一个“被”字,去分析那么清楚。然而表意却又是那么明确。

因为这是汉语言的习惯,不好用西方语法去分析。反而一分析就不清楚了。

②动宾看——“买房子了”“喝水了”“传递繁荣”。

06


再说“被动主动”


关于被动和主动依据是什么?标准在哪里?其实就是看动作与名词的关系,标准依据就在名词,看名词与动作的关系。

这里“宾”,就是客,就是动作对象,“动宾”所在就是看这个“宾”,就是动作承受者,被动也是及它而说;“宾”为被动——与动作关系是在承受。

这一点要明晰。被动被动,就是那个动作的承受者,被动的!故位于动作之后——动宾。宾为第二位。

主谓——主动,谓就是动,这个就更好理解了。主为第一位。

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就在于动与名的关系。“主动”(主谓)中“主”为第一位,“动”为第二位;“被动”(动宾)中“动”为第一位,“宾”为第二位。

主、宾为名,主谓、动宾概括起来也就是名和动的关系。第一位是谁,决定了主或被。

第一位是名,那就是主动,主动及名说;第一位是动,那就是被动,被动及名说。

“及名说”意为从名说,以其为参照标准。

这也是“第一位”。

🎈我为什么要研究这对概念,因其是语言的发明之微,不可不察,不可不明,故殚精竭虑,耗神枯死,不敢大意。

语言发明之微,之初,之深,之细,诠可辨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语词组(短语)的词性成份种类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十二讲下半节课  (五)、修辞的运用
如何快速准确地辨析病句(二)
高考语文病句六种类型分项讲解---搭配不当
2016年高考语文病句辨析题复习宝典
【日积月累??赢在2011】第一讲?病句辨析(搭配不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