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梦华录》:宋引章横抱琵琶到底对不对?
userphoto

2022.12.08 北京

关注

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刊


最近的热播剧《梦华录》里,宋引章的这把“孤月”琵琶,出场即巅峰。不为别的,纠错党已经拿着大刀跃跃欲试:演员太不专业了,竖着拿琵琶都不懂吗?
嗯,确实是不懂。一千年前的人恐怕也想不到,后世人会觉得琵琶一定要竖着拿。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得介绍一下什么是“秦琵琶”,什么是“曲颈琵琶”

▲日本正仓院珍藏的五弦琵琶。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早五弦琵琶传世杰作。供图/扬眉

秦琵琶:
我和阮咸二三事

早期的琵琶叫“批把”,下弹为批,上挑为把。因是木材所制,且这时的琵琶是圆形,与枇杷果圆圆的特征相符,故叫“枇杷”。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解释说:“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
后来,为了避开乐器与水果名字上冲突带来的麻烦,也为了跟其他如琴瑟一样的乐器统一,自晋代以后,根据琴、瑟等字创造了“琵琶”两个字,而这两个字下面的“比”和“巴”正是源于“批”和“把”。
“枇杷”传于内陆后,又有了个别名叫“秦汉子”。此时枇杷(琵琶)在后来的唐人嘴里被唤作“秦琵琶”。

▲莫高窟285窟的西魏持阮飞天。摄影/动脉影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秦”并不是代指秦朝。汉时西域及境外各国都把中国称作“秦”(chin),所以秦琵琶、秦汉子,指的正是由胡中传来的“中国琵琶”。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描述了当时的枇杷:“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可见,枇杷已被中原文化浸染而衍变。
到魏晋时,傅玄说乌孙公主的琵琶是参照琴、筝、筑制作而成,还说“云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取名琵琶,好传之于外国。由中原文人改制,充满中国式象征的中国琵琶,又返影入胡中了。
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抱琵琶出塞的故事人尽皆知。但现在传播甚广的《昭君出塞图》中,昭君怀抱的琵琶,多是南北朝时才常见的梨形琴体,不够接近史实。
昭君手上若真有琵琶,也该是一把秦琵琶,即“直项琵琶”,它的琴体共鸣箱乃圆形,由圆体向上直起琴项。这样的琴形,好似一种传统乐器“阮”。
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对乐律有“神解”之誉,他不仅是秦琵琶弹奏高手,还改革了秦琵琶的品柱(即确定音位的弦柱)。后来,唐人便将阮咸改革的秦琵琶干脆简称“阮”。它还成了大型演出——“相和大曲”中的重要乐器。

▲图为日本正仓院所藏螺钿紫檀阮咸的背板,通体嵌以螺钿、玳瑁、琥珀等饰物,图案是一对口衔璎珞的鹦鹉围绕伞盖飞翔,并散发着宝石般的光泽。供图/扬眉



曲颈琵琶:
竖起来的奥妙

白居易的《琵琶行》,本是借琵琶女的不幸来抒发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但今人印象更深刻的,还是诗人对琵琶曲声极为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的刻画。

如果为这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画像,那么她所抱的琵琶才应如昭君图中常见的梨形模样。这种琵琶确由西域传来——公元四世纪从老家波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秦琵琶“直项”相区别,它被叫作“曲项琵琶”,梨形音箱,曲项、短颈。

▲莫高窟第156窟晚唐壁画“反弹琵琶”。供图/FOTOE
初来中国时,演奏者横抱琵琶或向左下方倾斜。与秦琵琶以手指弹拨不同,它是用拨子弹奏的。在云冈石窟浮雕和敦煌壁画中,都可见当时曲项琵琶弹奏的这种姿式。
曲项琵琶在中原的落地生根,得益于“龟兹乐”的传播。古龟兹,在今新疆库车,是中原通往天竺、波斯的交通要冲,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荟萃之地,东西融汇、绚丽多姿的龟兹乐,便由此诞生。

▲莫高窟第220窟,初唐壁画花边阮。摄影/孙志军

公元384年,前秦大将吕光灭龟兹,得龟兹乐。北魏统一后,龟兹乐又被魏王室所得,诸如曹妙达等优秀的龟兹乐宫廷乐师应运而生,而曲项琵琶,正是龟兹乐的主要乐器,曹妙达便是一位曲项琵琶演奏家。

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娶突厥阿史那氏为皇后。这位突厥皇后带来了大批西域乐工,武帝便撤掉了宫中原有的乐舞,以突厥人的龟兹乐、康国乐填充,甚至按“周礼”制度来使用这些西域音乐。
武帝本人喜爱这些西域乐器,曾经“自弹胡琵琶”大宴群臣。而龟兹乐与胡琵琶在和北周对峙的北齐王朝传习亦甚。

▲历史上的琵琶弹奏出现过横抱、竖抱和斜抱等各种姿势,但敦煌壁画中给出的“反弹”姿势更抢眼。图为莫高窟第112窟中唐壁画“反弹琵琶”。供图/FOTOE

北齐后主高纬不仅怀抱琵琶自弹自唱,还要百数人来同他合唱“无愁曲”,人称“无愁天子”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弹奏胡琵琶在北朝贵族中可是个时髦的事儿。当时的大文人颜之推在他留传后世的《颜氏家训》中记载,说北齐一士大夫的儿子,因为学习弹胡琵琶而得到了公卿的宠信。
如此这般,曲项琵琶怎能不兴盛?至唐时,曲项琵琶已居乐部的首位,其热度压倒原有的秦琵琶,成为“琵琶”之名的特指,而秦琵琶则退居为“阮”的专享了。
▲榆林窟第25窟,中唐壁画曲项琵琶。摄影/动脉影
白居易和他的朋友移船邀见的琵琶女,她出场的姿态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若是横抱的胡琵琶,怎么能够“半遮面”?这,也是《梦华录》中赵盼儿所开的茶馆名字的由来。
胡琵琶横抱,是要让拨子与琴弦自然构成垂直角度的最佳发声方向,便于右手拨弹出激昂的乐声。到唐中期,曲项四柱琵琶与秦琵琶结合,逐渐产生了曲项多柱琵琶,于是,曲项琵琶要安放十三弦柱的琴项被拉长,大腹梨形音箱随之缩小,更加秀气。
▲莫高窟第220窟,初唐壁画五弦琵琶。摄影/朱晓峰
而琵琶乐曲的发展、曲调的丰富,要求左手演奏技法日益繁复,持琴姿式相应改变也就顺理成章。白居易诗中的琵琶女,当是斜抱或者直抱琵琶,这是当时琵琶持琴姿式的真实写照。
只是,随着琵琶形制的衍变,拨弹技法的发展,左右手配合的完善,琵琶的拨弹与指弹长期并存,大致到元代,随着音乐色彩、层次变化更为繁复,右手技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拨弹最终淡出了琵琶乐坛。

上图这款唐代彩绘陶乐女俑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乐俑横抱的琵琶已经残缺,但右手以“拨子”弹奏琵琶的姿态,被生动地保存了下来。唐代演奏琵琶一般不直接用手指触弦,而是使用一种长柄扇面的工具,这就是拨子。拨子弹奏出的声音刚劲有力,被形容为“拨若风雨”。


从《凉州曲》
到《琵琶记》

唐德宗贞元年间,长安大旱,市上祈雨赛乐。街东有康昆仑,琵琶号为“第一手”,自谓街西已无敌。谁知,正当康昆仑在街东楼上自赏,新翻羽调奏《绿腰》,街西现出一女郎,登楼自弹,“及下拨,声如雷,其妙入神”。
康昆仑大惊,请与相见。女郎更衣而出,原来竟是庄严寺僧善本和尚所扮,康昆仑于是拜善本为师,此为琵琶音乐史上一佳话。这位“淘气”的善本和尚俗姓段,人称段师,相传《凉州曲》便是出自段善本之手,后传于康昆仑。
《凉州曲》是唐时琵琶名曲,乃是唐代著名的歌舞音乐《凉州大曲》发展而成。《凉州大曲》属隋唐时流行的宫廷“燕乐”,也叫“宴乐”,是隋唐时期宫廷宴会上助兴的音乐、舞蹈的总称。燕乐包括以歌舞音乐为主的声乐、器乐、舞蹈、百戏,与汉时的相和大曲形式相类似,但燕乐的华丽多彩更上一层楼。   

▲《梦华录》里顾千帆送给宋引章的曲谱《凉州大遍》,其实就是凉州大曲。

宋时,琵琶已不仅驰骋于宫廷燕乐,各州府文官、士大夫府邸中也经常响起弄指拨弦、声动情绕的琵琶乐声。欧阳修、苏轼等人,精于音律能弹唱,还在家中雇养乐工。苏轼家中一位擅弹琵琶的乐工,演奏一曲《濩索凉州》,技艺高超,令人难忘。

当时的商业繁华的城市汴梁,一幅《清明上河图》、一本《东京梦华录》给后人留下宋都多彩的城市风貌,其中,便有一处叫作“勾栏瓦舍”的地方,那是用栏杆围起来的民间演出场子,好比步行街中的戏院,乃是繁华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娱乐中心。这里有歌舞、戏剧、说唱、杂技,当然少不了器乐合奏和独奏表演。那么,琵琶,则以曲艺伴奏或者弹唱形式出现在这里

▲供图/临溪摄影

元末南戏有一出著名的代表剧作叫《琵琶记》,讲汉代书生蔡伯喈与妻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赵五娘远赴京城寻夫,一路上便是背着琵琶卖唱为生,而五娘唱的应该就是宋元流行的“琵琶词”。嗯?这个怎么有点感觉是:赵五娘=赵盼儿+孙三娘+宋引章?

胡入华,西向东;直而曲,曲而直;马上到怀中,轻拨到指弹……一番番弃旧革新,一次次改换新声,琵琶被称为民乐器中的百变神女。

由《汉宫秋月》《昭君出塞》走来,经过《十面埋伏》《大浪淘沙》,终于《霸王解甲》《平沙落雁》,归得《春江花月夜》……这条由琵琶琴声汇成的河流,或奔涌激荡,或水光潋滟,暗波中倒映着宫阙华丽,蕴蓄着文人思绪……当然,这条大河还要流淌下去。

——end——
图文参考:《中华遗产》2018年12期
编辑:zq



大遗产又有新视频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弦上说相思,请君侧耳听——弹弹琵琶的历史
来听真正的孤月!梦华录《凉州大遍》|唐琵琶的“四弦一声如裂帛”
曲项琵琶的传派及形制构造的发展
周杨 | 隋唐琵琶源流考—以石窟寺所见琵琶图像为中心
“弹拨乐器”之王—琵琶
穿越千年的五弦琵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