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底什么是“异域风情”(下)|味觉、视觉和听觉

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五十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电台版以及在网易云云村播出的视频版。上期我们介绍了土耳其音乐中的约瑟尔(usul),这期我们继续从旋律、音色和结构这些不同的维度来解释“异域风情”都是怎么来的。


我们有时候会对音乐有一种刻板印象,比如听到印度音乐会觉得有“咖喱味”,听到新疆或者中亚音乐会觉得有“孜然味”,至于土耳其音乐那就可能是“烤肉味”了。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平常聆听这些音乐的场景很少,主要是在特色餐厅之类的地方,然后就不知不觉建立了一种通感记忆。也不能说这是坏事,因为有印象总比一点印象都没有要好。

那么这些“味道”是怎么来的呢?除了上一期说的节奏,更重要的大概就是旋律了。决定一段旋律究竟是什么“风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调式,不了解乐理的朋友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音阶,也就是DoReMi这些音分具体是怎么唱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也可以用相同的调式表现出不同的味道,那就涉及到更加复杂的旋律模式了。

在阿拉伯(也包括北非的阿拉伯国家)、西亚和中亚,有一个音乐概念叫“玛卡姆”。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语境下,这个词的具体含义有所不同。在阿拉伯国家,玛卡姆(Maqam)可以直接当做“调式”去理解,比如说Maqam 'Ajam(一种玛卡姆),和西方音乐里的自然大调在演奏的音阶上是一样的。但是也有很多玛卡姆在西方音乐的调式系统里找不到对应,比如说Maqam Bayati,因为第二个音和第六个音用到了四分音,不属于12平均律。此外还有很多玛卡姆调式里相邻的音跨度达到小三度导致出现三个以上的小二度音程(简单说就是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和我们平常听到的音乐不同)。这些都是让一段旋律听起来带有“异域风情”的重要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有一些玛卡姆调式和西方音乐中的常用调式有完全一样的对应,但理解方式却不同。还记得我们之前介绍古希腊音乐时说过的“四音列”吗?那时候提到过玛卡姆调式就是继承了这种用段音列构成音阶的方法。在玛卡姆调式里,一个短音列一般是四到五个音,叫作“Jins”,每个Jins都有自己的名字。用两个或三个Jins相互连接,就构成了一个玛卡姆。所以玛卡姆的可能性是非常多的,常用的大概有十二个左右(不同文化里略有不同)。而且有一些玛卡姆还不止七个音,而是有八个或者九个。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所以八、九声音阶的存在也不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另外一些文化里,玛卡姆又可以是不同的意思,比如土耳其的玛卡姆(Makam拼写略有区别,但实际还是那个词),它不仅仅是规定了音阶,也规定了一个大致的旋律走向规则,常用在土耳其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当中。这个过于复杂,不专门开一门课来说的话根本没法说明白。相比之下,伊拉克玛卡姆(Iraqi Maqam)则更像是一种音乐类型,有相对固定的曲目以及对乐器配置的要求。每一个完整的乐曲会用其中使用到的第一个玛卡姆调式的名称命名。我们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Muqam)也是类似这样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曲目构成。比如说最有名的“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个非常宏大的套曲。在新疆,“木卡姆”基本上就是“古典音乐”的意思了。

总得来说,玛卡姆无论是作为一种调式还是一种音乐类型,都是一种“把音乐归纳整理”的意思。所以这个词还有“法则”、“规范”之类的含义。无论如何,这种整理都是人的工作,既然是人的工作就必然带有人们所属的文化背景的审美,这样一来,就很好理解为什么音乐可以有那么多奇妙的“味道”了。


接下来我们说音色。提前说一下,接下来这个部分有很多是我个人的见解和感悟,未必严谨科学。

我会把亚欧大陆的乐器按照文化分为三个大类。而大家也知道,所谓音色,就是乐器制造出来的声音(当然也包括人声),所以这三个大类其实也是三种对音色的不同审美。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三者也有很多交叉或者过渡。

第一种以西欧为代表。由于发达的和声体系,西欧的音乐更看重不同的音放在一起产生的音响效果,或者说和声织体。这就要求乐器有非常准确的音高,音色上也是要尽可能干净、清晰,否则一旦合奏,听起来就会很混乱。这个不用说太多了,大家听听西方古典音乐就能感受到,即便是交响乐团那么多乐器合奏,每个声部都还是清晰可辨的。所以独奏要通透,表达要准确,合奏要清楚,表演要严谨,大概就是这种音色审美的期待。

第二种以东亚为代表。这个大家很熟悉,中国传统音乐就是这么个审美。古琴也好,箫也好,无论丝竹,都是要追求一个境界。所谓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反映到音乐(或者仅仅是乐器音色)上是什么呢?就是声音要自然。自然是灵动和变幻的,所以古琴除了实音,也要能演奏出水滴般的泛音,还要保留拙朴的摩擦琴弦的声音。箫要保留大量的气声来表达风吹过的是荒野还是竹林。就连中国的唢呐相比中东的唢呐,也发展出更多模仿鸟叫的技巧而不是仅仅把曲子吹出来。


以上两种对我们来说都不算是“异域风情”,都拿出来说主要是因为比较才能看出差别。接下来这第三种就是处在中间的“异域”地区了。不知道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了游牧途中的风沙还是因为地貌比较空旷长期风比较大,这种审美常常喜欢一种“嗡鸣声”或者说“风鸣声”,也就是有一个持续的声音一直在音乐中出现。这种持续的声音在偏乡村一些的音乐里多数是一个声部持续演奏乐曲的主干音,可以是一直铺在后面,也可以跟着节奏跳动。在偏城市或者是宫廷的音乐中,则是变为一种悠长的回响。弦乐器会增加共鸣的琴弦,打击乐器会增加弹性,通过这些声学设计,让乐器发出更加开阔和饱满的声音。这种声音虽然在我们听来会有一些“粗糙”或者说“不纯净”,但却能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你会沉浸在音乐当中,因非常多的装饰音、装饰节奏而感到迷醉。在我看来这和波斯地毯、阿拉伯那种宝石器皿等等这些视觉艺术的审美都是相通的。

最后一个维度是结构,因为前面说了太多,篇幅不太够了,所以这里回到土耳其音乐,只介绍一种比较普遍的结构。之前我们多次提到了民谣当中的“领唱/合唱”这种结构,这在很多土耳其音乐里也有体现。和其他地区主要在歌曲里进行“领唱/合唱”不同,土耳其音乐往往在纯器乐的演奏中也会出现。这是一种“问答”的感觉,第一个乐句是“问句”,由一个人唱或者由较少的乐器演奏,接下来是“答句”,众人合唱或者更丰富的乐器演奏,之后再回到“问句”这样反复。“答句”在旋律上可以有更多变化和自由发挥,绝不能简单地重复“问句”的旋律。这种“问句”、“答句”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在提问和回答,只是在旋律上给人这样的感觉。我个人猜测这应该也是源自于劳动或者宗教活动,如今更多的作用是让音乐有更多的层次,同样体现了土耳其音乐喜欢装饰这样的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音乐百科】土耳其音乐简介
异域音乐
高考音乐乐理知识模拟试题
中国古代音乐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吗?
七律定均五声定宫
步入日本音阶的世界:让你的音乐来点异域风情 | 叉烧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