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郑」中国:文物考古为什么是河南?
userphoto

2023.10.19 北京

关注


中华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只有上溯其源,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2022年,上海博物馆启动“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开篇为“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以河南作为最重要的切入口

中华文明探源,寻古中国,必然绕不开河南。

为什么是河南?

10月17-19日,首届文物考古研学大会在河南新郑举办。

1

国宝河南:

这里典藏着古代中国

河南,自古中天下而立,八方辐辏而称中原。这里是最适合农耕定居的区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腹心地带。在中国古代文明演化形成过程中,各个地方多元发源,相互竞争、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文明。其中,中原地区居于核心地位。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何尊,也叫中国尊。尊内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这里“中国”指的是新都成周所在地洛阳。“中国”作为一个词汇出现在历史上,最早即是在河南。虽然此“中国”尚非一个政治概念,但已实证了河南作为天下四方中心的地位,与众多的史前、先秦遗址一起,展示着河南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

中国尊“宅兹中国”。

后来,“中国”与“中华”逐渐由指代中原及中原人群,演变为指代建都于中原政权及所辖民众,并最终成为国家与民族的专称。
如果说“地下看陕西”,是看汉唐盛世;那么“地下看河南”,则是看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起源
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开始,一直到清王朝覆灭,前后4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年代就长达3000年,河南的土地承载过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至宋代20多个朝代的都城,文物藏量数不胜数
河南总计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展示了中原地区在原始社会晚期的繁荣景象,人们常用“满天星斗”来形容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的众多文明遗迹,那么,河南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带最早的酒、最早的乐器、最大的建筑基址、最早的丝绸、最早的龙、最早的车辙痕迹、最大的龙山古城……
河南丰厚的底蕴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进行考古工作,被视为中国考古元年;1928—1937年,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完全独立主持的考古工作,为中国考古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

▲ 安阳殷墟博物院甲骨文长廊。供图/潮流vision

从禹都阳城、夏都阳翟、斟鄩,到商都亳、隞、殷,再到成周洛邑、东周王城,三代率多定都于河南。此后,汉魏定都洛阳,隋唐以洛阳为东都,五代、北宋、金代后期定都开封……自禹都阳城直至金代末年,20余个政权在河南建都,为全国之最。“八大古都”中,有一半皆地处河南(洛阳、开封、安阳、郑州)。
因此,2023年11期和12期《中华遗产》继“国宝四川”“国宝山西”之后,把目光聚焦在中州河南,力求透过河南丰富的文化载体、文化面貌,揭示河南之于中华文明起源及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

2

“新郑”可不新呐:

从一个诸侯国到一座千年古县

河南的省会城市——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中下游,伏牛山脉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北临黄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古人云其“雄峙中枢,控御险要”。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夏朝、商朝、西周时管国、郑国、韩国),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行政区划几度更改,不过史书里终究没有出现过“郑州”。隋开皇三年,隋文帝改荥州为郑州,“郑州”开始作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出现。

郑州沿黄生态廊道荥阳古柏渡丰乐樱花园。供图/jxxnet

之后历经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及民国。1954年,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省会城市后,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万亿GDP城市……现在的郑州星光闪耀,风头正劲,盖过了河南其他诸如洛阳、安阳、开封等历史悠久之城,而其代管的县级市“新郑”则更是少为大众所知。

其实,新郑在古代非常耀眼,“新郑”比“郑州”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龙山文化中期,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天子定都镐京,分封天下,在今郑州附近封有不少小诸侯国,比如虢国、管国、郐国,等等

横屏观看
 郑州郑东新区CBD。供图/ABSOLUT_KEN
郑州解放前叫郑县,这难免给人一种误区:新郑不会是和老郑县相对应的吧?新郑确实是新的郑,不过这个郑指的不是老郑县老郑州,而是指老郑国

春秋初期,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姬友即郑国第一位君主郑桓公

镐京城破后,平王东迁洛阳。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未雨绸缪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是今新郑溱洧水交汇处,史称“桓公寄孥”为有别于原来陕西的老郑国,郑国人把东迁之地称为新郑(国)


 郑州园博园。供图/没时间有烦恼


到了郑庄公时,郑国实力强劲,号称千乘之国,是春秋初第一强国不过,郑国逐渐开始陷入内讧,严重削弱了实力。战国时期,韩国逮住机会,一举灭郑韩国灭郑以后,迁都至新郑。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新并入秦国的韩国疆域也实行郡县制,韩国都城被改为新郑县。新郑,这个千年古县被正式命名。

从东周初年的“新郑国”到战国末年开始一直延用的“新郑县”,新郑这个地名经过千年的洗礼、沉淀,已牢牢地固化在这片土地上。

 新郑始祖山具茨山景区中华根脉景点。供图/kingacer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郑县,设立县级新郑市

新郑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百强县(市)。新郑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类文物点7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15处。比较有名的有:

黄帝故里景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建祠,明隆庆四年(1570)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

 新郑黄帝故里的轩辕黄帝石像。供图/魔影游侠

裴李岗遗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位于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对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突破。
郑韩故城,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是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3

郑庄公的野心,

人称“春秋小霸”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靠郑州,南连长葛、禹州,东邻中牟尉氏,西接新密市,是为“天中之地”。与它有关的郑国的故事,精彩无比。

《左传》第一篇就是讲郑庄公的《郑伯克段于鄢》。郑国经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君主励精求治,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比春秋五霸的崛起都早,号称“春秋小霸”。《郑伯克段于鄢》说的就是郑庄公处心积虑除掉了和自己争夺权力的弟弟共叔段的故事。
这里有个问题,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郑国虽为伯爵,但后世史家提到他的名字,一般都尊称“郑庄公”。那么,《左传》为什么要称“郑伯”呢?

 新郑惠济门城楼古建风光。供图/海浪冲天

《左传》名为记史事,实为别尊卑、明大义。之所以给郑庄公“降级”,一是为了讽刺他对弟弟失于教导,以致兄弟以死相斗,失于孝悌之义。二来,郑庄公掌握大权后,野心膨胀,竟然派兵收割了周王室田地里的麦子。周桓王为了维护自己天下共主的权威,不得不出兵讨伐。郑庄公竟也不示弱,仗着国力强盛,率军痛击王师,郑国大将祝聃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臂膀。周王室从此威信扫地,东周的礼崩乐坏,就是从这一箭开始的。

但《左传》究竟只是后人的记载。文物,才是历史的第一见证者,文物中反映的历史现实,可与史书互证,甚或纠正史书。
新郑有一处郑韩故城遗址。东周时期,这里曾先后是郑国、韩国的都城所在,至今还保存着气势恢宏的城垣和为君主陪葬的车马坑,出土文物数以万计。

 郑韩故城。

1923年,在郑韩故城遗址一个名叫李家楼的村子里,发掘出了一座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大墓,号称郑公大墓,出土了一百多件高规格青铜器,史称“新郑彝器”。其中有一件著名的王子婴次炉,顾名思义,曾是一位王子所用的炭炉子。王子是周王之子专用的称号,郑国只是伯爵,哪来的王子?郭沫若曾考证说,这个王子婴其实是郑子婴,即郑庄公的儿子。若真是这样,郑庄公打败周桓王、称雄诸侯后,可能擅自称了王,妄图和周王室平起平坐
郑国如此气盛,后来为什么又衰落下去,没有跻身“春秋五霸”呢?这个问题,在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里,同样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王子婴次”青铜炉。

郑国的位置,堪称天下之中、四方通衢,紧邻东周王室所在的成周(位于今河南洛阳)。春秋时期的强国,诸如晋、齐、宋、吴、楚、秦,就环列在它的周围,其中最强、挨得最近的,是北边的晋国和南边的楚国。郑国被这么多大国夹在中间,日子肯定不好过。
据推测,郑公大墓的墓主人,应是春秋中晚期的一位郑国国君。墓中出土了几对青铜方壶,其中有一对莲鹤方壶,如今分藏在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还有一对蟠龙方壶,分藏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就这四件器物来说,方壶这种椭方形的器型,延续的是西周以来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莲鹤方壶上精美的莲瓣,也是从西周青铜器的立体环带形饰物演变而来。而莲鹤方壶顶部振翮欲飞的仙鹤,则是受到晋国、齐国青铜器鸟形顶饰的影响。

 莲鹤方壶。供图/荒岛十三

从莲鹤方壶的“混搭”风格,就能看出郑国的处境了。这和《左传》等史书的记载又对应上了,郑国是一个四战之地,为了自保,只能时而亲晋,时而亲楚,很难长期保持稳定和独立发展。《左传》中的另一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说的就是郑庄公的孙子郑文公在位时期的故事。郑文公同时依附于晋、楚两国,左右摇摆,晋文公后来以此为由,联合秦穆公联合讨伐郑国。多亏郑国有一位老者烛之武挺身而出,用绳子坠出城外,离间了秦穆公和晋文公,两国先后退兵,郑国这才得以保全。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春秋时期的郑国工匠在铸造这些方壶时,也许并没有刻意追求“混搭”风格,但这些器型保存到今天,就成了考察古史的鲜明证据,不管它们身在何处。

4

“先有郑公大墓,

后有河南博物院”

1923年8月,新郑李家楼村乡绅李锐雇人在自家宅内掘井,挖到三丈余深时,发现了4件青铜器,李锐当即把其中的3件卖给了古董商。在历史积淀丰厚的中原地区,村民在后院挖出一两件青铜器本也不足为奇,但李锐让工人昼夜不停地挖,竟然又挖出了20多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地必有大墓。消息很快传遍全城,有人还传出谣言,说古铜锈可以治病。一时间,赶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出土的文物、碎片,也被哄抢一空。
20世纪上半叶,清朝灭亡后,军阀混战此起彼落,全国各地军民盗掘古墓、损坏文物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李锐宅内的古墓,眼看也要被挖掘一空,然后无声无息地彻底消失。幸运的是,它遇到了靳云鹗。

  1923年,在军阀吴佩孚手下担任师长的靳云鹗。

靳云鹗,当时在直系军阀吴佩孚部下任师长,驻守郑州。他虽是穷苦出身,却自幼得母亲摊煎饼、卖水赚钱供他读书,颇识礼义。9月1日,靳云鹗在新郑一带视察防务时,正好听说李家楼挖出大墓的事,当即派兵进驻现场,并劝告李锐交出文物。事后,靳云鹗曾撰文追述其事,称地下出土的文物“关系国粹保存之责,应归公家”。

不过,此时中国考古学尚处于初生阶段,大多数人还分不清考古和挖宝的区别。9月2日,靳云鹗接管现场后,即雇工200余人,继续挖宝。这个过程没啥科学方法可言,其实和李锐雇人挖井差不多,但好歹挖出的文物都得到保全。靳云鹗还派了数十名荷枪实弹的士兵昼夜警戒,以维护“考古”现场的秩序。挖到10月5日,共计发掘面积110平方米,共得珍贵青铜器一百多件,这就是新郑彝器。此外还有碎片、贝币等700多件。靳云鹗又请来金石学者和摄影师对这批文物进行整理、登记,编成《新郑出土古器图志》出版。鉴于当时河南省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博物馆,靳云鹗决定将其移交给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第一图书馆暂时保存。
▲ 出土于郑公大墓的兽面人身器座(局部特写)。摄影/动脉影

这一惊天发现,瞬间引爆了全国的舆论,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纸纷纷跟踪报道,各省军政要人也纷纷致电称颂靳云鹗的义举。据时人记载,当文物抵达开封火车站时,“督署已派有军乐队及警厅警乐队在站欢迎,各校学生亦整队到车站欢迎,各机关及各商号,早由警方通知悬挂国旗以示郑重,沿路军队保护……往来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断,真是人山人海。要问他们是干什么的,莫不异口同声'看宝物’,看新郑县来的金钟金鼎”

在那个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的时代,郑公大墓的发掘、保护,俨然成了一件振奋国民精神的文化盛事。参与编撰《新郑出土古器图志》的学者,兴奋地说这些古物“从此归诸公有,永保无疆。增学人稽古之资,彰先世文明之绩”。郭沫若亲自为莲鹤方壶命名,并盛赞它是“时代精神之一象征”,“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

▲ 出土于郑公大墓的青铜器。摄影/动脉影

就连美国最大的博物馆研究机构史密森学会,也对北洋政府的文保意识刮目相看,特意致函吴佩孚,表示愿意协助发掘,并表明“决无盗取之用心,亦不受薪金报酬。钟鼎尊彝诸物出土后,如能拓印数纸,寄回美国展览,区区之愿足矣”。
谁说古代文物对今天的生活没有作用?新郑彝器暂存开封后,北洋政府教育部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先后致电靳云鹗,希望能收藏这批器物。但靳云鹗等人考量,这些古物既然出自河南,只有原地保存,才能最显其价值。1927年,随着吴佩孚在军阀混战中落败,河南的主政者换成了冯玉祥。冯玉祥并非河南人,但依然尽力保护河南文物。为妥善保存新郑彝器等珍贵文物,冯玉祥亲自倡议建立了河南博物馆。这就是今天河南博物院的创建之始,从此文博界有了“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的说法。

 河南博物院。供图/iwangwei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文物的命运,难免要和人一样,被卷进历史的滚滚洪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妄图继“九一八事变”侵吞东北后,继续蚕食中国华北领土。与之同时,德国、意大利等欧洲法西斯国家也加紧了侵略扩张的步伐。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
就在这一年冬,英国伦敦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8件新郑彝器,跨越重洋,在展会上惊艳亮相。这是中国国宝级文物第一次大规模赴外展览,吸引了42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不仅在欧美引发了持久的中国艺术热潮,还为中国苦苦坚持了4年多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赢得了宝贵的同情和支持。1940年,部分文物又赴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参加“中国艺术展览会”,同样增进了同盟国之间的情谊。
▲ 出土于郑公大墓的蟠龙方壶。摄影/动脉影
新郑彝器,是2000多年前古人埋藏在地下的中华文化的“种子”。到了20世纪,这些“种子”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推动了河南近代文博事业的发端,乃至中国的抗战大业。可见文物是有生命力的,它们不是老旧、冰冷的物件,而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血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文物总能发挥实际作用,焕发新彩。
2000多年前为郑国国君随葬的青铜器,100年前因缘际会在河南新郑出土,然后分散流传,先后成为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建馆之基、镇馆之宝。新郑的传奇、河南的传奇、中国的传奇,考古的传奇,从未结束

《国宝河南》合作签约。画面中封面为示意版本。
考古,不只是专家的工作,它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关,如果你认同中国文化,你的血液里就定有历史的痕迹中华文明因其绵延不绝的特点,使得无论怎样改朝换代,核心文化始终不变。而这,也是我们的底气

图文来源及参考:

《中华遗产》2023年04期

《新郑彝器:隐现分合,俱是传奇》(撰文/火火)

CHINESE HERITAG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报告文学 穿越沧桑 莲鹤方壶的百年传奇
最美的青铜器真的是它吗?
新郑郑国三号车马坑发掘 2400年前“房车”出土
千年沉睡 百年惊世--莲鹤方壶
河南考古:夏商周之“遗址”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