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焦虑的时代,如何更好的终身学习
userphoto

2022.12.19 山东

关注

关键词[知识焦虑],阅读时长7分钟

1.终身学习

      近期小组内聚餐,给领导劝酒的时候,领导告诫我们:趁年轻,多学点东西,我现在还在学硕士研究生,近期正准备考托福雅思。先筹备着,日后我们的国外项目还是需要派人的。

      就在前几日周会上,谈及技术能手这类的奖项,他也在考。

      这是一位十年工龄的老员工,不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是组内的金字招牌。都十年了,还在搞一些只有没沉迷游戏的年轻人还能试一试的英语、硕士、技术方面的问题,眼光看的比头脑尚清楚的年轻人都远。

      自以为我已经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了,但看别人考托福雅思,斌不去在意,心里想的是“考这个有什么用”,寻思着大学时候考的六级还只是425分勉强过线,水平肯定不够。

2.知识焦虑

       现在流行一个词:智商税。就是人为自己的低智商买单交的税。

      最典型的莫过于“知识付费”了,这个课程不错,买;那个也不错,买;去年世界读书日屯的书还摆在架子上吃灰。有时候真不是喜欢才花钱,而是怕被别人落下。总有这种焦虑,但不知焦虑从哪儿来。

      人有主观能动性,但人又不爱思考。

      我们能够接受《1小时学会XXX》这种给人太多希望的干货文,也接受得了《北京,你奋斗一辈子也可能一事无成》这种给人太多打击的情绪文。

      在“肥肥猫的小酒馆”公众号里有一篇反驳梁文道观点的文章,底下的评论里粉丝就开始攻击梁文道本人,“梁文道是个光头,长得还特别丑”。我不知道这个人会不会在梁文道文章下,反过来再咬“肥肥猫”一口。

      没有主见最可怕。

      朋友圈里的鲁迅说:“成功的领导者,是对员工严厉的领导者”“晚睡的人,没对象”“世界上本没有套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听君一席话,十个大汉都压不住鲁迅的棺材板啊。

      这个人在说“脱离舒适区”,那个人再说“怎样的成长可以避免脱离舒适区”。你看,这么多人生的捷径。这些人恨不得用棍子支撑起你沉睡的眼皮,告诉你,别睡了,大好时光的,就不能够多奋斗一点吗?

      不了不了,我先睡为敬。

3.碎片化

      现在的学习,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学习。我们已经拿不出整块的时间了,只能靠一点点零碎来满足需求。

      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只不过在学生时代,有老师帮助我们把这些碎片一块一块组成体系,而到了现在,没人教我们了,只能自己动手。 这种没人传道授业的焦虑,养活了太多《一招解决XXX》《1小时速成XXX》的文章。

      比如《20天学会马云的管理学》,这个标题太诱人了。这里面的逻辑是:只要我认真学20天,我就能掌握管理学,我就有资格去后悔“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创立了阿里巴巴”,还有比这个更能鼓舞人心的吗。

      而速成本来就不靠谱,以阅读为例。作者耗费几年写成的一本书,你三天就看完了,这还没结束呢,自己还得花几个月甚至几年去实践。总有人说,我看了书但是记不住,这个时候应该问问自己,这个观点用了吗,实践了吗,用过之后效果一样吗?

4.小心成功学

       速成是不靠谱的,任何技能的习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复练习,1小时、三五天的时间相对来说实在太短。

      而提到练习,有一个事实必须知道:人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才暴露自己缺点的。很多人“拖延症”的原因之一是完美主义,也就是宁可不做事,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我常鼓励自己多做事,暴露的缺点越多,就更容易理解事情发展的方向。

      就比如做饭的时候多加了水或者少放了盐,都会让口味不太对。必须多做(试验)几次,才知道是哪个原因导致的口味不对。

      所以,一个人把事情做成功的时候,他很有可能不知道是自身的哪个性格特点推动了这份成功。于是在对外宣讲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一些很明显但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特质:练习十年、工作至凌晨四点、事事严谨......

      他的成功可能就是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条透明锦鲤,这谁也不好说不是么。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无法速成,无法相信成功学,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实践,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非预期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别以为这句话是口号,这是经过多少年来一直被验证的方法论啊。

      还有一个基本事实要知道:能从公众号看到的文章,精华只有20%,而在这20%里,还有很多“换汤不换药”的内容。一个话题被各种公众号转来转去,一个题目一天能见到5-6次,有的公众号很“负责任”的把题目改一遍,内容不动,最多加点广告,就完成了当天的推送。

      能产出好内容的东西实际上是很稀缺的,这一下子就缓解了我的知识焦虑。

      相对来说更加体系化的一种方法,是跟着大师学习和实践。他们之所以成才是因为其方法论行之有效。一篇文章看完,还要往自己身上多琢磨琢磨摸,这个观点对吗?在身上能行吗?搞搞自己,有助成长。如果能用起来,如果有机会跟别人讲述或讨论,那就更加清晰了。

      有精力有时间的话,要去钻研更系统的出版物。如果英语水平高,可以去尝试原版书。对于自己所工作的领域,几篇专业的国外文献能给自己很多启发。按重要性排个序:原版书>文献>有质量的付费课>公众号文章。当然,自己形成的知识体系最为可贵。

      不仅要实践,还要积极主动去学习。我有知识焦虑,却活在悠闲之中;我靠力气也能赚钱,却把希望寄托在透明锦鲤身上;我在夜里妄想着征服世界,第二天却是浑身软绵绵的坐在办公室发呆。这种状态本来就学不到东西,哪还有内容让自己尝试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个写作小习惯,提高文章的文采
《洋葱阅读法》:阅读就像剥洋葱一样
碎片化的学习需要整理、沉淀,记录到博客是最好的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半衰期这么短,如何学习?
碎片化的焦虑,你变聪明了还是愚蠢了?
梁文道:当代人的生存焦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