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换个角度看教材: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一)兴亡简史
userphoto

2023.06.15 河北

关注

一、时间

1、明

明朝的建立时间是1368年,灭亡时间是1644年。灭亡时间很神奇,因为它意味着“双死”(44):一个王朝死了,最后一个汉民族政权也死了。不过在明朝灭亡后,并不意味着明朝所有的大事已经结束,明朝的遗存——郑成功,在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也算是明朝的功绩。

至于明朝的其他时间,为了节省时间,不需要太过仔细去记忆。我们只需要去猜:

14开头的是明朝前期,讲述明朝多么的强大,如郑和下西洋;

15开头的是明朝中期,这时候明朝走在了下坡路上,出现颓势,如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侵占澳门;

16开头的是明朝晚期,这时候的任何历史大事都与明朝灭亡有关,例如边境危机(山海关),陕北大旱(李自成起义)什么的。

2、清

清朝的建立时间是1635年。这一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与明叫板,但真正入主中原的时间是在1644年。清朝的后半段在近代史,所以清朝的灭亡时间(1911)不在这学期的学习范围之内。

清朝古代史部分的历史主要在16开头和17开头。16阶段都是顺治和康熙,17开头大多是雍正和乾隆年间。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了,都是短命搭配长寿皇帝。18开头的就靠近近代史了,所以在本册书中罕有提及。

二、皇帝

1、明

明朝的皇帝主要分两拨去记,开国和亡国皇帝。

开国之君

朱元璋

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开国皇帝,所以他有着开国皇帝专用称号——“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劳包括灭掉元朝,定都应天府,制定一些加强皇权的政治制度。

因为个人的性格,朱元璋还开启了近千年最严厉的控制人民身心的模式,如监视言行的厂卫制度,再如控制思想的八股取士。

朱棣

明朝的另一个半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封到燕地的朱棣——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把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赶下皇位后,成为了自己这一脉的“开国皇帝”,所以成为捡现“成”的“祖”——“明成祖”

还因为他得位不正,所以总是干些心虚的事,例如:躲回老巢——迁都,恐惧所有官民——设东厂,满世界彰显存在感——下西洋,恐惧蒙古人——修长城。

亡国之君

明朝的亡国之君是崇祯帝,他在李自成起义军的逼迫下自缢于北京景山。但是,这个灭国的责任不全在崇祯,他前面的连续几任皇帝都很荒唐,尤其是明神宗创造了二十几年不上朝的“神”话。

2、清

古代史的清朝皇帝分两批,一批是入关前的爷俩,一批是入关后的祖孙四代。

入关前

此时期的女真族崛起首领是努尔哈赤,他的功绩就像成吉思汗一样,统一自己的民族,并成为关外第一政权,建立自己的国家——金(后金)。金这个国号熟悉吗?就是继承了辽金的那个金,都是女真族,继承前代荣光是很自然的事。

把女真政权汉化,也是彻底暴露女真逐鹿中原的野心的是皇太极,为了减少汉族人民因历史遗留的仇恨(靖康耻),也为了在汉族的五行文化上压制火属性的明朝,于是改族名为满洲,国名为清。

入关后

顺治

顺治时,清朝收服吴三桂,赶跑李自成,进入紫禁城,成为了中原的新主人。顺治虽然短命,但也干了好多大事,再如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安定了西藏;如颁布“禁海令”,保障了短时间的国防安全。

康熙

康熙是个更了不起的君主,其贡献为清朝之最,被称为“康熙大帝”。其贡献一个手都数不过来:

稳定边疆有他:收复台湾并设立台湾府,三征葛尔丹,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征讨沙俄,二战雅克萨并签订《尼布楚条约》

建设政治制度有他:为了分权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置南书房

人口增长有他: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让人口增长至1.5亿

雍正

雍正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也在关键的时候干了大事,如设立军机处,让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在边疆上,也设置了驻藏大臣加强了王朝对西藏的控制。

乾隆

乾隆作为“康乾盛世”的高潮(也是最后阶段),内容不但丰富(乾隆敢自称十全武功老人还是有底气的),还体现出极致的特点:

如政治集权上,彻底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如控制思想上,文字狱达到顶峰

如巩固边疆上,在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后,设立伊犁将军,在西藏设置金瓶掣签制度和承德避暑山庄的须弥福寿庙

在边疆上还体现了收获,如土尔扈特部西归六世班禅拒绝英国,这都证明了在边疆的统治深得人心。

在经济上,乾隆时的人口为3亿,是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更体现了乾隆是前几个时代努力的果实。

三、都城

1、明

统治者都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地盘活动,朱元璋的老家在安徽凤阳,距离凤阳较近的大城市有南京。所以应天府南京成为了朱元璋的首选之地。

到了朱棣上位后,得位不正的他担心京城旧人造反,其中有应天府的活人(反对势力),也有皇陵里的死人(父亲朱元璋),安枕无忧的最好方式是回到自己老家——燕,于是朱棣迁都北京,修原有的元大都为北京城。

这个明北京城构成了今天北京城的主体,以宫城(紫禁城)为核心,皇城、内城、外城根据身份递减。

当然,为了显示自己并没有数典忘祖,南京仍然是都城,有着和北京的政权机构名字一样的机构(权力当然不可比) ,实行双都制,皇帝为首实权派在北京,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

2、清

清的都城就像其他政策一样都是延续明朝,继续都北京。北京城经过清两百多年的发展,才有今天的规模,成就了世界宫殿史的奇迹。

四、重要事件

1、靖难之役

孙子守不住江山,主要是朱元璋做得太过火了。

机器庞大

朱元璋太过担心手下造反,在政治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废丞相,直接统领六部,把自己累得要死要活;

设立三司互相牵制,分封诸子到地方为王,以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虽然加强,但是也大大减小了地方官在地方的威慑力,地方上有个叛乱,地方官是很难及时压下去的;

分散兵权,虽然减少了武将造反的几率,但也削弱了武将的战斗力,关键时刻干不过边缘的虎狼之师;

为了防止大家背后说坏话,设立特务机构(太祖设锦衣卫,明祖增东厂),这一恐怖行为让大家不敢说坏话,但也不敢说逆耳的忠言,所以当皇帝犯了致命错误也没人敢去提醒;

……

这样的政治体制,必须是强大且极度清醒的皇帝才能驾驭。世间圣人本就稀少,富贵窝里的皇二、三、四代更不太可能出现能驾驭这台超级政治机器的奇才。

政治机器庞大也就罢了,皇位继承人还面临着人不够用的问题。

人手不足

担心自己一升天属下就造反,朱元璋心一横,利用武将蓝玉案和文臣胡惟庸案大搞株连,把陪自己打天下的文武大臣几乎杀光。所以皇位继任者无强将能臣可用。

皇孙朱允炆上任以后的危险在哪?

北边少数民族?被叔叔们在边疆看住了。

贼心蠢蠢的下属?被爷爷杀光了。

所以继任皇帝的忧患不在外而在内,在于藩王叔叔们对皇位的虎视眈眈(或皇帝自认为藩王虎视眈眈)。

于是在没有能臣悍将的情况下,建文帝朱允炆大胆削藩,引得藩王起兵造反。

朱元璋的众藩王儿子中,朱棣是当时协助老爹打江山的干将,因为其能力强,才被朱元璋封到燕地去防蒙古。朱棣被封到北境时带着众多身经百战的战士,扎根到燕地后,朱棣用心经营,深得百姓爱戴,厉兵秣马,拒蒙古于燕山之外。

建文帝削藩令伤害最深的是燕王朱棣,最有反抗资本的也是他。所以在一番不太激烈的天人交战后,朱棣起兵,号令天下,攻入应天府,建文帝仓皇逃走,不知所踪。

此事件是为“靖难之役”。

2、李自成起义

明朝中后期,上层政治腐败,影响到民间就是官僚欺压百姓、地主兼并土地,最终导致民不聊生。这已经是所有长寿王朝灭亡的通因了。这时候,再有些天灾之类的引子,灭亡三件套——腐败、阶级矛盾、导火线,就齐活了。

终于在陕西遭遇连年大旱时,陕北人民忍不了了,在后来被称“闯王”的李自成的带领下,举锄为兵,攻入北京城,逼得崇祯帝自缢于景山。

这是两千年来农民起义史的第一次,第一次实现了自己的初心——推翻王朝。之前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没有直接完成使命,都只是带来致命打击并失败,推翻龙椅的任务都是由变了性质的后来者完成。所以李自成值得我们竖大拇指,赞👍🏻

然而,历史的大规律可能会开小差,但不会旷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注定他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农民政权,最终会被新起的地主阶级利益代言人所取代。所以,在山海关,李自成惨遭明将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攻击而失败,农民奇迹又一次熄灭。

点赞,在看,收藏,分享,至少得来一个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的死让朱元璋肝肠寸断,终于下定决心,杀尽开国功臣!
清承明制。大明法理上不是清推翻的,清朝入...
朱元璋临终前反复喊“四个字”,可大臣们都装听不见,最终气绝身亡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之位?就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他死后,朱元璋肝肠寸断,终于做出决定,必须杀尽开国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所有的开国功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