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黄汤方证及应用研究

《伤寒论》中麻黄汤的应用

一 、原方

1.太阳伤寒证

《伤寒论》条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即麻黄汤方证,条文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条文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进行了补充。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足太阳脉抵腰中,故腰痛;从风寒得故恶风;风寒客于外,则皮毛闭,故无汗;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郁于内,故喘;太阳为开,立麻黄汤开之,诸证悉除矣。

2.太阳病日久表实证仍在者

条文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以解也,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以脉代证,病仍在太阳表,故可以发汗。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说明表邪已去,正气未复,但没有传变,仍在太阳表。太阳病日久,但仍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太阳表实证,亦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此即所谓证不变治亦不变,并不拘于患病时日。

3.太阳阳明合病病情偏重太阳之表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表明太阳阳明合病,其主症在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基础上兼有胸满而喘的症状,胸满为风寒外束、肺气被阻所致,尚未至阳明腑实之腹满而喘,病情偏重于太阳表证,故治疗以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4.太阳表证邪郁不解致衄者

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证为表邪郁遏不解,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因而致衄。衄后表实证仍在,故当用麻黄汤治之。

5.阳明表证者

第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皆为风寒中于阳明经,其主症亦见发热恶寒无汗,其证亦为卫闭营郁,治疗以麻黄汤发汗疏通营卫。

二、 化裁(麻黄汤类方)

仲景对麻黄汤的衍化,即我们所讲的,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化裁的,通过对其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仲景组方的规律。

1.外感风寒表实重证兼里有郁热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此方为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用于外感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治法以大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2.太阳伤寒兼里有水饮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本方为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五味子、半夏,用于治疗太阳伤寒兼里有水饮者,以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除水饮。

3.表郁轻证

由麻黄汤化裁治疗表郁轻证的有3首:①桂枝麻黄各半汤(23条),为麻黄汤与桂枝汤各取其半量的合方,合方之后发汗之力较桂枝汤稍大,较麻黄汤缓和,为发汗轻剂,解表而不伤正,主治表郁轻证,主症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呈阵发性,一日二三次发,面红,身痒,脉微缓,以达小汗出而邪解。②桂枝二麻黄一汤(25条),为桂枝汤与麻黄汤二比一用量的合方,其发汗之力较桂枝麻黄各半汤更小,主治邪郁太阳,风多寒少,营卫失调之证,以达发其汗以解散表邪,而不伤正之目的。③桂枝二越婢一汤(27条),为桂枝汤与越婢汤二比一用量的合方,其药味近似大青龙汤,但剂量甚小,故为发汗之轻剂,主治表郁不解,内热生成之轻证。

4.其他

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20.21条),此二者用于治疗风湿在表,均可见身疼痛症状,但前者治疗风湿寒痹,故以麻黄汤发汗解表,白术燥湿;麻黄得白朮,虽发汗而不过汗,白朮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是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具体方药。后者治疗风湿热痹,其湿有化热化燥的倾向,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去桂枝加薏苡解表化湿清热;其中麻黄散寒驱湿以透表,杏仁宣肺利气助治节,薏仁利湿健脾,甘草和中胜湿。太阳经气不利,风寒外束,阻滞津液输布,致太阳经脉失于濡养,出现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用葛根汤主之解肌祛风,生津舒筋。方中以葛根为主药,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麻黄、桂枝、生姜能祛风发汗,辛散相合助化阳气;少佐芍药、甘草、大枣能调和中焦,阴柔相合以滋化阴液。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于治疗表寒郁热,内迫肺气者,其主症为发热汗出,喘、咳嗽、烦渴、苔黄、脉数,治疗以麻杏甘石汤清宣肺热、平喘止咳。方中以石膏为主药,清泻肺胃之热以生津,麻黄宣肺解表而平喘,二者一清一宣。佐以杏仁,使肺热得降,甘草护胃,与石膏相合得甘寒生津之功。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此二者用于治疗太少两感证,多因素体肾阳虚损复感风寒而发病。前者用麻黄以解太阳之表,附子温少阴之里,细辛散少阴之邪。三味相协,扶正祛邪,温阳解表。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去细辛加甘草,因其证势较缓,故去细辛以减辛散之力,加甘草缓麻、附之烈。此乃温经解表,表里兼顾之方。其主症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沉,治以温经发表。

REF.朱莹洁.麻黄汤方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麻黄汤剂量

《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按柯雪帆研究,汉代一两约合今之15.625g,苦杏仁70枚合22g,故原麻黄汤可转化成:麻黄45g,桂枝30g,炙甘草15g,杏仁22g。我们实测70个完整净杏仁约20g。启悟如下:①方中麻黄与甘草之比3∶1,虽量大而未见过汗,再者用药要考虑年龄、体重、季节。②麻黄汤证已发热或未发热均可应用。③经文“恶风无汗而喘”之“喘”,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认为,肺失宣降,肺气不利而气喘;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对喘证的描述是: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我们认为,因恶寒、发热所致之呼吸频率较高应归属麻黄汤证之“喘”。④如果说汉代之“两”“升”至今有异议的话,杏仁之个数至今不变无疑,各位前贤实测70个杏仁不离20g左右,但罕见现代经方家、时方家之方中杏仁用至20g者,或汉之杏仁和今之杏仁有较大的生物变异,或《伤寒杂病论》流传版本有误,否则经方之用量值得深思。

REF.徐彦飞,蔡永敏.麻黄汤原始剂量应用启悟[J].中医杂志,2015,56(09):807+810.

麻黄汤证脉象

《伤寒》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对于这一条,《金鉴》认为:“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柯琴认为,脉数用麻黄汤发汗,于理不通,故训数为紧。他说:“数者,急也,即紧也。”把数迂回讲成紧,这无疑是断定麻黄汤证不应当或不可能出现数脉。唯张介宾论述极是:“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单据浮沉,只当以紧数与否为辨,方为正确,盖寒邪在表,脉皆紧数,紧数甚者,邪亦甚,紧数微者,邪亦微。”就临床所见,数脉确系麻黄汤证的常见脉象。太阳伤寒麻黄汤证,脉数实属其常,盖因风寒束表,毛窍闭塞,卫阳郁于肤表而致热所为。证之于临床,张介宾所论,极为中肯。他说:“真正风寒外感者,脉反不浮,但其紧数而略兼浮者便是表邪,其证必发热,无汗或身有酸痛是其候也。” “伤寒但见发热,恶寒,脉浮数,无汗,头项痛,腰脊强,或肢体酸软者,便是表证,不拘日数多寡,即当表散。”

伤寒发病早期,初受风寒,机体即时反应是肤表紧束,腠理闭拒,症见恶寒,体痛,脉紧。随之,机体阳气趋于肤表,以与外邪抗争,阳气郁聚肤表不得宣泄,因而形成肤表阳郁。这时的病理重点已由寒邪外束转化为肤表阳郁,症见发热,恶寒,呕逆,脉浮数,发热成为其主要症状之一。从寒邪外束到肤表阳郁,这是病理上的非线性因果转化,这样的病机反映在脉象上,必定是浮紧而数。典型的太阳伤寒是一定要发热的。发热是因为腠理闭拒,肤表阳郁。至“阳气重”时,则必将鼓动经脉,迫及营分,还可能出现衄血。不论衄血,还是不衄血,只要俱备上述病机,那末反映在脉象上,不仅是浮紧,而且必定兼数。因此,在太阳伤寒,发热和脉数是相对应的,是同步出现的。

麻黄汤中,麻桂并用,温通辛散。麻黄,《本草经》称:发表出汗,去邪热气,除寒热。《本草正义》谓: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虽日解表,实为开肺;虽日散寒,实为泄邪”李时珍认为: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膹郁,是则麻黄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综先资之论,或称麻黄治太阳伤寒,或称麻黄开肺,发散肺经火郁,实质上,指谓的都是开泄皮毛、肤表、腠理。桂枝能发汗解肌,治风寒表邪。麻桂配伍,以麻黄开腠发汗,遍彻皮毛,桂甘协同,辛甘发散,透达营卫。合之并用,则在于温通以开腠理,辛散以泄郁热,腠理得开,遍身微汗,则风寒束表的脉紧、诸疼痛等症得以缓解,随着汗出则肤表郁热得以泄越,脉数、发热等症状亦即消失。对于太阳伤寒的治疗,欲泄热,必开腠,欲开腠,必温散。张介宾说的好:“仲景表汗之条,缕悉尚多……第其所用汗剂,不日麻黄,则曰桂枝,此寒邪初感,温散之妙法也。

是否说太阳伤寒脉象都必定兼数呢?答日:不尽然。《医宗金鉴》在论及“太阳病,或己发热,或未发热”时,指出:“已发热者,寒邪束于皮毛,元府闭密,阳气郁而为热也。未发热者,寒邪初入,尚未郁而为热也。”笔者认为:已发热者,脉必数,未发热者,脉不仅不数,而且浮象也不明显,但紧而已。

REF.李心机.麻黄汤证数脉探微[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6(01):10-12.

麻黄汤九禁

1. 里虚

《伤寒论》第49条云:“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这个条文主要在强调尺中脉微所提示的“里虚”。尺部候肾与命门,尺部脉微是肾元不足、命火衰微的表现,因为命火之气的不足,无力运行生生之气,所以病人身重,命火是心火之根,命火不足则心阳自衰而不振,所以病人心悸。麻黄汤是发越阳气之药,峻汗之剂,若阳虚者用之,势必导致阳亡而竭。

2. 营血不足

《伤寒论》第50条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个条文所强调的是尺中脉迟所提示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麻黄汤主要作用在于发汗,而汗之与血,异流同源,有互化之机,营血既已不足,再汗必夺其血,会致营血愈虚,而犯“虚虚”之戒,所以凡营血不足者,麻黄汤不可用之。

3. 咽喉干燥者

《伤寒论》第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咽喉乃肺胃之门户,肝肾之脉亦绕行于喉咙,咽喉干燥说明肺胃肝肾津液不足,不足以上润,此类病人如患外感,亦不可用麻黄汤,用麻黄汤发汗是重夺其津。

4. 淋家

《伤寒论》第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淋病是火热烧灼膀胱所为,久病于淋则膀胱及肾津阴必遭重伤,麻黄汤温热夺汗之剂若用于淋家,必使热愈炽而阴愈亏,阴亏之极,必及于血,热盛则必然迫血妄行,所以尿血是其必然变证。故淋家虽患外感,麻黄汤则必在禁用之列。

5. 疮家

《伤寒论》第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久患疮疡,必脓血淋漓,阴分已为大伤,且疮疡之形成,原因于火热之毒腐筋灼肉所致,如此津亏火炽之躯,岂可更用麻黄温热发汗之药!麻黄性热如火,泄汗如雨,用之必致津血枯竭,热极生风,筋脉挛急为痉,所以疮家绝不可再用麻黄。

6. 衄家

《伤寒论》第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所谓衄家,是指经常患出血性疾病的人。经常失血的人,阴血必然亏损严重,阴血亏则火反旺,治法当以滋阴养血以和阳。而麻黄汤一是性热,二是善汗,若用于衄家,则阴血愈亏,火热愈炽,如此则骨焦筋伤,血涸液枯,风动于内,神失于外,凶险骤生,所以衄家是不可用麻黄汤的。

7. 亡血家

《伤寒论》第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亡血家是指经常患有出血或大出血的人,这和《伤寒论》第86条之衄家在病因病机上是同一类型的,不过此类患者不一定兼有“火热”,多为气虚不摄、阳虚不固而致之出血,或一次性出血过多,阳随阴竭,气随血逸。虽然也不可用麻黄汤,因汗为阳气蒸腾阴血而化生,麻黄汤峻汗之药,用之必致阴血夺而阳随外亡,而会发生阳失温煦的寒慄而振等变证。

8. 汗家

《伤寒论》第88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量丸。”汗家,指经常汗出之人,以其卫阳虚而不固,所以津液经常外泄。汗多者,每每气阴两虚,汗出的同时,阳气每随之而外逸,此类病人即使又患风寒外感,亦不可再行发汗。尤其麻黄汤乃峻汗之剂,其对形体壮实者且汗出如雨,何况气阴皆虚之人!若用之,不仅会致阴津亏竭不继,而且更易致心肾阳气外亡。心肾阳衰,阴血复涸,则心神失其所恃而动荡不能自持,魂魄无所滋养,则意乱而不能自主,所以会发生“恍惚心乱”之变,阴血涸竭,不能滋润水道,加之阳虚不司气化,所以尿后会有尿道涩痛之证。

9. 中寒

《伤寒论》第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这个条文论述了麻黄汤禁例的另一个类型,即里虚中寒者,即使津不亏、阳不盛,也不可用麻黄汤发汗。麻黄汤虽是温热之剂,但并不是温中益阳之药。麻黄、桂枝之温热,在于宣散肌表,而宣散之用,最易使体内正阳之气散逸外失,所以麻黄汤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力。素体阳虚者,必然寒从中生,寒湿不化,只宜甘温复阳,绝不可再行宣散,若误用之,必致中阳更虚,寒冷益甚,中寒则蛔不安,故易生吐蛔之变证。

以上麻黄汤应用禁例之九条,为麻黄汤九禁之称,总结起来,其实不过“里虚、中寒、津亏、血少”八字而已。里虚者,泛指五脏元真不足者而言,包括久病、大病之后体虚不复者在内,这类人的外感是不可冒然用麻黄汤的,用之则正气再度随汗而虚,虚复何日得复。中寒者,泛指素体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之人,阳内虚则寒中生,故谓之中寒,非单指中焦之寒证,但因阳虚寒生后,常常表现在脾胃方面,如心腹冷痛,食少不化,大便溏薄或飧泄,四肢清冷或厥逆,所以张仲景以“胃中冷”喻之。阳虚之人,最忌辛散之药,散则阳气散,所以不得用麻黄汤。津亏者,泛指体内津液不足,水分枯涸之人。导致津亏的原因,不外多汗、吐、泻。津不足则不能滋润脏腑组织,亦不能转化血液,其病也,或口咽干燥,或便干尿涩,或肌肤枯涩消瘦,此类病人之外感,都应考虑避免发汗之药,当然麻黄汤之峻猛者尤须禁用。血少者,血不足之人,气为生命之根,血为生命之源,血分不足者,不仅体虚,而且多病。引起血少的原因有多种,而津气不足则是血少之根本成因,因气可以化血,气可以生津,津复化血,血方充沛。故血虚血少者,治病用药最忌发散汗剂。经有“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之训,血既已少,若复再汗,尤其以麻黄、桂枝峻汗,岂非枯井抽水,涸泽决堤!

REF.柴瑞震.《伤寒论》桂枝汤三禁和麻黄汤九禁之应用研究[J].中医药通报,2011,10(01):9-11.

整理丨菟丝子  校对丨王德福  图片丨菟丝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方证浅解(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浅解
经方直解 伤寒方解第五 竹叶汤
名医经方医案4
《经方直解》导读
刘希彦 | 见血止血,治好的少,治不好的多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讲《伤寒论》四诊(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