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动笔墨不读书——2018年读书总结

秋冬的下午,阳光暖暖地烘着西面侧墙。

那里堆垛着已经晒干的稻草,软乎乎,散发着草木的清香。

我蜷在草堆里,烤着太阳,捧着书,遨游在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关于故乡和童年,这是记忆里最让我怀念的几个美好瞬间之一。

迄今为止,也没找到比它更舒适的阅读区。

我当然认为自己是个爱读书爱写字的好孩纸,但几十年过去,关于所读的书,我写下的文字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

现在来看,首先是没有意识到,读书笔记也是读书的一部分。

小时候还会摘抄一些优美词句,后来就只是读,读完就完了。

不少书曾在心中激起涟漪,但回味片刻,没有完整地记录下来,那涟漪也就平复了。

其次是方法和阅读量的问题。

没有适当的方法和足够的阅读量,能感觉到那些涟漪,却没办法清晰地描述。

2014年开始在QQ空间写日志时,我曾经设了个“读书笔记”模块,但那里到目前为止也只发表过几篇关于丫头绘本的文字,让我很有感触的几本书,当时都想写笔记。

想写,而已。

开篇那张长长的图片,是在网上看到的,蛮有意思。

2018年6月6日,暄桐教室楷书精进阶段上到了第五课,那节课的主题是“先文后墨,书法从读书开始”。

在那节课上,除了《自书告身帖》的书法内容,糊糊老师还花了很长时间讲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读书的矛盾有哪些?

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是怎样的?

读完一本书,应该要知道些什么?

读书有哪些方法?

……

在6月20日的第六课上,以《新世界》为例,老师很具体地示范了,如何读一本书。

感受书的体量和整体比例。

仔细阅读目录。

找章节的关键词,看每一章首尾句。

找到文眼。

……

7月4日和11日的第八课、第九课上,老师又讲了记笔记的大学问,以《学箭悟禅录》为例,再一次具体示范,笔记应该怎么记。

老师那密密麻麻、认认真真的笔记,震撼了我。

说实在的,你说这些方法很新颖吗?

一点也不。我自己在应付考试的时候也会用类似的方法。

但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我读的那些所谓闲书,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更认真地读?

我从前那般囫囵吞枣的读法,最后有多少内容真正变成了我的?

暄桐教室强调书法不仅仅是书法本身,读书、写字、静坐是同等重要的功课。

这跟我的观念是一致的,我喜欢读书,也一直认为读书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2018年4月2日,我们那个小小的写字群多了一项作业:每周一篇读书笔记。

但要求很宽松,不限形式,不限字数,只要写一写你这一周所读的书就好了,写什么都行。

我们的目的是互相督促:一周过去了,多少看点书。

第五课上完以后,我很触动。

既然已经花时间看书了,为什么不让这时间更有效率?

按照糊糊老师的方法,2018年6月17日,我在公号发布了第一篇读书笔记。

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然后,一篇接一篇,到2018年最后一天,6个半月,写了10篇。

1、做一个安心的家长——《儿童健康讲记》读后2018年6月17日

2、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简单的艺术》读后(2018年6月25日)

3、心是我们的神——《最熟悉的陌生人》读后(2018年7月9日)

4、顿悟与渐修——《箭术与禅心》读后(2018年月16日)

5、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读后(2018年7月31日)

6、真正重要的事情——《精要主义》读后(2018年8月14日)

7、幸福是天生的?——《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读后(2018年9月1日)

8、时间就是生命——《毛毛》读后(2018年9月16日)

9、人各有病——《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2018年12月18日)

10、时间无法管理——《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2018年12月31日)

这结果有点超出自己的预料,我原本想每个月写一篇就很好了,何况中间还夹杂着参加了一个很耗时间的考试。

最初几篇写得很慢,不知道怎样搭起一个恰当的框架。

细节和自己的感悟,也要考虑怎样表达更合适。

但读着读着,写着写着,渐渐就没那么困难了。

糊糊老师提到的几个方法,我基本都用到了。

1、不要念,用眼睛扫描。

糊糊老师说,人的眼睛天生有拍照片、扫描、获取信息的功能。

心里念字200字/分钟,眼睛扫描基础速度600字/分钟。

想要看书快,就要戒掉在心里逐字逐句念的习惯,把一页书、几行字当作一个图像来获取信息,快速扫过。

我原本看书很快,自从前几年接连参加几个执业考试之后,慢慢养成了默读的习惯。

正在慢慢调整。

但最好有个灵活按钮,需要快的时候一目十行,重要的段落就慢慢读。

这没别的诀窍,只有多读,读得多,自然而然就会读得快。

老师有句话对我很有启发,她说:“先提高速度、再提高质量。用'力求完美’作为一个没把事儿做好的理由,那么这个完美没有意义。”

2、安排读书时间。

拿出这本书的任何一页完整文字,用秒表测试需要多少分钟看完。

测试时间*总页数÷60,就是看完这本书需要的小时数。

知道读完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我测试过,如果快速浏览,一本300页的书,一个半小时就看完了,加上思考和理解,最多也就两个半小时。

我一般是争取一周读完一本书,但有时候忙这忙那,一天可能只看十几分钟。

不过,说到底其实不是时间问题,而是习惯问题。

用碎片时间刷手机很方便,忙里抽闲看几页书,需要很深的定力才行

最好是有整块的大段时间,专心地看,不会被打断思路。

3、把一本书读完。

通本读完才会知道这本书完整的、核心的意图。

如果觉得书无聊,可以快速浏览,但不要半途而废。

老师引用曾国藩的话说:“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

不能完整看完一本书,这是我多年的毛病。

书买回来,先随手翻翻,翻到哪里看哪里,看了几页就丢开了。

这种读法很容易断章取义,一本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一览全貌之后才看得清楚。

4、养成写笔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本书读完不能跟新书一样,不要舍不得在书上批注。

李敖的读书方法是五马分尸,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太粗暴。

应付考试的时候,我无师自通用的正是李敖的方法。

一本死厚的考试教材,按章节裁开,重要的集中在一起,不重要的,整理出重点之后就扔到一边去。

考试教材嘛,考试通过之后就没用了。

其他的书,还是不要这么浪费,自己可能不会再看,借给别人看也好。

读完一本书后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糊糊老师提到了一下几点要求:

1、你可以用非常简要的语言讲出这个作者的意图和核心观点。

即便是一本小说,完全叙事的小说,你也能够总结出它的意图和核心观点。

不同的写作方式,虚构类的,非虚构类的,虽然用了不同形式,但是最终都是为了表达意图。

作者意图和中心思想有时不是一件事情,意图藏在核心观点、中心思想背后,你能否感受到?能否追问出来?

2、了解完作者的意图、核心观点后,你能不能产生自己的问题?

你的这些问题在阅读之后,有没有获得答案?

如果你获得了解答,这些解答可能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那这些新问题就是对你的启发,于是你还可以接着再往下读。

3、需要记得触动你的细节。

最怕读完一本书之后,是一些非常线条式的线索。

艺术的语言,或者说语言的艺术,没有细节,就不可能生动。

在准确表述时,如果没有细节支撑,会非常枯燥。

老师最后还总结了读书的过程:

先读完书——收集完信息——对信息做系统整理——完整地压缩到最小体积放到脑袋里面——在生活中运用实践来印证它,产生体会——形成作文

我现在写读书笔记基本就是这个过程。

先通篇读,读的过程中很有感触的段落标出来,并简要批注。

通读完之后,以章节为单元,在心里总结概括一下。

然后,拿出一张A4纸,一章一章写要点,包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产生的感悟。

全部重要信息都在纸上了,再全书快速浏览一遍。

最后,就可以构思,如何表达了。

读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但它的目的,对我来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活得更通达、自在。

我不要做糊糊老师所说的录音机——播放自己知道的某些观点,和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学到的知识只用于挑剔别人。

所以,知行合一,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于永正:学语文靠多读、多写、做笔记,习惯成自然
掌握这些阅读方法,让你进步神速!
一年读完100本书?珊珊老师带你步入阅读之巅!(听课笔记)(上)
弗兰克专场分享福利课的福利
新课标|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里给老师6条参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