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还是那个中医

-----评“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


王昆文


“中医的问题是不再中医”是王明华先生在十二年前所写的一篇文章。近日他又写了一篇“再论”,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引起了一些争议。我拜读后也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首先,对该文应当一分为二来看。王明华先生对中医的态度还是支持和肯定的,也确实看到了中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但他对中医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有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

他说得对的是:“目前的中医已经越来越远离中华文化之根,越来越趋于被西化异化,越来越成为四不像的怪物,越来越失去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这就是他的文章标题所谓的“不再中医”。

应当说,他在十二年前所说的这句话有些还是基本上符合事实。比如现在在体制内的中医大多已经被西化,看病离不开西医的检查化验,有的甚至以开西医西药为主;中医院也普遍名不副实。还有,疗效突出的中医外科和中医骨伤科,在国内医院里也基本上见不到了。在全国的药店里也买不到像红升丹。白降丹那样好的化腐生肌药。

王明华先生说:“不开汤药处方,说明中医传人对汤药处方没有信心。”的确,在我们现在的中医药正规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药缺乏自信,在临床治病的疗效方面还难以称善。

王先生的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贾谦等人的报告中的一些内容和数据,以说明中医目前的现状和窘境,这应当是可信的。比如我们试统计一下,看我们今天纯粹以中医药方法来治病的中医师还有多少?是不是像贾谦先生所说的那样已经为数不多?这个比例恐怕已经落在了一些外国中医的后面。

虽然以上中医的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加以改进,尤其是国家现在正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制定了扶持和发展中医的《中医药法》,但积重难返,要使中医走上正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次,我认为王先生的文章里说得不当的是:

一、他认为“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之责任,“在于中医教育者和行医者”。我认为此说法欠妥。因为他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没有找到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说,他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我认为,中医之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总体上衰退,在医疗卫生体制内属于配角和附属的地位,缺少话语权,不能独立发展,从业人员减少,临床阵地萎缩,临床疗效降低,中药材质量堪忧。尤其是民间中医的潜能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归根结底在管理和行医体制,以及政策上的失误造成。如一部《中医药法》的艰难出台就是明证。该法蕴酿.争论了三十多年,好不容易通过,但在实施大半年后,许多省.市.地区尚未出台某些实施细则(比如对中医一技之长人员的考核),让人翘首以盼。

二、王先生的文章对中医的评价是矛盾的,他既说中医是“科学”.“大智慧”.“有宽阔的胸怀与各种学说和文化取长补短包容平衡”.“巅朴不灭”,等等;而另一面又说“传统的中医中药因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成为‘旧医’遭到科学和历史的批判”。

这里我要请问:传统的中医不是中医么?现代中医不是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发扬么?“科学”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批判”中医?所谓的中医科学化又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另外,“批判”中医的也不是历史,而是历史上一些盲目崇拜科学.对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识的人,他们大多是一些把“科学”视作真理和唯一正确的科学主义者。试想:如果中医真的被历史批判,还能够保存和传承至今吗?

三、我们不能接受王先生对所谓“死中医”的看法。

他说:“死中医”就是“死脑筋中医”,“这些人言必提经”,“盲目继承,顽固守旧”,“以抱残守缺来排斥西医,反对科学进步”,“其顽固落后有‘保护国粹’之大盾牌-----尊经守旧坚决不改”。看来,他并没有认识到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乃至于把作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的《内经》也说成是“故纸堆里的霉旧东西”。这显然是不应该的。

他还说:一些中医“因缺乏自信,所以承认中医不科学”;“死脑筋中医也使中医和文化缺乏创新,停滞不前”。

我要说,王先生说得不对。说“中医不是科学”的人,他们不是对中医“缺乏自信”,而恰恰相反,他们对中医是充满了自信,认为中医学的本质是“法自然”的“道”,以及研究人怎样“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是没有止境的,无限的,因而这个“道”就显得无限的大和遥远。中医学的生命力盖在于此。在生命医学这门领域,应当是现代科学向中医“问道”,而不是中医“问道”于现代科学。只有对中医不自信的人,才硬要把中医往“科学的篮子”里装。

四、王先生对“中和”一词的解释有些片面,也不知道他所谓的“中道”一词从何而来。(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查不到)他认为,所谓“中和”,是“与不同医学体系互补互通,互相学习和提高,而不搞互相封闭排斥.互相攻击和争斗”。他没有认识到“法自然,致中和”是中医学的最核心价值观,是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指导思想。

总之,我认为,中医还是那个中医,是传承了几千年依然屹立不倒而且枝繁叶茂的中医。表面看,似乎它已经变得有些异样,披上了一些现代化的装束,被人为地打扮得有些变形。但从根本上讲,它的理论核心和基础没有变,也不可能变。只要《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能够继续传承,寿人功德自绵绵的中医药岂能消失或消亡!一个“道经千载益光辉”的医学,从来不缺乏信奉者.践行者和拥护者,而中医被西化的历史现象终将被彻底扭转!

作者简介:王昆文,1944年出生,四川自贡市人。1983年成都中医学院函大(中医专业)毕业。读书临证,积累和感悟渐多。从1981年起,先后在省级或全国性医刊及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学术性论文及其它杂感约100余篇。其中主要的有:“中医学的科学抽象法与《周易》”、“仲景用药是宗法《本经》而又有所发展”、“仲景学术与《内 经》”、“邹润安对《伤寒杂病论》之研究”等等。

    1995年病退后,一直在本地两家中药店坐堂应诊,利用所学中医知识为病员服务,并继续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己,笔耕不辍。在学术上尊崇《内经》、《伤寒杂病论》,在学术上尤为推崇王孟英、邹润安《本经疏证》。临床问疾周详,辨证仔细,处方谨慎,尤善以祛痰、调气、解毒、息风诸法治疗内科杂病,所存记录之病案资料甚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为什么不赞成看中医
中医药的科学性在哪
【悬壶医案】中医思维是个什么东东
潘德孚:《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读后的感想
经华卉典古中医研究所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