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刊|流失国宝从劫难到回归
userphoto

2024.03.05 北京

关注

▲ 图为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唐彩绘鎏金泥塑供养菩萨跪像,原位于敦煌莫高窟第328窟。1924年1月,美国探险家华尔纳付给看守王圆箓70两白银,骗购了这尊泥塑,国宝自此流落异乡。 摄影/动脉影

中国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学会的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多万件之多。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约有中国文物160余万件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繁荣、国家地位及综合国力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文物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从2003年的圆明园兽首回归,到2021年的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家”……再到2018年惊艳亮相春晚的《丝路山水地图》近年来,文物回归话题屡屡登上热搜。而2023年火出圈的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更是进一步引爆了“盼国宝回家”的舆论场。

关心文物回归话题的背后是人们对历史完整性与真实性的追求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寄托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寻。它们的命运,有时亦是国家民族历史的记录。当山河破碎时,文物往往会遭遇浩劫。而文物的回归则昭示着祖国的复兴、强盛
那么,本期杂志就来盘点一下,这些年我们追回了哪些宝贵文物。众多国宝为何“背井离乡”?流失海外百年,有哪些曲折离奇的经历怎样才能接它们回家
( 愿流浪在外的国宝早日归家,相信那些遗失的美好,我们终将寻回。
文末有福利
  

▲ 点击图片🔍  查看本期目录




重金购宝
国宝归来大事记
建国以来,一些流失海外的国宝陆续归来,在此摘录其中重要部分予以展示。

文物回归:在香港抢救国宝
▲  图为2019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凡是国宝,都要争取——郑振铎等抢救流散香港文物往来信札入藏纪念展”。  摄影/浦峰
20世纪50年代,香港成为了全世界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大量珍贵文物由内陆几经辗转运至香港。为抢救国宝,文化部文物局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成功抢救了一批书画、古籍、钱币等国宝,为我国政府主导的流失文物回归工作,打响了头炮。
米芾《研山铭》:天下第一难书归来

▲  图为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研山铭》手卷局部。  供图/故宫博物院

研山铭》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传世作品中的罕见珍品,于20世纪20年代不幸流失日本。 
2002年,为抢救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经费(每年5000万元),用于征集购买海外的重点珍贵文物。而第一件动用此项资金购回的国宝,正是《研山铭》手卷。拍卖会上,国家文物局以2999万元的高价将它购回,后由故宫博物院代为保管。

皿方罍:离散与重圆
 图中描绘的,是皿方罍的器盖与器身分居中国、日本,隔海相望的拟人化想象情景。  绘画/扬眉
皿方罍(léi),全名皿而全铜方罍,是现存商周青铜方罍中体型最大的一件,且集当时的先进铸造技术以及线雕、圆雕、浮雕等工艺于一身,被誉为“罍中之王”

自1919年出土,方罍的器身、器盖就“身首异处”,各自飘零。器盖留存于国内,器身则辗转于海外诸国的收藏家之手,尤以居于日本的时间最长。2014年,湖南博物院与佳士得拍卖公司达成洽购协议(即在拍卖开始前协商直接购买,器身才得以回到湖南,与器盖合璧。

是捐是还
圆明园国宝:以怎样的名义返乡

圆明园的十二兽首,是中国人心头难以愈合的伤疤。它们不仅仅是流失海外的国宝,更见证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恶行。截至目前,十二兽首已有七尊回到祖国的怀抱,其中,鼠首和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而其他兽首多为高价购回。

2013年底,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挪威科德博物馆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圆明园石柱运回中国,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23年6月,石柱终于在圆明园完成入库。这一事件开创了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的新路径,也展现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最新成果。

佛首回家

 照片拍摄于2021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的现场,佛首归来,微笑如昨。  摄影/洛卡奇

山西太原当地百姓将天龙山石窟称作“无头石窟”。石窟寺里的造像,初造时当然不可能无头,他们的头去了哪里?

原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龙山石窟曾遭大规模盗凿破坏,大批精品流失海外。据不完全统计,有150余尊造像被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而它的难兄难弟——龙门石窟,遭到偷盗破坏最严重的96个洞窟之中,有29幅浮雕、15品石碑题记和 262尊石像被整体盗走,被盗佛首多达1063尊。
21世纪以来,在海外华人华侨的支持下,一些流失海外的石窟文物陆续被追讨回国,重现龙门。
随着海外流失文物国家追索机制的确立,天龙山石窟佛首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大沽铁钟:「战利品的归家路

▲  英国朴次茅斯市维多利亚公园的温室一隅,搁置着一口中国晚清时期的铁钟。2004年,人们重新发现它时,大概就是如画中这样的情景。 绘画/扬眉

大沽铁钟,是为纪念抗击英法联军壮烈殉国的将领乐善而铸。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大沽铁钟被英国士兵当作战利品掠走,后存放在英国朴茨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

大沽铁钟在朴茨茅斯风雨飘摇近一百年,直到2004年,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主任刘易斯从公园温室的杂物堆里发现了它。2005年,在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大沽铁钟重新回到了故乡。

跨国追索
法律追索:漫长的苦旅

▲  2023年,美国向中国返还两件北朝至隋唐围屏石榻构件,它们被盗掘于粟特人墓葬中,上图即是其中一件,石面上雕凿着天王护卫,是粟特人所信奉的拜火教的神祇。  摄影/遗岕

在我国流失海外文物追索史上,追索文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是1998年从英国成功追索的3400余件走私出境文物。而福建三明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案”,则开创了我国通过国内民事诉讼,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先河。

不过,通过法律诉讼方式追索流失文物,却是难度最大的文物回归方式。因为无论现行国际法,还是各国国内法的制度,都存在诸多障碍,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增加了困难。

「海归武士的千年奇谭

▲ 这尊被祥云围绕的天神,容光焕发,面带喜色,因为他即将结束漂泊,回到故国。   绘画/扬眉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有一对被誉为国宝的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它们出自五代时期河北藩镇将领王处直墓,被盗挖后流散美国。2000年,一件武士浮雕像出现在美国佳士得中国文物的拍卖会上。消息传回国内,经河北博物院确认,国家文物局开始了追索工作。最终,美国根据联合国《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将文物无偿归还我国。而王处直墓中被盗的另一块武士石刻,也由纽约大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无偿捐献中国。
从此,这对浮雕武士,获得了响亮的新名号——“海归天王”,以纪念中国无偿追索海外文物的第一场胜利


何日归来

鸿胪井刻石:国宝追索 未完待续

▲ 图中被斜阳映照的黄金山,怀抱旅顺军港,唐鸿胪井刻石曾经就立在这里(摄影/欧阳天易)。图右下角为刻石局部(复制品)(摄影/遗岕)。
鸿胪井刻石,重逾九吨,堪称流散文物中的“最重国宝”。它刻于唐开元年间,原立于旅顺口东黄金山,记述了唐开元年间鸿胪卿崔忻奉敕赴靺鞨封大祚荣,归程凿井两口的史实,是渤海国受大唐王朝册封的唯一实物见证,同时,它也见证着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
1908年,鸿胪井刻石被日本海军作为战利品盗劫,之后流落日本皇宫,被奉为日本“国宝”。近年来,不少仁人志士为鸿胪井刻石回归积极努力,呼吁日本归还刻石。这段追索之路,至今仍未完结。

常规稿件 更多看点

敦煌遗书:中古历史的旁观者

▲ 这张老照片,是英国探险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1907年拍摄的敦煌莫高窟17窟(藏经洞)内景,那里是敦煌遗书最重要的发现地点。  摄影/孙志军
敦煌遗书,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至11世纪的写本、印本和拓本文献。其内容主要是佛教经典,其余为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等文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批文献遭外国探险者掠夺陆续流失海外

如今,留存下来的敦煌遗书约有六万余件。有人说,被盗走的敦煌遗书英国最多,法国最精,俄国最杂,日本最秘……这些散落天涯的浩繁卷帙,虽是断章残片,却揭开了历史中许多不为后人所知的“秘密”


寻秦记:探秘秦人崛起的密码

▲  20世纪90年代,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惨遭盗掘,大量文物流失海外。2011年,香港收藏家郭炎了解这些情况后,将所购之2件鸷鸟形金饰片(上图)和1套金铠甲片捐赠给了国家文物局,后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摄影/鞠骁

秦人发源于山东地区。在商亡周兴的大变革中,秦人作为亲商势力遭到打击,被西迁至甘肃陇山之中,为周王朝防御西戎。

在与西戎的作战中,大骆嫡子成一系被族灭。之后,与周朝关系密切的秦人——非子一族,承继了秦国世系,他们继续与犬戎血战,为周王室守护边疆。秦文公在位时,成功击退了西戎,收复周原。在这个过程中,秦文化与戎文化相互融合,部分周文化也被吸收合并

最终,秦人以包容戎、周的文化面貌,从陇山走向关中沃野,最终走出关中,为天下带来无穷震撼。


隋炀帝陵:大业凋零最终章
▲  图为隋炀帝陵1号墓室,即隋炀帝杨广的终葬之处。 摄影/洛卡奇 

2013年,隋炀帝陵在扬州重见天日。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帝陵毫无皇家气派可言,甚至只能用简陋来形容,与隋炀帝生前的好大喜功形成强烈反差。另外,这座砖室墓虽极简极小,却足具隋代到唐初的关中特点,可算是对北方故土的纪念。

随葬品中,最能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的是蹀躞金玉带,这是中国出土的唯一一套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中国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文物
闺塾师:明清女性的家教人生
▲  图为明代佚名画家的仕女图局部。明清时期,才貌双全的女子是文人理想中的女性,满足女性教育需求的闺塾师群体,也随之崛起。  供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出版业兴旺发达,藏书成为当时最受推崇的时尚之一。这使得许多书香门第的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传道授业为生的女教师群体,应运而生了,时人称作“闺塾师

闺塾师并非一份稳定的职业,为维持收入,她们时常四处奔波,寻找工作机会。除了教书,她们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广泛交游“混圈子”上,为的是提升知名度,增加受聘的机会。



编辑 F.L.J. 


新刊推荐|一口气读懂中国玉文化2024-02-12
新刊推荐|国宝河南 煌煌中国2023-11-11
新刊推荐 | 国宝山西第二弹来啦~2021-12-15
新刊推荐|台北故宫博物院:70万件文物的诉说(上)2023-03-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下|文物回归:最美的重逢
痛心!散落在海外的167万件中国文物,何时才能回家?!
读书笔记:记1700万件流失在外的中国国宝
石柱回归,为文物追索探新路
埃及如何从美法手中要回流失文物?
【揭秘】圆明园的国宝到底流失了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