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怨气:“变化气质”的标的

怨气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气”是中国文化的独有,甚至理学上还有“气禀论”,最直观的呈现就是一个人的“面相”,所谓“相由心生”。

“气”是驾驭人的最深层,除了“怨气”以外,人还可以表现出其它气场,如“戾气”——看起来一副泼皮的样子;如“娇气”——什么事都懒得出力;如“傲气”——天大地大我最大。

“气”躲在暗处,明处从未有鬼。

那明处的又是什么呢?是“念”,闪来闪去的念头。如果不想见某个人,不想做某件事或者不想去某个地方,就会生出搪塞的念头,即使这个搪塞的理由(念)被人指出不成立处,它也并不会消失,而是以其它的理由再呈现出来。

但是,有时候人会觉得自己的“念”不合理,于是会生出打压的想法(注意这又是一念),哪怕这次打压下去了(控制情绪),它下次还会因为遇到相似情境再次被撩拨起来,次次这么对抗下去终致痛苦不堪,这是因为“意”还在。

比如爱意,比如恨意……

有的人可以在表面上表现得很完美无缺、处处合理,而滴水不漏的背后却没法让人感受善意”有的事也可以在表面上呈现得天衣无缝、各尽其责,而皆大欢喜的背后却总是让人觉得抱憾。

这就是潜伏的动机。

我曾在一个心理师培训班和一位郁闷女士分在一组,她的求助是:自己给女儿安排的所有事她都会照做,但那个做法明显就是应付,背后的意思是“你说的我都照做行了吧,你还想怎样”?自己那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对于这件事她用任何具体方式都是没法解决的,因为这就是“怨气”已经起来了,根本没有下手处。最初的情况一定是这个女儿非常排斥且陷入对抗,而这位母亲据我观察也相当执拗,最终她女儿屈服是一定的,只不过不爽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她深深压进了意识化作气场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因为对母亲这个人的“怨气”在,所以生出了反抗她一切决断的“意”,这个“意”落在每件具体事情上就生出了走过场的“念”。母女二人就这么每天互相拉锯苦不堪言。

而“念”、“意”和“气”其实又是一个,“念”为用,“意”为体,“气场”则是意念之强弱程度。

若要化解“怨气”则当“自净其意”,“意”之消散“念”便无起用处,“意”和“念”两相消亡会伴随着“气”的“中和”,则一切归于平静。

所以环境很重要,佛教有个词叫“自熏成种”,所谓“鹤鸣于阴,声同必应;蛙鸣鳖应,类自相从”,理学“气禀论”所谓“变化气质”,以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第14节 素位而行的心法:正己不怨
女儿的控诉:妈,请你不要拉黑我们全家|结婚|我的男人|我们一家人
人最大的愚蠢
人活一口气
葛洪研究院易老师:这四种气生不得,生一次伤害一次乳腺
心中有怨气的人,想翻身真的很难,教你如何化解怨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