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理学-传染病/寄生虫
userphoto

2023.06.04 浙江

关注

享受结果,也享受过程,因为你活在过程当中。

传染病

结核病
(一)病因机制
致病菌为人型、牛型结核杆菌,以呼吸道传染为主。结核病时发生的变态反应属于 IV 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二)基本病变
三种基本病变:增生性(结核结节)、渗出性和坏死性(干酪样坏死)
(三)病理诊断
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是结核病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变,但并非特异性的。
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及结核杆菌的基因检测有助于结核病病理诊断。

(四)肺结核病的类型、病理形态和临床病理联系
1.原发性肺结核病

多见于儿童。典型病变为由肺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结核和位于二者之间的结核性淋巴管炎组合成的原发结核综合征。多数病例可自愈。原发性肺结核扩散可导致:
(1)干酪样肺炎

(2)淋巴结结核病
(3)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4)肺粟粒性结核病

(5)肺外器官结核病

2.继发性肺结核病
再感染结核杆菌的来源可为内源性或外源性。肺内病变常始于肺尖
主要临床病理类型有:
(1)局灶型肺结核病:多位于肺尖

(2)浸润型肺结核病:多位于肺尖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

(4)干酪样肺炎:少见,病情发展快速、凶险,发生于机体感染大量结核杆菌并呈高度变态反应时。

(5)结核球

(6)结核性胸膜炎

(五)肺外器官结核病

1.肠结核病最常发生于回盲部。溃疡多呈垂直于肠管长轴

2.结核性腹膜炎多继发于腹腔器官结核病,分为湿型(腹水型)和干型(粘连型)。
3.结核性脑膜炎及脑炎多为血行感染。脑膜病变以脑底(脚间池、视交叉、大脑外侧裂等处)最显著。
结核性脑膜炎常伴有脑组织结核病变,称结核性脑膜脑炎。合并闭塞性脑血管炎时,引起多灶性脑软化。脑结核病也可以表现为结核球形成。
4.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肾结核病多开始于皮、髓质交界处或肾乳头。干酪样坏死破入肾盂,则形成结核性空洞。
男性以附睾结核病最常见;女性以输卵管结核病常见,可致不孕。
5.骨、关节结核病骨结核病易累及脊椎骨、指骨及长骨骨骺。
6.淋巴结结核

麻风
(一)病因机制
致病菌为麻风杆菌,属于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主要病变位于皮肤、周围神经(常累及耳大神经和尺、桡、腓、胫等肢体神经)和鼻咽部。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含菌分泌物和皮肤病变而感染。
(二)病变类型和病变组织病变和临床表现依患者的免疫力强弱而不同,分为三型。
1.结核样型麻风患者免疫力较强,病变局限,累及皮肤(呈斑疹)及周围神经,不侵犯内脏。传染性低。基本病变类似结核病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
2.瘤型麻风患者缺乏免疫力,病菌在组织中繁殖,传染性强
特征性病变为由大量泡沫细胞(麻风细胞)聚集形成的肉芽肿,不见上皮样细胞。
3.界线类麻风为介于上述两型之间的类型,同一患者兼有结核样型及瘤型麻风的病变。患者的免疫力不稳定。


梅毒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由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致病,通常通过性交传播。
(二)基本病变
基本病变有两种:
1.灶性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
浆细胞围绕血管浸润具有诊断意义

2.树胶肿特殊类型的肉芽肿,出现于第三期梅毒。病变形似结核肉芽肿。
(三)分期和临床病理联系病程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1.第一期梅毒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经过约3周的潜伏期,受感染的局部皮肤或黏膜发生水疱和溃疡(硬性下疳)
2.第二期梅毒发生于感染后第8~10周,螺旋体繁殖并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全身皮肤黏膜发生梅毒疹。未经有效治疗者可转为隐性梅毒,多于2年后发展为第三期梅毒。
3.第三期梅毒病变可累及全身各器官,以心血管病变最常见,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肝、骨、睾丸等。主要为树胶肿、干酪样坏死和癜痕形成,因而具有破坏性。


淋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受累部位
淋球菌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借污染物接触传染。
(二)病变
淋球菌引起泌尿生殖道黏膜和腺体的化脓性炎或卡他性化脓性炎


伤寒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传染,伤寒杆菌还适宜在胆囊、胆道内大量繁殖
血清学诊断(如肥达反应)辅助诊断。(二)病变
伤寒是累及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传染病。基本病变为增生性炎症。巨噬细胞增生并活跃地吞噬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和细胞坏死碎片,称为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常集堆出现,形成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按病变自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髓样疡的特点是其分布及形状与肠壁淋巴组织一致,为长轴与肠管平行椭圆形(集合淋巴小结)或小圆形(孤立淋巴小结),溃疡深时可合并肠出血和肠穿孔。

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经口传染。主要侵犯结肠和直肠。致病因素:内毒素(志贺菌还有外毒素)。

(二)类型及其病变分为3型:
1.急性菌痢
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并与黏膜坏死组织、渗出的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细菌等混合形成假膜
2.中毒性菌痢

多见于儿童,起病急,肠道病变轻微(卡他性肠炎)而全身中毒症状重,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
3.慢性菌痢

多由急性菌痢迁延而来。

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病原体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及其他多种啮齿类动物。
经皮肤接触或虫媒叮咬、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染。
(二)病变
1.基本病变

①全身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和微血栓形成,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血浆大量外渗和出血;②各脏器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
2.全身各器官均受累及。

最突出的病变是:①肾髓质和右心房弥漫性出血;②垂体前叶出血和坏死;③腹膜后组织高度水肿。这3项病变的组合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钩端螺旋体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致病。传染源主要为鼠类及家畜。人体主要是经皮和经口感染,也可经胎盘传染。
(二)基本病变是:
①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导致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②实质器官的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本病的病理学特点是组织病理学变化相对轻微而器官功能障碍表现严重。由点灶状出血扩展至全肺严重出血,或为出血性肺炎。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脊髓灰质炎

狂犬病


病毒性肝炎


艾滋病

深部真菌病
1.诱发因素:

慢性消耗性疾病;②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③抗肿瘤治疗、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④局部组织损伤(如长时间留置插管、手术)等。
2.常见病变:

肉芽肿:可呈结核结节样,或呈中心化脓性肉芽肿(肉芽肿中央有中性粒细胞聚积);②小脓肿;③出血、坏死(由于真菌侵犯血管,引起出血、血栓形成和梗死)。
3.真菌病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真菌培养、组织切片或涂片的真菌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找到病原体。


念珠菌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病变部位

念珠菌为酵母样菌,致病菌最常为白色念珠菌。内源性感染。湿润部位。
(二)病变
1.基本病变

​①多少不等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小脓肿形成;②组织坏死,其中炎细胞较少;③上皮样细胞肉芽肿(较少见)。
2.病变中念珠菌的形态芽生孢子直径2um,圆形、卵圆形;假菌丝长而直,有分隔,可有少数分支。假菌丝常侵入组织深层。

隐球菌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病变部位

由新型隐球菌引起,最常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其次为呼吸道,也可发生于皮肤、骨和其他部位。鸟类(鸽子)为其自然宿主,菌体由其粪便排出。患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
(二)病变
1.基本病变

病原体产生大量荚膜物质,病变呈胶冻样,其中含有大量隐球菌,炎症反应轻微;慢性炎症反应、小脓肿和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形成,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胞质内、外均可检见隐球菌。
3.器官病变
(1)隐球菌性脑膜炎:以渗出性病变为主。
(2)肺隐球菌病,肉芽肿病变为主。(3)其他器官病变:多由肺原发病灶播散而来。


曲菌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病变部位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熏烟色曲菌。通过呼吸道传染。最常累及,其次为鼻腔、鼻窦、眼和皮肤,可以播散至内脏器官。
(二)病变
1.基本病变

急性化脓性炎;②坏死、出血(因曲菌毒素和曲菌有侵犯血管倾向,引起血栓形成和梗死);③慢性病灶发生纤维化和肉芽肿形成。
2.病变中曲菌的形态曲菌菌丝大量存在于脓肿及坏死组织中。


毛霉菌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病变部位
毛霉菌孢子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人体。最常侵犯,可由鼻旁窦扩展至腭、眼、脑膜,血行播散广泛。
毛霉菌病几乎都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特别是糖尿病。
(二)病变
1.基本病变

急性进行性化脓性炎症,极易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形成和严重坏死,其中可见大量菌丝。少数病例呈现慢性肉芽肿性病变。
2.病变中毛霉菌的形态菌丝较宽大,直径5~40um,无分隔;呈直角分支,分支少而不规则。 HE 染色切片中即可检见毛霉菌菌丝。
3.器官病变

①头面部毛霉菌病;②脑膜脑炎及脑坏死;③支气管、肺及肺动、静脉受侵犯,肺梗死;④消化道溃疡形成、穿孔。

寄生虫病

弓形虫病

(一)临床要点

①与鸟、猫或其他哺乳动物有密切接触史者感染率较高;②先天性弓形虫病:通过胎盘传染;③获得性弓形虫病:大多仅为淋巴结肿大,少数呈现内脏病变;③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发生致命的播散性弓形虫病,主要累及脑、眼、肺、心肌、肝、脾等;④感染者血清呈弓形虫抗体阳性(具有诊断意义)

(二)基本病变

①主要是局灶性组织坏死,坏死周围急性炎症反应;②有时可见肉芽肿形成;

③在坏死病变周围的巨噬细胞和实质细胞的内、外,偶见弓形虫滋养体或包囊(病理确诊的依据);④在 HE 染色的组织切片中,该滋养体较小、半月形或圆形,大量滋养体可使细胞膨胀变(称为假包囊);⑤包囊也存在于细胞内。

疟疾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疟原虫多经按蚊叮咬而感染人体。

在人体内,疟原虫先在肝细胞内(红细胞外期)、尔后在红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在红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和裂殖子,红细胞破坏时逸出的裂殖子,再侵入正常红细胞内,再次进行繁殖循环。

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大汗。

(二)病变

主要是疟原虫引起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和吞噬反应所致。恶性疟原虫在内脏毛细血管内进行增殖,使红细胞黏性增加而阻塞血管腔,加以疟原虫产生的毒素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多器官损伤。

阿米巴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生长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期。

滋养体为致病型病原体,但无传染性。人体经口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饮食(即经消化道)而发生感染。

包囊在结肠发育成滋养体;滋养体凭借其溶组织酶的作用、毒素的损伤作用、伪足运动和吞噬活动,侵入肠黏膜并破坏组织。

(二)受累及部位

主在结肠,尤其盲肠和升结肠。原虫又可随血流或以直接侵袭方式累及肝、肺、脑等处,也可累及皮肤和泌尿生殖系统。

(三)基本病变

阿米巴原虫溶组织作用所致的组织液化性坏死,伴发轻微炎症反应。在坏死组织与活组织交界处检见阿米巴滋养体(确诊依据)。阿米巴滋养体圆形,直径20~40um,核小、胞质内有吞噬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碎片。

1.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口小底大的潜行性溃疡(具有诊断提示意义)

2.肝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病变多位于肝右叶,脓肿内为果酱样混合物,并非真性脓液。

血吸虫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由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寄生于钉螺体内的血吸虫尾蚴释放入水后,钻人人体皮肤或黏膜并变为童虫,童虫进入淋巴管或小静脉而入血循环,童虫只在肠系膜静脉内才能发育为成虫。

成虫产出的虫卵随门静脉血流到达肝或逆流而沉积于肠壁组织引起病变。含毛蚴的成熟虫卵引起局部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受累及部位

虫卵沉着引起的损害是本病的主要病变,因此肠壁(结肠、直肠为主)和肝的病变最常见。

(三)病变

1.虫卵结节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是在成熟虫卵沉着处形成虫卵结节(病理诊断的依据)

2.结肠病变乙状结肠病变最重。

3.肝病变急、慢性虫卵结节主要分布在汇管区附近,晚期发生血吸虫性肝硬化。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分布(称干线型或管道型肝硬化)

4.脾肿大。早期,由于单核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晚期,由于肝硬化导致的慢性脾淤血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巨脾)。

丝虫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丝虫的感染期幼虫经由蚊虫叮咬传染人体。成虫产生的微丝蚴,白天停留在肺及其他内脏毛细血管内,晚间进入血液循环。

(二)受累及部位

丝虫寄生在浅部及深部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常致下肢、腹腔及盆腔脏器的淋巴管阻塞,引发下肢和阴囊象皮肿、乳糜腹水、睾丸鞘膜积液

等。

猪囊虫病(囊尾蚴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人既可为猪带绦虫的终宿主(猪绦虫病,成虫寄生于小肠),又可是中间宿主。囊虫病即其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尾蚴。囊尾蚴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对组织的机械性压迫和虫体毒素,主要病变是虫体死后引起的炎症反应。

(二)受累及部位和病变

囊尾蚴在人体寄生部位广泛,依次为肌肉、皮下组织、脑、眼、心肌、舌等处。

活囊虫的直径约0.5~1.5cm,囊状,囊的内层附有虫体的头节,囊周围仅有少量宿主纤维组织包绕。

在镜下观察囊尾蚴虫体压片可见具有钩和吸盘的头节,即可据以诊断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由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生于肝内胆管引起疾病。人食用含活囊蚴的鱼、虾后,囊蚴在十二指肠发育成童虫,童虫经胆管进入、寄生在肝内胆管中并发育为成虫。其致病作用包括机械性阻塞和损伤、虫体代谢或分解产物的化学作用和虫体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

(二)受累及部位和病变

肝病变为主,左叶病变较重。肝肿大,切面可见扩张的胆管分支和胆管内多少不等的虫体。华支睾吸虫形似葵花子,长约10~25mm。镜下病变为肝内胆管炎,胆管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和分泌黏液,形成乳头状和腺瘤样结构;慢性

期,胆管壁纤维性增厚。

肺吸虫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由卫氏或斯氏并殖吸虫致病。虫体主要寄生在肺。

人食用未煮熟、含有肺吸虫囊蚴的蟹或蜊蛄而感染。

肺吸虫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由于虫体在人体内的穿行。虫体代谢产物和腺体分泌物,可引起组织的炎性反应和变态反应。

(二)受累及部位

由于幼虫和成虫的移行,受累及的器官很多,主要是腹腔脏器和腹膜、肺、脑、皮下组织等。

(三)病变

①浆膜:浆液纤维素性炎,后期引起腹腔脏器间粘连和胸膜粘连。

②迂回的窦道:因虫体穿行破坏组织所致,窦道周围轻度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继发纤维化。

③虫囊肿形成:定居的虫体引起周围组织坏死、出血、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脓肿形成,脓肿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包绕而形成虫囊肿。

找到肺吸虫虫体和(或)虫卵,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细粒棘球蚴病(包虫病)

(一)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人经口摄入细粒棘球绦虫(终宿主为犬)的虫卵而感染。

(二)受累及部位

虫体主要寄生于,少数寄生于肺、脑或其他部位。

(三)病变

包虫囊一般为单个,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包虫囊的壁呈乳白色、粉皮样外观。

镜下:囊壁为两层,外层为板层状的角质膜,内层为生发层;内层的细胞有繁殖能力,可形成许多原头节和生发囊,生发囊从囊壁游离即成子囊;子囊结构如同母囊,又能产生许多原头节、生发囊和子囊。

依据包虫囊的特殊结构和形态,通常用肉眼即可诊断本病。

泡状棘球蚴病

(一)病因和传染途径

因泡状棘球绦虫(终宿主为)的囊状幼虫寄生于人体致病。人因摄入虫卵而感染(传染途径与细粒棘球蚴病相似)。

(二)受累及部位和病变

泡状棘球蚴多寄生于。囊泡内容为豆渣样蚴体碎屑和小泡,偶见原头节。囊泡周围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结核样肉芽组织形成。邻近的肝细胞萎缩、坏死和淤胆。可发展为肝硬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诊疗方案】中国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
【轮值病例】男性,57岁,咳痰带血4小时-肺放线菌病
结核病与结节病
轮值病例(1)---答案揭晓:肺布氏杆菌病
肉芽肿性肺疾病的病理诊断思路(一)
共济失调病因不明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