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钟山“钟响”之谜
userphoto

2023.04.09 吉林

关注
中国的名山众多,蕞尔的石钟山本不在其列。可就是因为宋大学士苏轼写了一篇《石钟山记》而爆棚天下。

石钟山位于江西鄱阳湖东岸,有两座,一座在湖口县治南;一座在北,高度只有五六百尺,其得名的由来,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认为是由于“下临深渊,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但“水石相搏”的地方有许多,为什么都没有“声如洪钟”呢?唐李渤亲自到石钟山实地调查,并写了一篇“调查报告”,说是缘于“潭上有两块敲得很响的石头”。

然而像这样的石头到处都有,为什么偏偏这两座山名以“石钟”呢?

大文学家苏轼一直质疑两人的说法,公元1084年6月他携长子苏迈来到湖口,乘小船至石钟山调查,还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记》,文章说,由于山下都是崖穴,湖水荡进穴里,出出进进,动荡澎湃,才不断发出像洪大的钟鼓之声。为此,苏轼在文章结尾说“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到了明代的1486年春,罗洪先路过湖口并游历石钟山。那时刚好碰着鄱阳水干,山麓崖穴都露出水面。他爬着进岩穴仔细观察,也写了一篇《游石钟山记》,才算把谜底真正揭开了。

石钟山的声音固然由崖穴发出,但如果不是岩洞中空,也是没有音响的。

由于石钟山中空的地方大,外面的孔穴小,所以水入崖穴,回声很大。如同酒樽口小腹大,从口外灌注水进去,所发出来的声响就异常大,是具有同样道理的。

而苏轼只把小船靠向崖下,没有从崖穴进去看看,所以他的结论还不够全面。

李渤、苏轼、罗洪先三人先后都对石钟山进行了实地调查,但取得的结论不同。说明对事物的调查越全面越深入越好。不能“一叶障目”,也不能

“以偏概全”。

那年有幸游览了石钟山。  “山不在高”,就因有“坡仙”的踏足,使石钟山更充满了“灵气”。然却不见李渤、罗洪先的遗存。呜呼,还是苏老先生的名气如日中天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钟山之谜
124. 石钟山记(〔宋〕苏轼)
[宋]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训练
小品百练:石钟山记(苏轼)
《石钟山记》及其后续:苏轼嘲笑李渤,曾国藩嘲笑苏轼
景色秀美--石钟山(旅游览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