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5年一块石头被秘密送到中南海,毛主席感叹:它将决定中国命运
userphoto

2022.08.31 辽宁

关注

1955年1月15日,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秘密地送到了北京南海中。

当天,毛主席得知石头已经抵达后,急忙往菊香书屋赶,途中还多次催促警卫员: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开快点车。”

书房里聚了许多人,等毛主席到场后,工作人员用仪器对这块其貌不扬的石头进行了检测,再三确认之后对毛主席点了点头。

就是这块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石头,却昭示着我国核工业的开端。对此,毛主席还激动地拍手感叹:

“它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那么,这块石头为什么被称为我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呢?石头又是如何被开采出来的?我国核工业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呢?

菊香书屋

百废待兴,困境重重

建国初期,除苏联外,其他国家均不承认新中国的成立,实行封锁政策,核讹诈的威胁笼罩在国人的心头。

1949年的核威胁只是一个开始,帝国主义国家拥有的核武器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时刻威胁着我们,令我们动弹不得,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就是例子。

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内对“要不要打”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的要求打,有的觉得不打。

领导人毛泽东也难以抉择,思虑了很久仍然犹豫不断:如果要打,就不能马上发展各行各业,错过时机;如果不打,就很可能威胁国土,损害国家利益。

而1950年10月,美军和南朝鲜军北上悍然越过“三八线”,向鸭绿江挺进。

此时,中国已被迫卷入朝鲜战争,不得不发兵抗美援朝,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

1950年10月25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当天,党中央下达最高指令:一定要保卫中国国土领土完整!毛主席连夜电联彭德怀委任他为司令,并吩咐他迅速点兵赶往战场。

当夜的东北边境,乌压压一片的志愿军兵带着满腔热血奔赴前程,一声声“服从组织安排,誓死捍卫中国领土!”响彻上空,震撼人心。

每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想的都是为国而战,誓死捍卫每一寸国土,寒冷的冬季也不能冰冻他们为国奋战的热血。

有钢铁般的军兵以及正确的指挥,战场形势迅速扭转,经过连续的大大小小5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把敌人逼回“三八线”附近,中国的胜局已经浮出水面。

美军由于被打得元气大伤,后备支援不足,不得不在1951年叫停战争,进行和平谈判。

而谈判一直拖了两年,期间中国不仅要应付美方不断地“小动作”,粉碎其发起的多次进攻,还第一次正面受到了美国的“核讹诈”。

当时,美国耀武扬威地声称:

“朝鲜战场上,如果在谈判期间受到重大的创伤,将会开始使用核武器的攻打路线”。

直到1953年7月,在我国志愿军的坚守,以及苏联的震慑之下,美国才放弃狼子野心的阴谋,同意签署停战协定。

这次战役,虽然最终以胜利告结,但中国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但这次核讹诈后不久,中国政府在台海危机中,又一次经历了面对核讹诈却无计可施的情况。

停战协定签订现场

1954年,美国不甘于战争的失败,派舰队肆意进行挑衅。他们察觉到战争局势的不利,企图干预中国的内政问题,想利用蒋介石来牵制新中国。

但中国领导人识破了它的阴谋,炮击金门,对美国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没想到的是,美国又再一次厚颜无耻地利用核武器来压制中国。

美国政府宣称:新中国如果不放弃台湾,就马上对新中国的某个省会投掷原子弹。

中国政府由于没有核武器,听到消息后,只能又一次被美方“牵着鼻子走”。

金门炮战

两次战役结束后,党中央领导人深刻意识到了核武器的重要,一改往日“核武器就像是纸老虎”的推论。毛主席更是在会议上感慨:

“就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样,一日没有核武器,核工业不发达,中国就一日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随时面临被胁迫的处境”。

认识到了核工业在大国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只是一个新起点,怎样开始才问题的关键。

当时中国已探明的铁、矿等工业原料不足,原油产量仅有20万吨,与美国的2亿6千万吨可谓是天差地别。除了原料稀少之外,更为尴尬的是,没有生产核武器所必需的铀矿石。

铀矿石就是制造原子弹的核燃料的来源,可以这样说,没有铀矿石,就没有原子弹。

这种情况下,别无他法,党中央只好派遣科学家到祖国各地去探寻,争取早日发现铀矿。

勘探铀矿石,险象环生

1954年,为了勘探铀矿石,中央秘密成立探测机构,机构的组成人数并不多,其中包括李四光和刘杰等。他们二人分别是当时中国地质部的部长和副部长。

党中央十分重视铀矿的勘测工作,在出发的前一夜,毛主席在书房接见李四光等人,亲自为他们践行。

毛主席牢牢握着李四光的手不放,语重心长地嘱咐:

“中国被欺压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次去勘测铀矿是祖国发展的大任,一定要好好干!”

李四光出门前,毛主席还为他理了理着装,忍不住又嘱咐了一句:“请大家尽力找铀矿,这是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事”。

但中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如此大的一个地方,要准确地找到探测地并非易事。

铀矿石主要是蕴藏在空气干燥,地表含水量较少且冬季有大风的地方,且它并不是暴露在地表中的,而是储存在岩石内部,以多种化合物为主。

中国有这样气候条件和岩石集中的区域不少,其搜索范围到底有多大,难以想象。光是迈出寻找的第一步,他们就犯了难,不仅多次找错地方,还面临严峻的野外环境挑战。

勘探任务开始不久,一行人就去遍了青海、西藏,到过海南、湖南等地。

但在这些地方,他们不仅没有发现放射性化合物,还有人在途中遭到猛兽的攻击,受了伤,探测任务一度面临停滞的危险。

幸运的是,两个从东北地质学院毕业的科学家杨士文和曾卓荣,在将国内有关的资料几乎查了一个遍之后,发现了一些关于铀矿的蛛丝马迹。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记录的两个储藏点,一个是辽宁海城,另一个是广西钟山县。

科学家们首先选定先去的是海城,一路上,他们没有闲着,而是都在拿地图研究当地的地形,谈论如何选址开挖、用什么方法把铀矿石开采出来。

李四光等人在4天连夜不停地奔波后,到了海城,在一番勘测后,他们却落了一场空——并没有发现铀矿石的痕迹。

在海城选定的6个采集点都没有测量到任何的放射物,他们只能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钟山县上。

李四光

休息整顿后不久,他们又向广西进军。

由于广西地质特殊,多山地丘陵,地势较为险峻,加之搜查的范围较大,稍有不慎就会容易受伤,安全无法保障,科学家们面临的挑战是十分巨大的。

而50、60年代,广西极为贫困,省内各地的道路是不通畅的。光是县城的路就已经需要用到马来作为交通工具了,更别提是要到一个小镇上,而且还要背着如此多的探测仪器。

所以,又一个艰巨的任务摆在了他们面前——要到勘探点,就必须先开路。

“我们现在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去勘探的了,而是一个修路工人啦。”李四光一边开路,一边调侃道。

有时,因为条件的限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风餐露宿。

一次开路途中,李四光等人发现的崎岖的小道窄到不能两人并行,而且最为危险的是,它的附近就是一座石头山。

道上全是圆滑的石子,经常还有落石滚下来,人拿着仪器根本走不稳,也无法安全通行。

平行的路段,他们还能勉强靠背着仪器慢慢地前行,但是当遇到坡度较陡的路段时,却已经是行不通了。

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没有想到的是,会有一个用马驮着重物的农户从前面经过,大家欣喜若狂,想到可以用马来运输仪器。

而为了仪器的安全,他们选恶劣择雇用当地的农户家的马来运输。他们也因此形象地称自己是“马背上的考察队”

终于,经历一番磨难,他们到了红花镇,于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搜索任务。当扫描仪扫过广西钟山县红花镇的探测点时,他们都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喘。

扫过几秒后,没有发出任何的动静,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失望涌上心头,以为又落了空。

但是,又过了几秒,突然传出“嘀”的一声,大家一下子精神紧绷,生怕惊扰了这微弱的声音。而后,连续不断地又传来了几声,大家都兴奋得哈哈大笑起来。

同行的李四光把扫描仪往地上一扔,情绪激动地朝着身后的同志大喊:“同志们,我们找到铀矿石了,我们找到了……”

这块铀矿石连夜就被秘密地装上车,运往南海中。毛主席闻讯,立即丢下手上的文件,抡起桌上的电话,联系了周恩来总理,通知他一起去铀矿石。

1955年1月15日的这天早上,毛主席得知刘杰等人在已经在菊香书屋内等候多时,于是携同周恩来总理匆匆赶往书房。

菊香书屋内,毛主席看着这块其貌不扬的石头,他发出了疑问:“刘杰同志,你们是怎么样就确定它就是我们要找的铀矿石的?”

只见刘杰从桌下拿出在已经准备好的扫描探测仪器,急忙地打开开关按钮,对准石头,随后,“嘀嘀嘀”声传入在场的每个人的耳膜。

“这就是我们的证据,毛主席,我们真的已经找到制造原子弹的原料铀矿了。”

毛主席连连点头,目光巡视一圈后,对上周恩来的眼睛,欣喜地说道:

“好好好,恩来,我们找到了,中国也可以制造原子弹了,我们再也不会被资本主义国家锁喉了。”

验证铀矿石后,当天,毛主席立马召开中央会议,做出了“中国制造原子弹”的重大决策。

此次会议的保密等级是最高的,除了在场的人,中央的各种档案都没有任何的记录。唯一的信息来源于周恩来总理的日历。

日历记载:

下午二时,约李四光、钱三强、刘杰等人谈话。

这次会议历时大概3个小时,短短的3个小时内,领导人做出了原子弹研制的决定,影响着中国的兴衰存亡。

此时,铀矿石虽已经收入囊中,但中国所掌握的技术不足,尚且不能让自主地生产一辆汽车,更别提核武器了。

而国际上,反华势力在不断狂张,不承认新中国主权独立的国家不在少数。

面对种种压力,中国首先想到的是向社会主义阵营靠拢,寻求“老大哥”苏联的援助。而苏联也对中国伸出了友好合作之手,派出专家指导我们的工业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在苏联方面几年的援助下,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只能造桌子、椅子,种大米、小麦,发展为能成立第一个汽车制造厂、机床厂,工业化程度有所提升。

然而,天下不可能会有免费的午餐的,一旦触及利益,再好的关系都会破裂,崩成一盘散沙。

果不其然,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的核工业也一度受损,但此时核讹诈的威胁仍然没有消失,且愈演愈烈,自主研发已经迫在眉睫。

自主研发,开出“蘑菇云”

在苏联领导人的一声令下,大批专家迅速撤离中国,这让我们一时难以适应,原子弹的研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期。

没有了援助,制造进度条严重停滞,研制工作犹如一盘散沙,没有归处。苏联的撤离,让领导人才正在意识到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痛苦。

邓稼先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核工业才真正走向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真正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不受任何人的牵制。

1960年,一位年轻的科学家--邓稼先,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待遇,选择隐姓埋名抵达罗布泊,带领其他的科学家们团结一致坚定地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来到西北的第一天,他心里就暗暗跟自己较劲:不研制成功,就绝不回去,即使失败,也绝不放弃!

大西北的气候环境是极其恶劣的,缺水、干旱、大风,可以说是它的一大特色。

在这里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几场沙尘暴,每次进实验室前,都要抖一抖身上的沙子,防止沙子破坏仪器。

当时中国的技术条件限制非常大,原子弹的研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摸索出来的,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

就连实验的每一项数据,都是科学家们拿着算盘一个个地拨出来的。

如何艰难的条件难不倒老一辈科学家们,终于于1964年研制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砰”,一朵“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起,震惊海内外。

党中央在爆炸后的第一时间,收到了喜讯,毛主席激动地对身边的周总理说“恩来,我们成功了,你向国内外宣布我们的重大喜讯吧!”

“好,我来宣告世界。同志们,从今天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核讹诈结束了!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现在是应该扫除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

这一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一阵骚动,讨论不断。甚至是在中国还没有发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声明之前,就妄加揣测:中国又一次爆炸失败,破坏了自己的国土。

日本等国家还曾经断言:“就算再给中国20年的时间,也绝不可能可以造出原子弹”,可如今都大惊失色,不敢相信中国能够成功。

一时间,全国上下,欢呼一片,大街小巷都在热烈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但全国各地都在欢呼时,这位已经不再年轻的科学家——邓稼先,心中却是十分悲痛。

因为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原子弹事业,也因此疏忽了对家庭的关心,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才收到母亲卧病在床的消息。

因为这项任务的保密性是很高的,他离家之前,没有和妻子交代任何的事情,妻子一开始甚至是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还担心他是不是犯了错误被抓进了牢里。

直到成功后,妻子才知道他这些年的遭遇。

有记者曾经提问邓稼先:“您这么努力研发是为了什么呢?”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回应说。

直到去世,邓稼先心里想的还是向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在病床上,他曾多次叮嘱身边人:“不能不继续奋进,工作要持续优化再优化,不要落在人家后面”。

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推动着中国技术的大进步,中国再也不会像朝鲜战争,台海战争一样,面对核讹诈无可奈何了。

“开业之石”来之不易,不少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影响中国命运的核工业由此开启。

而原子弹的成功研发,也证明着中国不是弱者,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而原子弹爆炸成功离不开铀矿石,这块其貌不扬的石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如果没有铀矿石,中国核武器的研制计划就无法启动,中国的独立发展就会处处受制于人。

同时,“蘑菇云”的腾飞而起也离不开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如果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今日之中国!

那么,对于铀矿石开采的故事以及我国核工业的起步发展过程,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711、404、202......这些神秘代号背后的震撼故事
周恩来总理曾评价:他永远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一家两代三院士  地质泰斗李四光
李康宁文集:人民不会忘记——《核铸强国梦》读后感
1959年美国核打击计划,870枚核弹瞄准我国117城,是谁阻止行动?
1969年,毛主席想看科学书籍,李四光:我给您写一本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