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

受访者简介:赵志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创新学徒制研究网络(InternationalNetwork on Innovative Apprenticeship,INAP)理事会主席。师从国际著名职业教育家Felix Rauner 教授,2001 年获得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能力测评和比较职业教育,先后出版了《职业教育学习新概念》《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COMET 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手册》《Areas of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Berufsp dagogen inChina auf dem Weg zur Professionalitt》等多部著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赵志群教授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等10 余所高校、国家研究所和著名企业进行过学术交流或合作科研,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际和国内的科研项目,承担过国家、地方、行业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国际发展援助机构的开发咨询工作。

采访者简介:周衍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15-2016年在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访学。

职业资格研究

周衍安为什么说专业群建设应重视职业资格研究

赵志群: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专业和专业群设置更加关注行业、产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学科发展,专业群建设更要与产业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相联系。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方法基础是职业资格研究, 职业资格研究也是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前提,其目的是建立职业工作、工作要求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想培养适应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 全面认识职业的资格要求, 并将其准确地反映到教学标准等教学文件中去。

周衍安如何认识职业教育视野下的职业资格”?

赵志群:“职业资格” 是来自工业社会学研究的职业教育术语,简称“资格”,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被称为“胜任特征”,它是从事职业活动(有时也包括其他重要的生活实践活动)时能够应用的、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或潜力,包括知识、技能、技巧和必要工作经验。职业资格通常用对某一领域的职业活动、学习内容以及与人相联系的能力说明来表示。职业资格是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结合点,这一重要特性,使资格研究成为教育科学(如职业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等)以及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如劳动科学、工业心理学等)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课程开发领域进行的资格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整体化的分析,将那些对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能力纳入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中。资格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工作”“教育培训”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并在“工作”“工作对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之间建立起通畅而和谐的关系。事实上,这种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明显,而且随着工作任务综合化和复杂化程度提高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

资格研究是一个机构化程度很低的研究领域,目前世界上很少有专门进行资格研究的科研机构或高校专业。但是资格研究的一些成果却常常引人注目,如德国纽伦堡工作与职业研究所(IAB)梅腾斯(D.Mertens)1974年针对自动化技术发展和人们对无人工厂的恐惧提出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概念,对全球包括普通教育在内的广泛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将资格研究成果升级为与经典学科内容并列的理论,是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面临的共同难题。

周衍安:以德国为例,请您谈谈资格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

赵志群:职业资格研究主要针对两方面的问题开展,一是社会发展与资格要求内容之间的关系,二是职业资格的结构性问题,它们与各国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资格研究大体分为三种, 即职业资格内容研究、职业资格实施效用研究和职业资格发展预测研究。

上世纪后期, 德国职业资格研究的重点是对资格标准的内容及其实际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后来人们发现,按照现有资格标准进行的教育培训,始终存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滞后效应,因此人们开始针对技术和社会发展进行资格预测研究。可以说,职业资格预报体系是针对知识评价、知识一般化和知识应用的研究, 在此需要持续观察职业资格发展趋势,并开发相应的工具。

目前,人们正在努力寻找更为科学的方法,使传统的资格研究更加合理、准确和深入。从经验上看,职业资格研究的结果只有在实践中被大众接受以后,才能得到教育和劳动主管部门的积极回应。因此, 开发职业资格标准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提炼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应用的实践过程;职业资格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准科学方法”,这同样适用于中国。

周衍安:为什么说科学而可信的资格研究是一件系统性的复杂工作?

赵志群:职业资格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它从多方面探讨职业工作的内容、形式、要求、发展变化以及它们与职业教育培训过程设计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缺乏科学方法指导,目前相关文献中充斥着很多缺乏实证依据的简单臆断,典型的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等。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唯物主义和技术(经济)决定论指导下的研究方式,已经被多角度认识社会发展与资格关系的新模式所取代。一方面,社会的水平分工逐渐弱化,对工作行为进行精准分析、评价、测量和总结越来越困难,用传统工作分析得出结果的信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资格要求与各地经济结构、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密切相关,我们很难确定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资格发展趋势。现在,很多机构历经千辛万苦开发的教学标准或人才培养方案, 常常一使用就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其很大原因就是资格研究方法出了问题,特别是工作分析结果的信度低。科学的资格研究是课程开发质量的保证,对资格研究的基本内容、流程和复杂性进行准确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工作中, 资格研究帮助我们科学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在此需要采用合理的质性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需要满足一些共同的要求, 如尽量接近研究对象、有质量保障的数据解释, 考虑多种因素的制约,等等。资格研究探讨职业工作的内容、形式、要求、发展变化以及它们与职业教育间的复杂关系。除了科学的方法设计外,高质量的资格研究还会用到一些常用的思维技术(如头脑风暴、脑力图和决策树), 以及参与式的工作媒体(如pin board 和flipchart)。资格研究的另一个关键是:按照什么样的学习理论, 来确定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归类,如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或情境理论?不同的指导思想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当然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揭示程度也不一样。

二、行业分析

周衍安:如何理解职业资格研究中的行业分析?

赵志群:行业分析的任务是收集某一行业领域的经济技术发展基础数据,对该行业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以及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 从而确定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行业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该行业的技术与管理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现状、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现有课程实施后的反馈信息、毕业生长短期就业状况等。

行业分析可以为后续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选择案例的标准,如企业类型和发展水平,也是下一步选择实践专家的重要依据。行业分析的主要成果是“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调研报告”。

周衍安:目前行业分析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赵志群:行业分析主要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方法,即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和工作报告,而不是直接分析企业的原始文献。在进行行业分析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相关技术文献分析,如产品使用说明和厂商培训计划,由此确定行业的需求标准,特别是了解生产厂家对未来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的职业资格设想。

问卷、访谈和现场调查等方法都是行业分析的常用方法。必要时可对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广泛性调查和核查,如组织行业和相关职业院校专家对行业分析报告初稿进行论证。论证的要点包括: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现状、趋势);选定职业(专业)对应的工作任务和岗位、对应的资格(技能)证书、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要求、需设置的专业和专门化方向;职业院校招生就业情况;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开发的思路与对策等。行业分析初稿论证后,应根据反馈意见做相应的修改与补充。

三、职业分析

周衍安:职业分析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赵志群:职业是从业者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职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反映。职业分析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和开发领域,它从个体、组织和社会角度分析职业的主体和客体,确定劳动力结合生产资料的具体方式, 规定对劳动者能力素质和行为模式的要求。

职业分析工作一般在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政府管理机构进行的职业分析技术规程的制定,二是具体的职业和工作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工作,1999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2 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5 年颁布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职业和职业技能标准的结构要素、内容、编制程序等进行规定,明确职业分析的方法。教育管理部门进行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教学标准开发工作也包含大量职业分析的内容。近年来,教育部探索建立了相关流程,对教学(课程)标准开发的组织、工作要求、职业(岗位和能力)分析方法以及标准的审定和颁布等工作进行规定。最近公布的“1+X”证书建设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也属于此类技术规程。由于发展阶段和经验所限,目前这些技术规程普遍还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职业分析的结果,是确定有关职业(专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描述、课程开发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本数据。从事职业分析的专业人员的能力结构对职业分析的结果有很大影响。

实证调查发现,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如职业院校教师、工程师和工业心理学家,开展同样的资格研究得出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只有当研究者熟悉专业工作情境、掌握技术语言,能从专业角度解释所观察的职业行为,即成为该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成员时,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周衍安:如何理解“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工作分析?

赵志群:职业分析的核心是对以职业形式组织的工作的分析。一个职业(多数情况下)由多个岗位构成。工作分析是对某一职业(专业)从事的岗位工作的性质、责任、任务、相互关系,以及任职人员的能力要求进行的系统化调查,客观描述并做出规范化记录和总结的过程。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工作分析是企业定岗定编和绩效管理的基础。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工作分析,必须考虑“人”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规律和工作的环境特征,因此需要深入到工作者的个性化层面。在工作分析中,要对企业生产流程和服务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动态和静态的劳动组织(生产流程和企业结构),社会规范对工作的影响(法律和标准等)。应对工作者完整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全部工作要素进行把握和确定,而不是孤立和碎片化的知识技能点的分析。工作分析一般包括两方面的任务:

一是工作内容分析。指对生产(或服务)全过程及重要辅助过程进行的分析,包括工作对象、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工艺流程规范和设备工具等,目的是确定工作岗位的需求,如年龄、专业、工作经验、能力和特殊技能等。

二是岗位和部门组织结构分析。对岗位名称、内容、职能、工作量以及相互关系等内容的分析,目的是保障企业实现分工合理、简洁高效和工作顺畅。

周衍安:高职院校可操作和可具体实施的工作分析方法有哪些?

赵志群:经典的工作分析方法有工作观察、访谈(包括行动导向的访谈)、职务问卷分析(PAQ)、工作要素分析(JEM)、职能工作分析(FJA)、工作日写实、工作抽样和关键事件分析(CIT)、案例分析等,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可用绘制草图和编写应用程序等方法加以补充。

很多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持, 如专家系统和专家智能研究、教育人类学研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关系研究等。随着职业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正在逐步完善工作分析的方法与工具,这综合了传统的量化研究方法(如概率分析、技能点量化评估)和质性研究方法(如实践专家研讨会、情景预测),而且更多开始考虑人的主观性影响。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 有工程师开始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能力编辑器(Competence editor),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学和学习理论支持,其结果并不理想。案例分析法是重要的工作分析方法。案例分析的对象是某一职业(专业)的重要岗位和工作任务。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组织优秀实践专家召开研讨会,对生产过程进行交流,或观察其工作并记录整个工作过程。案例分析中可发现企业针对生产过程设计、劳动分工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确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需要提醒的是,按照接近研究对象原则,要想提高职业资格研究的效度,仅依靠去情境化的访谈是不够的。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行动导向访谈”,对获得客观的分析结果非常重要。如果辅之以工作过程中的观察,就能对结果给予更好的质量保证。

经验发现, 一些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应用较少的研究方法,却对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观察法。一般认为观察法无法准确鉴定社会现实,但它却可用于观察工作行为,能够破译不同环境条件下采用特定工艺完成任务的工作实践, 因此对职业资格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周衍安:如何理解典型工作任务?

赵志群:职业资格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它含有很多经验性的隐性成分,无法直接把握,也不可能用显性的语言确切表述,只能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来间接确定,这就是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 Task)。典型工作任务是来自德国工业社会学研究的职业教育概念,它描述一项具体的专门工作,同时具有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

专家智能研究发现,只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式,才可以被抽象化和普世化,并被迁移到类似的工作任务中。因此,典型工作任务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典型工作任务代表着一个职业(专业)的专业化程度,反映了其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在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与企业的常规操作性任务不同, 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工作环节,它在复杂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成果检查评价等步骤。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的发展性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或工作结果具有开放性,完成任务的过程能促进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发展。

典型工作任务是由某一职业中可传授的、相互联系的综合能力决定的, 它描述了该职业的基本工作内涵。与传统上开展的针对“知识”“技能”的任务分析不同,典型工作任务更强调“工作的内涵”。例如,在典型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的描述中,强调与维修接待员、质检员的业务沟通,强调符合经济性、安全性要求的维修和高效生产,强调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需求角度确定维修作业计划,检测维护等工作标准规范。

有效的职业教育是按照“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能力发展逻辑, 通过完成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的。通常,每个职业(专业)的10-15 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这个职业的基本框架。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逐渐适应职业“实践共同体”的要求,形成职业认同感并发展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寻找难度递进的典型工作任务,据此组织教学,在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同时,将低层次的职业认识发展成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感。

周衍安:如何看待“实践专家研讨会”?

赵志群:“实践专家研讨会”(又名“实践专家访谈会”),是用于分析一个职业(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规范性的质性研究程序,它目的是:用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描述职业工作(类似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职业教育过程设计划分任务难度等级, 从而为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实证基础。

实践专家研讨会是一个按照职业“次级因素”(如生涯发展和工作情境)进行的系统化工作分析方法,它对“实践专家”生涯发展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筛选、分析、区分和汇总,确定由“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和工作要求”等基本工作要素所决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创新要求,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综合能力。

周衍安:如何具体开展实践专家研讨会?

赵志群:实践专家研讨会由课程开发主持人主持,主要参加者为实践专家和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其基本流程是:

(一)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准备

1.确定主持人

通常情况下, 实践专家研讨会由1-2名主持人组织实施。主持人的工作是:利用参与式工作方法组织专业讨论, 结合个人经验基础引导实践专家进行对话,确定实践共同体经历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构建体系。

主持人应具备职业分析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 打造充满信任和创意的研讨氛围,以专业化方式领导研讨过程的进行,并让所有参会实践专家把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都投入到研讨分析过程中。

2.遴选实践专家

一般需要12-15 位实践专家,其遴选标准是:优秀的技术工人,可以是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和基层部门负责人,可有极少数工程师或部门技术主管;其当前工作任务与被分析的职业相符,有10 年以上工作经验;接受过与所开发课程教育层次一致的职业教育(如中职或专科),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并且经常参加专业进修;所服务的企业工作组织灵活,工作岗位技术先进,承担整体化和综合性工作任务,工作方式有较大设计空间;所服务的企业包括不同所有制(国有、民营、合资和外企等)、规模(大、中、小型企业)和发展阶段(知名企业和一般企业);一般不选择人事管理部门人员,尽管他们可能有一线工作经历;代表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如上下级关系);不选择多次参加学校专业咨询或兼职教学的企业专家。

实践专家要与本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尽量相吻合,即毕业生就业后,经过约10 年的努力可以达到实践专家现在从事工作岗位的要求,获得相应待遇。应避免选取远超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端人才”或“低端”人才。

(二)实践专家研讨会的举办

第一,会议开始。主持人介绍研讨会的背景、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

第二,明确基本概念。主持人解释“职业发展阶段”“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等基本概念。职业发展阶段是指实践专家在其职业发展历程中从事过并对其个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作岗位、生产车间(部门)和其它具体的企业工作范围。这些工作岗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各阶段的工作过程。基本假设是,职业发展阶段越高,获得的经验越多。

第三,个人职业历程简述。与会实践专家叙述从接受职业教育到成为实践专家的发展过程,将这一过程划分成3-5 个阶段。按照不同阶段、重要经历和重要的变化对职业发展过程进行描述,包括职业教育或其它职前培训。按照时间顺序描述,反映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发展过程。在研讨会中,记录职业发展中经历的代表发展水平、或具有特别意义的工作任务。

第四,找出代表性工作任务。用头脑风暴法,为每一阶段举出三到四个实际从事过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这些任务具有挑战性,完成工作的过程能够提高工作能力。

第五,任务归类并命名。在主持人主持下,与会代表共同将类似的工作任务归在一起,全面检查这些归类的合理性,必要时进行更正。必要时,可添加一些只有个别人从事过, 但是对本职业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任务;或者所有成员都未从事过,但有代表性或不久以后肯定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第六,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大家讨论,在已确定的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不针对具体的企业或个人。

第七,表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组成3-4人小组, 由实践专家从专业角度分析描述上面所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组内教师进行记录。

第八,梳理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由实践专家对所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顺序再次按照难易程度进行梳理。

第九,结束。主持人就整个研讨会过程和内容听取会议代表反馈意见,总结研讨会成果,展望分析成果的实际价值。

可以看出,主持人是方法上的领导人,他应当具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能利用参与式研讨方法组织有效的讨论。此外,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时,还应当全面考虑职业发展和工作设计规范的问题,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五、建立课程体系

周衍安: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如何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

赵志群:课程体系设计得是否合理,取决于所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否科学。学习任务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而设计的学习载体,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

职业教育的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生产或服务实践,由此建立起学习和工作的直接联系,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生产任务的真实再现,即所谓的“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一般就是职业院校的一门课程,由一个或若干学习任务组成。如“机械装置制作”是机械加工技术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也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课程,包含“夹具制作”“液压千斤顶制作”等若干学习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后,学生可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

学习任务的设计由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特征、产品类型、工艺流程种类以及不同的服务对象等因素决定。设计学习任务时,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专业和教学经验。因此,同一门课程的学习,在不同学校可能会通过不同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习任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像是“导演”对教学“脚本”的设计,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任务。因此,学习任务的质量,是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质量的体现。

周衍安:如何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赵志群: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它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不是学科逻辑,而是职业能力发展逻辑。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普通教育是先理论后实践;职业教育是先实践后理论。职业教育课程是按照能力发展逻辑确立的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 其课程结构和顺序设计符合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是从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来的,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包括“工作”的全部内容,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通过综合性学习任务的学习, 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问题情境”;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学生可获得一个职业的职业资格,从而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课程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认知能力和生涯发展的潜力;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工作实践,反映工作的整体内涵,即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和工作要求;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控制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这一课程体系建立了课程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世界的直接联系,能够促进学习者(职业)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职业认同感建立。与简单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相比,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更高层面的综合课程, 其课程目标不再是获得简单的事实性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而是学会“如何从事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教学过程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进行。

六、“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

周衍安:高职院校“专业群”和“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两者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赵志群:职业院校的专业, 是按照社会职业分工、技术和服务活动、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划分而成的学业门类。对专业设置的基础有不同认识,这基于三种不同的逻辑起点:一是职业分类, 即对社会职业进行类别划分,一般按照工作性质和技能水平相似性原则,将社会分工活动划分为具有层级结构的职业信息描述系统;二是专业技术领域分类,即对社会技术活动进行管理(如申请发明专利等)的分类方式,目前分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9 大类, 每个大类下有若干小类;三是学科类别,即(研究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专业类别,目前分工学、农学等13 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不同的理解,反映了对职业教育独特性的理解程度(如图1)。

相应地,专业设置研究也有两种范式:一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职业资格研究;二是知识论研究,即对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明、发现和创造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整合和重构,是有关学科结构的研究。两种研究范式也反映了对职业教育独特性的理解程度(如图2)。

这样一比较就清楚了: 职业院校专业群组群逻辑的基础是职业分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是围绕某一行业或职业领域形成的一类专业, 各专业有相近的工作内涵或职业基础;专业群中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相同或相似, 有相同或类似的教学项目以及共用的实验实训设备;有部分共同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建立起专业教师团队,形成较好的专业建设基础;各专业共同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业群内的专业一般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基础较好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

职业分类是依据特定的标准和方法, 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类别划分, 它按照工作性质相似性与技能水平相似性原则,将社会分工活动划分和归并。职业分类为职业教育专业和专业群设置提供了依据,是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参考依据,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 设置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2015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分类为8 个职业大类、75 个职业中类、434 个职业小类。尽管这里还有不完善之处,但是从基本内容、数量和国际比较的角度看,“职业中类”和“职业小类”正好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和“专业”设置提供了基础,即专业设置和专业群建设应基于“职业中类”和“职业小类”开展职业资格研究。

七、结束语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任。高职院校应建立常规的行业调查和工作分析制度, 与行业组织以及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保持广泛和经常性的接触,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基本信息。应引入科学和高质量的职业资格研究,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提供可靠和可信的实证基础, 从而建立遵循职业成长逻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文章选自《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关注



2016年10月左右,《悉尼协议》进入职业教育的视野,各个高职院校、研究机构都在探索和研究《悉尼协议》的本土化落地实施,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悉尼协议》是把教育工作的关注重心牢牢锁定在学生身上的,这一理念与学校的目标重心相吻合。以《悉尼协议》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代表的国际专业认证提出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三大理念,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广泛共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指出:5.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探索高职专业认证。

我们在充分调研国内知名院校建设的基础上,参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和院校建设实际,起草完成了《职业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10) 管斌全著
【专业介绍】会计学专业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有哪些?
食品检验员资格证书有什么用?考食品检验员难吗?
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方案及实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