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9.27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下)

     

        将李银河自传又看了一遍,准确说算浏览吧,比第一遍快多了。

        看完第二遍发现和第一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一遍看时看什么都是新奇的,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借着她的文字思考自己的事情。随看随想,看完了也忘了都想了写什么。看完一本书是带给自己许多新想法,但脑袋中也多都是琐碎的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被整理。

        第二遍看时好像就是一个将信息码放的过程。在脑中有了一个框架,大体知道全书写了些什么,再断开一篇篇浏览下现在看着题目就能想起每一篇大体写的些什么,亮点在哪。总体看看,觉得哦这一本书无非就写了这么点东西,倒真是有种把书越读越薄的感觉。并且文字也真的是够质朴了,文学色彩很淡。选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也只选出三篇。要是再把书的内容细细分解一点点再去体会,就会又把书越读越厚吧。不过这本书两遍就可以了。

       我看过的传记书类不多,不太知道那些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大诗人、大思想家、那些传奇人物、历史人物的传记是怎样写的。但是这本书说是李银河的自传,我倒觉得并不太像我想象中传记的写法,获取的信息也还不足够满足我的好奇心。

       前几篇是学前、小学、中学、内蒙古兵团、沁县农村生活、工农兵大学、国务院研究室还是按照成长经历按时间的线索来写,参插着那个时期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件事,从中也能够大体了解李银河的成长经历;

       中间几篇是与她的专业有关的同性恋研究、虐恋亚文化、性研究、生育、婚外恋研究等及给她的思考及感悟;

      最后写的是她的余生伴侣“大侠”及用余生去写作享受人生的人生态度。

      话说我是先知道有个性学家是李银河,后知道王小波,还是先知道王小波,再知道他还有一位遗孀名叫李银河呢,我自己都不记得了。

        因为王小波在文学圈的名气太大了,特立独行的一个有文学天赋却早逝的人。就算没看过他的书也会在网上经常看到由他俩之间的信汇编而成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的片断 ,被作为恋爱信条恋爱模范一样被人流传。朴实真挚又远超网络的“土味情话”。

      “你不要怕失去我,我很愿意和你在一起,但是自由的和你在一起,你也保留你的自由权利吧。我看报看参考,越来越感到海誓山盟的时代过去了。如果没有感情我们就分离,我坚持这一点,不过我们可以约好互相安慰的义务,即一个人虽然已经不喜欢对方,但如果对方要求安慰,那个人有义务安慰对方,使这个人的心里好受一些,你同意吗?另外,我们不要大人,不论现在和将来,让我们把他们抛开,我们只是两个人,不是两家人,我们是两个在宇宙中游荡的灵魂,我们不愿孤独,走到一起来,别人与我们无关,好吗?”

      是什么样的女子才吸引到王小波这样特立独行的天才。

      我很想知道让王小波如此迷恋的李银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看这本书前呢,我本是抱着好奇李银河与王小波的爱情故事而去看的,我以为她会写很多王小波,写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相离,会达到书的一半。但实际上,单独写王小波的只有两篇,相遇与相离。

       这虽令我有点惊讶,但是一想又合情合理,这才是李银河啊,她的人生是她的人生,她不是以谁的妻子的身份存在,她就是以自己我就是李银河而存在。与王小波的夫妻关系只是李银河人生的一部分,除了爱情,她还有奉献一生的事业、还有写作。

       不是像现在某些女性就是依附男人而活着,没有自己的事情做,以围着男人转为男人付出自我牺牲自我感动而要求得到他的爱,男人没了不爱了就要死要活的,要不还有一些就是为了孩子而活着,完全没了自己。好可怜啊这种女人。没有自己脑子的女人。

      1952年2月4日,李银河在北京出生。父母政治过于敏感,才给她起了“李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这个名字,她的学前期生活与电影《看上去很美》类似。那年代就有学前班上的人应当很少吧,至于名字还是李银河好听啊。

      看照片小时候蛮机灵的样子,想象不到她描述自己自小极度羞涩。

        “我一直都是好学生、乖孩子,学习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似乎我的智力从来没有受过真正的挑战,从没觉得什么东西难得学不会过。”

       李银河将自己的聪明归于父亲的遗传,他家里的孩子个个都是出类拔萃,几乎都是名校,我觉得李银河之所以是现在的李银河与她的天赋、性格是分不开的。

       内蒙古兵团这一篇看的我稍有压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身心俱受摧残啊,就像《1984》里似的。幸好只有那么几年,否则感觉整个人生无望啊。

      这是她们那代人特有的经历,相比下我们这代人什么来自社会的苦难都没遭受过。


“我们这代人跟前后两代最不一样的经历就是,我们体验过绝望的感觉。”

“家庭价值在中国相当于西方宗教信仰的价值。”

我觉得《虐恋亚文化 剑桥》这篇是最为精彩的一篇。

       上面摘抄的这段文字我很喜欢,每个人都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吗?好像不是,我看许多人想的简单活得也都挺快活的。活着哪有什么标准啊,哪非得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高尚的。

       可是我不行啊,我受不了只是吃吃喝喝只追求物质从抖音微博获得短暂快感,这样我并不觉得真正快乐。与质朴的大碗相比,我的生活更期望是李银河一样的精雕细琢的小碗。


       在王小波逝世三个月后,李银河认识了“大侠”,仿佛从“一个蜜罐”掉到了“另一个蜜罐”。

      看着这位身体女性心理男性的“大侠”的照片,与我想象中的他有点出入,我还以为真的是一看就很爷们的人,实际看照片觉得是可爱阳光的人,笑的多么灿烂啊。

      虽然有时想到这是不是将对王小波的那一份爱分给了“大侠”,怎么可以这样,那段传为佳话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怎么办,觉得不完整了,但是这是李银河啊,为何一生就只能爱一个人啊,她活得多么坦率啊,喜欢就是喜欢,在乎自己想法,追寻美的东西,享受自己生活,哪管别人怎么想。

       李银河和王小波没有孩子,我在看她上本书中她谈到人生态度的时候说享受人生,追求快乐。我还想她没有做过母亲,若她有了孩子有了做母亲的经历,会不会她的人生态度就会有所不一样。没有家庭孩子的羁绊自然过得好像可以相对洒脱,有了孩子呢?对她一生所做的有关性有关生育等的研究又会不会有所不同?

       李银河与大侠在一起后领养了一个男孩“壮壮”,看到她谈壮壮的时候和普通的母亲没有什么差异,看到她有生之年也可以体会做母亲的酸甜苦辣,似乎人生更加完整。看到她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笑,不禁为她感到高兴,感觉暖暖的。

       受李银河最大的影响还是觉得要像她一样享受好我的人生,为自己而活,现在要珍惜我短暂的青春。人生还很长,我一点点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活在当下,去追寻知识、追寻美、追寻幸福。自己活得快乐,也尽可能对社会有点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银河:一个人受到极度重创后,性取向真的会发生变化吗?
李银河:我性格中有种极度的羞涩
乘风破浪的奶奶李银河:不快乐的人生,我不屑于过
别样的人生拼图
李银河和大侠:我们的激情之爱,将持续一生
想修炼成王小波那样有趣的灵魂,他最崇敬之人的这5本书不可错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