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老师心育 | 为什么不让抑郁学生请假咨询

这是前几天,一位家长给我发来的微信聊天截图。

从双方的对话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一些事件的基本信息。

家长想给心理抑郁的孩子做心理咨询,向老师请假,老师却以临近会考为由推脱。

作为一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我从对话中,看出大众对于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狭,甚至还有教育者的冷漠与无知。

一、心理抑郁不算大事情

抑郁心理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情绪和思想的疾病。

抑郁症状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对事情的看法。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压力、同伴交往等刺激下,极易产生抑郁心理。

我接待过一位重度抑郁来访者,正上高二,16岁。

华叙述说,自己时常心里难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经常发呆,有时候内心很急就摔东西,之后又自责。

一年前就有跳楼的念头,曾经有割腕的行为。

抑郁情绪很普遍,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但抑郁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纾解,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抑郁症。

通常情况下,不出现极端的行为,家长是不会重视的。

换句话说,等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异常,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时,孩子的症状已十分严重了。

当孩子出现心理异常、行为过激时,家长首先想到的是不承认,不认可。

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无视。说,没事,你放轻松些就好了,谁没有个心情不好的时候。另一种是批评。想那么多干啥,大人遇到那么多事,都没有想不开,你那点事,就不能想开点!

殊不知,正是家长这样忽视的态度、不接纳的做法,慢慢加剧了孩子的抑郁症状,形成抑郁心理。

《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调查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为7.4%,与2009年保持一致。

就身边的人而言,既使是老师,如果不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深入学习心理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也会认为“抑郁无非是情绪低落而已"的错误认识。

微信中的老师也许就这样一位老师。

二、考试比心理健康重要

在很多老师、家长眼里,考试、学习、成绩是学生惟一的生活主题,时时处处都要为考试让路。

所有的生活内容,只有学习和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方面都不重要。

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最近考试了吗?考得怎么样?”

老师与学生谈心通常会说:“你的成绩退步了,要努力呀!”

作为成人,我们只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却少有人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去年9月22日凌晨,湖南临澧一中两名高中生从宿舍楼坠楼当场身亡。

民警对游、龙的班主任、宿管会老师和同宿舍的同学等进行了调查,在两人的床上发现的两份遗书证实:两名学生因感到学习压力过大,自身学习成绩与家长、自己的期望值落差较大,产生了厌世情绪,相约自杀。

可以想见,这两位学生在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之前,经历过多少次的内心挣扎,在心理、行为上已出现过多少的波澜变化,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最终选择绝望离开,真是让人心疼。

在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爆出惊人数字:

我国目前约有20%的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重症抑郁。

而知乎的“抑郁研究所”账号调查发现:

中国17岁以下的孩童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困扰。

一旦没能得到及时疏导和治疗,发展成中度或重度抑郁症,就会产生自杀倾向,自杀率高达15%,目前已经成为青少年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抑郁症,并且选择自杀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压力太大了。

各种各样的考试、升学压力,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培养。

孩子辛苦了一周,盼星星盼月亮等到周末,等待他的仍是不同的补习班、大量的作业。

如今国家提出的”双减“政策,就是想减轻学生在校外的课业负担,减少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

三、心理咨询就是看心理医生

目前,国内的大众对于心理咨询还存在很多误解,很多人分不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一般人群,如主要涉及压力应对、职业发展和规划、婚恋问题、人际沟通、子女教育等发展问题 。

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有精神障碍或者是人格障碍的心理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等。

也就是说,心理咨询主要是解决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

而心理治疗主要针对轻度的精神病人和非精神病人但有心理障碍的人。

当我们出现情绪、认知、行为上的问题时,可以求助心理咨询,通过咨询技术上的帮助,达到身心合一,适应现实生活的目的。

只要精神或人格出现障碍时,我们才需要到医院就诊治疗。

正是因为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才出现了讳疾忌医的情况,把本来只需要求助心理咨询师,通过一般的咨询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拖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最终不得不到医院就诊。

因为,多数人相信医生,而不相信心理咨询师。

但情况往往是,很多家长在心理科医生那里,给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开了很多药,就治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疗愈,又担心长期服药给孩子造成副作用(很多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确实有副作用),又转回头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寻求“保守治疗”。

而往往这个时候,孩子的问题已很严重,并且错过了最佳疗愈时机。

微信中的家长渴望孩子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并向老师请假,老师却以会考为重,阻拦学生请假咨询,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实在有些不尽人情,甚至是冷漠无知。

四、做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问题

微信对话中透露出老师的一个观点是,孩子找心理咨询,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思想压力,做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问题,就是精神不正常的人。

这种担心在很多人身上都有。

我时常接到家长的求助,当家长焦急地叙述完孩子的症状后,渴望让孩子接受咨询。

但家长往往会无奈地说,他(孩子)不愿意来呀!来找心理医生不是自己心理有病吗?

这时,我会首先纠正:我是心理咨询师,不是心理医生,我们不开药。你可以告诉孩子,我是心理老师。

孩子有这样的认识可以理解,成人中也有很多有这样的误解。

心理医生,是个比较通俗的叫法,在生活中,很多人说的心理医生指的就是心理咨询。

医生,是有诊断权与处方权的,说直白些,就是有医师资格证,能开药;

而咨询,更多的是谈话,没有诊断权与处方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叫心理咨询,不能叫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

心理咨询师所使用的心理疗法有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疏导疗法、放松疗法、行为疗法及合理情绪疗法等,还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测验,以确认咨询对象的心理状态。

而心理医生则主要使用药物治疗相关的心理障碍疾病。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只有分清了这些差别,我们才能放下思想包袱,理性看待出现的心理问题,寻找合适的治疗途径,不错误引导,不过度解读,不延误治疗,做到助人自助,健康大家,幸福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月份的心理咨询总结
心理辅导记录表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悟心理咨询
老师的孩子为什么也会有心理问题?
厌学孩子心理特征
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心理医生:家庭和学校应该注意这几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