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洪水将至,大禹安在?


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针对前朝旧事,太祖们往往以彰显本朝荣耀为纲大兴文字狱。久之,真相就逐渐散落于民间,遂成为野史。

野史与正史的对抗贯穿古今,正如司马迁所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话中露出了一丝轻蔑。上述两书的作者皆已失考,前者概括了大禹的事迹,以治水为主;后者则是一部地理大观,多为神话。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夸父追日”,它讲述了一个男人因和太阳赛跑被累死的故事。对于这类逸闻,史官难免会有所不屑。

然而回到民间,人们往往只配谈论神话,以致在不同时期有了不同的感悟。小时候,我们认为夸父有胆识有力量,是个完美的英雄。上了学,课本中的夸父则展现了凡人试图去战胜自然的决心,也不失为榜样。等步入社会,大家已普遍认为夸父精神错乱,属自不量力。

思来想去,这或许就是野史中的一丝玄机,它不像正史那样告诉我们所谓的对错,而是借某些逸闻来影射当下,取决你能否明察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

-《山海经·海内经》


黄河哺育了华夏先民,故称“母亲河”。可是大水无情,历史上黄河泛滥频繁,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记载于《禹本纪》中的典故“大禹治水”,在《山海经》中被描绘的更加神奇。时值帝尧末期,漫天的洪水令百姓无处安身,一片水乡泽国。

综合各方建议后,帝尧把治水的重任托付给[gǔn]。相传鲧来自河南嵩山,为黄帝后裔,又因嵩山古称“崇”,所以鲧被尊称为“崇伯”。

如此德高望重之人,却没有光明正大的做事。

鲧的治水方案是为“堵”,但因灾情紧迫,他就从天帝那边偷了一块息壤,投向水流湍急之处。据《山海经》记载,息壤是一种神奇的土壤,它可以节节生长,直至堆积成山。

有了息壤,黄河上游就竖起了一座大坝,洪水瞬间被拦截,百姓也重获生机。然而当天帝发现息壤被盗,并用以筑坝之时,就立即派人去寻找鲧的下落。

不久,鲧被诛杀于羽山,那息壤亦被收回。

以上为《山海经》中的描述,虽然离奇,但应该能确定鲧治水失败的事实。《史记》亦载:“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即大坝于九年后坍塌。
 

在现实社会,息壤是指休耕的土壤,即已翻好的松土。五帝时期的人们还不会施肥,所以只能靠休耕来保护土壤,息壤就变得异常珍贵。

鲧大概就挪用了息壤来筑坝,才惹得帝尧大怒。再加上洪水凶猛,坝体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终至破洞。而所谓的加固和修补,在上帝视角下多少有些班门弄斧了。

鲧,因此而死。

回到《山海经》中。天帝又听闻鲧尸身未腐,便派人去看个究竟。当尸体被剖开的瞬间,一条虬龙冲上了云霄,这就是禹。

当轮到治水,天帝就派神兽“应龙”来协助。应龙何龙?第一次下凡,应龙帮黄帝赢得了帝位;第二次下凡,它又帮黄帝斩杀了蚩尤;这第三次下凡,应龙就拖着尾巴走在了大禹前面。看着眼前划过的一条条尾痕,后者瞬间醒悟。

事实上,禹治水的思路也是一个字:“疏”,却完全不同于鲧主张的“堵”。

应龙用尾巴画出的线路,仿佛象征着一条条河道,这显然启发了大禹,《史记》亦载:“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卑宫室,致费於沟淢。”意指禹不惜耗巨资来修渠挖沟,水到而渠成。

为了治水,大禹汲取了父亲的教训,弃“封堵”而纳“疏导”之策,将洪水引向若干河道后汇入海洋,既缓解了灾情,又滋润了土地,大获全胜。

当洪水退去时,黄河的子民便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夏”,其开创者正是大禹的儿子“启”,中国始称“华夏”。

“洪荒来袭,人人自危,逆行倒施,自取灭亡。”这是鲧的悲剧。而禹之所以能承前启后,正是因为他在治国方面也采用了治水的道理。而其中的奥义,远不是故事表面那么简单。

一份亘古不变的智慧:

大水凶猛如民意,若一概筑坝封堵,早晚会弄得千疮百孔,终致溃败。除非用科学的办法来引流、疏导,通过那一条条河渠,让民意发泄出来,再强的洪水也会化作潺潺小溪,奔入大海。这才是“鲧禹治水”的终极奥义。
 

(完)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水
为民舍命的鲧
侯虹斌 : 禹与涂山氏
大禹治水的背后,是上古社会统治方式发生变革的端倪
大禹的父亲鲧,究竟是鲅鱼,还是甲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