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见证死亡
userphoto

2023.01.13 广东

关注

    生为偶然,死为必然,凡人如此。

    死亡,人人都忌讳,都要避之唯恐不及,却是谁也不愿意,谁也无可逃避的终极命数。

    新近跟随美国组织行为学家Tracy博士修学心理基础常识。第一堂课,Tracy博士提出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就是提问每个学员,有没有亲眼见证过4个以上的死亡个案?

    Tracy博士说,真的想学心理基础知识,真的想读幸福管理常识,必须先要认识死亡,必须先要到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去感受死亡,去感悟生命。

    扪心自问,见证死亡,自幼到大,不能不见,也不鲜见。

    孩童时代,乡下村里遇有老人过世,那时候跟随大人去吊唁,懵懵懂懂多是去看个热闹。当时听大人唠叨最多的,也都是哪家的子孙好孝顺,灵堂上送葬时的哭声又大又持久,偏偏从来没有听到也没人愿说,死亡之恐惧、生命之痛楚。

    见证死亡,孩童时代印象最深的,却是那时候村里有地主富农家的老人离世,诸如家属披麻戴孝、请人敲锣打鼓去送葬的哀悼形式,说是一概不许的。隐约记得那时的说法,是要“让他们不得好死”。

    长大之后,慢慢的,渐渐的,也是无可避免,也要亲眼见证身边生命的逝去,也要切肤痛感身边死亡的降临。

    最早真切感受到死亡的恐惧,是上世纪80年代中的事。

    当年初中毕业离开家乡,前去州府的师范学校求读。那一年假期返乡,照例要去初中同桌的他家里聊聊天。未料噩耗传来,回乡当天就听闻,同桌的他某晚在家复习功课时,突然倒下,再也没有起来了。

    随后赶到同桌的他家里,其父告知说,连一句说话也没有留下,同桌的他就走了。依照乡下风俗,这种情形离世的,同桌的他既不能建墓也不许立碑,当年在心里默默地悼念,祈祷同桌的他在极乐世界过得好。

    当年曾有一段日子,若是某个话题触动想起这个同桌的他,身材高大眉目俊秀,就这样永远再也不见了,内心还是有些恐惧,有种对熟悉生命离去的恐惧。

    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则是上世纪90年代中的事情。

    当年来到伟人故里工作,上班第一天、第一个认识的乡镇办公室主任就是德叔,情深谊厚也由此结缘。

    当时听到上上下下,没人称呼德叔的名字,也没人喊叫德叔的职务,德叔的亲和力公信力可见一斑。

    仍然记得那个夜晚,忙完手头工作,德叔匆忙带着去到迎宾酒楼晚餐。德叔饭菜吃得不多,就喜欢来两盅。品尝了一小瓶小镇特产酒,大家都有微醺的感觉,德叔却说意犹未尽,在酒楼找来半瓶自己收藏的五粮液,想要接着对饮。想到当晚要赶回城区,明早还要赶来陪同客人早茶,大家都极力婉拒,德叔虽未尽兴也只得作罢。

    第二天一早8点多,驱车赶到小镇机关大门口时,遇见小镇一把手气色凝重站着,看见我们就劈头盖脸地大声说,德叔走了,昨晚你们与德叔饮着几多啊?

    德叔走了!?大家心头一震,都知道小镇一把手平常没有开过玩笑的,可是明明德叔约好上午要一起早茶说事的啊?

    大家改道来到德叔家吊唁,才知道昨晚德叔回家之后,恰逢妻子外出旅行,老母亲也一早进房睡觉了,德叔独自斜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小憩;天亮时分,老母亲起来叫唤时,发现德叔躺在客厅的沙发上走了,永远的走了。

    德叔走的时候,有熟识的上司说,当年正是德叔职业生涯中,经验最丰富、精力最旺盛、能力最强的时候。闻者听之,无不扼腕叹惜。

    第一次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却是降临在父亲身上的绝症。

    父亲常年身材瘦削,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身子骨硬朗。

    退休之后的那些年,父亲常在三角洲两个城市之间来回跑动。那些日子,也总以为父亲天天健步如飞,骑车四处驰行,暗自庆幸,“爸爸老了,爸爸硬朗,仍是我的那一座山!”

    日常生活中,母亲因为顽症缠身,多会关注多可迁就,偏偏却淡忘了,“爸爸老了,也是我的孩子”?

    那一年,一场感冒咳嗽,几次用药未见好转。到了医院,先拍X光,说是没事;再照CT,就说大件事。辗转找到省城大医院权威专家主任,详细查看各种检验报告之后,选择治疗方案,专家主任直白的发问:你们想让老人家最后的日子,是活得(质量)好一点?还是活得(数量可能)久一点?

    那一次,父亲自己也说,坚挺了一辈子的身板,竟然就这样一瞬间的塌了……

    在医院病房陪伴父亲,呆呆的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身子,呆呆的听着父亲日渐痛苦的低吟,除了偶尔安慰两句话儿,有的只是干着急。

    父亲在生命倒数的那些天,说话也很吃力。医院照例每天早上都要抽血化验,每次都要抽一大瓶子,父亲说这样子好痛,让找医生不要再抽了。

    找到医生沟通请求,护士也打破惯例。都安排好了,在病房通宵陪伴后天亮回家洗澡,刚想寐一,电话铃声响起,呼唤赶紧回去医院。

    那一刻,任凭千呼万唤,即使天崩地裂,父亲永远的听不到了,也永远的看不到了。

    长大后,身边第一个至爱亲人的离去,正如电影《唐山大地震》里主角所言:“没了,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没了!”切肤之痛,莫过如此。

    父亲走后几年,母亲的悠然离世,又切身体验到生命之无可奈何花落去。

    母亲早年长期辛劳过度,晚年落下顽疾缠身,正所谓是生活好了身体却垮了。

    仍然记得陪同母亲第一次到大医院就诊,当年检验结果出来之后,主治医生悄悄告知,母亲这个顽疾可能在三五年后会爆发,情况好难乐观。

    对症治疗药物,当时最好的是注射干扰素,每天一支、隔天一支,母亲如此这样坚持注射治疗了N多年。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也过去了,母亲的这个顽疾一直在控制着,一直未见爆发,内心一直在替母亲祈祷、为母亲高兴。

    当年母亲每看一次病,经常需要一天内跑完这个城市的三家三甲大医院,才能完成定期诊疗的全部事项。即便这样,在病魔面前,总算是仍有办法抵御它。

    那是一个周六的上午,往常都会先睡个懒觉,起来再去医院陪伴母亲。或许是母子心灵感应,那天冥冥之中一早醒来,胡乱吃个早饭就驱车到了医院,陪同母亲说东讲西,聊天聊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说了很多很多以前的趣事琐事,母亲也提到那几天躺下常会瞧见父亲的身影站在病床前。

    那一天,主治医生查房诊治时说,母亲治疗康复效果良好,周一就可以办理手续出院了。

    那一天,母子还在商量下周出院后何时再到省城去复查,母亲缠身的病症大多了,往往治好了这一个又会引发了那一个。

    下午回家给母亲弄好晚饭,让舍弟送去医院后,傍晚习惯又去游泳了。大约一个钟后,走出游泳场返回车上,惊见手机有几十个未接电话,都是舍弟打来的,心里刀割一下,母亲啊!?

    果然如是,舍弟在电话里说,母亲晚上突然倒下,正在ICU抢救。

    赶到医院,急救中心医生说,仍在抢救,但母亲已经没有心跳了。据同房病人叙说,当天晚饭后,母亲在病房踱步,突然间靠床倒下,同房病人喊叫没有反应,就呼喊医生。

急救中心医生说,他们也无法研判母亲离世的准确原因,若是需要判断,必须进行医学解剖。

    看着母亲临终那一刻平静安祥的面容,心如刀割,却也于心不忍再折腾,当即谢绝了医生解剖寻找死因的建议。

    父亲走后,曾经梦想,当年熟识有专家医生,医院有精湛医技,只要尽心尽力呵护,相信母亲还是能够与死神再抗争多十年八年的。

    那一刻,眼呆呆看着躺在ICU的母亲,望着抢救医生的回天无力,瞬间觉得整个世界空空如也,内心再怎样的焦急再如何的嚎叫,也只有孤独无助的感觉、无可奈何的感受。

    当年母亲离去的第二天一早,找了个僻静地方,躲起来痛痛快快的大哭了一场。眼泪流了之后,告诉自己,现在是该做么就要加紧去做么。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静下来想想,慢慢也就知道,其实,生活生活,先生再活。

    在网上读到有《人生10件无能为力的事》一文。

    人生第10件无能为力的事,说的就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夫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不可避免的死亡,其实是告诫我们踏踏实实过好现世。希腊人讲,生命的意义是死亡赋予的。正是因为死亡,才让我们格外珍惜生命。

    死亡是个一定会到来的时刻。在不能拓展生命长度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去拓展生命的宽度。让生命中的每一天,快乐而有意义。

    当下细数以上4个见证死亡的例子,真切感受到的是生命之脆弱、死亡之恐惧,感悟到的是生命之无常、生命之无奈。

    可能这就是Tracy博士在培训课堂上未曾告诉的说话,留给学员去自证自悟的功课——生命中最难之事,莫过于生死,活着就好,活着真好。

点击关注[听松2018]兰说夜话无闲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石文坛]?程时钿的小小说《守望》
陪伴父母的每一天
见证一个生命的死亡
见证亲人的离去
仪式是生命的标记
鲁院有约 | 生命里的枣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