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不琢,不成器”与“良玉不琢”的矛盾统一
userphoto

2022.12.09 山东

关注
玉不琢,不成器
    《礼记·学记》(乐正克,约公元前300—前200年)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是“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被后人收录在《三字经》中),直译很简单,那便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古人在对玉石的雕琢过程中,对玉石进行切割去皮、剜脏去绺已经成了常态。
     清代画家李澄渊在《玉作图》中写到“论玉之产于山水,其原体皆有石皮,今欲用其玉,必先去其皮,若剥果皮而取其仁也,故云开玉,此攻玉第一工也。”
      我们认为,玉是人类进步发展的产物,史前石器时代玉、石并没有任何区分,它们都是石头。随着人类的进步,在新石器时期,玉从石中分离了出来,并从此伴随人类,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有人说“华夏文明,因玉而始”,其实因玉而始的岂止是华夏文明。
      从新石器时期知道今天,玉被作为生产工具、武器、祭祀礼器与装饰、宗教玉器、配饰赏玩与生活用具而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各种用途都体现着不琢而不成器的特征。并且在几千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经过雕琢的玉石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中华精神。
良玉不琢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董仲舒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注①】异于巷党人【注①】不学而自知也。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全文翻译为“臣听说好玉不雕琢,是因为它的质地本来就滑润美好,不需要再加以雕饰,造就好像项橐没有学习就能自己知道一样。可是普通的玉要是不雕刻,就不能成就美丽的花纹;君子不学习,就不能成就美德。”
【注①】亡:无
【注②】达巷党人:指项橐(xiàng tuó),春秋时期莒国(今山东日照)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良玉不琢”是古人对待“资质润美”的美玉原石的态度,对待这种美玉,任何的人工修饰雕琢都是多余。很显然这种良才自然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常玉”,“常玉不瑑,不成文章”正是《礼记·学记》中所说的“玉不琢不成器”。    
     面对“良玉不琢”,玉雕大师王朝阳是这样认为的:只有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才能让玉器承载艺术与文化的灵魂。也就是说,在玉的原有价值上增加艺术的附加值后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王俊懿大师则表示:“这是因为现在一般人不知道怎么雕,雕完以后还不如y不雕,这是现在玉器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一般的玉料来说,好玉不琢是一种误导”。

     陆子冈的“无饰牌” 同样给我们以无限的美感。

     深度解析古人对“良玉不琢”态度,我们认为面对一块“良玉”应该有这样的处理方法:
1、不琢
     一块美玉,自身已经非常完美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雕刻,都是画蛇添足,都会破坏它自身带给我们的美感。这时我们就应该“不琢”;
2、微琢
     微琢就是稍加雕琢、从简雕刻,加入人文思想,并尽可能的保留美玉的天然属性;
3、非良工不琢
    越精美的原石,越需要有优秀的雕刻师去雕刻,否则不如保留其原生态。

相关资料参见本公众号文章《玉雕工艺美漫谈(图文实例)

     终究来说玉是由人来把玩赏识的,琢与不琢以及如何琢都要符合人类的审美特征。我们的审美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感的特点,效仿古人、师法自然是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主题,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自然规律。在传承、创新与自然中走出的路,才是我们的时代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不琢,不成器” 玉器之美在何处
良玉不琢自成画
和玉大叔的五一假期,聊聊《玉不琢不成器》是怎样的朴素人生哲学?
50万一颗的上品好玉,到底雕不雕?你来定!
玉的自然美与创作美的表现形式
美玉,人类最初的审美诉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