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钦安《医理真传》学习笔记——分享
userphoto

2023.12.18 河北

关注

下面是学习笔记的全文,文末附有《学习笔记》PDF版下载地址:

治阴虚:诸方:

有当柔润以扶阴者,独参、黄连、当归补血之类是也;

有当清凉以扶阴者,导赤、人参白虎之类是也;

有当苦寒以扶阴者,大、小承气、三黄石膏之类是也。

治阳虚:诸方:

有当轻清以扶阳者,大、小建中之类是也;

有当温养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

有当辛温、辛热以扶阳者,四逆、白通之类是也。

头面畏寒者:

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今不耐寒,是阳虚也。法宜建中汤加附子,温补其阳自愈

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

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病将瘥,一切外邪悉退,通身面目浮肿者,何故?

中气不足,此症可用理中汤加砂、半、茯苓温补其土,自愈

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

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两目忽肿如桃,头痛如裂,气喘促,面、唇青黑者

此先天真火缘肝木而上,暴发欲从目脱也。法宜四逆汤以回阳祛阴,可愈

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

此先天元阳外越,气机附少阳而上也。若以清凉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

病人素缘多病,两目忽陷下,昏迷不醒,起则欲绝,脉细微而空者

:此五脏之真气欲绝,不能上充而下陷,欲从下脱也。方宜四逆汤以回其阳,阳气复回,而精气自然上充也

病后忽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应而反甚者

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而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故也。方宜大剂四逆汤,或封髓丹亦可,方解见上。即姜桂汤亦可

病人两耳心忽痒极欲死者

此肾中之阳暴浮也。法宜收纳真气为要。方用封髓丹

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力者

法宜扶中宫之阳,以收纳阳气为主,方宜附子理中汤

满口齿缝流血不止,上下牙齿肿痛,口流清涎不止,下身畏寒,烤火亦不觉热者

此肾中之真阳欲绝,不能统肾经之血液也。此症急宜大剂四逆汤,以救欲绝之真火,方可。若谓阴虚火旺,而以滋阴降火之品投之,是速其危也

病人口忽极臭,舌微黄而润滑,不思水饮,身重欲寐者

此先天真火之精气发泄也。口虽极臭,无胃火可凭,舌虽微黄,津液不竭,无实火可据。不思水饮,身重欲寐,明系阴盛逼出真火之精气,有脱之之意也。此乃绝症也,十有九死,法宜收纳真阳,苟能使口臭不作,方有生机。方用潜阳丹治之

病人舌忽不能转动,肢忽不能升举,睡中口流涎不觉者

此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此病可与附子理中汤加砂半

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

此阴盛而真气上脱。方宜潜阳丹

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

此真阳将脱,阴气上干清道也。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

胸腹痛甚,面赤如硃,不思茶水,务要重物压定稍安,不则欲死者

此元气暴出而与阴争也。此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可,方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

病吐清水不止,饮食减,服一切温中补火药不效者

此肾气不藏,而肾水汜溢也。胃寒者,关脉必迟,唇口必淡白,食物必喜辛辣热物。肾水汜溢者,两尺必浮滑,唇口必黑红,不思一切食物,口间觉咸味者多。胃寒者,可与理中汤。肾水汜溢者,可与滋肾丸,桂苓术甘汤

病后两乳忽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切饮食者

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此病当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

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硃,隐隐作痛,身重,爪甲青黑者

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也。法宜回阳祛阴,方用四逆汤,重加吴茱萸

病人头面四肢瘦甚,少腹大如匏瓜,唇色青滑,不思食物,气短者

此阳虚为阴所蔽也。实不啻坚冰之在怀也。法宜峻补其阳,阳旺而阴自消,犹日烈而片云无。方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

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食者

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方用四逆汤加安桂

病人每日交午初即寒战,腹痛欲死,不可明状,至半夜即愈者

此阳虚而阴盛,阻其气机也。法宜扶阳抑阴,方用附子理中汤加砂、半

平人觉未有病,惟小便后有精如丝不断,甚则时滴不止者

此先天之阳衰,不能束精窍也。法宜大补元阳,交济心肾为主。方用白通汤

病后两脚浮肿至膝,冷如冰者

此下焦之元阳未藏,而阴气未敛也。方用白通汤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吐则亡阳(阳胃阳),利则亡阴(阴指脾阴),中宫之阴阳两亡,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逆冷。主以吴茱萸汤

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忽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覆体,有时外热一退,即不畏寒者

此元气外越而不潜藏故也。法宜回阳,交通上下为主。方用白通汤、四逆汤。若兼头、项、腰、背痛,恶寒,于四逆汤内稍加麻、桂、细辛亦可。

大病未愈,忽呃逆不止,昏沉者

此元气虚极,浊阴之气上干,脾肾欲绝之征也。。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方用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亦可

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

此肾中之阳不足,而肾中之阴气盛也。

元气亏者,可与潜阳丹;

湿气滞者,可与肾着汤;

由感寒者,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

病人先二三日发吐未愈,遂渐畏寒,又二三日逢未刻即寒冷,冷后即发热,大汗出,至半夜乃已,日日如是,人渐不起,气促,诸医照疟症治之不效者

此由吐伤胃阳,胃阳欲亡也。法宜急降逆温中回阳为主。回阳者,非回先天坎中之阳,而专回胃阳者(阳本一分而为三也)。方用吴茱萸汤,或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俱可

病人前两月,上牙两边时时作疼,肝脉劲如石,脾脉亦有劲象,但不甚于肝部,后忽左边手足软弱,不能步履,麻木冷汗出,〔右边〕伸缩尚利,言语饮食如常者

此先天真气已衰,将脱而未脱之候也。此际急宜保护后天,后天健旺,先天尚可复充。法宜先后并补为主,方用附子甘草汤,或加姜、桂、砂、半,缓缓调服,月余可瘳

头脑独发热,心烦热,小便短赤,咽干者

此心热移于小肠,小肠热移于肾也。法宜养阴、清热、降火为主,方用导赤散

两上眼皮红肿痛甚,下眼皮如常,渐渐烦渴,饮冷者

此元阴不足于胃之上络,胃中之火,遂发于上而津液伤也。法宜灭火救阴为主,方用人参白虎汤。

两耳前后红肿痛甚,口苦者

此元阴不足于少阳之经,少阳经之阳气旺而为病也。此病可与小柴胡汤倍人参、黄芩

鼻尖红肿,上牙龈肿痛,大便不利,烦躁谵语,口渴饮冷者

此元阴不足于胃,胃火旺盛,阴血又反伤也。此病法宜泻火救阴为主,方用大承气汤主之(应该还要有拒按??)

两目两眥,赤脉缕缕,痛甚,舌肿厚,小便不利者

此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沸也。法宜养阴清热为主,方用大剂导赤散,加洋参、黄连主之

咽喉痛,干咳无痰,五心烦热,欲饮冷者

此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旺逼肺也。法宜清热润燥救阴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主之

产妇二三日,偶有小疾,服行瘀破滞之药不效,延至月余,酿成周身肿胀,又服消胀之药,更加乳肿不食,肛门逼胀,痛欲死者

此服药不当,酿成血脱之候也。方用当归补血汤,加鹿茸、黑姜、麦芽、甘草、葱酒。

病人口臭、色黄,饮冷,呃逆不休,水泻不止,步履如常

者此元阴不足,而胃火旺甚也。法宜下夺为主,方用大承气汤主之(??)

平人干咳无痰者

此元阴不足,而肺燥也。法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干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

妇女病,忽喜忽笑,言语异常,似颠非颠,似狂非狂者

此真水不能上交于心,心热生而神无主也。法宜养阴清热,交济阴、阳为主,方用栀豉汤主之

每日早饭后即咳吐黄痰数口,五心潮热,心烦、口渴,大热饮冷,六脉细、数者

此元阴虚极,火旺而津液欲竭也。法宜峻补真阴为主,方用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亦可

酒客病,身大热而喘,口渴饮冷,无头疼、身痛、畏寒者

此积湿生热,热盛而伤血也。法宜清热、燥湿、升解为主,方用葛根黄连黄芩汤。

老人便秘

此血虚甚而不能分润沟渠也。无外症者,即是血枯居多,法宜苦甘化阴为主,方用当归补血汤加蜂蜜,或甘草干姜汤。或麻仁丸

男子阳物挺而不收者

此元阴将绝,阳孤无匹也。此际法宜救阴,大补先天元阴为主,方用独参汤主之,或六味地黄汤亦可

病人每日半夜候,两足大热如火至膝,心烦,至午即愈者

此血虚阳旺也。此病法宜补阴以配阳为主,方用补血汤,或地黄汤

秋月人忽然腹痛水泻,日数十次,完谷不化,精神不倦者

此肺中之元阴不足,肺气燥甚也。此症法宜清燥为主,方用甘桔汤,加二冬、地骨、桑皮、黄芩、杏仁、白蜜治之

病人干咳,周身皮肤痒者

此元阴虚不能润肺,肺燥而不能行津液于皮肤也。法宜清燥、养营为主,方用补血汤,合甘草干姜汤,加五味、白蜜治之,

筋缩不伸者

此血虚不能养筋,筋燥故也。法宜清燥养血为主,方用芍药甘草汤主之,或加二冬、白蜜亦可

年老之人多健忘,言语重复者

此元阴虚极,而神无主也。此非热甚神昏。法宜养血为主,气、血双补亦可。方用补血汤、独参汤,或参枣汤亦可,补血、独参二汤

大肠脱出数寸,肛门如火,气粗而喘,欲饮冷者

此元阴不足于肺,肺火旺而大肠之火亦旺也。法宜滋阴泻火,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葛根黄连黄芩汤亦可

小便时痛甚,口渴饮冷,其淋症乎?非淋症乎?

此膀胱之元阴不足,为邪火所灼,乃太阳腑症之甚者也。法宜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主之

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

此元阳虚而神不为主也。此病而云血虚神无主者,是遗泄在五更后,正阳长阴消之时,故知其血虚也,法宜补阴以配阳,方用参枣汤。

病于上半夜者,主阴盛阳衰,阳虚不能统摄精窍,而又兼邪念之心火动之,故作,法宜扶阳为主,如潜阳丹、白通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之类是也。

病在下半夜者,主阳盛阴衰,阴虚不能配阳,阳气既旺,而又有邪念之心火助之,神昏无主,而不能镇静,故作,法宜扶阴以抑阳,如封髓丹倍黄柏、参枣汤加黄连,补血汤、将军蛋、洋参蛋之类是也。

平人精神不衰,饮食健旺,常口渴而欲饮冷,小便亦常觉

不快,夜夜遗尿者

此元阴不足,而下焦有伏热也。法宜滋肾、泻火为主,方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柏。

两足冷如冰,不能步履,服桂、附、除湿药不效,而更甚者

此非阳衰湿侵于下,实血虚肺燥,不能行津液于至下也。此病法宜苦甘化阴润燥为主,方用芍药甘草汤,或六味地黄汤,加二冬、白蜜,或黄连阿胶汤俱可

四肢肌肉皮肤干粗瘦削,奄奄欲绝,常思冷饮,人俱以为疳病也

此胃有伏热,而食尽脾阴之血液也。此症法宜甘润养阴为主,方用甘草黑姜汤,加五味

病赤白痢日数十次,腹痛拘急者

此元阴不足以致肺燥,复感客燥而移燥于大肠也。法宜清燥、救肺为主,方用杏、冬二皮白蜜甘桔汤主之。

分辨是否是痢疾:

痢之为病,腹痛拘急,逼胀异常,欲出不出,出亦无多,日数十次。可用大黄木香汤。

形似痢而实非痢者,腹虽痛而不甚,便虽逼胀而所出尚多,日三、五次,甚七、八次,一痛即泻,四时皆有,多得于大病久病之后。乃由中气大衰,大肠失职,肠、胃稍有存积,气虚不能载之,故似痢而实非痢也。法宜大健中土,中土气足,自能载之,而不失节也。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安桂最妙。

病人每日早饭后心烦,两手、足心痛痒异常,至午初即愈

此元阴不足,心阳气有余也。此病法宜补阴以配阳,方用黄连鸡子阿胶汤,或补血汤。

查阴虚发痒,外形手、足心肉必干枯,起粗白皮。

阳虚发痒者,手、足心肉柔润不枯,无白皮干粗色,但痒极而欲重按重压,以此定之,再参看各部气色(更)〔便〕了。阳虚宜收纳回阳为主,方用潜阳丹、四逆汤、封髓丹之类。

吐血后,头眩晕不止者

此血虚而不能荣于上也。此病既由吐血而后眩晕,明明阴血暴虚,不能上荣于巅,血虚亦能风生,故作眩,法宜养血为主。方用补血汤主之,加味随机而施。

女病血崩后,忽顶巅痛甚者

此血虚甚而阳无所附,暴浮于上也。法宜峻补其水,海中有水,龙即能返于渊,此真阴、真阳互根之妙用也。方用补血汤主之

吐血一症,其阳虚乎?其阴虚乎?

阳虚吐血之人,言语无神,脉息无神,面色无神,气衰力竭,困倦喜卧,不思饮食,咳多清痰,又须审察上、中、下三部,何处病情独见,便可按法治之也。法宜辛甘化阳之品,调其中土,扶其元阳,如甘草干姜汤、理中、建中之类。

阴虚吐血之人,言语有神,面色有神,脉息有神,吐虽多不觉其病,咳多胶粘之痰,又贵察其上、中、下三部,何处病形独现,便可识其脏腑之偏,而用药自有据也。法宜苦甘化阴之品,如泻心汤、导赤散、鸡子汤(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之类。

风寒阻滞而吐者,必现发热、头疼、身痛,脉浮或紧,看定提纲,按法治之。法宜升散清凉为主,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

便血,大便下血如注,其有要乎?

阳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阳不足,而不能统摄也;阳虚之下血,宜培中下之阳,方用四逆汤、理中汤

阴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阴不足,阴虚则火旺,火旺遂逼血外溢也,宜培中下之阴,方用泻心汤、六味、补血汤(即六味地黄汤、当归补血汤)。

便血,远血近血,便前血、便后血,何谓也

便前血者,循行大肠之血失度也;便后血者,脾胃之阴失度也。亦不必细分,总在这便之鞕、溏,以判肠胃之虚、实,又要察其人平日起居,外形之有神无神,而虚、实自判也。

先血而便鞕者,胃火旺而致也,人参白虎、麻仁丸可用;

先血而便溏者,脾不摄血也,理中、建中可用;

便鞕而血后来者,心火旺也,导赤散可用;

便溏而血后来者,心血之虚也,补血汤、参枣汤可医。

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主以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主以赤小豆当归散。

小便下血

小便下血,有痛为血淋,照上治淋法治之;

无痛则为尿血,多由脾中之阳不能摄脾中之阴血,流注阑门,(秘)〔泌〕清别浊之处,与水谷之湿气,同渗入膀胱,而与尿俱出,故曰尿血。饮食定然减少,人困无神,法宜理中汤加桂元,或甘草干姜汤加五味,以复脾中阴阳,自然尿血不作。

若渴喜饮冷,善消食者,则为胃中风火妄动,逼血下行,法宜清胃,如人参白虎汤之类。

亦有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法宜清心,如导赤散之类。

亦有冲、任有伏热,逼血而致者,法宜清热,如赤小豆当归散,小柴胡加芩、连之类是也。

反胃之病,起于何因

反胃者,胃中之气,逆而不下也。

有因胃火上冲,阻其下行之机者,法宜下夺,如大、小承气等汤之类是也。

有因胃阳不足,中寒顿起,蔽其下行之机者,法宜温中降逆,如理中汤加吴萸、半夏之类是也。

有冲、任气逆,挟肝气而致食上逆者,法宜疏肝、降逆,如大半夏汤、小柴胡汤加吴萸、半夏之类是也。

有朝食而暮吐者,下元无火不能薰蒸脾胃也,法宜补火,如吴茱萸汤、吴萸四逆汤之类是也。

有食而即吐者,胃气不降,因火上冲也,法宜清胃、降逆,如人参白虎重加半夏之类是也。

有为胃槁而作,贲门不展者,法宜柔润,如启(隔)〔膈〕饮之类是也。

自汗、盗汗,其由何也?

自汗、盗汗者,阴、阳两虚之候也。阳虚自汗者,是卫外之阳不足;盗汗为阴虚,是阴不足,而阴中之火浮于外。

自汗者法宜补阳,如建中加附子汤、芪附汤之类是也;

盗汗者法宜补阴,如参枣汤、补血汤之类是也。

亦有阳盛而逼阴于外者,如阳明之白虎症是也;

亦有阴盛逼阳于外者,如厥阴之四逆回阳是也。

三消症起于何因?

诸书称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渴而多饮,古人用人参白虎汤以救之。

胃中风火相煽,食入犹如转轮,食而易饥,故为中消,以调胃承气汤治之。

肾气不能收摄,遂饮一溲二而为下消,以大剂麦味地黄汤治之。

更有先天真火浮游于上,而成上消,浮游于中,而成中消,浮游于下,而成下消,即以辨阳虚诀辨之,法宜导龙归海,如潜阳、封髓二丹,或四逆、白通,皆可酌用。

吐蛔之症

用乌梅丸。

癫痫起于何因?

癫者言语重复不止,痫者不言不语若痴。以余所论,真气衰为二病之本,痰阻是二病之因,治二症贵宜峻补元阳,元阳鼓动,阴邪痰湿立消,何癫痫之有乎?

怔忡起于何因?

此心阳不足,为阴邪所干也。怔忡者,不安之象也。

阳虚之人,心阳日亏,非大补心阳不可,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再重加附子。

亦有水停心下而作悸者,悸亦心动不安之貌,与怔忡相同,怔忡重在心阳不足,悸则重在水停心下,必有水声为据。水停甚者,心下痛峻,仲景主以十枣汤,悸而不痛,芩桂术甘汤,悸而兼喘咳者,小青龙汤。

妇科月经:妇女另列一科何也?

有先期而血即下行者,气之有余也,气有余便是火,法宜清热。

有后期而血始下行者,气之不足也,气不足便是寒,法宜温中。

经水来而色淡者,火化不足也,法宜补火;

经水来而黑紫块者,火化太过也,法宜清热;

经来过多而心烦者,血骤虚也,法宜养血;

经来少而腹痛者,气之滞也,法宜调气;

经行衍期,淋漓不断者,气衰脾弱,不能统约也,法宜甘温扶阳;

经过后而腹空痛者,气血之骤虚也,法宜调和气血;

妇科月经:闭经:

当期过月而不行者,有妊有不妊也,妊者不必治,不妊者经之闭也。闭者宜开。

因气而闭者,法宜行气;

因寒而闭者,法宜散寒

;因热而闭者,法宜清热;

因血枯而闭者,法宜补血。

妇科:带下、崩漏、月经:经期吐血

此妇女之大症也。凡带症之脉,余阅之甚多,往往两寸浮大无力。两关、两尺细微甚者,是阳竭于上,而下元无火也,以温中回阳法治之多效。

有两寸大实有力,两关滑而两尺细者,心肺移热于下,脾湿下注也,以除湿、清热法治之甚效。

崩症与漏症有别,漏者病之浅也,亦将崩之兆也,崩者势大而来如决堤,漏则势小而淋漓不止,二症俱当照阳虚、阴虚辨法治之,便得有余不足之机关也。

妇科:孕妇:妊娠

恶阻者,胎初凝结,养于坤宫,土气卒然不舒,故生呕吐等情,法宜温中而行脾气。

有子眩者,胎气之上逼也,法宜平气。

有子满者,气之壅也,法宜破滞行气。

有子瘖者,胞胎压少阴连舌本之脉络也,法宜升举胎气,如不应,生娩自能言。

有子鸣者,因卒伸手取物,母之呼吸,骤不与婴儿接也,法宜掬身片刻以就之。

有腹痛小便点滴不出者,胞胎下压膀胱之腑也,法宜升举。

有胎尚漏下血者,审是火逼而下行者,法宜清火;审是元阳不足而不能收束者,法宜补阳。

有子肿者,水停而不行也,法宜化气行水。

有子嗽者,肺气为胎火所逼也,法宜清胎热。

有胎不长者,母之气血不足也,法宜大补气血。

有挟食而吞酸者,法宜消食。

有因外邪闭塞而大热身痛者,照外感六经法治之。

有吐泻交作而胎不安者,法宜温中。

有大渴饮冷,谵语、大热、汗出、便闭者,法宜攻下。

有身冷汗出,人事昏沉,精神困倦,喜极热汤者,法宜回阳。

妇科:产妇:妊娠

婴儿下地,即有昏晕而人事不省者,血瘀之不下行而反上也,法宜行瘀。

有腹硬而痛剧者,血瘀滞而无阳以运化也,法宜温中行滞。

有空疼而腹不硬者,气血之骤虚也,法宜大补气血。

有冷汗出而昏晕甚者,阳欲脱也,法宜回阳。

有大热、大渴而思冷饮者,血虚阳无所附,而外越也,法宜峻补其血。

有顶巅痛头如火焚者,血骤虚,阳无所依,而暴浮于上也,法宜大补其血。

有气喘息高,寒战汗出,身冷者,阴阳不交,阳欲脱也,法宜回阳。

有胎未全而即产者,俗名小产,较正产更甚。

正产乃瓜熟自落,得阴阳之正,调养贵乎得宜。小产如生果摘下,损伤太甚,一切诸症,治法与正产同,而调养更宜周密。愚夫愚妇,视为寻常,不知保养,而致死亡者,不胜慨叹也。

亦有胎儿死腹中而不下者,必有所伤也,法宜下之。

儿科:小孩/小儿/儿童,另列一科何也

苟有胎中受热者,小儿必面赤、唇红,气粗、口热,以苦甘一二味投之便了。

有胎中受寒者,小儿必面青,唇、口淡白,气微、口冷,以辛甘一二味投之便了。

至于外感一切,务察时令,小儿虽不能言,而发热之有汗、无汗,口热、不热,二便之利、不利,只此数端,亦可以知其病矣。

儿科:小孩/小儿/儿童惊风

因小儿发热抽掣,角弓反张,项强、摇头、吐舌,有时卒然掣动,若惊之状,前人不按经旨,见其惊状,即以惊风名之,而不知是外邪客于太阳之经络也。此际正当用桂、麻二汤,或麻杏石膏等汤,以解太阳之邪,邪气解而风热即不生,何抽掣等症之有乎?市医遵守惊风一语,更立无数名目,以讹传讹,妄拟一派镇惊祛风逐痰之方,小儿屈死于此者,不知几百亿兆矣。

儿科:小孩/小儿/儿童慢脾风

只因小儿素病,调养失宜,饮食不健,自汗、盗汗不觉,日久元气虚极,不能支持上下四旁,故有战动、发热、汗出不止,似惊之状,其实非惊风也。其必无神,面青、唇白,困倦、目瞑,此刻正当大补元阳。若以惊风治之,是速其亡也。慢脾由内伤所积,吐泻汗出,停滞食少,酿久生端,分阴分阳,察之辨之,不可不密,用方用药,补之泻之宜清。

儿科:小孩/小儿/儿童痘疹

此动关生死,《幼幼集成》,《活幼心法》二书,讲说最详,宜阅。以余拙见,和平、有余、不足,三法尽之矣。

痘本胎毒,藏于命根,初起由太阳真机鼓动,运毒外出,法宜用桂枝汤调和阴阳,以助太阳外出之气机,使无一毫毒邪之滞于内;

次归阳明,血水化为脓浆,未出透时,法宜用升麻葛根汤以解肌,而使毒气发透;

已出透时,法宜用理中汤以培中气;

中气健旺,易于化血为脓,熟透结疤,欲结疤时,法宜用回阳、封髓等方,使这一点真气复还于内。

此四法者,乃顺其阴阳气机出入之道,为治痘用药不易之法也。

至于和平之痘,二便、饮食如常,微烧而精神不倦,疮根红活,顶润充盈,颗颗分明,粒粒精光,乃和平第一等痘,勿药有喜。

最可忧者,有余不足两症,有偏余于气而不足于血者,如气至而血不至之白泡无红根是也,法宜养阴以配阳。

有偏余于血而不足于气者,如血至而气不至之红泡无脓是也,法宜补阳以配阴。

盖有余者气之盈,如暴出,一齐涌出,紫红顶干,焦枯、便闭、烦躁、饮冷,谵语之类,法宜清火养阴,甚极者宜下。

不足者气之缩,如慢出,下陷平塌,色嫩、二便自利,饮热、目瞑,困倦已极之类,法宜补火。

近来痘科,一见下陷不足之症,用药总在这参、芪、鹿茸、归、芍,以为大补气血,究竟致死者多,深为可慨也,由其未得仲景之心法耳。观于仲景之用四逆汤,姜、附、草三味,起死回生,易如反掌,非专补立极之火种,何能如斯之速乎?世医以为四逆汤乃伤寒之方,非痘科之方,不知此方正平塌下陷痘症之方,实补火种之第一方也。

今人亦有知得此方者,用四逆,而又加以参、归、熟地,羁绊附子回阳之力,亦不见效。

儿科:小孩/小儿/儿童麻疹

此较痘症稍异,麻疹往往兼时气传染而成,为病发热、咳嗽,目如醉人,鼻流清涕,乃将出之候也。太过色紫红,不及则色淡,始终治法,只宜升解清凉发透为主,所有一切变症,总以阴、阳、虚、实四字括之。《幼幼集成》说最妥,兹不赘。

外科专金疮诸症

凡一切疮症,皆起于二气不调,气、血偏盛,病原从内出外,以其有金、疮、折骨,化腐生肌一事,稍不同耳。

然疮形已具,即当分辨阴、阳,不可忽略。

阳症,疮色红肿痛甚,高凸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闭结,喜冷,用药重在活血行气,养阴清火为主。用药故要清火养阴,活血行气,方用桂枝汤倍白芍,加麦芽、香附、枝子主之。

阴症,疮色不红活,皮色如常,慢起不痛,或微痛,二便自利,精神短少,用药大补元阳为主。法当大补元阳,方用桂枝汤倍桂,加麦芽、附子、香附主之。

若刀伤、折骨,跌打、闪挫,另有治法,又有手法,不与内因同治,故曰外科。

眼科:目病皆原内起

今之眼科,有眼科之名,无眼科之实者多矣。目症有云七十二症,有云三百六十种,名目愈多,旨归即晦。

今为之总其大纲,括以阴、阳两字为主,余不足录。

阳症两目红肿,羞明,眵翳障雾,赤脉贯睛,目泪、痛甚,小便短,大便结,喜冷饮者是也。

阴症两目微红,而不羞明,即红丝缕缕,翳雾障生,而不觉痛甚,二便如常,喜饮热汤者是也。

发热:

发热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

发热而身不疼,饱闷吞酸者,内伤于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气之药)。

发热身疼,不恶寒,舌黄而饮冷者,热伤于里也(白虎汤加桂枝、干葛)。

发热身疼,恶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阴也(麻黄附子细辛汤)。

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者,元阳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吴萸四逆汤)。

小儿发热,气粗口热者,表里俱病,内有热也(人参败毒散加芩、连、栀子)。

发热出气微温,而口不热,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素有疾者,元气不固也(理中汤、六君子汤之类)。

疟疾:

寒热往来而有定候者,真疟也。

一日一发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阳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

一日一发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阴为病也(宜理中汤加柴、桂)。

二日一发者,病深一层也(按寒热轻重治之)。

单热无寒,渴饮冷不休者,病在阳明也(宜白虎汤)。

单寒无热,欲饮热者,病在太阴也(宜理中汤)。

饱闷不舒,而发寒热者,食疟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

先吐清水,而后发寒热,欲饮极热汤者,脾阳外越,似疟而实非疟也(宜吴萸四逆汤)。

鼓胀:

单腹胀而四肢不胀,舌青欲饮热者,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也(宜理中汤、或吴萸四逆汤)。

单四肢胀,而腹不胀者,脾阳不固,发散于四末也(宜理中汤加西砂)。

有周身鼓胀,不渴不欲食者,元气涣散也(宜收纳,切忌消肿,如理中、回阳之类)。

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

有胀而皮色如水晶,内无他病者,水气散于皮肤也(宜五皮饮)。

胀病亦多,握定阴、阳辨诀治之,决然不错。

积聚:

腹中有块,无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无形者,瘕症也(宜活血行气,如当归补血汤,加桂、麦芽)。

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宜三物厚朴七气汤)

有嗳腐,大便极臭,而腹中有块者,宿食积聚也(平胃散加大黄,莪术)。

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觉痛,作水声者,痰湿积聚也(宜桂苓术甘汤、理中汤加砂、半)。

有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者,血积聚于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红花)。

总之喜揉按者,阴之积聚,由于阳不化阴也(宜温解)。手不可近者,阳之积聚。由于气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

痰饮:

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水道清则饮不作。

痰清而不胶者,胃阳不足以行水也(宜温中、理中汤)。

痰黄而胶,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鸡子黄连汤)。

痰白、痰青、痰咸,皆由于阳不足(宜温、宜补)。

痰臭、痰吐如丝不断,痰结如砂石者,皆由于阴亏火旺(宜五味子汤养血汤)。《金匮》列五饮之名,亦当熟看。

咳嗽:

咳而兼发热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龙、麻黄汤之类)。

咳而不发热身痛,饱闷嗳腐臭者,饮食为病也,亦间有发热者(宜平胃散加麦、曲)。

咳而身大热,喜极热汤,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阴气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咳而身如瓮中,欲饮热者,肺为寒痰闭塞也(宜苓桂术甘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咳而口干喜冷饮,二便不利者,肺为火逼也(宜泻白散中加苏叶、桅子)。

干咳而无痰者,肺燥血虚也(宜补血汤合黑姜甘草汤,加五味子)。

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阳不运也(宜理中加砂、半、吴萸、茯苓)。

咳症虽多,总以阴、阳两法辨之即可。

喘:喘而发热、身疼者,寒邪闭塞肺窍也(宜麻黄汤倍麻)。

喘而不发热、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气上腾也(宜潜阳丹)。

喘而身大热,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也(宜吴萸四逆汤)。

呕吐:呕吐水谷,尚欲饮冷者,热隔于中也(宜黄连生姜汤)。

呕吐而欲饮极热者,寒隔于中也(宜理中加吴萸)。

呕吐身热头痛者,挟外感也(宜桂枝汤倍生姜、加吴萸)。

呕吐身大热而无外感,尚欲饮热者,脾阳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吴萸)。

凡吐症发热者多,因吐气机向外,故身亦发热,以身不痛为据。

霍乱:

腹痛吐、泻交加,而欲饮水者,热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五苓加炒枝)。

吐、泻交加而欲饮热者,寒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理中汤)。

呃逆:

呃逆来饮水即止者,胃火上冲也(宜大承气汤主之)。

呃逆来而欲极热饮者,阴邪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痢症:痢症不拘赤、白,舌黄、脉有神者,燥热为病也(宜大黄木香汤)。

痢症红、白,脉无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阳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

痢症红、白,身大热而渴饮极热,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阳外越,而内无阳以化肠胃中之精血也(宜吴萸四逆汤)。

若大热、舌黄,饮冷不休,日数十次者,胃热极也(宜白虎汤加柴、葛)。

痢疾初起,发热身疼脉浮者,外感也(宜人参败毒散)。

头痛:

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

头痛、身热、颈、背强痛者,风寒袭于太阳也(宜桂枝汤)。

六经各有头痛,须按法治之,此不过明其危险者。

耳:目:口:鼻:唇:齿:喉:

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有神,舌黄、饮冷,二便短赤,精神饮食一切不衰者,气有余之症也(宜清凉、升解、攻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凉膈、导赤之类)。

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无神,脉浮大而空,或坚劲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满口,喜极热汤,二便自利,间有小便赤者,此皆为气不足之症,虽现肿痛火形,皆为阴盛逼阳之的候。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而用滋阴降火之药者极多,试问有阴虚火旺,而反见津液满口,唇、舌青滑,脉息无神,二便自利者乎?

心痛:

心中气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于心君,由君火衰极也(宜四逆汤)。

心中气痛,面赤、舌黄、欲饮冷者,热邪犯于心包也(宜桅子大黄汤)。

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

各部肿与痛,而不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喜热,舌黄、便赤、脉息有神,乃为气血壅滞,皆有余之候(宜活血、行气清凉之品)。

各部或肿或痛,而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舌青喜热饮,二便清长,脉息无神,人困极者,乃阳衰不能运行,皆为不足之候(宜温中、行气之品)。

大便小便二便病:

二便不利,腹胀、烦躁、舌黄、饮冷,脉息有神者,乃阳邪闭结也(宜清凉分利、攻下之品)。

二便不利,腹不满,人安静,口不渴,喜卧,脉息无神,舌青滑者,阴邪闭于下,由阳不足,不能化阴也(宜温补、回阳之品)。

辨认疮:

气有余:所现红肿、高凸、痛甚、烦躁,人有神者,痈也。

气不足:所现皮色如常(慢)〔漫〕肿,不痛,人无神者,疽也。

辨认痘:

气有余:所现痘色紫红,或夹斑疹,顶焦、唇红、便闭之类。

气不足:所现痘疮灰、陷、平塌、寒战、唇口青白、便利之类。

辨认目疾眼病:

气有余:所现红肿、痛胀、眵翳、障雾、赤脉、泪多、烦躁之类。

气不足:所现痛胀不甚,翳雾障膜虽多,不觉大苦之类。

辨颜色:

气有余:所现色紫红,口唇如硃,烦躁不宁。色不合病,舍色从病。

气不足:所现色滞暗,青白无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闭须知。

辨舌、舌诊:

气有余:所现舌黄、干白、紫红、黑黄、纯干黑,烦躁,饮冷。

气不足:所现舌青滑,润黄、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黄,或黄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

辨口气:

气有余:所现气粗,气出蒸手,出言厉壮之类。气不足:所现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之类。

辨口流涎水:

气有余:所现流涎不止,口热,思水饮者,胃火也。

气不足:所现流涎不止,口冷,思热汤者,胃寒也。

辨大便小便二便:

气有余:所现尿短赤、黄、红、粪鞕、羊矢、极臭、极黄之类。

气不足:所现尿清长,间有黄者,粪溏、色白、色青之类。

辨皮毛肌肤:皮肤:

气有余:所现皮干枯、皮粗、毛干枯、肌肤燥痒之类。

气不足:所现皮肉光润、毛泽,肌肤虽瘦,无燥痒之形。

辨饮食:

气有余:所现食多易消,善饥,喜饮汤水。

气不足:所现食少难消,反饱,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

气有余:所现身轻,喜动游,怒骂,喜笑、狂叫之类。

气不足:所现身重,嗜卧,不言不语,愁闷忧思之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识别人体阴阳?
医学三字经全文
醫學三字經(全本)
程门雪遗稿
诊断桌上小字条
盗汗民间方+中医诊断+八法+处方遣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