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因梦:一生放浪不羁爱自由,她才是女星中的真性情
“台湾第一美女”直言自己经历了一年的性解放,性经验在中国女性中算是相当丰富的;拒绝了航运巨子独生子,与比自己大18岁的才子结婚,婚礼当天就气的撕了结婚证;与已婚男人约会意外怀孕后生子独自抚养;在父亲葬礼上忍不住笑;与母亲互相嫌弃一辈子;不愿做女明星去闭关修行......这些行为中任意一件若发生在当今名人身上,可能都会受到舆论的压力被网友批的体无完肤,似乎是不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的事。
然而这些充满噱头像谣传八卦的事都是真实的,就是这些被一般人当成秘密一样的事,这位女明星却直言不讳的写在书里。面对这一切,她非常的坦荡、真实。
她,就是胡因梦。


近期读了胡因梦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这是她在46岁对自己半生经历的剖析。包含了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两性关系、演艺生涯、身心灵探索几个部分。
读这书之前,她让人着迷的是美貌与气质,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她让人欣赏的内在远超外表,她真实、坦诚、自由、又有着大智慧。是比较理想的新时代独立女性形象。我可以说非常喜欢她。


此书值得一读。某些深陷于不合意的两性关系中优柔寡断、怀疑自己是否不配得到爱的女性,在原生家庭中受伤害、童年不幸福的女性,物质需求已满足而迷茫不知人生要追求什么的女性,真推荐你们看看此书。看看这样一个过来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她会给你她最真实的感悟与解答。

简单介绍胡因梦即台湾演员、作家与译者、“身心灵”引领讲师。1953年生于台中市,20岁至35岁从事演艺工作,35岁专事有关“身心灵”探究及翻译与写作。本书,就是丰富这些经历的细节。
书中自传的写作顺序并没有明确地按年龄或事件分类,但谈论的内容其实也即她人生的重点,她的父母亲、她的事业演艺生涯、她的几段爱情、她的追求“身心灵”探索。人活一生到头来会想到的不外乎家庭、爱情、自我实现这几项,每个人每项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


01家庭关系
早期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价值观与信念,会根深蒂固地决定一个人对生命的认知。


胡因梦父亲出生于1905年,属于满洲正红旗贵族,先后在东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总是穿着体面,举止斯文,气质结合了须眉男子的阳刚和深幽俊美的阴柔。胡因梦说与父亲是自己童年所有美感、爱与安全的源头。
母亲生于1910年,老家在安徽桐城,外祖父是天津的一名县长,其三位妻妾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影响了母亲的性格,让这位就读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受过教育的女人对物质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掌控倾向。
两人对自己的原配都不是很满意,相识后曾很恩爱,通过书信抒发爱意,之后既没有和原配离婚,彼此也没有正式结婚,脱离了原本的婚姻伴侣就开始生活在一起。母亲44岁时生下了胡因梦。


当初是那么亲密,然而后来两人因心性不同、人生观不同、心理需求不同对立了起来。父亲数落母亲拜金与现实,母亲叨念父亲自卑无能,在胡因梦四岁时,两人分居,之后由母亲带大胡因梦。

胡因梦讲了一个小片断,从中多少能看出父母的个性及家庭关系疏密。“父亲爱看武侠小说,但又恐怕母亲笑他没出息读闲书,便躲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看,喜欢和爸爸起腻的我也躲在里面和他一起偷看。父女二人像是做了坏事的小偷,紧张中带着莫名的兴奋。这时父亲好像在跟他同年龄的玩伴告状一般悄悄地对我说“那个老达卜(上海话发音的“老太婆”)根本就是金钱挂帅,她心里永远是金钱第一,她第二,别人第三。”听了这些话,我深深觉得他是如此的厌恶母亲。”


父亲遇到了真爱华阿姨,和华阿姨相依余生。从小父母双亡的胡因梦父亲人格里有一部分还停留在幼童阶段,她需要的是母性的滋养、呵护与宠溺,而华阿姨正好扮演了父亲最需要的治疗者和再生母亲这一角色。
胡因梦父亲搬离她们母女俩后,二十多年父女见面的机会不多,对女儿来说并无什么挂碍,但其母亲却始终对这位第三者无法释怀。在其母亲得知父亲死了后,不停的咒骂:“你这个老鬼……你总算死了......我活得比你长......我赢了.....”。在举行告别仪式上,念祭文的人诵着一堆歌功颂德的话,让母亲低声咒骂“一派胡言!”胡因梦看着这场与事实大异其趣的荒谬剧,浑身颤抖的暗笑不已,母亲也跟着笑了起来。胡因梦真实的写下这些话语和场景也是让人吃惊。


面对亲人的去世,子女难免会悲痛,但夸张的公开展现悲痛,用言不其实的话语做作的拔高这些痛苦,一个言行合一追求真实勇敢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胡因梦不是不孝,只是受不了虚假。
这点让我想起《光明共和国》中的主人公,他的解释可以很好的解释胡因梦在父亲葬礼上的“笑”。他写道:我这一生对公开展示痛苦从来都没有好感。每次不得不面对时,我都会不安地感到我的大脑封锁了我的感知,甚至封锁了我自己。我记得我母亲在医院去世时,我父亲扑到她已没有生命的身体上大喊。我知道他一生挚爱着她,而我自己正因为痛苦而茫然,几乎说不出话来,但是即便如此,我仍不免感到整个场面非常虚假,这简直比死亡本身更令我心烦意乱。突然我失去了感觉,房间似乎更大更空旷了,在那个空间中我觉得我们所有人都像雕像一样僵硬。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重复:“演得好,爸爸,演得真好啊,爸爸……”


父亲过世后,发下了一笔抚恤金,胡因梦决定把这笔钱给华阿姨。但母亲坚决的说:“我怎么可能把这笔钱平白送给那个破坏家庭的女人?”胡因梦告诉她华阿姨这十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她的后半生有人替她扮演这个艰难的角色,她应该感到万幸才对,这笔小钱是不足以答谢人家的。
接着她指出母亲人生观的扭曲和她教育方式的错误,鼓起勇气将怒气一吐为快,说出了她半生一直想对母亲说的话,“你的气焰凭什么那么高?你一生都在麻将桌上,毫无建树地混了一辈子,却总是骑在别人头上。如果你真的那么优秀,为什么不出去找份工作,像华阿姨和潘阿姨那样?你以为自己才分比这些女人高,我却觉得她们比你强多了!……你的一生都活在恐惧和自保中,这已经够惨了,还要把心里的恐惧投射到你的下一代的身上,处处设限,让人家无法自在,无法快乐。你完全不清楚你的女儿是什么样的人,你只想把她教育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成天赚钱,存钱,赚钱,存钱。我告诉你,你根本大错特错了,钱是解决不了痛苦的。你的痛苦有没有因为钱多了就解决了,你自己还不清楚吗?你的问题根本不在钱多钱少,最重要的是你太没有爱了,既不懂得爱别人,也不懂得爱自己……”
这段话看的人很难过,很悲哀,不止胡因梦的母亲,有太多传统女人,没有自我的女人都是这样的,有许多子女也一直这样被原生家庭所伤害所控制。对在麻将桌上度过了一生的母亲,胡因梦并不认同。明明是受过教育的母亲,却被封建传统所禁锢。她把自己的自我实现全部寄托在了子女以及金钱上。

胡因梦母亲临走的某天晚上曾经嘱咐胡因梦,务必给她在未来的碑文上刻下“扶孤守节”的历史记录。这就好比封建社会有的女人活一生只为一座“贞节烈女”牌坊,那样一生所受的痛苦也就值得了,传统女性就以此为傲。其实,牺牲自己一世的幸福与快乐奉献给孩子,这对孩子来说不仅担子太重了,而且这观念本身就是愚蠢的。胡因梦说母亲如果能自在快乐,才是对她最大的付出。
相比在麻将桌上浪费了一生的母亲,她更为欣赏独立的潘阿姨—父亲的第一任妻子。胡因梦去美国时拜见过任职于联合国统计部的潘阿姨,她给胡因梦的第一印象是“一位梳着髻、脸色蜡黄、一点妆也没上、穿着十分朴素的东方老太太,走动的时候一看就是曾经缠过脚又解放的改足派。”对比母亲,她对这位潘阿姨表现出了欣赏,她写道:“独自在美国闯出一片天的改足派老太太的自我实现能力与宽大的胸襟,令我深感佩服。我当时的感觉是,与其说传统束缚了女人的发展,倒不如说是女人心中的恐惧裹住了自己的脚。同样是上一代的女性,一位被丈夫抛弃了之后并没有否定自己的潜能,反而发展得如此独立与完整,另一位却在麻将桌上消耗了大半生的能力。”
这又何尝不给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以思考。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若想在众说纷纭的影响下穿透种种的虚荣、投射、幻想与憧憬,充分地活出自我,不是一朝半夕能达到的,需要太多的诚实以对和勇敢的叛逆。






02爱情故事
谈到女人在爱情方面的追求,喜欢什么样的男人,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其实也是人生观的体现。
身为美貌、才华与个性兼具的女子,胡因梦吸引到的男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在众多的男人中让她着迷的不是有钱权即可,而是向内心深处探索、有精神世界的人。


女明星嫁富豪是常见的,嫁个有钱人,这也是很多女人所向往的出路。胡因梦的母亲也幻想过女儿如果能嫁个外交官或政客,就算是优质的出路和下场了。
有亲人给胡因梦介绍了航运巨子的独生子沙芃,住在纽约最昂贵的大厦之一U.N.Plaza。胡因梦去看望并试婚了一段时间,虽然沙妈妈待她很好,但胡因梦发现那不是她想过得生活。没有自由、每天活得精致、规律,这把她吓着了。胡因梦说她并不向往达观显要家中少奶奶的生活。如果要她每天穿戴整齐,坐的时候腰背挺直,椅子只坐三分,客人来了还得有能耐做出一桌子的满汉全席,大概不消多久她就会自寻短见或是以离婚收场。
她想要的是自由闲适放松的生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大过对物质的追求。


她唯一一段正式婚姻是与李敖结婚,这段佳人才子的结合也曾轰动一时。甚至到现在若问胡因梦是谁,有人会直接说“李敖前妻”。仿佛她也要凭男人贵似的。她当然没有这个意思,爱才在一起,不合适就分开,甚至刚结婚她就把结婚证撕了。“你休想凭一张纸绑住我。”


她在书中讲述了这段故事:

婚礼结束后回到住处,李敖竟然坐在马桶上要给我给她泡一杯茶,嘴里还得意洋洋地说 :“你现在约已经签了,我看你还能往哪儿跑,快去给我泡茶喝 !”我起初以为他是闹着玩的,后来看他脸上的表情非常认真,我想这个人真的是有精神问题,于是到抽屉里把结婚证书拿出来,站在他面前刷的一声就把这“合约”撕成了两半,然后对他说 :“你以为凭这张纸就能把我限制住吗?”


表面上是桀骜不驯的自由派的李敖实际上抱持的是传统未解放的男性价值观。连胡因梦去慢跑他都很是神经紧张,李敖很不开心地说出去慢跑一定会跟路上的男人眉来眼去,所以不准再跑了。这对于传统女人可能认同容忍下去,对胡因梦来说是决不能就此牺牲自己的。人的许多暴力行为都是从恐惧、自卑和无力感所发出的“渴爱”呐喊。胡因梦把李敖的这种神经质看的越来越清。谈到婚后与李敖的关系她说到“你感觉不到他内心深处的爱,似乎展现忘我的爱对他而言是件羞耻的事。如同许多在情感上尚未开放的男人一样,性带给他的快感仅限于征服欲的满足。那是一种单向的需求,他需要女人完全臣服于他,只要他的掌控欲和征服欲能得到满足。”


不愧是向往自由很有主见的胡因梦,李敖在他面前是“祛魅”的,如她所说同居一屋檐下,没有伟人,也没有美人。从对李敖的崇拜到发现李敖的真面目,她们的婚姻只维持了三个月就离婚了。她总结了这段荒唐的婚姻:“多年来李敖以他的文笔、才华、博学和发展到某种程度但离究竟还远的观察及强势推销,成功地在自己身上铸造了一个神,一个时代的叛逆英雄,一个五百年来的白话文豪,于是如我等意志薄弱、叛逆、自认为独特又心怀救赎之梦的读者,便如他所愿地把他当偶像一般开始崇拜。然而偶像是只适合远观的,一旦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所有的琐碎的真相都会曝光,因此在同居者的眼中既没有伟人,也没有美人。”


在离婚后胡因梦整个人好像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更重于向内心深处探索。她说自己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随着内心的转变吸引到的男人和当时心态有明显的同质性。
“我虽从未扳着手指和脚趾仔细数过我的情人们,但是我想在中国女人里面我的两性经验算是相当丰富的。然而真正影响我的成长、促使我产生转化的,严格讲起来只有三位。”除了上述的李敖,其余两位是Don、Robert。


关于Don、Robert,他们两个属于比较相似的,用简单一个词描述那就是“出世”。从世俗的角度看,他们绝不是有成就之人,但他们和胡因梦一样都是喜欢用脑的人,也都是敏感、以自我为主、童年被爱得不够但又有诚意转化和成长的人。
然而,想在世俗生活间完全出世,那样的生活也并不理想。生活需要物质保障,会有鸡毛蒜皮,需要与人交流,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平衡的原因以及重要性,胡因梦还是很清楚的,表达的也很好。这一点也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她写道:“人最难的就是出入世之间的均衡发展。过于入世的人往往满脑肥肠,感觉粗钝,对于生命最深处的问题从未静滤过,意识里较精微的层面也从未触碰过,但他们在俗世中的谋生本能、人际周旋和操控物质的能力,却是游刃有余的。过于出世的人则往往敏感的过于神经质,宁愿耗尽所有的精力思考宇宙人生的大问题,费劲千辛万苦觅得一点精神上的神迹,也不愿把放在屋外的那把上锈的刀拿来磨一磨。”
十几年来,胡因梦对人格的挑剔以及自身变化多端的情绪,老实说也没几个男人能招架的住。她情感升起的速度太快,清醒的速度也太快,一旦清醒,不消一个礼拜,对方就完全从意识的画面中淡出了。她说自己的幸与不幸都在于很早的进行了性解放,有了对比比较之后,就不那么容易认命,也敢于放手。






03演艺生涯
胡因梦被普通大众知晓喜欢靠的不是她中年之后作为翻译和导师的能力,而是凭借着轻易就可以欣赏到的美貌,美到,可以做明星做演员。



如果好奇做演员的女明星们在想什么,现在的小花们是不会认真、真实的透露的,我们看到的多是“木偶”一般被精心打造的人设,没有个性没有灵魂。谈到对导演对所拍的电影的看法想必是一顿感谢与夸奖。胡因梦却很坦诚的在书中谈了自己做演员与明星生涯的真相。

胡因梦高中读的是女校,上大学之后就开始格外受到异性的关注,被冠以“系花”的称号。二十岁经朋友介绍主演了《云深不知处》,自此在演艺圈拍了15年的电影。不过对于自己所拍的电影她并不那么认可,她反省道十几年来对从事的演艺工作从未有过真正的尊严感,时常一边演出,一边跳出剧情暗自嘲笑对白的荒唐和肤浅。拍过的四十部哭笑不得的电影中只有一部《海滩上的一天》堪称佳作。

谈到对演员的看法,她的认知也很深刻。在书中她写到“演员在社会形象上和人类内心都承载了人性粗综复杂的种种投射,既是人人羡慕的名利典范和过度被注目的焦点,又是轻易被藐视和嘲弄的对象,即便是最杰出的演员也难逃这样的命运。他赤裸地站在媒体白纸黑字的布阵中,时而被枪林弹雨轰得遍体鳞伤,时而受宠若惊地登上了天;他似乎是拥有最多群众力量的人,又似乎是毫无权利或重要性的局外人。他总是在政客与财阀主办的晚会里掩饰募款的甘草角色,即使在大荧幕或小荧光幕上他也只是一个媒介,一个传达他人的人生观的工具。”


35岁,她逐渐的清楚自己的特质和潜力,要全身心的将自己投入到对智慧的探索,对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她内心的召唤越来越清晰。她剪去短发,投入到身心灵的探索、从事翻译、写作及身心灵的引导。


随着注意力的转移,她也放下了对形象的苛刻要求。内心的充实及强大让她对衰老和容貌没有展现出焦虑,反而很自然的接受。她写道:“当一个原先拥有美貌的人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时,反而有一种卸下沉重负担的轻快感。美貌不再是我的负担,却成了旁观者心中的巨石。我的不再完美反而带来了成长的契机,并且放下了肤浅的执着,也使我更能体会人们因理想和标准而造成的压力与紧张。”
现在整个社会在女性间充斥传播着很强的容貌焦虑,作为一个曾在颜值金字塔尖享受过美貌福利的人,美貌的遗失带来的落差本更为大,唯有真实勇敢内心丰富的人才逃脱的了这些焦虑,胡因梦正是这样的人。





04身心灵探索
起初我对胡因梦感兴趣就是因为得知她从漂亮的女演员竟转变为女学者,这是很大的跨界跟转变,我好奇她是否真有真材实料还是为了给自己贴金,她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在看了她的书后,我确定她是有真学识和自己的见解的,最重要的她是那么的勇敢跟真实,让我不得不佩服。她关注哲学、心理学,这些也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并且我认为这是必须要思考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被周围的权威人物以及我们的照料者灌输了很多或对或错的概念,我们模糊的形成着自我认知,逐渐长大成人,跟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生命一样,开始追求人人都向往的幸福快乐,开始追求功成名就,或是情感的满足,欲望的达成。
所有人都是在忙忙碌碌、汲汲营营,负担着上一代对我们的掌控、否定、担忧、还有很多的期许。当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一切都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就会质疑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开始向内的探索,寻求深层次的解答。


我们早应该分析自己焦虑的原因、思考什么是真正该追求的,看清哪些是陷阱,学会与自己相处、安顿自己的内心。
胡因梦在身心灵探索方面的认知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人欲横流。我们被消费、广告、名牌所刺激,被不断想要变得更好的想法所刺激,欲望越来越多。我们没有看到广告是在利用人心脆弱的一面作为陷阱,落入这个陷阱之后,我们就只能跟随经济发展的趋势,完全无法用清明的头脑面对这个世界,于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极端物化,我们生命的运作模式就建构在对物化需求的满足上,并且这个需求被刺激得越来越复杂。”


她所欣赏的克里希那穆提关于生命宏观的反思也可以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
“请把目前的你自己当做是戏里的一个演员——这不能说是一个新的比喻,却是一个合适的比喻——背景设在20世纪,你和其他的参与者共同创造了道具、布景与主题,事实上,你们共同编写、制作、并演出了整出戏。但是你如此地贯注于你的角色,如此地被你所制造的实相激起兴趣,如此地被你角色中的问题、挑战、希望与忧伤所迷,竟忘了那是你自己的创作......”
总之,我们可能因为对外在世界的认同,包括对事业、工作、金钱的认同,而丧失内心的弹性。这不是说我们不能拥有金钱,不能拥有物质,而是说我们不能把自己束缚在过度认同之中,要让心拥有真正的自由、轻松和自在。


从胡因梦对自己半生的剖析,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真诚坦荡有智慧的女人。当我们回忆自己半生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会惊觉自己忙碌半生是为了什么又达成了什么呢?与其临终遗憾不如现在思考。
用胡因梦的这段话作为结尾送给所有女人: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若想在众说纷纭的影响下穿透种种的虚荣、投射、幻想与憧憬,充分地活出自我,不是一朝半夕能达到的,需要太多的诚实以对和勇敢的叛逆。


点击购买链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因梦的顶级魅力,是活出自我
上厕所丑态被丈夫电视采访爆料,离婚后生子,拒不透露父亲姓名
存旧文档--阅读胡因梦
一次记者招待会,记者问李敖
胡因梦的美貌如何 曾美过林青霞与李敖离婚后至今未嫁
当年那位美貌丝毫不逊于林青霞的美人,她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