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劝学》
【注解】
〔1〕神明:指无所不达有如神明般的境界。荀子论学,认为成圣在于积善,积善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明之境。
〔2〕跬(kuǐ)步:半步,相当于今之一步。
〔3〕骐骥:骏马。
〔4〕驾:马行一日,夜则休驾,故以一日为一驾。十驾,十日之程也。
〔5〕锲:和下文的"镂"都是刻的意思。木谓之锲,金谓之镂。
〔6〕螾(yǐn):蚯蚓。
〔7〕跪:足。螯:蟹头上的二爪,形似钳子。
〔8〕鲜:同"鳝"。
〔9〕冥冥:与下文的"惛惛"(hūn)皆指专一、精诚之貌。
〔10〕衢道:歧路。
〔11〕螣(ténɡ)蛇:古代传说中一种能穿云驾雾的蛇。
〔12〕梧(wú)鼠:一种危害农作物的老鼠。五技:谓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13〕"尸鸠"六句:此处引诗出自《诗经·曹风·尸鸠》。传说尸鸠养育幼子早上从上而下,傍晚从下而上,平均如一。用尸鸠起兴,表示君子执义当如尸鸠待七子如一,如一则用心坚固。尸鸠,布谷鸟。淑人,善人。结,凝结不变。
【译文】
土堆积起来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再快,一跃也不超过十步;劣马十天却能走得很远,它的功劳就在于不停地走。刻一下就停下来,腐烂的木头也不能断;坚持不断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成形。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上能吃到泥土,下能喝到黄泉,原因就在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钳子,离开了蛇、鳝的洞穴却无处存身,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一。因此没有专一精诚的精神,就没有清明的智慧;没有坚定不移的行为,就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彷徨于歧路的人到达不了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会被两者不容。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螣蛇没有脚但却能飞。梧鼠有五种生存技能却常常处于穷境。《诗经》上说:"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公平如一地养育它的七只幼鸟。善良的君子们,他们的行为仪态多么坚定专一。坚定专一不偏邪,思想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要坚定专一啊!

【原文】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1〕,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2〕。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解】
〔1〕瓠(hù)巴:与下文的"伯牙"皆是古代传说中善鼓琴瑟者。流鱼:《大戴礼记》作"沉鱼"。
〔2〕六马:天子辂车之马。仰秣:形容马仰首而听之状。
〔3〕隐:隐蔽。形:有形可见。
【译文】
过去瓠巴鼓瑟,水中的鱼也会浮到水面来听;伯牙鼓琴,六马仰首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小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蔽而不被看见。山里有玉,连草木都会润泽,深渊有珠,连崖岸都不会干枯。为善而不积的人有,若积善,哪里有不为人知的道理?

【原文】
学恶〔1〕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2〕,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3〕,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4〕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5〕;《礼》者,法之大分〔6〕,类之纲纪〔7〕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8〕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注解】
〔1〕恶(wū):何处,哪里。
〔2〕数:数术,即方法、办法。经:指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义:意义。与上文的"数"相对为义。士:志道之士。荀书中每以士、君子、圣人为三等。
〔4〕没:通"殁",死。
〔5〕中声:中和之声。《诗》本是入乐的,故有中声之说。止:犹言极也。
〔6〕大分:大要,要领。
〔7〕纲纪:事物之纲要。
〔8〕文:文明,礼仪。所谓"周旋揖让之节,车服等级之文"。
【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答曰:学习的方法,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目的。学习的意义,以做有志之士为起始,以成为圣人为目标。果真能持久努力不懈就能深入进去,一直到身死才可以停止学习。所以从学习方法上说,诵读经典,是可以中止的,但从学习的意义上说,求为圣人的追求,是片刻都不能停止的。努力学习,就是人;放弃学习,就是禽兽了。《书》是记载古代政治事迹的,《诗》是中和之声的极致,《礼》是法律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纲要。所以学习到了《礼》就达到了最终目的,可称是道德之极境啊!《礼》之敬重文明礼仪,《乐》之中和,《诗》《书》之广博,《春秋》之精微,将天地间所有的道理都包括进去了。

【原文】
君子〔1〕之学也,入乎耳,箸〔2〕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3〕。故不问而告谓之傲〔4〕,问一而告二谓之啧〔5〕。傲,非也;啧,非也;君子如向〔6〕矣。
【注解】
〔1〕君子:有德、精进之人。在荀子书中,君子常常与小人相对而言。小人指无德而见利忘义之人。
〔2〕箸(zhù):刻。指心中领会得十分深刻。
〔3〕禽犊:赠献之物。这里比喻卖弄。
〔4〕傲:急躁。
〔5〕啧(zá):多言,语声繁碎的样子。
〔6〕向:通"响",回响。即所谓"善待问者如撞钟,小叩小鸣,大叩大鸣,不叩不鸣"。
【译文】
君子为学,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外散于身体仪态之中,而表现于一举一动之间。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人的楷模。小人为学,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口耳之间不过才四寸,怎么能够对七尺之躯有补益呢!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获取其他东西。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只是想用所学的东西向他人显示。所以别人不问,你告诉了他,这是急躁,问一而告二,这是啰嗦。急躁是不对的,啰嗦也是不对的。君子当如钟的回响,问什么答什么。

【原文】
学莫便乎近其人〔1〕。《礼》《乐》法而不说〔2〕,《诗》《书》故而不切〔3〕,《春秋》约而不速〔4〕。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5〕,则尊以遍〔6〕矣,周〔7〕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解】
〔1〕其人:指通经之士,贤师。
〔2〕不说:没有说明、解说。
〔3〕故:过去的典故、事情。不切:不切合于时世。
〔4〕"《春秋》"句:《春秋》文辞简约,褒贬难明,所以不能速解。
〔5〕方:效仿。习:讲习,积贯。
〔6〕尊以遍: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全面的知识。
〔7〕周:周到,通达。
【译文】
为学,没有比亲近贤师更简便的了。《礼》《乐》有大法但没有详细的解说,《诗》《书》记载了古代的故事,而未必切于实用。《春秋》文辞简约,意旨遥深而难以速解。效仿贤师而聆听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诸经之传,而合于世用。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简便的了。

【原文】
学之经〔1〕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2〕,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3〕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4〕,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5〕,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6〕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7〕也;不隆礼,虽察辩〔8〕,散儒〔9〕也。
【注解】
〔1〕经:通"径",道也。
〔2〕安:此处解作"则"。特:但也。杂:指杂记之书、百家之说。识、志:都是记的意思。
〔3〕经纬蹊径:纵横道路。
〔4〕诎:同"屈"。顿:抖动而使整齐。
〔5〕道:由。礼宪:礼法。
〔6〕壶:古代储饭的器皿。
〔7〕法士:守礼法之士。
〔8〕察辩:明察善辩。
〔9〕散儒:不守礼法的儒士。
【译文】
为学的要道,没有比亲近贤师更直接快速的了,其次才是遵守礼法。如果不能师法有道君子,又不能尊崇礼法,而只是学习、杂记百家之说,记诵一些《诗》《书》的条文,那么就算学到老,也不免只是浅薄之陋儒而已。如果能溯源先王之道,推究仁义之本,那么学习礼就是其正途了。这就好像用手握住皮衣的领子,用力抖动,皮衣的毛自然都顺了。若不由礼法,而只致力于《诗》《书》,就无异于用手指测河,用戈戟舂米,用锥子进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法,即使不十分明察善辩,也不失为守法之士;不尊崇礼法,即使聪明善辩,终究也是不守礼法的儒士。

【原文】
问楛〔1〕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2〕;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3〕。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4〕"。此之谓也。
【注解】
〔1〕楛(kǔ):恶也。荀子这里说的"恶"指的是与礼无关者。
〔2〕方:术,方法。
〔3〕瞽(ɡǔ):盲人。
〔4〕"匪交"两句:此引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为天子答诸侯诗。匪,非。交,急迫。舒,缓慢。
【译文】
凡所问非关礼者,不必告诉他。所告非关礼者,不要再去多问。有人说到与礼无关的事,也不必听。有意气求胜而无益者,不要同他辩论。所以抱着求道之心而来的,才能与之交往,不是为求道的就回避他。礼貌谦恭的,才可以告诉他达道的方法;言辞和顺的,才可以告诉他道的理论;脸色表现出从善之诚意的,才可以和他谈道的极致。不可以和他说却和他说叫急躁,可以同他说却不同他说叫隐瞒,不看脸色而说叫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顺其人之可与言否,小心谨慎地言说。《诗经》说:"不急迫,不缓慢,就会受到天子的赏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1〕,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2〕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3〕。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4〕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5〕。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6〕。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7〕。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解】
〔1〕一:纯一,专一。
〔2〕涂:同"途",道路。
〔3〕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都是荒淫无道之主。跖(zhí):传说春秋末年的一个大盗。
〔4〕诵数:诵说。这里指只能诵说其文,不能通知其义。
〔5〕"目好"四句:这几句中的"之"都作"于"解,表示胜于的意思。
〔6〕德操:守道不变之情操。
〔7〕成人:即前文所言"全之尽之"之学者。
【译文】
射一百支箭,有一支没射中就不能叫善射。驾车行千里,而差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善御。学者为学,而不能尽知其伦类,不能专一于仁义,就不能叫善学。学,就是求其专一。一会儿出、一会儿进,那就不过是一般人了。从善者少,从不善者多,就是桀、纣、盗跖之流了。完全、彻底地学善,才可以称得上是学者。君子知道不全不纯不足以为美,所以诵说经典,以求贯穿其大义,研读思索以求其精旨,设身处地,以古人所做的事情为楷模,而求其所处之法,根除一切害道之事,以保持学之所得。使眼睛非所学不想看,耳朵非所学不想听,嘴巴非所学不想说,心非所学不愿意想。等到喜爱到顶点的时候,眼不好五色,所好远甚于五色,耳不好五声,所好远甚于五声,口不好五味,所好远甚于五味,心中所好,则远甚于拥有天下。因此权力和利益不能打动他,众人不能改变他,天下之大也不足以动摇他的心志。生执于此,死由于此,这就叫道德操守。有德操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应变外来事物。内有定,外有应,才可称为全人。天之所贵在其大,地之所贵在其广,君子所贵就在其全啊。

【评析】
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勉人努力学习。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需要注意的是,荀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并接近贤师益友。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荀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奇文《荀子修身篇》原译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必读收藏!
荀子《劝学》完整版|原文 译文,值得一读再读!(为孩子收藏)
千古名文《荀子非十二子》原译文「考量春秋战国诸子得失」收藏!
经典励志古文名篇《劝学》完整版附译文,让我们一起重温国学精华
《荀子》卷2修身篇诗解3君子重义敬仁礼让
《荀子·非相》原文与译文(五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