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解“卦图”与“道”的关系
userphoto

2023.02.19 四川

关注

初解“卦图”与“道”的关系

四川乾兴堂         乾兴山人

卦图是《易经》的符号系统,古人曰:“易者,象也”。卦爻符号、卦名、卦象和卦爻辞是易卦系统中几个要素。阴阳爻、阴阳卦正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易经卦爻以长横线“”代表阳爻,以两个短横线“--”代表阴爻,将阳爻或阴爻叠加组合成不同的三爻或六爻形成卦,这就是易经八卦或六十四卦的构成机理。关于八卦图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后天文王图式,一种是先天伏羲图式。“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是北宋易学大师邵雍提出的,先天八卦又名伏羲八卦,传下来其图式有:《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源于《周易参同契》,经陈拓传至邵雍。包括先天八卦图与先天六十四卦图两种。后天文王图式大约流行于汉唐,也包括后天八卦图与后天六十四卦图。1

易卦的起源

关于易卦爻符的起源,专家学者们有很多说法。有“外来传入说”“巫师占卜说”“原始文化说”“奇偶数理说”“天文立法说”等。因为时间最早可以跨度到伏羲时期,缺少相关的考古实证及史料记载,因此很多观点均缺乏证据支持。张春津查阅了大量资料,在《试析易经卦爻的起源和衍化》一文中阐述卦爻符号的起源,应与古人探索天文历法有关。当时使用的工具叫做“表”,“表”是依据“立竿见影”的原理而使用的,最早可追溯到中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9000年)。古人通过“表”对日影进行初步辨别,在辨识了东、南、西、北“四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研究”,将日影点从“日出点”至“日中点”再至“日没点”(共180°),以“日中点”为中(各90°),定出二分之一点(45°),日影顶点扫过的曲线便被划分成四个区,再将其各自相反的方向(阴影区域)合并在一起(共360°),便出现了8个“平面方位”。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所有的日影点都会发生变化,日影有长有短,长短的变化与季节的变化极其一致。这些有长有短的日影线,启发人们进行简单的“形象处理”,以三爻的形式组合成8个不同的符号,即: ☰  ☱  ☲  ☳ ☴  ☵ ☶  ☷,只是此时还没有“乾”“坤”等这些文字的出现。由此可知,在伏羲时期,易卦爻符早已产生,只不过属于相对低级的记事符号。

2.  先天八卦方位图和先天六十四卦图

     先天八卦方位图又称伏羲八卦方位图,见于朱熹《周易本义》。





1

如上图1:源于《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邵雍《观物外篇》:“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者,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曰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又称“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图见朱熹《周易本义》图2。是北宋邵雍在先天伏羲八卦图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2

图式由圆图和方图合成。《观物外篇》:“复至乾,凡百有十二阳。垢至坤,凡百有十二阴。垢至坤,凡八十阳。复至乾,凡八十阴。乾三十六,坤十二,离兑巽二十八,坎艮震二十。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垢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垢。自兹而无穷矣”;《周易本义》:“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圆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者也”。圆图重点讲阴阳流行,方图重点讲阴阳对立,即阴阳定位;圆图就时间而言,方图就空间而言。先天八卦及六十四卦图通过阴阳的变化来反映朝夕昼夜的更替,月亮潮汐和盈亏,春夏四季的变化,甚至应用于万物的终始,社会的兴衰,治安的治乱等,表现为“阳气盛则治,阴气盛则乱”。

浅解六十四卦

《观物外篇》:“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垢,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垢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通过上述的理论,笔者作出推论:八卦起源于阴阳,阴极而生阳,有象之后,阳极而生阴。阴阳既分,两仪立焉,而成太极。所以八卦太极自成一体。


                                            

                                          

                                  3                               4

笔者认为:既然是圆,那么从理论上讲对立双方应该互补,也就是一正一反的关系。笔者观察八卦图及六十四卦图发现,所有对应的卦象确实是相反的,如乾与坤等,一个阳爻对应的必然是一个阴爻。既然阳爻代表阳气,阴爻代表阴气,按这个理论讲所有卦象在表现上阴阳消长的数量就应该是对等的。以乾和坤为例,但乾卦(1+1)与坤卦(8+8)不对等;笔者发现对应卦象相加数值却相等,以乾+坤和复+姤为例,确是乾(1+1+坤(8+8)等于复(4+8+姤(5+1),经过计算,所有两两相加的数值都等于18。是什么造成这个原因呢?笔者决定换另一个思路:既然阴极生阳,从震到乾是阳气生长的过程,而由巽到坤是阴气生长的过程(六十四卦则是从复卦到乾卦阳长,姤卦到坤卦阴长)。根据“阴盛则阳微,阳盛则阴微”的特点,结合笔者认为无极和太极就是“漩涡”的模型,得到如下灵感:1.太极就象一个旋转的锥形立体容器,下面小上面大。2.阴阳二气如液体一样作为容器的填充。3.根据“阴盛则阳微”的说法阳气数量递增顺序并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由震到乾,而是应为坤(纯阴)艮坎巽震离兑乾(纯阳);而阴气的数量顺序则正好相反,不是由巽到坤,而是乾(纯阳)兑离震巽坎艮坤(纯阴)。为了便于理解和计算,笔者将阴阳标记为正和负数。阳卦按阳多少的次序分别为震(+1)离(+2)兑(+3)乾(+4),阴卦按阴多少的次序分别为巽(-1)坎(-2)艮(-3)坤(-4)。然后导入先天六十四卦图中,得到了如下答案。如下图5

 4 计算结果:

4.1 根据阴阳的数量结果:乾卦数为+8,表示阳气最盛,坤卦数为-8,表示阴气最盛,复卦为-3,而逅卦则为+3,其他相对应的卦象均为一正和一负,卦象的形态上也是一正一反,所有对应的两卦一共有6阴爻6阳爻。相加值等于0.而将所有对应的卦象连接并按一阳,二阳,三阳,四阳,五阳,六阳进行不同的颜色区分,则形成了漩涡的视觉效果图。如果加上太极,则看到一个旋转的“漩涡”。

 5

4.2 卦象变化的规律:六十四卦之中,分下体卦和上体卦,下体卦为本,上体卦为序。阳卦由坤卦的下一个卦开始,乃复卦,即下体震卦加上体坤卦,上体坤代表至阴(-4),下体震卦为一阳(+1),上为坤下为震为一阳来复,代表阴极一动而生阳。然后按“阴消则阳长”的特点,上体卦根据阳气数量递增为序,分别为坤(-4)艮(-3)坎(-2)巽(-1)震(+1)离(+2)兑(+3)乾(+4),然后交下体离卦(+2)。上体乾阳之极转为坤阴,所以下体离卦的第一个上体卦象应为坤,即变成上为坤下为离(明夷),继续下一个循环,下体兑卦、乾卦以此类推,至六阳爻上下体卦均为乾(+8),此时为阳之极。下一卦阳极而生阴,即下体卦为巽(-1)上体卦为乾(+4),为姤卦,然后按“阳消则阴长”的特点,上体卦根据阴气数量递增为序,依次为乾(+4)兑(+3)离(+2)震(+1)巽(-1)坎(-2)艮(-3)坤(-4),下体交于坎卦,上体坤阴之极转为乾阳,所以下体坎卦的第一个卦象上体卦应为乾,即上为乾,下为坎,为讼卦,然后下体艮卦、坤卦以此类推至六阴爻上下体均为坤(-8),为阴之极,如此循环往复。

5.思考:

  通过对图中上体卦和下体卦加起来的数目来看:正数数值越大,表示阳气最旺,负数数值越大,表示阴气最旺。我们可以将此图引申到各个领域之中来解释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如季节气温的变化,阳数代表温度高,阴数代表温度低;也可用于昼夜的更替;日月寒暑的交替;气运轮回的循环等等。关于对上图的观察,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5.1:对于四库全书《先天八卦图》和邵雍《先天六十四卦图》的记载,我认为“乾12345678”这一组数字是对的,也是错误的。正确的是不影响起卦的方式和顺序,所以不会影响到易经卦象推测的结果。错误的却是对于数字的认识,乾1到坤8显示的只是顺序,而不是阴阳数值的大小。根本就没有数字,有的只有阴阳二爻的数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是对的,先天八卦中18的序列跟阴气生长的过程是一致的,因为古代没有负数的概念,理解错误也在所难免,阴气生长正确的排序由乾到坤应该用0-7,而阳气生长从坤到乾则用0+7来表示。

5.2:除了先天八卦图和六十四卦图以外,还有一个带数字的图示:即为《河图》见图6:关于河图的破译,实际也跟先天八卦图类似: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图7:“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当


6                                   7

我们把1234连线画一个圈,外6789连线再划个圈,5为中心,乃是“无极而太极”,也为脾土(戊己)。静极一动而生阳,阳极而生阴,阴化水,阳化火,故1最先为水,为肾为坎在北方,其次2为火,为心为离在南方,3为木为肝为震在东方,4为金为肺为兑在西方,5为土居中宫。而外圈,成象之后,天1生水,地6成之,天2生火,地7成之,天3为木,地8成之,天4为金,地9成之。天5生土,地10成之。《河图》实际就是五行顺布生长图。而太极图中的五行制化,则是《河图》要表现的内容。《无极图》、《河图》、《先天八卦图》实际上它们是一分为三,解释了道之起源,阴阳变化,天地人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共同解释着宇宙的奥秘。

5.3  综合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三图,笔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概的框架:道起源于混沌,为无极,无极而生太极,两者本为一体就像一个下小上宽的“陀螺”,因为有了阴阳二气的不断消长变化,慢慢形成阴阳“两仪”给这个“陀螺”提供了永恒的动能,然后就在有固定方向且不停歇地(不为意志转移地)做环形旋转,形成一个运动“漩涡”。而在太极的模型之中,日月成了太极之两仪,阴气和阳气的不断衍生,才有了水火土金木的孕育,有了天地人和万物,最后才有我们这个活泼泼的世界。而八卦图,实际上就是反应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而代表整个框架模型的“太极”,首尾相接,不断的循环往复,同时也造就了万事万物都始终脱离不了草木枯荣和生长壮老已的宿命。因为是一个循环,所以死也会向生转换,因此也就有了“轮回”,这就叫做“道”。正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所说:“大道无形”(大道没有行迹)“生育天地;“大道无情”(不停运动,不以人意志转移)“运行日月;“大道无名”(没有称谓,只可意会)“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名曰道”。

5.4  关于三图的来源,经过史料的考证,均指向一人---陈抟老祖,三图均与“道”有关,它们共同构成了“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道家理论基础。而早于老子时期4000多年的伏羲时代,却出现了一副“伏羲女娲交尾图”,与“无极图”阐述的思想如出一辙,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很多资料也难以发掘和考证。笔者为一名中医,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易经》,因此有一个大胆的猜想:阴阳学说至少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用中医基础理论及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却能够解读“太极”、“无极”、“先天八卦”、“河图”。而自古华夏都有修仙的传说,是否反向佐证了“道”可能在上古就已经存在呢?关于这一点值得进一步去考证。

5.5  《先天六十四卦图》有64个不同的卦象,但也可以理解成32个旋转“太极”的两端,因为有一正必有一负,有一阴必有一阳,一冷必有一热。这种朴素的哲学观点一直贯穿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中,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大热之后必有大寒”等等。既然“重阳必有重阴”,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各种“术法”始终属于“阳”的范畴,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洪流里,冥冥之中会不会遭遇到目前科学难以发现的“阴物质”的反噬呢?当人们还在沉醉于对物质的欲望时,而人工智能和AI算法却正试图慢慢侵蚀和代替人的思维,那将来会对我们的下一代造成什么可怕的后果?已故的易学大家曾仕强老师说的话至今仍振聋发聩,有因必然有果,人类确实应该好好反思!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是时候放低心中的欲望了。多多培养下一代的德行;寻求精神修养的方法;重新正视传统医学教育;向“内”求,修自己的福德和气运,去迎接天地间的大考!

【1】张其成著.易图探秘(1999)【M】北京:中国书店.6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太极图
太极八卦图解 纵横道|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所行道也。 - powered by phpw...
道家三玄显密论?(河图洛书大易)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学习易经必备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