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歌赋在泄泻治疗中的应用

医海泛舟,你我同行

针灸歌赋在泄泻治疗中的应用

一、、

概述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而言。脾虚湿胜是导致本证发生的重要因素。

 本证在《内经》称为“泄”,如“濡泄”、“洞泄”等。汉唐时代称为“下利”等,名称虽多但都不离“泄泻”二字。《丹台玉案》曾详释泄泻二字,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名之曰泄泻。” 

 历代医书对本证的脉、因、证治都有详细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法,对本病的治疗有较大的发展。针灸治疗泄泻由来已久,《灵枢·四时气》有:“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以后历代有关针灸著作,如《针灸甲乙经》、《千金方》、《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皆有记载,积累了不少经验。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寒邪或暑热邪气由表客于胃肠以致运化、受盛和传导功能失常,水谷相混、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2.饮食所伤

 若饮食不节或不洁均易损伤脾胃,容于胃肠,以致气机不和,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3.脾胃虚弱

 若脾胃虚弱、腐熟运化功能障碍,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并走肠间而成泄泻。 

4.肝郁乘脾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并走肠间而成泄泻。 

5.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胃腐熟水谷,则水湿积滞泛溢肠间而成泄。

辨证施治


(一)






寒湿泄 

【主证】泄泻清稀,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 

【治则】解表散寒,祛湿止泻。 

【处方一】灸天枢。  

【方义】

 外感寒湿之邪侵袭肠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传导失司故成寒湿泄。即如《内经》所言:“感寒则肠鸣洞泻。”取用脐旁二寸之天枢穴治疗本病。因天枢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及冲脉之会穴,也是大肠经之募穴,可统治一切肠胃疾患。由于肠鸣腹泻之症状多属感寒而引起,故天枢灸治可达温中散寒、芳香化浊以止泻之目的。 

【歌赋】

 《胜玉歌》“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处方二】足三里。 

【手法】温针灸。 

【方义】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三里为其经穴,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之理,可治脾胃疾病;足三里又是五输穴之合穴,配五行属土与脾胃相应。综合以上三点,该穴可健运中焦,分清化浊,祛除水湿,配上灸治更具散寒之效。是治疗寒湿泄之有效穴位。 

【歌赋】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 


(二)






湿热

【主证】泄泻腹痛,便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黄少。 

【治则】清化湿热。 

【处方】内庭、足三里。 

【手法】泻法。 

【方义】

 湿热之邪伤及肠胃,传化失常而生泄泻。内庭为足阳明胃经穴,在五输穴中为“荥”穴,“荥主身热”,故内庭的特点是清热,治阳明腑湿热。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专司胃腑病,是五输穴中的合穴与脾胃相应。故二穴相配,清化湿热,健运脾胃,分清化浊,则湿热泻可止。 

【歌赋】

 《杂病穴法歌》“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


(三)






伤食泄

【主证】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不消化之物,嗳腐酸臭。

【治则】消食导滞。 

【处方】上廉、下廉。 

【手法】泻法。 

【方义】

 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导失常故现上证。上廉、下廉均是手阳明大肠经穴,其经“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所以可主治胃肠病变,具清肠导滞之功。 

【歌赋】

 《杂病歌》“食泄上廉与下廉。” 


(四)






肝气乘脾 

【主证】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 

【治则】 调肝健脾。 

【处方】 太冲、三阴交、神阙。 

【手法】平补平泻。 

【方义】

 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失其健运故致上证。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穴。其经挟胃属肝络胆。肝主疏泄,喜条达而忌抑郁,故治疗上证应疏肝健脾。太冲是肝经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具有疏肝之功,太冲又是“输”穴,配五行属土,又具健运中焦的作用。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穴。神阙穴位于腹之中部,中,下焦之枢纽,邻近胃及大小肠,所以该穴又有健脾和胃,理肠止泻的功能。三穴合用疏肝理肝,健脾调胃,理肠止泻。 

【歌赋】《杂病歌》“溏泻太冲与神阙,并治一穴三阴交。” 


(五)






脾胃虚弱

【主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 

【治则】健脾益气。 

【处方一】 脾俞,膀胱俞。 

【手法】补法或施灸。

【方义】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现上证。健脾益气是治本之法。脾俞与膀胱俞皆属背俞穴,是脏气转输的部位。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故在脾俞施灸,借以补益脾气,恢复健运及蒸腐水谷的功能。同时,因虚泻证又与肾阳不足、缺乏温化水气的作用有密切的关联,肾与膀胱为表里,灸膀胱俞,也即扶补下元之气,使能激浊扬清,收敛肾气而止。 

【歌赋】

 《百症赋》“脾虚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觅。” 

【处方二】天枢。 

【手法】灸天枢。 

【方义】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经穴,其经脉属胃络脾。《灵枢·本输篇》云:“大小肠皆属于胃。”指明胃概括了大小肠的生理功能,所以反映大肠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的募穴与下合穴都分布在胃经上,足阳明经穴可治大肠腑证。天枢又是大肠的募穴,是大肠经气汇集之处,为调理胃肠气机之枢纽,故对脾虚泄泻,针灸天枢可以祛肠胃之寒,化脾胃之湿,补益脾胃之气。 

【歌赋】

 《玉龙歌》“脾泻之证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玉龙赋》“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 


(六)






肾阳虚衰

【主证】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治则】温补肾阳。 

【处方】肾俞穴。 

【手法】补法加灸治。 

【方义】

 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致“五更泻”。肾俞为肾脏之气输注之部位,肾藏真阴而寓气阳,故针灸肾俞,可温补肾阳。肾阳不衰则温煦脾土,则五更泻可消。 

【歌赋】

 《杂病歌》“调泄宜治肾俞穴。” 


(七)






其他歌赋

 《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杂病歌》“泻泄曲泉隐白宜,阴陵然谷三焦俞,京骨中脘脾俞穴,肩俞大肠俞天枢。” 

 “泄不止兮亦神阙。” 

 “泄不觉兮治中脘。” 

 “脾病溏泄若不愈,此病须治三阴交。” 

 “肠鸣而泄神阙穴,并治三间与水分。” 

医案

《针灸资生经》 

 予久患溏利,一夕灸神阙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 

 《扁鹊心书》 

 一人因饮冷酒,吃生菜成泄泻,食寒凉药,反伤脾气,致腹胀。命灸关元三百壮,当日小便长,有下气。又服保元丹半斤。十日即愈。再服全真丹,永不发矣。 

 《名医类案》 

 一人吐泻三日,垂死,为灸天枢、气海二穴立止。

 《古今医案按》 

 罗谦甫随征南副元帅大忒木儿,驻扬州,时年六十八,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痒,烧石以温之,亦不得暖。罗诊之,脉沉细而微。乃曰:“年高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湿,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而受病,微则为咳,盛则为泻为痛。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不能已其病。先以大艾柱于气海,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治湿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行;又灸三阴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湿之邪。遂处方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湿淫于外,治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大热辛甘,亦降寒湿;白术、半夏苦辛温而燥脾湿,故以为臣。人参、草豆蔻、炙甘草甘大温,温中益气;生姜大辛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故作大剂服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渐温,调其饮食,逾十日平复。明年秋过襄阳,值霖雨旬余,前证复作。依前灸,添阳辅各灸三七壮。再以前药投之,数服良愈。方名加减白通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灸治疗腹泻
针灸治疗泄泻
【泄泻的针灸治疗】
泄泻
家庭医生|说说肠易激综合症的针灸治疗
拓睿教育|| 针灸背诵——针灸呕吐、泄泻背诵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