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了这碗腊八粥,新的一年不用再扛住生活的所有!
userphoto

2022.12.30 北京

关注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拉开春节序幕的腊八,竟和外来佛教有关,也着实有趣。

腊八要喝粥

腊月初八日,今天俗称腊八节。这一天,我们会特意吃一碗八宝粥,个别寺院也会施舍粥饭给信士民众。一些地区还有腌制腊八蒜、腊八醋的习俗。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进入腊月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意味着忙碌的新年节马上就要到来了。

这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一碗热腾腾的粥真是恰到好处。但是,即使你能熟练地说出八宝粥的各种作料,倘或问你,七宝粥又是如何做的?恐怕免不了一阵蒙圈。
腊八粥从无到有,七宝八宝一字之差,是腊八节发展史的重要转变。
腊月不等于十二月

▲ 腊八粥。

先看腊字。阴历十二月为何被称为腊月?
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又说:“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按照应劭的解释,人们要祭祀先祖,来感谢先祖的庇佑,祭祀的方式则是猎取野兽。这就是所谓的腊祭,举办腊祭的日子,也便叫做腊日
根据史书记载,在上古时期,岁末不独有腊祭,还有“蜡祭”。先秦古籍《礼记·郊特牲》有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周天子要在岁末举行蜡祭,用五谷杂粮等万物来祭祀八位农业神
蜡祭、腊祭是一回事儿么?众说纷纭。隋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二者祭祀对象不一样,是同一天举办的不同祭祀。而《风俗通义》里引《礼传》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也就是说蜡祭是腊祭在周代时的特殊称谓。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社会发展,腊祭和蜡祭因日期接近,逐渐合并,统称为腊祭。当天当然也不再限于祭祀祖先,而是成为集酬拜百神、祭拜先祖、庆祝丰收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 农历腊月初八腌“腊八蒜”的习惯由来已久,甚至不少人认为,只有在腊八腌制的蒜,过年吃才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腊日在哪一天?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就是今天的腊八节,古代的腊日很可能不在初八日,甚至,都不在十二月

古代历法常有变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这一句,不只在说腊祭名称不同,也在于时间各异。夏朝历法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所谓寅,即农历一月,古人以十二月对应十二地支,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以此类推。而殷商建丑,周代建子。秦代虽建亥(十月),但将腊更名为嘉平,仿照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此后,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重新施行夏历法,以寅月即农历一月为岁首,沿用至今,因此腊月也固定为农历十二月。
西汉历法的另一贡献,在于确定了腊日的具体时间,按照东汉字书《说文解字》的解释:“在冬至后三戌者。”即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比如2019年的冬至为阴历十一月二十七日(癸巳日),此后第三个戌日当为腊月二十六日(壬戌日)。
后世,宋代有“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的记载,明代也有“大寒后逢戌日立腊”(冬至后正值大寒时期)的说法,可见汉代影响之深远。
看到这里,你或许有疑问,腊日和腊八节,日期不同,习俗也风马牛不相及。能是一回事儿吗?别急,且看下文继续分解。

外来和尚会念经
八宝粥,是腊八节的标志性食物。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 中,描述了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给我们呈现出了公元6世纪荆楚百姓的民俗生活。其中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这是有关腊八最早的一则史料。我们能看到旧时代节令习俗的残留,也能读出新文化“入侵”下的节令新貌。
这一天,村人们要做的,并非喝粥,“逐疫”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驱逐疫鬼,抑制阴气,在医疗卫生尚不发达的古代,民众依赖于某种仪式来驱逐疫病之源,名为“傩”。在腊日的前一天,也要举行大傩,正如《后汉书·礼仪志》所云:“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
▲ 江西婺源的村民在一岁之终,穿上傩装、跳起傩舞、驱鬼逐疫、祈迎新春。
《后汉书》中仔细描述了汉代宫廷逐疫的过程:“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以逐恶鬼于禁中。”方相氏就是专职驱疫避邪的神灵。然而,在宗懔的笔下,荆楚之人却是扮作“金刚力士”的模样。
金刚力士并不陌生,这是佛教的护法神,又名密迹金刚,手执金刚杵,一副勇猛无俦之状。佛教和腊日如何挂上了钩?
传说,佛陀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在尼连禅河畔静坐修行,六年之间,身体极度瘦弱,几乎濒死。此时河边有牧牛女子,见到佛陀昏迷,便挤取乳汁,做成奶粥,呈献给佛陀。佛陀食用后,容光焕发,沐浴洗衣,而后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终于悟得真理大道。
这就是“牧女献糜”和“降魔成道”的故事。北魏高僧慧觉等翻译的《贤愚经》中,佛陀便是在腊月八日战胜魔王。佛经有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为常缘也。”因此,腊八日沐浴与逐疫联系了起来。 

▲ 北京雍和宫民众品尝腊八粥。
佛教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而传统的腊日却日渐衰落, 终于,在佛教的“文化入侵”下,腊日摇身一变,成为腊八节。这一天,也因为佛教的独特故事,而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在明代戏曲剧本《岳武穆精忠记》里,岳飞之死被设计在了腊八:“忽于腊八之夜,在风波亭上,将老将军父子三人(岳飞、岳云、张宪)一齐都吊死了。”熟悉岳飞和宋史的朋友们肯定了解,岳飞遇害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史书中有明确记载。
为何作者要选取这一天?实际上,岁时节庆的种种民俗活动,是不同时代人们心理观念的投射。而小说戏曲作者又将这些民俗文化心理融入到创作之中,借此表达某种特定的价值思想。腊八日驱鬼逐疫,释迦降魔成道,人们也寄望于现实中的奸邪佞臣可以遭到屏退,忠臣义士能够昭雪。

从七宝粥到八宝粥

▲ 金庸武侠小说《侠客行》 中,侠客岛岛主在农历腊月初八强行邀请武林各派的掌门人上岛,参加腊八宴。
我们熟悉的腊八粥,终于,也因佛陀吃的一碗乳糜登上了历史舞台。宋人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有一段描述东京开封府腊八盛景的文字:

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看起来,东京城内寺院要举办两项活动,一是浴佛会,二是施舍腊八粥。但是此时的腊八粥还不叫八宝粥,而是七宝粥,七宝是佛教用语,概称金银珠宝之类,在这里指的是各种佐料。宋人吕希哲《岁时杂记》明确记载了这些佐料:“僧家以乳、蕈、胡桃、百合等造七宝粥,亦谓之咸粥。” 
粥在佛教颇受重视,佛陀因粥得救,又向僧尼总结食粥的十大益处,还创立了粥法制度。一碗合格的粥,要在煮熟后竖着插入调羹而不倒,或者在粥面上划痕而不消失。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是稠浓的粥,可以吃饱。

▲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郑坑畲寨民众正和汉族同胞共庆腊八节 。

约莫是受佛教影响,民间百姓家中也会熬粥,却是名为果子杂料粥。像枣子、干果等果品,五谷杂粮,虽不如佛家那般讲究,但胜在一个随意而为:依个人口味酌量添加。而且,这肯定是甜粥,和佛家咸粥不同——看来,今天一些饮食的甜咸口之争,在彼时就已有端倪了。
到了清末,七宝粥才增加一宝,变为八宝粥。光绪《顺天府志》里说:“腊八粥,按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粥用糯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或相馈遗。”所谓八宝,和今天的做法一般无二,乃是用八种或多种米豆杂粮熬制而成。
从七宝到八宝,不只是做法发生改变,更意味着腊八节的“去佛教化”。八宝粥在名称上褪去了佛教色彩,亦走出了腊八节,成为百姓日常食用的餐品。腊八节以携带宗教寓意的姿态进入中国,取代、融合了原有节日,但反过来终不免去宗教化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为我所用,再将其改造为中国化的东西。
明代,是腊八节最为高光的时期,腊八日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大明会典》规定“每年假日”中就有:“腊八一日。”
▲ 安徽黟县的腊八豆腐。  
今天,腊八节已退居到岁时节庆的二线。过往种种,被社会发展、新文化涌入等因素冲刷涤荡,在岁月中褪去色彩。其实,早在民国时,一些地区便不明白腊八日吃腊八粥的缘由:“此俗仍极普遍,是何遗意?未解。”不过,就像沈从文在《腊八粥》里写道的:

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能够在寒冬腊日,体会一种甜腻的温暖之感,足矣。
《中华遗产》2020年01期 
撰文  |  苏蘅 
 编辑 |  方丽娟
图片  |  图虫创意   等

▲ 点击上图可购买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腊八,请一定不要喝八宝粥!
冷濯江‖腊八节和腊八粥
腊八节的起源
腊八过后年始来
清涼视角 | 腊八节的故事
“腊八”还是“蜡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