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杨氏太极拳技击快架


  我学练的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是北京的一位恩师传授的,他老人家在世时说,他师父(我的师爷)的太极拳是跟前辈杨少侯先生学的,这套快架的口诀与以前的叫法有少许差别,师爷说改点俚语叫法(比如“簸箕式”、“辘轳势”、“反穿枝”等)主要是为了有利于记忆和理解拳架口诀,动作结构没有什么改变,保留了杨少侯先生当年所教的练法。108式小快架的口诀是:1起势、2太极旋转、3揽雀尾、4单鞭、5踩脚提手上势、6踢脚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8左手挥琵琶、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右手挥琵琶、12右搂膝拗步掌、13缷步震脚搬拦捶、 14进步如封似闭、 15十字手、16抱虎推山、17斜揽雀尾、18斜单鞭、19窜步肘底捶、20右倒撵猴、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23右斜飞势. 24进步踩脚提手上势、25踢脚白鹤亮翅、26左搂膝拗步、27海底针、28山通背、29翻身撇身捶、30缷歩震脚搬拦捶、31挒手分击掌、32上步揽雀尾、33单鞭、34开合云手、35单鞭、36右高探马、37右飞踢、38转身左蹬脚、39左搂膝拗步、40右搂膝拗步、41进步搂膝栽捶、42翻身撇身捶、43缷步震脚搬拦捶、44右蹬脚、45左披身打虎、46转身右手挥琵琶、47右披身打虎、48右蹬脚、49双峰贯耳、50披身左踢脚、51回身右蹬脚、52落步震脚搬拦捶、53进步如封似闭、54十字手、55抱虎推山、56斜揽雀尾、57斜单鞭、58右野马分鬃、59左野马分鬃、60右野马分鬃、61太极旋转、62揽雀尾、63单鞭、64左玉女穿梭、65右玉女穿梭、66左玉女穿梭、67右玉女穿梭、68太极旋转、69揽雀尾、70单鞭、71开合云手、72单鞭. 73蛇身下势、74左金鸡独立、75震脚右金鸡独立、76右倒撵猴、77左倒撵猴、78右倒撵猴、79右斜飞势、80进步踩脚提手上势、81踢脚白鹤亮翅、82左搂膝拗步、83海底针、84山通背、85翻身肘击撇身掌、86卸步震脚搬拦捶、87挒手分击掌、88上步揽雀尾、89单鞭、90开合云手、91单鞭、92左高探马、93白蛇吐信、94转身右蹬脚、95采手指裆捶、96挒手分击掌、97上步揽雀尾、98单鞭、99蛇身下势、100上步踢脚七星捶、101退步跨虎、102回身左斜飞势、103右摆莲脚、104左右弯弓射虎、105进步震脚搬拦捶、106进步如封似闭、107十字手、108收势合太极。优酷网、56网上有我练习这套快架的视频。
   1986年,我拜四川的林墨根先生为师学练杨氏太极拳传统115式慢架。十几年后的一次因公出差到北京,有幸亦有缘的怀着好奇心跟京城老师学练了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这套传统快架的劲道以击打劲为主,步型、步法和身法接近实战要求,擒(如“右手挥琵琶”拳式)拿(如“踩脚提手上势”拳式)摔(如“左高探马”拳式)打(如“进步震脚搬拦捶”拳式)踢(如“披身左踢脚”拳式)的技法都有练习。根据我练习传统快架的体悟有以下认识:
  一、浦汉健先生在《太极散手阐秘》一文中说:“太极散手之秘在于‘用势法打人’!”这句话说得较实在。 拳架中的一个拳式由若干拳势组成,如“揽雀尾” 这个拳式由“掤、捋、挤、按、”四个拳势组成,拳势体现了拳式动作的虚实转换、刚柔相济、技击和养生的变化等等。传统快架的练速(练一趟快架3至5分钟)相比传统慢架(练一趟慢架25至40分钟)是快得多,所以拳势变化要认得准(起始、转换、终点),要反应快,才能符合技击的要求。
  二、传统快架放松练拳的要求比传统慢架相对高些,由于盘架速度较快,所以不易松练到位。杨少侯先生说的“松弹抖炸”,如肢体松不好,手、脚就弹不出去,何来杨少侯先生说的“发劲冷脆为快如放箭”?皮、肉、筋、骨松不好,身体就没有雄狮抖擞的气势;身势内外松不好,击打之劲就没有爆炸的威力。
  三、传统快架的虚实变化配合与传统慢架相比,不易掌握。特别是腿的虚实转变,慢练有较长的调整时间,可以体会得比较清楚。杨少侯先生说:“快架宜步桩合一,要求是势中有桩,桩中含势,身形肢体要灵活,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走,虚腿能抬,虚脚亦能踢。”还说:“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变换阴阳,移精变气……”快练则调整时间较短,如肢体之松和头脑意念跟不上,那是达不到要求的。这套快架身高步小(有利于机动灵活和反应变化),步法迅捷,飘忽不定。练成沉稳不僵、轻灵不浮,要比练慢架下多点功夫。
  四、传统快架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与传统慢架相比,修炼难度大些。我老师说:“练得较好的传统快架在紧凑中不失开展,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在轻灵中不失松沉,在快速中不失连圆,整套势式到位的一气呵成约需三至五分钟,如练后闲庭信步,不喘粗气方显太极的内家功夫。”这等功夫还真的不好练啊!太极内家拳法,动作与呼吸吐纳导引相结合,是一项良好的有氧运动。若打完快架以后气喘吁吁,说明动作与呼吸配合欠佳,未能内外合一,这不是一年半载的修炼功夫。
  五、练传统快架的精神相比练传统慢架的精神,更要集中一些。练拳速度较快了,加上动作变化又较频,精神就更要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心静、神敛、气聚、劲整就更为讲究。精神集中后,心里安定和头脑宁静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在实战中,如精神上跟不上动作的节奏,未能保证注意力一直在观察周围的变化,必然导致失利。拳谚:盘拳时无人似有人,说的就是要在盘拳时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精神,不要使精神与肢体骨肉分离。
  六、在练前的热身基本功对于传统快架来说,作用较大;而对于传统慢架来说,相比之下的作用不是较大。因为传统快架的练速较快,动作的虚实变化较频,多是击打的劲道,有站在地面上的指戳、掌劈、拳打、肘击、肩靠、脚踢动作,亦有纵身一跃而离地的脚击动作。所以,每当练习快架之前,先应做些热身基本功,武术上有句话说:“下场不蹓腿,到老冒失鬼”。伸筋拔骨,拉长四肢,松开筋骨关节,协调筋骨与皮肉的配合,有利于血气和顺,提高练拳的舒适度,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如无这些准备活动,还真的是容易练伤筋骨(意与松未能合一时,经验表明肘关节、膝关节因拉得太开而较易受伤)呢!
  七、传统快架的综合要求比传统慢架相比高些,主要体现在“养”和“伤”的问题。杨少侯先生说:“手急足轻,手到腰到,气要中定,势要腾挪……外有手眼身步,内有气劲意神……”所以说在这等综合要求之下,快架练歪了的“伤”要比慢架来得重些。拳谚云: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既要明理会练,又要得法懂养。太极拳前辈指出:放松练为养,紧张练会伤;用意练为养,用力练会伤;中和大方练为养,心存打人念会伤;敛神聚气练为养,片面发劲跑气会伤;练拳似休息为养,疲劳身心练会伤;练拳似行气为养,努气练会伤;推手善柔化松放者为养,顶力相抗不善运化者会伤。所以在练习快架中,多点体悟“松空圆活”和“道法自然”,通过盘坐静养精气神,是有好处的。
  八、这套传统快架中有震脚配合上肢发劲的动作,震脚也存在着“用意不用力”的问题,不用拙力是震脚的原则。震脚之足为虚,立脚之足为实,在震脚时还应避免足跟落地。震脚之势并非用劲向脚下发力,而是借震脚稳定此前运化中的动势,有助自身中定并兼有加强全身开合之势;再有说震脚是形似断而意不断的刚劲,不震脚是柔劲,震脚与不震脚只是意念引导下的动作而已。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意气未通、内劲未整时,只是为了好看而刻意震脚,则却有可能练伤身体有关部位。初学者在练震脚之势时,有点意思就行了。把太极拳功夫练好了,震脚之寸劲似棉里藏针,用于踩击对方脚面骨。
  九、学练拳架的顺序是先练好慢架,然后再练快架,如没有相当的慢架基础就学练快架,转换跟不上,亦练不出快架的功夫。缺少太极内涵(比如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神贯顶、气沉丹田、分虚实等)的快架不是内家拳的东西,而是近似外家拳的东西,或练成太极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46期:杨式太极拳技击快架
浅谈练太极拳的“八字心法”
杨氏门内传承窥探【传统太极拳单鞭的2个春夏秋冬】
杨式太极拳85式:传统套路拳理溯源
杨氏太极拳的修炼
陈雄回答弟子的练拳提问最新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