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氏文化 | 文氏族规家训在家庭家族和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初探

中华文氏宗亲网

www.wxzqw.cn

全球最大的文姓交流平台

新闻 | 族谱 | 文化 | 寻根 | 联谊

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文氏族规家训在家庭家族

和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初探

西南财大  文峰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摘自《孟子·离娄上·第五章》。]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家国同构的社会,家庭治理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基础。“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这句歌词是对家国辩证关系的精确表达,也是历代志士仁人的共同感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国家是众多家庭、家族共同组成的巨型家庭、家族。家庭治理、家族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家庭和家族的善治是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兴旺和发达的基础。治家的要义在于家庭成员共同秉持并坚守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凝聚家庭成员的规则具体表现为有形的家训、无形的家教。族规家训是引导、规范家庭和家族成员的观念、行为,决定家庭、家族治理的效果,指引家庭、家族的发展方向。

文姓族人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持家、治国中都涌现了一些杰出人物,提炼文姓族规家训中的精髓,结合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赋予族规家训以新时代的营养对于家族兴旺和国家善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姓族人作为中国百家姓中具有优良传统和良好家风、家训的家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锤炼出了一系列团结、凝聚族人,激励家族成员,辐射社会,通达朝廷,并成为国家治理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支撑、支柱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文氏族人必然和全国人民一道,继承文氏先人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自觉、主动融入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大潮,为文氏家训、家风、族训增添新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的营养。

一、家训、族规在家庭、家族和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善治是国家善治的基础。家风是家庭修养、风范的外在表现,家训是家风的灵魂和核心。家庭是家族的基础,家族是家庭繁衍、发展的结果。族规是家训传承、升华的结果,是家训的根本和元规则。家庭和家族的善治是国家善治的基础。善治是治理机制顺畅、高效,治理效果良好,发展现状优秀、态势良好的总和。从结果看,家庭和家族的善治主要表现为家庭与家族成员知廉耻、懂礼节、识大体、明大义,物质丰富、精神充实等;从机制上看,家庭和家族的善治则表现为家庭和家族成员在家训、族训的引导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法律法规,充分享受作为公民和家庭、家族成员的自由和社会成员的权力,在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并取得合意效果,家庭、家族成员之间以及家庭家族成员与其它社会成员之间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过程。国家的善治是指在所有社会成员、所有家庭在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家训、族训的引导、规范和约束下,相互良性互动,形成社会有序、和谐、国泰民安的治理效果。国家善治的机制有赖于社会成员在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家训、族训规范与引导下的良性互动。由于所有社会成员都既是国家的公民,也是家庭、家族的成员,因此,家庭和家族是国家善治的基础,受到家训、族训引导、规范和约束下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的行为必然也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影响,家训、族训与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是社会协调运转、有序运行、高效互动并产生良好治理效果的基础。由此可见,族规家训对家庭、家族的有效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家训、家风、族规是家庭和家族生存、繁衍、繁荣昌盛的灵魂。人是社会的动物,单独的个人在社会上缺乏生存、发展的基础,现实中的个人都是处在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关系节点,家庭是网络型人际关系节点之一。家庭是社会中个人的情感归属之一,也是最原始、最基本、最稳固的情感归属。家庭从组建开始就逐渐形成、固化、内化了家庭成员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处理人际关系、生产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并在处理各种生产、生活关系中将这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逐渐固化为家庭成员共同恪守的观念和规则,继而将这些观念和规则转化为烙印在家庭成员灵魂深处的家训、家风、族规,形成独具特色的家风。因此,家训、家风、族规是家庭生存、繁衍、成长、壮大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形成、培育、维持一个健康、积极、主动、具有包容性和生命力的家庭、家族价值体系对于家庭和家族的成长、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这样,历朝历代的望族都不遗余力地整理族谱,提炼、丰富、传承、发扬族规家训,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文氏家训、族规及其在家族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文姓族训起源于周朝立国开创者姬昌,经历诸多杰出先贤继承、总结、提炼、发展,形成了涵盖治家、处事、生产、学习、为政和治国诸方面的行为准则和信念体系,对文姓族人家训、家规、族训、族规的形成、充实、完善、发展发挥了十分很重要的作用。梳理文姓族训、族规的形成及其在家庭、家族及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对于系统化文姓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继承先人优良传统,光大前人丰功伟绩,振兴文氏家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梳理、列举文姓先贤关于家训、族训的论述超出了本文的范围,本文知识从有限的资料出发,粗略梳理文姓家训、族训在家庭、家族治理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文姓起源有五种说法,包括出自于姬姓,以谥号命名的姓,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出自(女为)姓,为满之裔孙,以谥号命名的姓氏,出自敬姓,避讳改姓等。其中,出自姬姓的说法占主导地位。据史料记载,西伯为商代季历之子姬昌,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其父季历被商王杀害后,礼贤下士,重用姜尚,励精图治,深得国人拥戴,其子姬发灭商,建立西周,封其父姬昌为周文王。文氏始祖姬昌在为政、持家中逐渐形成父慈子孝、家庭和谐、选贤任能、忠于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家训和为官从政的理念,包含治家理念和做官、治国方略的文氏家训、族训使文氏家训、族训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在周代国家主流价值观中处于主导地为,对周代之后的封建王朝治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春秋时期越国勾践的谋臣文种也是文姓先贤的重要代表,他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后被勾践杀害。尽管世人多怨文种贪图富贵,但从历史事实中可以基本合理地合理推断出文种本人主要还是因为忠心于勾践,希望进一步辅助勾践建设好、治理好越国,但又难以改变封建帝王的人性和治国理政思路而带来令人惋惜的结局。由此可以推断,文种忠于国家,忠于君王,一心为民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姓族训的内涵。

西汉蜀地郡守文翁在为官、持家中的理念和事迹进一步丰富了文姓家训、族训的内涵。文翁年少时好学,通晓《春秋》。在属地为官后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就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为此,他兴办官学,他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低级官员到京城西安学习。为了解决这批学生的费用 (包括生活费和给老师的报酬)不惜减少行政开支。他还在成都开设官学,招收学生培养,根据学生能力任用为官,为蜀地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继李冰之后,文翁率领民众进一步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一度泛滥的岷江“水旱从人”,成都平原的民众“不知饥馑”。作为文姓历史上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文翁在蜀地的事迹进一步丰富了文姓族训的内容。他“重视教育,心系民众,注重长远,突出重点,强调根本”的处事、为官理念和信条也成为文姓族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在没有收集到有关文翁的家训和族训的相关具体表述,但可以从其为官、理政的事迹中合理地推断出部分内容,比如,重视天道,注重学习,忠于职守,注重长远,重视民心、民意等。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和其弟弟文天壁的事迹进一步在文姓族训中留下彪炳史册的印记。文天祥在元兵南侵,临安危急时,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其光照千秋的《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至今还激励所有有骨气的中国人。其弟文天壁,在文天祥被害之后忍辱负重,保全家人,竭尽孝道,养育后人,为文姓家族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兄弟二人为国尽忠和为父母尽孝得到了完整体现。因此,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不为名利所累,重视气节等优良品德再次为文姓族人的历史形象增光添彩,忠于国家,爱护民众,敢于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自己的精神长期成为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七妹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母亲,作为培养了共和国缔造者的文姓杰出女性,为文姓族史、族训的丰富、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名普通女性,文七妹从母亲的角度为少年毛泽东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并长期影响毛泽东的革命和建设生涯。毛泽东评价其母是“可以损己利人的人”,“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也可怜穷人。”文七妹品行在毛泽东的《祭母文》中有清楚的表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文七妹去世后,毛泽东回家后在为其母文七妹守灵时含泪写下一篇情深义长的《祭母文》。]。作为旧中国农村普通的一名女性,其善良、厚道、乐于接济别人,尤其是乐于接济穷人,关心穷人的品德无疑是最重要的品德,对于培养塑造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人生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姓的女性,自觉、主动地将文氏的优良品德带到夫家,传给下一代,发扬光大文姓家训、族训的事迹实际上发挥了文姓家族家风播种机的作用。体现在文七妹言行中的文姓家训、家教、族训对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建国策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心系劳苦大众和人民群众,立足当下,关注长远,敢想敢干,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胆识、魄力和执政为民的理念给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影响。当前,大量毛泽东时代的老人怀念毛泽东时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佩服他倡导并践行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党、治国的人民情怀。毫无疑问,其母亲文七妹传承和践行的家庭、家族价值观和为人处世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进而影响了新中国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治国方略。

在文姓的繁衍、成长过程中,不同支系在各自的生产、生活、生息、繁衍中,在继承先辈、前代人家训、家规、家教的同时也结合生活、成长的现实,对家训、家规、家教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同根、同源,但又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文姓家训、家规和族训和族规,发挥着教化、引导文姓子弟成长、成才的作用。

三、文姓族规、家训基本理念

文氏族训、族规大多记载于各地族谱,或者镌刻于先祖墓碑,或者通过有文化的文姓子弟总结、提炼而口头传承,反映了各支系文姓族人长期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这些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引导、规范族人兴家、立业、处事、为官、治学,进而对家族的生息、繁衍、兴旺、发达发挥指引、导向作用。

文家成将文氏雍睦堂的家训概括为:“杜害务防微”、“正直为阖族所宗,公平造全家之福”、“建立祠堂须有祠业,每年出息乃供祠用”、“抚子义男,止有量给家产之律,无袭姓窃取之條”、“匪僻邪淫,固为王章不宥;草窃奸盗,尤属国法难宽”。雍睦堂的家规包括:“尊祖必敬宗,敬宗必收族”、“禫后奉主入祠,萃涣也”等等。

桐东文氏族训则以“六德”“六行”“六艺”为立家、治家的核心价值观。[ 同上。]四川开江文姓家训、族训集中体现为“十训” ,即“敦伦纪、崇正道、劝农桑、尚节俭、循职分、防淫荡、戒酗赌、杜事讼、惩忿斗、戒溺女”。[ 摘自四川开江县廖家坡《文氏族谱》]

安化文氏族训、族规集中体现在“家训十款”中,即“父兄于子弟当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训诫约束之下,宁严勿宽,倘纵其自便,非所爱之,适所以误之也;为人当修身,而修身之道,在于谨言慎行,孝亲敬长诚于家庭之内,安父子兄弟之分;为人当存心忠厚,正大光明,不可刁唆词讼,谈论闺门及写匿名字贴,如此之类祸延子孙,所宜自儆;民各有常业,上则读书扬名,次则尽力农亩,他若工商诸艺,罔非生理,然必择其正者而可。至于门禁隶卒,此污贱之事,另是一种人,为世家子弟所不屑也;凡田土山场或父分,或价受,各有定分,管理甚勿以连界而图尺寸则寄生虫,被人怨恨也;赌博乃败家之由,作盗之根,阂业呼庐,晨昏颠倒,其为害不浅矣;游荡实为匪僻之阶,不事生理,游手好闲,必至破坏家业,玷辱宗门,急宜省悔;族中凡些小口角事情,得忍且忍,得耐且耐,或以情恕或以理遣,省得多少烦恼;凡有人难苟,出于无辜,有能念其困苦,悉力扶持,使不流离失所,亦盛德事也。凡属家庭,务必情义浃洽,善相劝,过相规,喜有庆,患为悯,庶见仁风矣。”[ 文正超,摘自《安化文氏族谱》,中华文氏宗亲网]安化族谱中还通过《家规十四条》、《韵语八戒》、《家规谨陈二十四条》来引导、训导族人。

临武文氏族训、族规、家规主要体现在“留心田、正己行、明劝惩、择房长、须孝弟、崇节义、严墓祭、诚家祀、颁胙肉、均差役、谱书阅诵通例、输国课、明礼义、息争讼、守基业、禁长宅后山木”等十八条。[ 文春堂,临武文氏九修《文氏宗谱》,中华文氏宗亲网wxzqw8]

杨林文氏族训、家训集中在家训《十五条》:“敬祖宗、孝父母、睦兄弟、和夫妻、笃宗族、慎交友、重教育、慎丧葬、崇勤俭、睦乡邻、慎言语、尚谦恕、戒争讼、遏淫欲、戒赌博”[ 杨林文氏《家训》十五条,中华文氏宗亲网]。

四川遂宁射洪文氏宗亲文齐深在整理、归纳族谱中传统族规家训的基础上以诗的形式展示了射洪文氏新的族规及家训家风。[ 射洪文氏族规及家训家风见,中华文氏宗亲网,或《射洪文氏宗谱》]

《澧州文氏六修谱》将文氏族规总结成:“敦孝行、爱祖国、和夫妇、亲姊妹、笃宗族、睦邻里、尚勤俭、重幼教、济贫困、慎丧祭、正嫁娶、纳国税”等十二条。[ 摘自《澧州文氏六修谱》,家规十二条,中华文氏宗亲网]

溆浦文家村《文氏族谱》将该支系文字族规归纳为十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国强民富、人人有责;安分守纪、和睦乡邻、兹善待人。当好国民;尊老爱幼、发扬社会公德;团结人民群众。护贫帮困;兄弟和睦,发扬手足情谊;孝敬父母,朝父尽孝,关怀老人生活和疾病;祭祀祖先,保护祖坟不受破坏;自觉执行国策,带头生一个孩子;遵纪守法,争当好良民,牢记族规十则;廉洁奉公,不义之财不取,勤俭持家。”[ 溆浦文家村《文氏族谱》编委会,《族规十则》]

河北枣强县文氏族规包括:“孔孟之道记心中,人生在世德为先;智者处事应知理,能受善言成富翁;积善之家不图利,忠孝乃宝经史田;志向高华趣淡泊,读书万卷事业兴;为人诚信有信誉,勤劳朴实保平安;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 河北枣强县文氏,文氏族规,中华文氏宗亲网]

湖北恩施文氏族谱记载了文氏家箴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还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湖北恩施文氏族谱,中华文氏宗亲网]

乐至县蟠龙古镇文氏《揆公支派家谱》对文氏族规进行了发掘、完善,并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 摘自乐至县蟠龙古镇文武提供《揆公支派家谱》,中华文氏宗亲网]

文四海将文氏族规、族训归纳为文氏《家范箴言》,包括:“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相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 文四海,湘乡高冲文氏支谱,中华文氏宗亲网]

安徽震山文氏家规十四条涉及到“敦孝友;别男女;序尊卑;睦宗族;勤生业;节财用;供赋役;谨婚娶;重丧事;敬祭祀;戒争讼;慎交接;豫蒙养;立家长。”[ 文子建摘自安徽震山文氏族谱,中华文氏宗亲网]

衡山文蓬公派家训十六条包括:“敦孝弟,以重点伦;笃宗教,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点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记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逸株连;还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亿怨,以重身命。”[ 摘自“衡山文蓬公派六修族谱” ,中华文氏宗亲网]

衡山文氏镇远堂族谱中载明了“十家箴”和 “十慎事”。文席谋提出了文氏“治家格言”,比如,认清时代﹐意境求新;勤劳不懈,身体力行;早睡早起,甚至清明;精研学术,力求会通;广习技艺,体脑并用等 。[ 中华文氏宗亲网]

事实上,各地文氏在长期的繁衍中还形成大量成文的、不成文的族规、族训,对规范、引导文姓子弟成长、发展、壮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资料数量多,收集整理工作量大,难度大,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族规、族训没有整理出来。我们相信,在各地族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文氏族规、族训会被挖掘、整理出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经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文姓族人始终坚韧、顽强地生息繁衍,支撑家族成长壮大的家训、族训也不断地传承、丰富和完善,继承、发扬、充实、丰富和完善在文姓家训、族训的演化中相互交织,相互推进,古老优秀的家训、族训世代传承。文姓家训、族训虽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也不缺乏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它们紧跟时代脉搏,不断地吸纳时代的营养,形成了既古老、传统,又时尚、现代的家训、族训,在教化、培育、引领一代又一代文姓族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对文氏族规、家训的反思和发扬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在前进,人的观念、行为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家庭和家族的兴旺离不开家族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支撑。反思文姓族规、族训的传统性与时代性,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继承家训族训中的优秀传统,发扬先辈的优良品德,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为家训、族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让文姓家族不断成长、壮大、兴旺、发达。

文姓族训、族规倡导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初始方式同时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特征。从稳定性将它体现了文姓族人始终坚守的观念、原则,从变动性来讲,随着时代的变化,家训、族训部分丧失存在合理性的成分逐渐被摒弃,同时又增加了反映时代要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元素、新成分。纵观各地文姓家训和族训,我们发现,从文姓家训、族训中具有响度稳定性的内容来看,它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家庭和家族追求和谐,与人为善,尊重天地人伦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对维持家庭稳定、和谐、实现家族平安、兴旺发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本文不完全整理、归纳的各地文姓家训、族训、族规的基本内容看,主要涉及到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家庭、家族成员关系的稳定、有序、和谐。尽管不同地方文姓对家训、族训的表述方式存在差别,但核心思想都要求家庭成员孝敬长辈、团结同辈,爱护晚辈,维持家庭成员间的长幼秩序,确保家庭和家族的团结、和谐。其二,要求家庭、家族成员与周围乡邻保持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苛求他人,不恃强凌弱。其三,意识到农业生产是立家之本,是家族成员懂礼节、知荣辱的物质基础,要求家庭和家族成员要专注主业,不要舍本趋末。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是正业、主业,文姓家训、族训要求族人要勤劳耕种,多产粮食,有备无患。其四,强调家族成员要读书识字,知礼节,懂大义,通过读书做官,光宗耀祖,通过做官造福黎明百姓,为朝廷分忧解难。在等级森严,社会纵向流动性很差的传统农业社会,读书是普通农民家庭和家族成员实现地位提升,光耀门厅的唯一途径。各地文姓家训、族训、家规、族规都强调族人要读圣贤书,懂礼节,为家庭、家族争光。其五,教导家族成员要遵纪守法,当良民,不与官府作对,主动缴纳税负,避免官司、诉讼。在社会稳定的条件下,遵纪守法是普通民众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基本要求。显然,避免与官府冲突也是文氏族人的基本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在传统农业社会,家庭、家族集中居住,集中生产、生活,农业是主要生产活动,保持家庭和谐、团结、有序,与邻里保持和谐关系,不与官府作对,务本致富,是家庭免于饥荒威胁的理性选择。读书、求官、上进等是文姓先祖追求主要目标,也是族训的核心价值追求。求和、求稳、求发达,是族人追求的目标,这些族训必然外化族规,进而转化为族人的自觉行动,并外化为族人的整体风貌。

当今社会,文姓家训、族规应该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为文姓族人的健康成长、发展壮大和社会和谐、国家兴旺提供精神支持。现代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既具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从一致性看,家庭、家族的和谐、团结、秩序、勤俭、朴实、学习、上进、与人为善、遵纪守法是家庭、家族和谐无论是在古代农业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家庭、家族治理和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这些家庭、家族治理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从差异性看,现代社会出现了家庭小型化,主业工商业化,农业现代化,人口空间流动性增强,社会成员经济、政治地位纵向流动性增大,社会规则公平性提高,社会关系复杂化,正式法律制度在规范社会成员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等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家训、族训中关于处理主业与副业、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的关系,处理家庭、家族成员与政府的关系,处理家庭、家住发展与国家发展等关系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鼓励工商业活动,倡导追赶引领社会发展发展方向,敢为人先,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鼓励开放、竞争等等。现代社会和传统农业社会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要求文姓族训、族规既要传承好体现一致性要求的家训、族训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又要与时俱进,剔除传统家训、族训中不符合当今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要求的信念、准则,增添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得理念和行为准则,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当前,在全中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时代发展的方向,也是文姓族人发展、壮大的大好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姓家训、族规做出与时俱进的修正、充实和完善。

作者:文峰,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财政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尤其是后发展大国经济发展问题)。在至今十多年研究中,先后在核心发表与研究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30篇左右,承担教育部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多项,参与教育部、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个人专著1本,参与撰写专著5本。

摘录:文翁文化研究文集(—)选录

提供:文齐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房氏家规3】河南濮阳《房氏族谱》合族规约
家风教育|春节期间是各地宗亲机构搞好家风家训教育的时间节点
家谱的体例(四)
孔氏祖训家规
家谱范本
宋代家法族规有多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