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288——唇风医案一则

林某某,女,54岁。2018年07月09日初诊。

主诉:口唇干痒半年余。

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反复出现口唇干痒,脱屑肿胀,时有渗出结痂,平素喜食辛辣之品,西医诊为慢性唇炎,服药症状有所缓解,但反复难愈。刻下:口唇干痒,唇周色红肿痛,可见黑色血痂,口干,渴喜凉饮,纳眠可,小便黄,大便黏。舌淡红,苔薄黄,脉沉。

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大黄6g    黄连9g    黄芩12g

百合20g    玄参20g    连翘15g

菊花15g白鲜皮20g地肤子15g(布包)

陈皮12g   砂仁6g(后入)

    颗粒剂中药7剂,开水冲服,早晚饭后40分钟服。

二诊(2018年07月16日):患者服上方七剂,上症较前明显缓解,舌淡红,苔薄黄,脉沉。予上方加红曲6g、生地12g。续服7剂后,患者口唇干痒肿痛消失,嘴唇红润,嘱其调饮食,少食辛辣,后随访唇风未再复发。

按语:唇风相当于现代医学慢性唇炎,临床症见口角及唇部红肿瘙痒,不时膶动,日久皲裂,干燥脱屑,或渗出结痂为主,病情反反复复,可经久不愈。本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明代陈实功于《外科正宗》首次提出“唇风”病名,谓之:“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

本案乃因辛辣厚味太过,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久化热;复受风热毒邪,引动湿热之邪,内外之邪相合,循经熏蒸唇口,发为唇风。湿热犯脾,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则津液不能濡养口唇,则致唇部干燥、脱屑;风热邪毒,伤精耗气,脾胃积热,热邪灼蒸口唇,致唇部红肿、糜烂、皲裂;火热循经上扰,则口苦、咽干;火邪下迫,故小便黄。宋代《严氏济生方·口齿门》:“唇者,脾之所主……燥胜则干,热胜则裂。内则当理其脾,外则当敷以药”。故吾师治以清热燥湿,疏风润燥,方拟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中大黄苦寒,泻热破结,涤荡肠胃,直入阳明之腑,以降逆上之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助大黄泻热,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可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可清上焦之热百合甘平质润,可补中州,为胃行其津液,又可泻热除烦;玄参气清而苦,可清上焦浮热,体重浊而咸,可滋养阴津之亏耗;菊花气平味苦,《本草经解》言其可“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连翘乃疮家之圣药,可祛风散邪,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白鲜皮、地肤子为吾师常用药对,能清热祛风,共奏止痒之效;加陈皮、砂仁化湿开胃、理气健脾,以复脾机黄连与砂仁乃吾师常用对药,黄连可清热燥湿,亦可泻肝经邪热,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二药寒温并用,清热不伤阳,燥湿不助热,共奏健脾燥湿止泻之效。

    二诊药中病所,患者诸症皆缓,效不更方,故加红曲、健脾助运,调中和胃;生地滋阴润燥,凉血解毒,唇风之疾自无忧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连: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糜烂性胃炎(郭喜军主诊)
集众法于一炉的口疮、口臭方
三黄是哪三种中药?
口腔溃疡从 “火” 论治
晓锦源:狐惑病与白塞氏综合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