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寻传统民居中的智慧
userphoto

2023.09.02 江苏

关注

千百年来,因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华夏大地上绽放了各具风格的民居建筑群,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它们或精致或古朴,或幽静或灵动,神秘或庄重,或威严或自如。一砖一瓦,一拱一檐,一窗一花,早已与天地自然合而为一,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主要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集山水之灵气,深居简出,不求富丽堂皇,只求宁静致远。

徽派建筑是实用之宅,没有一种构思是为了纯粹的装饰。马头墙便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建筑密度较大的民居村落中,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

徽派建筑代表符号之一的天井,其收集雨水的功能也是源于早期砖木建筑防火的需要,天井是居者“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的景观空间,更是“道法自然,天人合”的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里的完美体现。

陕北窑洞

陕北,山大沟深,万壑纵横,其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天然条件。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穴居式”民居,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等,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因雨量小、少林木、土层厚,所以人们在土崖纵挖窑洞,横向排列。洞顶呈圆拱形,窑洞内侧墙与窑洞门相通,成为里外屋的格局。里屋倒炕靠窗,外屋锅台待客。门脸砌砖起拱,上为窗下为门,附土以保温,一般可用几十年。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如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黄土峁,不事张扬,与黄土浑然一体。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内蒙古蒙古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缝制,支架多以木材为主,民居的能源来源多以牛羊粪便或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主。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尊崇以面朝日出方向为吉祥方位的古老传统,又可避开冬季强冷的西北风,饱含着草原人民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

蒙古包以白色为主,这与蒙古族崇尚白色有关,因为雪白的羊群是蒙古族生活的主要依靠,而奶食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蒙古人,这都是白色带来的祥瑞。蒙古包顶常常绘有一种用蓝布刺绣绣制的蒙古族传统祥云图案,祥云寓意祥瑞,表达了草原人民吉祥、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纵观这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无一例外均凝聚了先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表达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生命哲学。中国传统民居是民族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具体呈现,作为弥足珍贵的历史人文财富,得以凭记并传承至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为啥长这样?”,来听听老房子的心里话——中国民居的千姿百态
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民居和气候的关系,我国七大传统民居,看高考地理如何考查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
醉美中国民居,惊艳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