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如,去做个偶像吧



甲午战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主张保皇立宪,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派”则要彻底推翻封建专制,两股力量相互掣肘,民族面临大考。

梁启超曾在《新中国建设问题》中写道:“不知英之有王,不过以为装饰品,无丝毫实权,号为神圣,等于偶像,名曰'虚君共和制’。”此处的“虚君共和”,正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晚清时的称法,即在承认满清皇帝的前提下设置首相,再通过宪法来限制皇权。

相较于孙、黄的革命论,康、梁的基调更为温和,所以清廷就借日俄战争断定:“非小国(日本)能战胜于大国(沙俄),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遂将立宪热潮推至各省。

然而到1911年,当一个皇族内阁被推上前台之时,中国也就基本和“君主立宪”说再见了,一时大批君宪人士转投革命,侧面就成全了孙中山。

大清皇族内阁合照 1911年

多年后,溥仪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这奕劻便是大清第一任首相,他是乾隆的曾孙,溥仪的伯祖父。

溥仪对奕劻的恨比较复杂,名义上是皇帝对首相的不满,实则是一场家族内部事务,俩人为了权力都没把“立宪”放在眼里。而这也就证明了一点,在中国,甭管您什么出身,目前什么地位,家天下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哪怕是在国际局势突变,国内水深火热的节骨眼,掌权者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更不能理解梁启超笔下“偶像”的含义。

世上第一个“偶像”诞生于英国,早在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为抗议王权而掀起了“光荣革命”。次年,议会就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从而开创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全新模式,君主立宪初露峥嵘。

在英国,议会下院的多数党领袖可直接当选首相,首相再组建内阁来治国。1688年,托利党和辉格党是当时的两大政党,前者即今天的保守党,后者先改称自由党,二十世纪初又被工党取代,其余如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等党派规模虽小,却也都有鲜明的立场。

有若干政党、一位首相的存在,国王就安静的成了一位“偶像”,除不能过多干预政事外,从前的待遇基本不变,比如拥有王室寝宫、可以改换朝代名称、形式上有首相任免权、享受国民拥戴等等。话说回来,这不正是一些帝王的心愿吗?

今天,君主立宪制已被多国所采用,例如西班牙、荷兰、日本等等,这不仅体现了该国国民对于皇室创业艰辛的认同,也彰显了他们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尊崇与自信。

菅义伟揭幕日本天皇新年号“令和” 2019年

1688年(康熙)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高度集权的时代,有人认为,正是由于清英两国制度上差异,才造成了近代东西方国际地位的根本扭转。

然而笔者认为,中国之所以不能君主立宪,除了因家天下思想作祟外,也与其历史教训有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例子就摆在那里,确实无法一笔带过。

咱中国君主立宪制的萌芽,还得从三国末期说起。

南下,缔造最风流的时代

包括秦、汉、西晋、隋、唐、明六朝,再勉强算上北宋、元、清三朝,这中国历史上的九个大一统王朝无一不是以君主专制政体立国,集权力度也与时俱增。

而就在这些朝代之间,一些大起大落或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却独树一帜,比如两汉之交的新朝,王莽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简直就是一场前卫的社会主义改革,竟也顽强持续了十五年。

聚焦公元265年(魏咸熙二年/西晋泰始元年),这年晋武帝司马炎篡魏登基,不久他南下灭吴,结束了三国乱世。

起初,晋武帝吸取了魏国因苛待宗氏致权臣上位的教训,仅泰始元年,司马家就有二十七人受封,且各个握有兵权。逐渐,随着外戚、权臣、诸王开始勾结敌对,终于酿成了震惊华夏的“八王之乱”,洛阳荆棘铜驼!

五胡乱华,这是自秦朝统一中国五百年后,北方第一次陷于外族之手,在一个以“华夷之辩”为根本论调的时代之下,这无疑是等于亡国灭种。

千钧一刻,幸亏有晋元帝司马睿南渡长江,在建康(南京)建立了史上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延续了汉族的香火。

然而此时,无论是君臣、君民或是大臣之间,各种关系都变得诡谲起来。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同样是衣冠南渡,为什么史书将南北朝、南宋、南明等政权冠之以“南”,而在此之前,我们却总说“江左立国”或“稳坐江东”,像“东吴”或者“东晋”,仿佛都在极力回避一个“南”字。

原来从先秦到汉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终都处于黄河所在的北方,这便使中国的政治版图朝东西方向延伸,导致南方成了“蛮夷”之地,那么对一些身处长江以南的政权来说,就宁可用江东、江左来描绘自己,也不愿触及一个“南”字。

有关东晋,这便是一个因外族入侵而丢掉北方的皇帝,在一群汉人的簇拥下灰溜溜地逃到南方的故事,充满了辛酸和无奈。所以此时的司马氏虽然还是皇帝,但其权势和气场已不复当年,在宫廷内部,东风就顺势压倒了西风。

东晋永和四年(348)

所谓“王与马,共天下”,马即皇族司马氏,王乃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王敦、王导兄弟在西晋就与司马睿相识,南渡后,两人一内一外给后者擦屁股,例如在掩盖南北之间地域歧视、解决南北人民矛盾、协助皇帝安抚民心等诸多问题上,王氏都贡献颇多。

不久,司马睿开始唤王导为“仲父”,王敦则在外掌握兵权,其余如颍川庾氏、陈郡谢氏等大族,也皆在重要节点、场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所以按东晋的情形,一边是灰头土脸的皇帝,一边是相得益彰的士族,身处历史漩涡之中,大家就逐渐形成了默契。

什么默契?就是皇帝您还是皇帝,表面我们依然尊重您,但鉴于您丢了半壁江山,所以就别再干预政事了,让我们这些士族来轮流打理,您不如安心做个“偶像”。

细品此时的中国政治,的确就有了一丝君主立宪的味道,晋元帝司马睿就是那个“偶像”,无奈但也识趣。而那些南渡的北方士族,就像极了一个个“政党”,比如琅琊王氏可谓第一个“执政党”,王敦、王导则是“党魁”“主席”或“首相”,大致如此。

几百年后,杜牧在游览江南时曾感叹:“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这也是笔者最钟意的时代。

从《兰亭集序》到《桃花源记》

王导有个侄子叫王羲之,年轻时担任庾亮的参军,被后者誉为“清贵有鉴裁”,庾翼也惊叹于其书法,称“焕若神明”。成年后,羲之又常与谢安等人小聚于会稽兰亭,说自己会因极乐而死。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从王羲之的履历便可看出,那时东晋各党之间不仅团结,还能展示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安于现状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各党内部,“党魁”以兄死弟及的态度来彰显与皇室的不同。自古殷道亲亲,庾亮死后就是弟弟庾翼、庾冰继之;桓温死后也是弟弟桓冲继之;谢安也是接替了哥哥谢尚,后来又把家族托付给了侄子谢玄,这无非都是一种默契,也更具人情味。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局部(唐摹)

像最初的琅琊王氏协助元帝于江左立国,东晋政治的另一特点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元帝之后,例如颍川庾氏之于成帝、康帝,谯国桓氏之于穆帝、哀帝,陈郡谢氏之于孝武帝等等,各党像商量好了一样轮流执政,不在话下。

既要维护国家尊严,也要照顾党派利益,还要给百姓一个交代,那么所有“党员”就得合演一出大戏,保证都有果子吃,而这种党派之间高度统一的政治默契与隐忍,正是东晋“君主立宪”能维持百年的主要原因。

而百年之后,鉴于人类文明尚未达标,只要有某个政党或一位“首相”打破了这种平衡,那便是制度雪崩的一刻。

当时,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谁能驱除鞑虏,谁就是未来的真命天子。正因如此,国家才始终没能抓住北方动荡而伺机进取,直至偏安而亡。

早年间,范阳祖氏颇有北伐之志,“党魁”祖逖闻鸡起舞,一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故土,却被突然剥夺了兵权,最终忧愤而死。成帝时,颍川庾氏也接连抗旨北行,兵败垂成不说,“首相”地位也被桓温抢了过去。

话说谯国桓氏,先祖桓范在“高平陵政变”中被司马懿所杀,成了西晋篡魏的炮灰。至东晋,后辈桓温位居“首相”,在先后收复蜀地与洛阳后,威信达到了巅峰。

果然,天道开始轮回。

为报复司马氏,桓温先在民间散播皇帝司马奕有痿疾,称皇子乃后妃与他人所生,再借太后的名义逼其让位,并屠其子,若不是谢氏等“在野党”极力平衡局面,不可一世的桓氏恐早已称帝。

但对东晋来说,原本和谐默契的“君主立宪制”已遭到了严重破坏,一时人人思危。

王羲之有个孙子叫王桢之,时任东晋大司马长史,一日上朝,“首相”桓玄就轻蔑地问他:“我和你亡叔(王献之)相比如何啊?”桢之连忙对曰:“亡叔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旁人顿时松了口气。

可见,此时党派之间已没了昔日情分,取而代之的是猜忌和隐忍,那便是传统家天下思想的复辟。

相较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的社会更为复杂,不但生存规矩繁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亦会加深,所以陶渊明就勾勒出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并感慨“不复得路”和“遂无问津者”,那里没有政治和阴谋,没有世俗纷扰。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东晋,各类艺术百花齐放,以行书鼻祖王羲之,山水画鼻祖顾恺之,田园诗鼻祖陶渊明为代表的大艺术家们,分别从书法、绘画、文学等领域,一举开创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美学盛世,后人如李杜、唐宋八大家之流,皆是继往开来的一种模仿,不可并论。

艺术能陶冶情操,亦能影射政治,能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发挥创作,是每一位艺术家的毕生心愿。像五柳先生陶渊明,早年也和王羲之一样豁达乐观,说自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但在与王弘(王导曾孙)、桓玄等人共事后开始隐居,不久就见证了东晋的灭亡。

陶渊明艺术形象之“悠然见南山” 清 石涛绘

入宋后,陶渊明在作文时依然沿用晋朝年号,或用“甲子”二字来题其年月,却鲜有名作问世了,这不仅反映出作者对前朝的一种留恋和向往,侧面也能看出了他晚年烦躁不安的心境,仿佛完全丢失了灵感。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

从通过记录宴席来畅享未来,到只能靠窥探别人的生活来白日做梦,细品《兰亭集序》和《桃花源记》,就应该能读出东晋王朝的荣辱兴衰,以及中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大起大落,总之课堂有很多知识盲区。

对比同样偏安的君主制国家南宋,东晋的几次北伐有模有样,尤其淝水一役令胡人风声鹤唳。至于和亲称臣,更没有一位“首相”或“党魁”有过类似提案,这无疑是党派间的一种默契,一种监督,一种良性竞争。至于它的灭亡也不像南宋那般窝囊,完全是因为桓氏打破了固有的政治平衡,使国家政体由君主立宪制回到了传统君主专制模式,乃萧墙之祸也。但在东晋治下,南方百废俱兴,从此与北方并驾齐驱,史称南北朝。

回看1911,由于满清皇族不识时务,最后连做个“偶像”的机会也没有了。想当年,清廷若能选出一届正经的内阁,君主立宪制度此时或已被全民所接受?毕竟民国也只持续了三十几年。

一切皆有可能。

(完)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圣王羲之生平及作品欣赏(54P)
王羲之·王献之主要书迹目录
书法故事 (一至十章)
昨天,英国又搞了个大新闻!
特蕾莎·梅败选了,但并没有输光,正在忙着组建新政府,这是为什么呢?
英国党魁遴选的历史沿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