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汀州 | 那些椿尖儿和珍君花
userphoto

2022.12.02 福建

关注

2014年六月初六,我从福州出发驱车数百公里前往羊角溪去观看百鸭宴,但是显然我比较蠢,到的时候,六月六的祭祀已经结束,村里到处是村人烧剩的鞭炮纸屑,他们已经在收拾。

酬神大戏倒是还在唱,村庄的老人孩子坐着自己家的椅子,还在享受节庆余韵。我很沮丧,无心看戏,就在村里瞎逛荡,这个村庄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我的小涂坊不一样,虽然她们涂坊河串起的两颗很像的珍珠。

离长有巨大樟木的村庄中心不远,我在一户门前站定。被那户门楼吸引了,厅堂格局特别像多年前我塘边老宅的气味。站了好一会儿,不舍得走。屋子里一位同我母亲差不多年纪的妇人,从横屋走过堂屋时,看到了我,展颜一笑招呼我进去喝茶。我确被天井里的兰草吸引,厅堂侧壁挂的木牌和正堂水神壁上挂的横额在下厅看不真,隐约觉得不像平日所见,我好奇心重,就失礼冒然走进又很无礼的借着接茶的当儿,像小贼一样把厅堂看了一遍。所幸涂坊方言和羊角溪方言因同饮涂坊河水的特质,几无差别,故并不会被当成小贼看,相反妇人目视我的眼神中,我居然读到了一种和母亲很像的温婉柔软,我知道那是村庄成员对于周围血缘族群的一种善良与宽厚。

堂上匾额写着“椿萱并茂”,而侧壁木牌写着祭祀轮值的户主代表名字。我没好意思多留,喝过茶就离开了,好奇心确得到极大满足。

汀州人爱在亭台屋舍落成或者老人高龄寿诞之时送匾额,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从方志文献看来,最迟也可追溯到宋代,最早是官方习惯,后来民间也普及了。现代送匾额的已经很少了,八零年代之后九零年代之前,非常盛行,算是古风的短暂复辟。现在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老宅遗留着“华庭焕彩”之类的,“椿萱并茂”就更为稀罕了。

椿,传说中的神树,可活八千岁,在庄子的叙述中,是近乎永恒的事物。萱,则指萱草,汀州叫珍君菜(珍君花或者金针花都有,乡人混用),也即是通用名为黄花菜的事物,乡野随处可见堂前天井潮气重的石隙之间,或者结了石磡的水塘边上。显然这里头父系话语浓重,不过在古代社会,并不奇怪。在中原区域用椿来比喻父亲,用萱草来比喻母亲,应当是东亚进入农耕社会之后,礼教盛行之后的事情,发端极早,估计会在先秦。汀州地区唐宋才渐次被开发,故而对于椿萱喻物的文化变化,还隐约能看到这一过程。

乾隆《长汀县志》:“椿木之寿者,质实而叶香,方春其芽可啖。”民国《长汀县志》:“香椿俗呼椿烟,即椿树,其叶嫩者生可和候,干可为菜。……椿 椿木与相似,但疏而气臭,椿实而叶香方,其芽可啖,俗呼香椿。”显然民国修的《长汀县志》把香椿与臭椿弄得混了。香椿和臭椿,汀人还是分得清楚的,能吃不能吃还是有得分的。我分得清二者,但却经常把漆树和香椿弄混,二者才真的像,我因此吃过漆树的大亏。我偶尔也把苦楝和臭椿弄混,当然那是另一故事。

其实,汀人把一切都可以顶在关键之处的木头,包括柱、梁,都称为樁,而舍弃原本的木材归属。比如嘉靖《汀州府志》:“南门下浮桥洪武间,邑人雷以宏募众,用舡十三,贯以铁索,立樁于两涯系之,后坏,募众重修。”这里“立樁两涯”,樁的意义就已经拓展了,而这种拓展,恐怕来源于将椿树比喻父亲的文化渊源。这种文化现象并非孤例,乾隆《汀州府志》:“万椿桥在县东三里平㘵,俗名旱桥……间有因水势太泻,栽杨柳以护木樁者,由此以达村头坝,悉皆险滩。”

显然明清两代,地方文化中,对“木樁”的意义引申,已经从“父亲”这一形象抽象为“顶梁柱”,颇为有趣。而外来的官员和地方上的读书人中,名字中带有椿的,也在明清两代数量繁多起来,这里就不再举例。明清两代格外优待读书人,让很多父母对孩子产生了“顶梁柱”期待,体现在名字上,本质仍然是“椿—父”文化的演化。

乾隆《汀州府志》:“萱即谖草,可以忘忧。《诗》曰:焉得谖草。《埤雅》云:一名鹿葱。《风土纪》云:姙妇佩其花,则生男。故《本草》又名宜男。”民国《长汀县志》:“萱即谖草,一名忘忧,别名宜男,凡花朝开暮萎,秋深乃盛子,落堆即生,一年遂稠,黄花菜即此,今美其名曰金针菜,又有红色者曰石树,黄色者曰麝香萱,麝香萱即金萱也。”

《汀州府志》所引“诗曰”来自《诗经·卫风·伯兮》篇:“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痗”指相思类型的病,而“树之背”我常怀疑是椿树之背,当然无从稽考,全为想象。孟郊的诗写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将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比喻母爱,在中国文化中是有普遍指向的。明代汀州叶元玉作有《慕萱图》,以怀念他的母亲,在汀州萱草代表母亲,在读书人当中肯定是无疑的了。但在汀州地区的民间,在字面意思上并无此意,但真实践行上,早已经达到。

涂坊河沿岸的母亲们都爱做“汆汤”,此物大多时候为素食,放不放荤腥还看家庭和个体的爱好,但唯有一物不可少,那就是必放“珍君花”,也就是黄花菜。当家中缺乏时,母亲们甚至会让孩子到隔壁家去分上几支急用,而孩子们在山塘水渠边上看到“金针花”要开未开,就会欢天喜地的采摘下来,带回家中,奉献给母亲、祖母,她们会珍而重之的晒干备用。

民间爱萱草,是因为她的美味,这一点南北皆同,常听人说“黄花菜都凉了”,正是因为此美味之美不宜久放,久放则暴殄天物。当然,我以为民间虽没有直接将黄花菜直指母爱,但是二者仍然有奇妙之联系。母爱一物,也不能久放,须及时领用,一旦母亲百年,就如黄花菜之久放,暴殄天物矣。

不知为何,在很多的菜式里,吃到不少“珍君花”做的佳肴,但总是吃不出家乡那道土里土气的“汆汤”的滋味,那里头怕是有一道秘方,母亲们、祖母们在我们不留心的时候,偷偷加入了一事物,名曰:母爱。或者这就是涂坊河流域的人们把萱草称为“珍君花”的原因吧,提醒那些有能力爱人的人和那些还有机会被爱的人。

椿以为自己寿以千计,所以他们往往要去追逐功名,于是拼命长高,高出院落,高出山谷,去吸取霞与霓、雾与电,去历万劫,去成梁作栋。而萱则知道时光短促,于是年年一开花岁岁结果,默默在椿高大的树影与过繁密的枝桠间看一眼天际,得一缕阳光。他们的相恋似乎是极不相称,因为椿的似乎永恒,和萱草的一时枯荣。

其实,世间没有事物是永恒的,造物冷静而无情:“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人类的爱,相对漫长永恒、似乎永不流逝的时间长河而言,几乎连一刹那也都不算。但是人类的顽强,也正在于对抗绵长的永恒时,那一瞬间知晓的爱恋真谛,那即是人类的永恒。

立夏已过,椿尖儿已经是菜尾,而萱草花正要开,愿君多采撷,此物寄相思。

 (以上图片来自360百科)

附录:

《慕萱卷为知府叶元玉题》

翰林编修莆田李仁傑

昨夜微霜度北堂,堂前萱草忽凋伤。

谩思叶转风中绿,忍见花开雨后黄。

镜掩妆台春寂寞,帘垂空砌月凄凉。

欲图灌溉嗟无及,愁倚斜阳几断肠。

《慕萱图序》

太常寺卿莆田陈音撰

叶元玉家吾闽之清流,既登进士,寓京邸,谒予,请曰:“先妣李氏,出名族,性温惠柔懿。既归而相家君,上承舅姑尊行,旁接妯娌宗戚乡邻,下遇卑幼以逮于臧获,咸欲自慎,以希不取愆于人。去华崇约,戒惰事勤,而家由渐裕。元玉幼承保鞠之恩,固昊天罔极而难名矣。及少长而知学也,督责教戒,未尝旦夕自休。元玉感慈训,策驽钝,希登科跻仕,得禄养恩封,以少答亲恩于万一。不幸成化庚寅先妣以疾卒,年四十有五。今元玉虽叨禄,而妣不逮养,号吁追慕,不能自堪。闻者亦为哀,作《慕萱诗》若干什,祈一言序首简。”

呜呼!人生有涯,而人子爱亲之心无涯。生有涯则不可以必存,心无涯则欲其永存。以无涯之心值有涯之年,则其哀慕之出于至诚,固有所不可已者。于此而已之,不可以为孝。季路负米之恩,皋鱼抱木之恸,盖其情之尤切,而于民彝为有禆者。若温峤之绝赵苞之弃母,纵使勋名盖世,而君子亦薄其心。元玉之慕萱,殆亦有季路、皋鱼之遗意者乎?宰木已拱,九泉不作,元玉于是亦惟勉于自树,以图显亲而已。今服有官守,必当随位施泽,竭忠修职,他日声实既扬,朝廷下玺书以追赠厥亲,潦黄墓下,泉壤有光,则亲虽没,为不没矣。然此亦无可奈何,而勉强为元玉道。有终天之痛,竟不容于自释,亦非人言所能释者。予之哀,有甚于元玉。搦管序此,不觉涕泗之交颐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献给母亲的忘忧茶
《母亲花》莺子萱草花也叫“母亲花”,它在...
母亲节属于中国人真正的母亲花——萱草
母亲之花——萱草花
母亲花,也许你并不知道
​【更年期解郁食方】⭐⭐⭐(   干黄花菜25克,冰糖2粒,沸水冲泡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