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苑英华》 〔北宋〕李 昉等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系列


近日以读《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一书为日课,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书目的提要稍加理董后摘录于此。自渡顺便渡人,觉得有帮助的朋友,麻烦点个在看和转发,在此先行谢过。

《文苑英华》一千卷,北宋李昉等编。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嘉泰元年至四年(1201-1204)周必大校刻本,惜仅残存一百四十卷(其中一百三十卷藏北京图书馆;余十卷原为国内私家收藏,1995年经北京嘉德公司拍卖售出)。南宋以后唯一雕版刊刻且千卷不缺流传至今的本子,是明隆庆元年(1567)胡维新、戚继光刻本。清修《四库全书》,所钞《文苑英华》即以隆庆本的万历重印本为底本。此外尚有六部明钞本传世,它们或卷帙不全,或间配清钞,其中一部还改名为《蓬海珠丛》,未知何据。本书目前的通行本,是中华书局1966年版影印本,该本以原商务印书馆缩印宋刊配明刊本的印样为基础,合宋刻残本一百四十卷与明刻本八百六十卷影印而成,1982年、1990年曾两度重印。
《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敕纂的一部大型总集。始纂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完成于雍熙三年十二月(9871月)。最初受命编纂本书的,是李昉、扈蒙、徐铉、宋白、贾黄中、吕蒙正、李至、李穆、杨徽之、李范、杨砺、吴淑、吕文仲、胡汀、战贻庆、杜镐、舒雅等十七位阁僚词臣。其间李昉、扈蒙等十三人“并改他任”,续替编纂的,是苏易简、王祐、范杲、宋湜与原班人马中的宋白、徐铉、贾黄中、杨徽之等。这前后二十一位文学词臣中,对编纂本书起了较重要作用的,是李昉、宋白、杨徽之三人。
李昉生平事迹见“太平广记”条。
宋白(936-1012),字太素,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建隆二年(961)擢进士甲科,乾德、开宝间,历知玉津、蒲城、卫南诸县。太宗即位,由左拾遗累迁至翰林学士,加礼部侍郎、知贡举。景德间以兵部尚书致仕。少善属文,好谈谑,喜聚书,曾编有类书《建章集》。是《文苑英华》编纂后期的实际负责人。
杨徽之(921-1000),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五代后周显德中举进士甲科,官著作佐郎、右拾遗。宋初知天兴、峨眉、全州等地,与宋白有文辞酬唱。太平兴国年间迁侍御史,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家世尚武,而擅文翰。以“精于风雅”,在《文苑英华》纂修时被“分命编诗”,成卷凡一百八十。
以李昉、宋白、杨徽之等为主于雍熙三年底编成的《文苑英华》一千卷,原预备与《文选》合刊,但因发现原稿仍有不少问题,迟至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仍对之“芟繁补阙”而未付梓。此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与南宋孝宗时又各进行了一次校订,而质量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故南宋著名文人丞相周必大(1126-1204)于庆元初致仕后,复与胡柯、彭叔夏等文士再次校订本书,并予刊行,那便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本书现存的最早版本。
《文苑英华》在编纂之初所设定的目标便是上继《昭明文选》,因此它在体制、编例方面与《文选》有着诸多联系(书取“文苑英华”为名,似亦受昭明太子所纂《文章英华》、《古今诗苑英华》的启发而来):它也是一部通代分体的诗文合编的总集,所收作品的上限为萧梁,正与《文选》相衔接,而下限在晚唐五代。
它同样首先依文体分为三十八大类,这三十八类与《文选》的三十七类相比,有继承的类目,也有新创的名称,依次为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策问、策、判、表、笺、状、檄、露布、弹文、移文、启、书、疏、序、论、议、连珠、喻对、颂、赞、铭、箴、传、记、谥哀册文、谥议、诔、碑、志、墓表、行状、祭文。
每一大类下,则又依题材、内容等分为若干部,如卷一五一至三三这一百八十卷“诗”中,便分天部、地部、帝德、应制、应令、省试、朝省、乐府、音乐、人事、释门、道门、隐逸、寺院、酬和、寄赠、送行、留别、行迈、军旅、悲悼、居处、郊祀、花木、禽兽等二十五部。部下再分小类,像“隐逸”一部,就又列徵君、居士、处士、山人、隐士五个子目;“居处”一部,则有上阳宫、九成宫、华清宫、宫、苑、殿、楼、台、阁、堂、亭、园斋、别业、村墅、山庄、田家十六子目。
各子目下所收诗文,大致依作者所处时代前后排列,但同题之作,仍聚于一处,以“第二”、“第三”或“同前”标题。综计全书,共选录了萧梁迄五代约两千两百位作家的近两万篇作品,其中百分之九十皆为唐人之作,而赋、诗、歌行三体作品相加即占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卷数。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说,本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唐代及唐以前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汇聚于一书,一方面为后人辑集那些别集已经失传的作家作品提供了材料,另一方面又为后人校勘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方便。
由前一方面论,宋初编纂《文苑英华》时所能见到的唐代及其前作家别集自然比宋以后要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部分逐渐散佚,但它们的主要篇章却由于本书的选录而得以留传下来,所以本书也就成了明清两代及近人重辑前人尤其是唐人别集、新编大型总集的一个重要的资料库。像明代张燮所辑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王子安集》十六卷,除诗赋出于嘉靖年张逊业所刊两卷本《王勃集》外,其余“文”的部分几乎全部录自《文苑英华》;崇祯间闵齐伋所刊刻的唐人刘蜕所著《刘拾遗集》,据近人傅增湘考证,“要其所采,当不越《英华》、《文粹》诸书”(《藏园群书题记》卷十二“明崇祯本《刘拾遗集》跋”)。而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文集,则自宋以后即以稀见而终至不传,到清初才由朱鹤龄从《文苑英华》等书中辑得五卷;五卷之中,朱氏又漏辑“状”一体,于是徐炯又为之补辑,来源则依然是《文苑英华》,因此今天流行的《樊南文集》,虽成于众人之手,而其来源多半仍为本书。至清修《四库全书》,编《全唐诗》、《全唐文》,对本书亦颇加利用,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自本书的篇章也有不少。
从后一方面看,因为传世的本书宋刊、明刊本均保留有南宋周必大、胡柯、彭叔夏当年用别集或他种总集对书中所收篇章所作的校勘记(以双行小字“一作某某”或“集作某某”随正文注于行间;又宋本还有次校记于卷末之例,如卷二九一“诗·行迈”卷末列杜甫《早发射洪县》等诗校勘记,如“复侵星”校记云“复,川本作乃”等),而周氏诸人当时所用以校勘的书籍,至晚即为南宋刊本,因此这些校勘记也就真切地反映了某篇作品与某家别集在南宋流传时因版本不同而呈现文字差异的实况,考虑到今天宋刊本亦已甚为稀见,所以这些校勘记便同时又成为今人校勘现存唐代及其以前的文学作品的重要依据;而通行本影印的一百四十卷宋本,由于保存了南宋刻本原貌,更显宝贵
本书的另一价值,在全书以文体、题材、内容等层层分类,其汇聚一类的作品,偶也会因其汇聚角度的独特,而成为后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好题目。例如卷一八至一八九为“诗”大类中的“省试”部,附有“州府试”诗,其中搜罗完备的各体试帖诗,便为研究唐代的科举与文学提供了颇佳的题目与素材。又如前述“诗”大类“隐逸”部下有“山人”一小类,所录皆吟咏赠答“山人”之作,取之为史料以研究作为一种职业身份的“山人”群体在宋以前的衍变及其文学呈现,亦不失其独到与新颖
本书自然也有其不足乃至比较明显的缺点。从分类上看,过于繁复,时有类别不清、叠床架屋之病。从选目上看,虽名“英华”,而所取仍不乏糟粕,像大量选录应制之作,便颇无聊。此外由于书成众手,卷帙浩繁,钞录费工,也造成了书中出现较多的文字讹误、缺失以至整段错简等毛病。
研究本书的论著,最著名的是南宋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辨证》十卷(《文苑英华》影印本后附印了《辨证》,所用底本为清代广东翻刻的《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其后有清人劳格的《文苑英华辨证拾遗》(版本同前)与《四库全书总目》本书提要。近代以来研究本书的文字,则有罗振玉《宋椠文苑英华残本校记》(1929年《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二卷5期)、段琼林《宋椠文苑英华辨证校记》(1930年《女师大学术季刊》第3期)、傅增湘《文苑英华校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以及《校本文苑英华跋》《范履平临叶石君校本文苑英华跋》(均收入《藏园群书题记》卷十二)、岑仲勉《文苑英华辨证校白氏诗文附按》(194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第十二本)、日本花房英树《〈文苑英华〉的编纂》(《文苑英華の編纂》,1950年《东方学报》京都版十九号),以及中华书局 1966年本书影印本卷首“出版说明”、William HNienhauser, Jr.的“A structural reading of the Chuan in the Wen-yüan ying-hua"(载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X X X VI. nos 3.1977)、何法周《〈文苑英华〉、〈唐文粹〉的编选情况相互关系及其他》(《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陶敏《唐代诗文的渊薮-大型总集〈文苑英华〉介绍》(《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4期)、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等。
(陈正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西国土面积为854万平方千米,为何不能成为发达国家?
中国每年3200吨核废料,占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最后怎样处理的?
男欢女爱,全是合作愉快,男女都会馋,很准的男女关系。
如何把旧手机里的微信聊天记录转移到新手机里?原来方法这么简单
赵孟頫行书《桃李帖》,请欣赏
我75岁退休金4800,孙子结婚我给30万,儿媳一句话气得我收卡回家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