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住乡音——《辰河高腔》序

留住乡音——《辰河高腔》序

孙文辉

一、

听辰河高腔,让人热泪盈眶。

——这是一个朋友亲口对我说的,这让我有些始料不及。我的朋友是第一次听辰河高腔,他也不是从事艺术的同事,而只是一位普通的公务员,从事的是财经工作。

我记得有篇文章记述沈从文先生听唱辰河高腔的经历。文章说:……那时的沈从文身体微胖,脸色红润,讲话轻言细语,嘴角总是挂着笑容。在听辰河高腔的清唱时,他的笑容消逝了,后来竟躲进房里去揩眼泪。作者接着写道:“从这土俗而又不凡的唱腔中,你自然会领略到湘西山川的险峻,人生的艰辛。几十年了,沈从文的心弦才被拨动一次,能不流泪吗?”(2002年12月31日《中国民族报》)

我面前的这本专著《辰河高腔》也记录了黄永玉先生听辰河高腔而流泪的故事:他来到村庄唯一一家小饭馆,点了饭菜,正安静地等候晚餐上桌。这时,忽然飘来一个男人哼唱家乡辰河高腔的声,苍凉、厚重,如怨如诉。久违的乡音唤起黄永玉潜藏于心的拳拳思乡之情,顿时他血往上涌,激动得难以自禁,两行热泪止不住往下流淌……

沈从文与黄永玉先生,都是辰河之畔的过来人,听到乡音不免流泪是常情常理,而我的朋友是第一次听到高腔而流泪,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古人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本篇二)音乐,产生于人心所感。情感在心中激荡,外现出来便是声音;声音的符号显现就是音乐。

那么,“辰河高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戏剧音乐呢?

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育一方音乐、一方戏剧。

辰河,是一条怎样的河?辰河流域,又是一方怎样的水土?

古人诗曰:“巨石横江心,激浪怒喷薄。上游船来摩肩行,下游船去压头落。篙师梢子何剽键,折入危涛船不见。饥鹰掠地忽飞起,穿过浪花立当面。入坎出坎争一隙,舍舟登陆苦不便。舟人见惯亦等闲,拭浪船头色不变。”(李沆训《横石滩》)

在中国文化中,水属阴,是温柔、平宁与灵动的象征;沅水却不然,而沅水中辰河这一段,更是充满着阳刚之气。

在古人看来,辰为龙,辰河即是龙之化身。屈原先生曾在这条河上行吟,也感受到了河的气势。古老的辰河流淌至今,唯留下辰河之上古老的龙船习俗:麻阳盘瓠龙舟的精彩、辰溪掐龙船的古朴、泸溪五龙节的久远、沅陵传统龙舟的霸气,都使人感受到辰河是一条男人的河、是一条父亲的河!

再听听河上的歌声:拉纤号子、漂滩号子、摇橹号子、荡桨号子、拦头号子、升篷号子、拢岸号子、放排号子、码头号子……那一声声的高腔号子真让人感受到辰河“滩高水浅石嵯峨,曳纤蛮儿裸体多”(向兆麟《竹枝词》)的壮观景象!

辰河流域,处于万山丛中。走出湘西的男人,大多都是沿着沅水漂泊,走向远方、走向外部世界;回望家乡的河,家乡的影像在梦中萦绕,家乡的歌声无可回避地在心中激荡;一缕乡音总会勾起一缕乡情,乡愁、乡怨、乡思、乡恋都会在这记忆的影像与音乐声中显现。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和苦涩的现实人生,风雨兼程,悲欢离合,这种人类共同的生活经历、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集体情感,怎不教一个浪迹江湖的游子热泪盈眶、泪流满面?!

我们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而戏剧则是这种情感的最高呈现方式。辰河高腔就凝聚了这所有的一切。

留住乡音,就是守住我们的魂灵,护卫我们的传统,珍存着这个地域文化的历史记忆。

三、

在拙著《戏剧哲学》中我曾说过:在中国,一个戏曲新剧种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天时: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较为发达的社会物质文明;第二、地利:群众性的农业丰产祭祀活动(包括受这种祭祀影响而形成的其他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第三、人和:有一个多见多闻、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并热爱艺术的有识之士所结成的群体;第四、当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此时此地正好有一种外来的、较为成熟的戏剧形态渗入。辰河戏的诞生,也能证明这种认识大体是准确的。

戏剧的发生与傩祭有关,原始的戏剧往往生成于漫长的原始祭祀仪式之中。辰河流域是湖南巫傩祭祀特别兴盛的地方,辰州傩戏在这一区域有着长期久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原始戏剧不是以审美为目的,因此在形式比较凝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辰河之畔的浦市口地处要冲,周边又是崇山峻岭,自宋元以往到明清时代,这里便成为物资聚散之地、商贾云集所在。湘西盛产的木材、桐油、朱砂、白蜡、铁矿都从这里出口;而棉花、布匹、食盐、五金等生活必需品又从这里发散至湘西的四面八方。因此,在明清时代,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古镇里,就有了3条商贸古街、45条巷弄、20多处货运码头、90多家作坊、72座寺庙祠观、以及万寿宫、十三省会馆等十数家商会建筑,一般寺、庙、祠、馆都建有戏楼。因此在浦市,历年修造的戏台也不计其数。人们请来戏班演戏敬神祭祖,于是戏楼总是面朝神殿而建,观众进宫看戏,进门必从戏台下穿过。有了演出的场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开始聚集,以宗祠、佛庙、道观为根基,以驱傩还愿、盂兰盆会、罗天大醮为载体的宗教戏剧开始有了质的转变,宗教祭祀戏剧急速地向市场审美戏剧转化。此时,商路即是戏路,各地的戏班带着吴歈昆腔、梆子秦腔、楚调高腔来了,商事繁盛、花雅竞争,在江湖上闯荡的人都喜爱激越的楚声,于是,一个新的戏曲剧种——辰河高腔应运而生,并走向繁荣!

一代有一代之戏剧。

我在《戏剧哲学》中也曾强调,任何一种戏剧范型(即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戏剧文学体制、音乐体制、舞美体制及演出体制)有生必有死。戏剧危机发生的实质就是:传统的戏剧范型已无法宣泄这个时代的群体情感。也就是说,当传统的戏剧范型与人类的集体意识格格不入时,戏剧必然发生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距不断加大,危机就不断地加深;而加深的最终结果就是戏剧传统的断裂,旧的戏剧范型走向衰亡。

随着社会文化的转换,传统的辰河高腔走进当代,同样也发生了危机。危机的本质就是辰河戏这种传统时代的情感形式,已与当代的辰河人的真情实感产生了距离。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当我辈复临浦市口时,现代化的进程已步入这个小镇、踏遍至整个湘西大地,以农耕文化为母乳的传统戏曲(包括辰河高腔)、传统音乐(包括劳动号子)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遗产……

如果说辰河高腔的衰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让这种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代人的面前消失。

辰河高腔以它丰富的剧目、古老的声腔、精彩的技艺,以及附着蕴含其间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信息,已经成为一座传统文化的宝库和矿藏。今日,“辰河高腔”和“目连戏”都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怎样保护和利用好这座宝库和矿藏,怎样使辰河高腔和目连戏活在人间,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若要真正保护好辰河高腔和目连戏,就一定要保护好生成辰河高腔和目连戏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包括其文化场所、传统习俗和所有的物质载体。这个场所就是浦市古镇,这个习俗就是包括中元节在内的节庆文化。

2014年8月7日,在泸溪县浦市镇隆重举行的“中元祈福节”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

2004年,我曾为搜寻古宅而来到浦市镇,但收获无几,深感现代化对古镇古村的影响;十年之后的这次重逢,发现古镇有了复苏的景象:一些隐藏在老街深处的古宅,如万寿宫(江西会馆)、天后宫(福建会馆、后为国民党军政部陆军监狱)、吉家院子、周家院子、李家祠堂等多座老建筑,都在修复或规划修复之中。我深信,在泸溪人民的努力下,未来的浦市镇一定会重现往日的风采。

在中元祈福节的论坛上,我做了个发言,论述了中元节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我认为:中元节,对于佛教来说,是劝善;对于道教而言,是祈禳,祈福禳灾;对于老百姓而言,是感恩、敬祖、孝亲。因此,无论佛、道、民,中元节的活动内容,都是过去、当今和未来社会所都需要的“正能量”。

恢复浦市中元节的传统,既有历史的依据,又有当代的意义。保护好这座文化矿藏,利用好其文化资源,既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又能创造出当代的社会经济价值,何乐而不为?!

重点再来说说这本专著——《辰河高腔》。

作为一部戏剧专著写作的艰难,我深有体会。2014年,我所在的单位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开始修纂《湘剧志》。《湘剧志》自1992年出版以来,至当年已有22年;而这部《湘剧志》编纂的大事记、艺人资料、剧目演出情况等内容以1986年为时间下限;1986年,距此已整整27年。27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变:社会正转型,艺人已换代,湘剧艺术也日渐衰微,欲续修《湘剧志》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一是物是人非,曾经的编者已经离开人世;二是资料散失殆尽,一些剧目和从艺人员的基本情况几乎无人知晓。经过艰难的寻找,我们终于把这部志书延续至了2014年。省艺术研究院也试图修纂湖南的其他地方剧种志,但专业编纂人员的稀缺让我们有点望而却步。

今天,我们终于又看到了《辰河高腔》这本专著,在我们欣喜之余,不由得由衷地感谢泸溪县文艺工作者的这份贡献。

《辰河高腔》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再创造。这部著作既汇集了前人的成果,也有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全书分源流、戏剧与宗教的关系、艺术特征、艺术影响、传承谱系五个方面来全面地论述辰河高腔。这比前人的著作更完整和厚重。在编写《辰河戏志》时,由于时代的局限,辰河高腔与宗教祭祀的关系是撰写得最少的部分,而这一部分恰恰是辰河高腔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辰河高腔》对此做了全面的阐述。《辰河戏志》在“源流沿革”中记录了辰河高腔的历史影响,《辰河高腔》则将辰河高腔在历史、民族、现代的影响作了更为完整的描述。在这部新著中,编者增加了不少的图片,这对我们记录辰河戏艺术、读者了解辰河戏艺术都有不小的帮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渐渐地认识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资料,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更为重要。在当前的环境和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往往被忽视和遗弃;只有留下一些确切的文字记录和原始的音像记载,才会给后人留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实形态和状况。正像一件件文物,它从古代走来,能够带着历史的余温、原初的真相!从这一点来说,《辰河高腔》一书做了他人未作也无法做到的事情,为后来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由此及彼,我们更期望泸溪人挖掘、抢救、录制一批辰河高腔剧目的珍贵音像,并配以文字,让辰河流域的传统戏剧,连同这一地域的方言、声腔、演技、习俗都加以完整地保存和保护。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为未来留住乡音,为守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我们的奉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地方戏曲集锦(辰河高腔)
悠悠古韵话浦市 岁月静好踏湘西——千年湘西第一镇
常德市国家级“非遗”项目
湖南地方杂剧《目连传》的艺术特色
科普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传统戏剧
乱弹[清朝兴起的传统地方声腔剧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