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东北话”能轻易带偏你的口音
userphoto

2022.12.08 北京

关注

大碴子味哪都通吃

在喜剧的舞台上,和其它方言相比,东北话是绝对的大咖。它一身的包袱,随便甩一句“哎呀妈呀”,都能让全国观众开怀大笑。

东北人有一种天赋,就是极善于用很常见的事物来形容很抽象的东西,方言也不例外。比如说到黑龙江、吉林话,那是大碴子味儿;沈阳话,苣荬菜味儿;大连,海蛎子味儿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里,当人设高贵清冷的吸血鬼少爷来到东北,也照样躲不开被东北话和花棉袄同化的结局……

如果硬要在黑吉辽口音中选取一种味道来代表东北,无疑是那听起来有些戏谑的“大碴子味儿”。

所谓大碴子,就是大颗的玉米粒。清末民国,因为兵乱灾荒,大量来自华北的农民,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北上,他们的这一举动被历史称为“闯关东”

▲玉米,东北话里叫做苞米,在东北有着特殊的地位。将苞米碾成大颗碎粒,俗称为大碴子,东北人常用来自嘲自己的粗犷作风。连带着东北话,也是一股子“大碴子味儿”了。

闯关东的流民虽经历了太多生活的苦难,却没有在沟通上有太多的苦恼,和东北说汉语的土著沟通,可以说几乎毫无压力。这原因为何,我们还得从一本书说起。

《红楼梦》在第二十九回中,有这样一出宝黛戏。宝玉拿了点翠的金麒麟,讨好黛玉说:“这个东西倒好顽,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

而林妹妹傲娇如故,直接冷冷地回了一句“我不希罕”。宝玉性子倒也是好,赶紧给自己找个台阶儿,笑道:“你果然不希罕,我少不得就拿着。”

这本来是林妹妹拒绝宝哥哥日常小礼物系列节目的一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黛玉宝玉口中的“希罕”(今作稀罕)一词,是典型的东北方言。

在霸屏近十年的东北农村剧《乡村爱情》中,女主王小蒙这样质问男主谢永强——“永强,你到底是稀罕我,还是果园?”

然后永强掷地有声地回答——“小蒙,嘎哈说这个啊,在你和果园之间,我更稀罕我爹。”

顺便提一嘴,“嘎哈”这个霸气侧漏的东北词儿,也是对普通话“干啥”的误读。

不止一个“稀罕”,在《红楼梦》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充斥着东北文化元素。如贾府主人住“暖阁”,睡“炕”,坐“炕沿儿”,炕上“摆桌子”,吃饭称“放桌子”,对东北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是典型的东北风俗。

又如在第五十一回中,宝玉穿的“貂颏满襟暖袄”,这“貂颏”,是东北话中的“貂壳”,其实就是退了毛的貂皮,与带毛的貂绒相反,可见被人调侃的东北人穿貂之风,在清代就已有之。

说了生,再说死。《红楼梦》中多次提到“坟圈子”,其实就是东北话的坟地,圈读去声而非平声,因而一些红学家将它解释成“圈起来”,就有些望文生义了。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家,本是金陵人士,北迁到都中。所以贾家在给亡人料理后事时,都得扶棺回南方,以落叶归根。林黛玉家虽非四大家族,但却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

因而,看这些南方人用着东北的器物、习俗起居生活,很难不有一种画风清奇的违

当然,对于东北文化,大观园是照单全收的。东北话也随着这些炕桌、貂袄入府,让熟悉东北方言的人眼前一亮。

如在书中的第四十七回,贾母称赞凤姐勤快,说了句“丢下筢儿弄扫帚”,这一句话带俩劳动工具,顾名思义,应该是夸凤姐勤快的意思。这本不错,却不全面。

在东北民俗中,秋冬庄稼脱粒时,须用一种特制的“筢儿”搂、“扫帚”扫,操“筢儿”“扫帚”是技术性很强的手工劳动,不是一般人都会干的。所以这么看,凤姐不但是“胭脂队里的英雄”,还是“生产队里的能手”。

赞誉的内容用东北话说生动,而咒骂的内容用东北话演绎更是带劲。如在第六十五回,贾珍贾琏兄弟调戏尤三姐,三姐站在炕上,指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也见。

她又威胁地说:“倘若有一点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出来。”这“花马吊嘴”“牛黄狗宝”就是东北常用语,即使听不懂,也会给人一种不明觉厉却酣畅淋漓之感。

▲在辽宁沈阳、鞍山等多个地方,方言中难以区分声母r和y的发音,所以经常出现将二者搞混的“笑话”。比如图中的“不样停车”,实为“不让停车”。或者东北人常自称“东北银”,也是同一个原因。

是《红楼》还是《乡爱》?

列举《红楼梦》的例子,是想解决开头的一个问题,闯关东的人刚进东北时,之所以没有语言障碍,原因就在于北方方言大面积的一致性。

中国古代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得北方的方言被广泛传播,也使北方方言中存在很多音近意同的方言俗语。

清朝初期的东北移民,除了有拿着锄头的拓荒者,还有因文字狱被贬谪到此的文人墨客。

被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就被流放到黑龙江,在那里成立了黑龙江的第一个诗社——“七子之会”

相比黑龙江,流放辽宁的士人更多,时人一句“中原名士半辽阳”,让我们看到从白狼河到宁古塔那一个个流放途中的瘦削背影。

在今天看来,流放之人对被放逐之地语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流民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交流的方便,必然会将原本汉语言中过于繁杂的声母、韵母简化,而更加复杂的入声则在简之又简中慢慢消失了。

除此之外,流放诗人的诗篇虽然渐行渐远了,但是诗文中典雅的古词,如宾服、阳蜡、皮搭、嗔道、醭面、保掯、猛丁(冷丁)等,却从书页间散落出来,嵌在东北方言的语言中。

诗词语言讲究平仄、长于描绘,这让成长中的东北方言从小儿就变得能说会道,语惊四座。

如“烟气刚刚”“雾气沼沼”的“刚刚”“沼沼”,有没有“嘈嘈切切错杂弹”的音韵美?这么说来,诗词赋予了东北方言一种非常幽默的审美体验,也是毫无疑问的。

满洲人在入主中原后,非常害怕后院起火,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为了保护这片龙兴之地不被破坏,清初,清廷大规模修建了堤防壕沟,称作柳条边,绵延数千公里。

但是想在东北保持女真初心的统治者,却常常为被统治的东北方言送出“神助攻”。

如乾隆八年(1743年),移京师满旗1000户前往拉林(今黑龙江阿城市南)、阿勒楚喀(今黑龙江阿城市)一带地方垦种。

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陆续从北京迁到拉林的满洲人达3000户。道光年间,又迁北京满旗1000户到双城堡(今黑龙江双城市)。

这前后的5000户八旗子弟,没有一个满语十级的,却都是一口脆性的京片子,就这样,哈尔滨方言中有了北京话的影子。

现代方言地理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古代移民方式。自清前期肇始,清末民国年间迅猛发展的闯关东运动,使东北人口骤然增加。1900年,东北人口为450万,到1928年,暴增至2200万。

移民主要来自河北与山东两省,这种“占据式移民”,使得东北方言与华北方言之间以及东北方言内部具有大面积的一致性。

东北话不疾不徐地走进大观园,而北京话千里奔袭扎进黑土地。只要有行走的双脚,流动的车马,山海关虽自诩坚固天下第一,但在方言看来,不过薄如蝉翼。

▲清代,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来自河北、山东的大量流民迁移至东北,史称闯关东,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事件。

贼抗冻的汉语

在东三省之外,了解、学习东北方言,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二人转和本山大叔的小品

二人转,顾名思义,是一男一女合作表演的艺术。它也叫蹦蹦,听名字就能感知这种艺术的欢脱指数是极高的。节目分两块,唱词和说口。

唱词就是唱戏,但是歌词多用东北方言,很是抓耳朵。如二人转经典小帽《送情郎》中的一段唱词:

送情郎送之在大门南啊,顺腰中我掏出两块大银圆啊。

这个顺,是从的意思,若改个字,如“从”、“在”啊,姑娘的户籍所在地,就不那么明显了。

唱词是要接地气,是让听二人转的老少爷们有代入感,感觉自己脚下的黑土地就在这曲子里。而配合着唱词的,叫作说口,可以理解成苞米地旁的脱口秀。

这种脱口秀是一波猝不及防撵着一波出人意料,像很多二人转演员都用过的开场白: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崴(piáo wǎi)。虽然我长得有点难看,东北话叫磕碜,但是头两天我已经隆重地开光了,说话老准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二人转有意思,东北方言自带喜感,这幽默语言的来源,和一只主寂寞与烦闷的神兽有关,它叫作五脊六兽。

五脊六兽本是闲得无聊、百无聊赖之意,因而东北人常说,憋得五脊六兽的。为啥五脊六兽频频造访,就让东北人憋闷呢?

漫长的严寒应该难辞其咎。东北属于亚寒带、寒带气候,这就决定在土里寻生计的农民,一年要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在炕上出不了屋。我们过年放鞭炮对抗年兽,而东北人就用喝酒唠嗑的方式来对抗五脊六兽。

▲在东北天寒地冻的极寒环境里,火炕是捱过漫漫长冬的必备神器。在将近半年的冬荒期内,男女老少盘腿坐在炕上,足不出户,喝酒唠嗑,便足以过冬。唠嗑是闲聊的意思,就像赵本山小品里的台词,“大妹砸,再唠十块钱儿的。”唠嗑,就唠出了“瞎贫”的东北话。

东北人性子豪爽、率真、无保留、亲切,所以东北方言从落生就简洁、粗犷、诙谐幽默并富于节奏感。

聊得时间长了,就思忖着把茶余饭后的寻常事加一把笑料,聊成艺术了。例如老哥俩一高一矮,喝两杯后相互揶揄:

个小不算省,你就这路种,一样看大戏,你得往前拱。

个大不算数,多穿二尺布,一样买棉花,你穿个薄棉裤。

如此,这闷子就越逗越精致,进入二人转、小品,并在荧屏之内征服了关外的千家万户。

二人转有句话叫“千军万马,就靠咱俩”,说的是俩人要演出千军万马的热闹来。但是二人转背后就有千军万马,他们是一个个乐观开朗、善于自嘲的小老百姓,只需一壶烧酒、一盆炖菜,就能让生活中的不如意事,都付笑谈中。

东北方言形成的脉络较为清晰。因为这方言满打满算,不过三百多年的时间。但这三百年,却是风云激荡。

先民从放逐士人的诗囊里捧出一些,从八旗呼啸的后尘中拾起一些,从闯关东的小推车上卸下一些,然后放在热炕上,捂出一种有温度的语言来。

《乡村爱情》中王天来有一句口号——“我们很年轻,我们很直溜。”今天想想,用这话夸一夸生机勃勃的东北方言,也是恰如其分的。

编辑:zq 作者:杨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家伙中国话学得不错呀,满口大碴子味儿,笑死我了
九种家乡话介绍家乡,你听懂了几个?
东北话到底是什么味儿?
谭胖:沈腾的双标和马丽的自黑,东北人的幽默都在骨子里
二人转《爆笑唠嗑》
视频: 唠嗑大全Ⅳ(爆笑二人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