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如何创新与实施?
userphoto

2023.12.31 湖北

关注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必须站在重构社会主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创新性实施劳动教育。

01、精准定位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六维 三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为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指明了方向。据此,在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六维”核心目标,即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同时,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文件要求以及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可以将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进一步细化为三级阶梯状成长目标。

初级目标

重在养成劳动习惯,能在校园内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初步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珍惜劳动成果,享受劳动乐趣。

中级目标

重在提升劳动能力,具有自律能力,能自己管理自己,能主动劳动,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

高级目标

重在强化职业意识,能够自立自强,乐于劳动,诚实劳动,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参加创造性劳动,为将来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奠定实践基础。

02、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三层次 N个创造性劳动项目

劳动教育的实施仅仅依靠劳动技术课堂教学来落实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学校结合校情进行校本化设计,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努力打造创造性劳动项目。

整体优化,构建“三层次”课程体系

这里的“三层次”既包括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全面整合,也包括学科间的横向整合,还包括学段间的垂直整合,形成集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三个层次课程为主体,创造性劳动项目为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突出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选择性和生成性。

其中,基础类课程以国家课程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劳动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发展夯实基础。拓展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个别化需求,重在开阔眼界与个性发展。拓展类课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课程的拓展,这是学科课程中的高层课程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或者擅长的模块深入学习;

二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开设的自选课程,如茶艺、植物栽培、3D打印、航天测绘等,为研究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提供高水平支撑。

研究类课程面向个体学生或者研究团队,重在问题解决与深度学习,让学生面向生活实际,在劳动体验过程中落实探究精神、研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拓宽领域,打造N个创造性劳动项目

创造性劳动是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创造性劳动项目引领学生提前进入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建立以及生涯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

03、灵活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主题引领 项目化学习

以主题为引领

以年级为单位,把1~12年级划分为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初中和高中五个学段,将劳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归整,以主题统筹劳动教育项目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型。

主题引领的劳动课程实施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育人方式多样化,打破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齐头并进,以此牵引更为灵活丰富的课程实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题引领便于加强其他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

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推进方式

学校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脚手架、评价工具、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完成产品的真实劳动实践中,熟悉科研过程,实现自我超越,发展创新思维,深化劳动实践体验,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亲身参与,而且许多劳动项目需要特定场地的支持才能有效进行。通过建立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体化劳动场域,将家庭劳动扩展到真实的生活场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健康成长,由此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携手共建新型劳动机制,真正形成学生劳动精神和文化自信系统化培养机制,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促进区域劳动教育的整体推进与共享发展。

04、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多元 综合

根据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对应的是社会实践,其考察内容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包括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研学旅行、参观体验与社会调查、科学探究、创造发明等。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可以用多元与综合来形容,既包括自评、生评、师评、家长评、社会评等评价主体的多元与综合;还包括针对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等评价内容的多元与综合;还聚焦学生参与劳动的全过程,指向评价方法的多元与综合。

为此,学校可以采用成果展示、作品评比、撰写心得体会、交流汇报、日常观察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协同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劳动成果、项目产品、任务完成情况等开展综合评价,将劳动评价结果作为学业成就重要指标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来源丨《中小学管理》,图片来自亦庄实验中学公众号

作者丨李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魏雅平,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韩玉彬,北京市燕山向阳中学;张庆民,北京市昌平区二一学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观的再认识
朱永新:新劳动教育论纲——​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
面对新技术,中小学劳动教育该怎么变?
中小学丛林飞跃课程设计
论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
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指导的关键要素与基本策略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